| 安义县人民政府 - 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执行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索引号: y796153-0301-2023-0003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安义县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3-03-02
文件编号: 有效性:
公开范围: 公开方式:

安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义县“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

访问量:
字号:

    为进一步优化安义县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方位全周期生命健康服务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控救治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安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南昌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等文件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保持与《安义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相衔接,制定《安义县“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总体要求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安义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已经建立起由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至2020年末,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4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3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卫生从业人员104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48人,床位1135张,万元以上医疗设备410台。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4.49张、执业(助理)医师1.92人、注册护士3.38人,相比2015年分别增长7.58%、45.8%和106.7%。医护比从1:1.24增长到1:1.82。

全县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514270人次,县级公立医院280471人次,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占比达到64.70%。县级公立医院平均住院天数7.92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5天。

2020年全县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0、0.05‰、0.3‰,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1.95%,3岁以下儿童管理率91.52%,30-70岁人群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2.5%。健康安义建设稳步推进,有效处置各类重大传染病等突发疫情,经受住了新冠感染疫情考验,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主要问题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不同区域之间医疗卫生资源差异较大。全县儿科、老年医疗护理、精神卫生、产科等专科建设相对滞后,心脑血管、消化、慢性病等重点科室还未完全独立设置,基层医疗机构及社会办医院床位利用率较低,存在无序竞争现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滞后,医疗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有待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协同性不强,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

2.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房屋和设备建设距离国家标准还有差距;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不足;慢性病、职业病防治等公共卫生机构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升;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不强;卫生系统人力资源不足。

3.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够。公立医院改革有待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还面临不少难题,监管制度还需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需要健全,分级诊疗未发挥作用,与之相适应的医保政策有待完善;多元化办医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三)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一是历史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是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推动实施健康南昌行动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二是信息化技术机遇。信息技术和医疗科技迅猛发展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新动力。我国进入5G时代,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创新医疗卫生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互联网医院建设。

2.面临挑战。一是目前现有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力量尚不足,在疫情暴发流行下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机制尚不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较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能力有待提升。二是卫生健康总体资源结构性问题凸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资源短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不够,扩容与提质压力并存,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加上流动人口变动、城镇化加速等,使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紧张。三是“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妇女儿童健康服务、康复护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职业病防治等短板明显。四是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人民群众希望拥有更高质量、更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四)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战略,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速推进医疗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基层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加注重早期预防和医防协同,更加注重优质扩容和深度下沉,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均衡布局,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五)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建设,建立高效平战结合体制。

健康优先、共建共享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思想,围绕医疗、医药、医保三个主攻方向,着力在创新健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县居民提供,让人民群众共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成果。

关口前移、医防协同  立足更精准更有效的预防,优先保障公共卫生投入,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提高早期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应急处置和综合救治能力。坚持急慢并重,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补齐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短板弱项。

提质扩容、优质均衡  把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作为核心任务,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显著扩容。加快优质资源区域均衡布局,缩小城乡资源配置、服务水平差距,促进健康公平。

政府主导、多元配置  强化政府办医责任,突出公益性,通过深化医改,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鼓励支持社会办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中西并重,特色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和中医药强省战略,加快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六)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能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成体系完整、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普遍具备首诊分诊和健康守门能力,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质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根据我县未来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医疗服务规模和“十四五”期间重大规划项目等因素,依据《南昌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拟定安义县“十四五”期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主要指标(表1)。

表1  安义县“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年基期值

2025年目标值

指标性质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

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0.72

1.1

预期性

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

100

预期性

3

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数量(个)

≥1

预期性

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4

每万人口急救车数量(辆)

0.36

1

预期性

5

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6

乡镇卫生院设置发热门诊(诊室)的比例(%)

63.64

≥90

预期性

7

每千人口重症床位数(张)

0.024

0.23

预期性

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

8

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4.49

7.40

预期性

9

每千人口康复病床位数(张)

0.16

0.20

预期性

10

每千人口精神科床位数(张)

0.55

0.78

预期性

11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92

3.20

预期性

12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3.38

3.80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

0.15

0.54

预期性

14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1.58

3.20

*约束性

中医药服务

15

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人)

0.46

0.55

预期性

16

每千人口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

0.59

0.97

预期性

17

设置治未病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18

设置中医馆的乡镇卫生院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19

每千人口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个)

1

4.5

预期性

其中:普惠托位(个)

≥2.7

预期性

20

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注:1.指标中的人口数均指常住人口。

2.带有*表示国家、省考核要求必须达到的指标。

二、体系构成及资源配置

(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成

按照属地化规划原则,安义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包括县、乡、村三级资源梯度配置,主要由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等五大体系构成。是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为主体,以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健康照护等新型服务机构为补充,覆盖城乡、功能互补,连续协同的服务体系;是面向全人群,提供疾病预防、保健、治疗、护理、康复、健康促进等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服务;是全面推进健康安义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物质基础和设施保障。

(二)机构设置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应符合区域卫生健康规划,通过补短板、强弱项,完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重大疫情处置能力。通过合理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同质化发展,合理规划发展县域医共体,鼓励社会力量在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三)床位配置

医疗机构开放床位数与核定床位数应当基本保持一致,原则上开放床位数不得超过核定床位数的110%。适度合理增加医疗机构床位总体规模,积极盘活床位存量,提高床位使用率,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4张。

(四)人力资源配置

为适应疾病谱变化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适当提高医生配置标准,大幅度提高护士配置水平。到2025年,安义县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3.2人和3.8人。全县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2人,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1.1人。

(五)信息资源配置

加快全民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推进新型信息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远程医疗。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推动信息技术在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的应用,强化我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十四五”期间,落实省全民健康信息化互联互通便民惠民行动和“互联网+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到2025年,建成县级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安义县区域健康信息“大数据”云平台)。

(六)设备配置

按照控制总量、调整布局、严格准入、有效使用、有序增长的原则,调整优化大型医用设备布局,促进合理应用,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坚持自愿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公立医疗机构配备大型医用设备以政府投入为主,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提高设备利用效率。探索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医学影像服务能力。

(七)学科技术资源配置

以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和发展优质医疗资源为目标,加强对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支持,发挥其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按照重点学科、重点发展学科、优势学科、基础学科、薄弱学科等对医学学科进行分类管理,分别制定相应政策措施,集中优势力量打造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结构科学、布局合理的整体学科体系。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围绕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加快推进适宜卫生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

三、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一)功能定位

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承担常见病预防与控制、疾病监测预警、检验检测、调查处置、综合干预等任务,是疾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2.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以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为哨点,以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建立相关部门之间监测预警机制,实现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处置,巩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平急结合”长效机制。

3.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主要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承担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患者转运和集中救治任务,同时,发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独特作用,着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

(二)机构设置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我县按规定设置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基本职能包括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疾病的监测预警、疫情报告、检验检测、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人群健康状况监测与调查、综合干预与评价、信息管理与发布、健康教育与促进、技术管理与指导等,其中传染病防控、应急处置和基层技术指导是核心职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设置待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后,其规划再适时调整。

2.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依托县人民医院构建医疗急救服务体系,为我县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及时、安全的急救服务。构建院前急救网络体系,科学合理设置急救待命点。县、乡按急救半径10-15公里,到场时间15-30分钟左右。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急诊科,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床。

3.传染病医疗救治机构。完善县、乡两级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全面提高应对传染病疫情的医疗救治能力,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并留有相对独立的区域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

——县级。依托县域综合医院(含中医类医院),规划布局相对独立的感染楼或感染性疾病病区,强化常规筛查,实验室及影像检查、病人留观和住院治疗等功能,提高传染病检测和诊治能力。

——基层。乡镇卫生院建立标准化的发热诊室,设置可转化的应急物理隔离区和隔离病房(观察室),配备必要的消毒产品、防护物资并做好储备,强化传染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具备重大疾病监测、筛查、隔离观察、转诊和随访管理能力。

4.紧急医学救援站点。依托县级卫生机构,组建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小分队,引导各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应急医疗队,有效提升应对重大疫情、交通事故、洪涝灾害、突发事件的现场医学救援处置能力和伤员接收救治能力。

(三)资源配置

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按照“市级强、县级实”的原则配置资源。推进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构建重大传染病县级快速诊断和溯源实验室网络。按照填平补齐原则,补齐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配置缺口。

——县级。强化预防控制能力建设,重点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具备2小时完成现场检验检测、24小时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的设备配置。推进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基础设施达标建设,提升县级医院实验室检测能力。

——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负责辖区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机制,落实网格化管理职责,乡镇卫生院设置公共卫生科室,为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配置1名公共卫生医师,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等。

加强新冠感染疫情常态化防控,依托基层医疗机构、二级以上综合性(含中医)公立医院、第三方检测机构、具备资质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等,合理设置便民采样点,打造15分钟核酸采样圈。

2.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

依托县人民医院,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在疫情发生时,具备快速转换救治床位的能力,原则上不低于50张。

四、建设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

(一)功能定位

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1。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要坚持维护公益性,充分发挥其在疾病诊治,特别是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等方面的骨干作用,承担医疗卫生机构“医、教、研”任务,承担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处置和救援、传染病防治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指导等任务。

1.县级医院。主要承担县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相应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以及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加入县域医共体的县办医院,承担县域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是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的龙头,目标是保证“大病不出县”,“十四五”期间,争取我县县办医院县域医共体建设达100%。

2.社会办医。社会办医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要规范并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加强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同质化水平。

3.医疗联合体。由各级医疗服务单位协同合作组建,牵头医院主要诊治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症,其它成员单位主要诊治常见病和多发病;各合作单位开展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检验结果互认等业务工作。主要包括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及互联网医院等组建形式。

4.独立设置的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社会办或公立医院联合办的健康体检机构、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

1社会办医院:包括外资、民资、混合资本等一种或多种资本投资兴办的非公立医院。

诊断机构等。主要提供健康体检、医学检验、影像诊断、血液净化、病理诊断等医疗卫生服务。

(二)机构设置

各医疗服务机构的规划设置要根据地域实际,综合考虑城镇化、人口分布、地理交通环境、疾病谱等因素合理布局。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高水平县级医院为支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载体的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

1.县级医院。依据常住人口数,原则上设置1个县级综合医院、1个县级中医类医院。规划期内,完成安义县人民医院新院区迁建项目。

2.社会办医。推进“放管服”,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短缺专科医院和独立设置的医疗卫生机构,诊所实行备案制管理。

3.护理、康复医疗机构。鼓励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将部分一级、二级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康复医疗机构,延伸开展养老服务。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和康复医学科。

4.县域医共体。规划期内,进一步推动我县医共体建设科学、规范、健康发展,加快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进度,使医共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实现深度融合,将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积极发展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完善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三)资源配置

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各级公立医院床位规模,重在提高床位使用质量。原则上公立综合医院床位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不再增加床位。中医类医院床位数按照每千常住人口0.97张配置。到2025年,全县按每千常住人口1.18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到2025年,县级区域组建县域医共体达100%,鼓励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远程医疗,全县95%的公立医院实现智慧医院建设。

做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功能定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等,分为公办和社会办两类。

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综合服务,并受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村卫生室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的培训等。乡镇卫生院分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中心乡镇卫生院除具备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外,还应开展普通常见手术,着重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并承担对周边区域内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工作。

村卫生室在乡镇卫生院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行政村、居委会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等工作。

其它门诊部、诊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相关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其提供的服务予以补助。

(二)机构设置

1.乡镇卫生院按照乡镇行政区划或一定服务人口进行设置。政府在每个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综合考虑城镇化、地理位置、人口聚集程度等因素,可以选择1/3左右的乡镇卫生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中心卫生院。规划期内,共设乡镇卫生院10个。乡镇卫生院的发热诊室尽量做到“应建尽建”。

2.村卫生室据乡镇卫生院覆盖情况以及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因素合理设置和布局,原则上每个行政村应当设置1个村卫生室。

3.其它门诊部、诊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

(三)资源配置

按照所承担的基本任务和功能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规模,重在提升床位质量,提高使用效率,重点加强护理、康复病床的设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新一代乡村医生培养。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每万居民有不少于3.2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六、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功能定位

中医药服务体系是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及其它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服务体系。主要承担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研发等服务。

(二)机构设置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县级中医优势专病专科、诊疗中心,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均设有治未病科室,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特色专科医院,鼓励连锁经营。加快推进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中医科、中药房建设。

(三)资源配置

强化县级中医医院基础建设,重点推动安义县中医院整体搬迁项目,更新换代医疗设备,加强中医优势病种能力和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行动。

七、优化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一)功能定位

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职业健康、卫生监督等传统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以及老年健康、普惠托幼等新型服务机构,纳入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1.健康教育机构。承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健康新闻宣传等职责,负责辖区内医疗卫生、机关、学校等机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健康危险因素和健康素养监测与评估等职能。

2.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是具有公共卫生性质、防治结合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以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和出生缺陷防治为中心,以必要的临床诊疗技术为支撑提供妇幼健康服务,承担辖区妇幼健康业务管理和技术支持工作,实施妇幼公共卫生项目,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3.精神心理卫生机构。承担精神心理卫生技术管理和指导职能,负责精神疾病诊疗、预防、医学康复、健康教育、信息收集和防治技术培训、指导、管理,以及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基层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和居家康复指导、居民心理健康指导等任务。

4.职业健康机构。承担辖区内的重点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职业病防治情况统计和调查分析、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报告、职业健康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技术支撑任务。

5.老年健康服务机构。以设置老年医学科的综合性医院为主体,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为基础。承担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综合连续老年健康服务。

6.普惠托育机构。承担家庭科学养育指导和0-3岁婴幼儿照护,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

7.卫生健康监督机构。卫生健康监督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行国家卫生健康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委托卫生健康监督机构,依法开展本行政区域医疗卫生等行政执法工作,监督检查卫生健康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依法开展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医疗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传染病防治和中医药服务等行政执法工作,查处违法行为。县级及以上政府要根据工作职责,健全规范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设置。

8.康复医疗服务机构。以康复医院、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疗中心为主体,以基层医疗机构等为基础,以康复需求为服务对象,运用治疗手段,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生存质量。

(二)机构设置

1.健康教育机构。建立健全工作网络,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独立的健康教育科室。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设立健康教育科(室),暂不具备条件的确定相关科(室)负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接受健康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和考核评估。

2.妇幼保健机构。县级设置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建设的妇幼保健机构,加大妇幼保健机构、设施设备投入和妇幼临床科室建设,引进培养妇幼专业技术人才,创建具有妇幼临床医疗服务能力的妇幼保健机构。推进临床与保健深度融合,推进单纯公共卫生职能的妇幼保健所转型为具有临床服务的妇幼保健院。

3.精神心理卫生机构。以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重点提升精神卫生机构院内康复能力。乡镇卫生院要设立精神(心理)科门诊,配备至少1名精神心理卫生服务工作人员。

4.职业病防治机构。县级综合医院和疾控机构承担本辖区职业病诊断救治服务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建立职业病康复站,开展职业病患者康复工作。鼓励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建立职业病康复点。

5.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推动县级老年医院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二级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引导部分一、二级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长期护理机构。依托乡镇卫生院规划建设一批乡镇医养结合服务中心。鼓励新建或通过转型发展康复医院或护理院,县级设有安宁疗护病区(病床)。

6.普惠托育服务机构。县内成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加强社区托育服务中心、家庭和工作场所托育点等建设。建成1个公办规范化普惠性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争创1个省市示范性普惠托育机构。

7.卫生健康监督机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内设承担卫生健康监督工作的机构,县卫生健康委负责辖区内卫生健康执法工作。县级卫生健康监督机构可在乡镇派驻卫生监督员。

8.康复医疗服务机构。二级综合性康复医学科、基层医疗机构等重点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或者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

(三)资源配置

1.健康教育机构配置。县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人员按照1.75人/10万人口的标准配置,专业技术岗位原则不低于岗位总量的80%。

2.妇幼保健机构配置。依托县人民医院建立县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县级至少有1个独立开展产前生化免疫实验室检测的产前筛查机构。加强综合性医院儿科病房建设。

3.精神心理卫生机构配置。推进县级精神心理卫生防治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普遍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配备心理服务人员或社会工作者,对村(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承担公众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等任务。

4.职业健康机构配置。县级至少有1家具备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应的职业健康检查能力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具备职业卫生因素监测能力。

5.老年健康服务机构配置。优化医疗机构为老服务能力。综合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到2025年二级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要达标。

6.普惠托育机构配置。实施普惠托育专项行动,建设1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机构。实施好公办托育服务能力项目,县内建设至少1所承担指导功能的、示范性、综合性托育指导中心。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力争达到4.5个,其中普惠托位数达到2.7个,社区托育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50%以上,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7.卫生健康监督机构配置。依据卫生监督机构“三定”方案,配备卫生监督人员。配备必要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防护设备、执法取证工具及办公设备,满足日常卫生监督现场检查、违法案件查办、现场快速检测、重大活动卫生保障需要。完善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信息系统,推进“互联网+监督执法”。

8.康复医疗机构配置。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门诊。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根据需要设置康复医疗服务的床位。

八、实施保障

1.强化领导体制保障。本规划是政府对卫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规划的基础和抓手,也是县人民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要切实加强党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工作的领导,健全决策机制和协调机制,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作用。

2.强化实施保障机制。重点是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强本规划与各类规划、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衔接协调,推动落地落实,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政府的工作目标和考核体系,完善问责制。县政府要依据本规划要求,负责辖区内县办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合理确定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布局、功能、规模和标准。及时发布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调整等信息,将纳入规划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前提条件。所有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公立医院的设置和改扩建、病床规模的扩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无论何种资金渠道,必须按照规划的要求和程序,严格管理,建立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分级备案和公示制度。

3.强化配套政策保障。重点是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做保障、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医保、发改、人社等相关政策相协调,发挥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作用,强化各类政策对医疗卫生规划的支撑,同时强化政策间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

4.强化监督评价。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价,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成立专门的评价工作小组,组织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规范、管理和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有效实施。县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必要时开展联合督查,以推动规划落实,实现医疗卫生资源有序发展、合理配置、结构优化。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