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履职依据>解读材料

关于印发《南昌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访问量:

关于印发《南昌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南昌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报请市政府同意,现将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照此执行。

南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南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12月20日

南昌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南 昌 市 人 民 政 府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

目  录

一、总则........................................... 1

二、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 1

(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1

(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

(三)地质灾害现状............................... 6

(四)“十三五”防治成效......................... 6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9

(六)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分析...................... 10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2

(三)规划目标.................................. 13

四、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分区....................... 14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14

(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15

五、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15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15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16

(三)完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18

(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18

(五)地质灾害防灾能力建设...................... 19

六、经费估算...................................... 20

七、保障措施...................................... 20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防治责任................. 20

(二)强化制度保障,落实法规制度................. 20

(三)加强源头管控,严格日常管理................. 21

(四)加大资金投入,有序推进治理................. 21

(五)强化技术保障,提高防治水平................. 22

(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能力................. 22

八、附则.......................................... 23

附图:

1.南昌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2.南昌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                            

附表:

1.南昌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一览表

2.南昌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一览表

3.南昌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重点防治工程一览表

4.南昌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经费估算一览表

附件:

《南昌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编制说明

一、总则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号)《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为了全面部署和推进南昌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地质灾害是指《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规定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本规划适用于南昌市辖区范围。

本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二、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

(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1.自然地理

南昌市地处江西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西南岸,位于东经115°27'至116°35'、北纬28°10'至29° 11'之间,全市面积7194.98平方公里。东连余干、东乡、南接临川、丰城、西靠高安、奉新、靖安,北与永修、都昌、鄱阳三县共鄱阳湖,南北最大纵距约121千米,东西最大横距约108千米,全境最高点梅岭主峰洗药湖中的洗药坞,海拔841.4米。全境以鄱阳湖平原为主,东南相对平坦,西北为丘陵。

2.社会经济

南昌市辖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新建区、红谷滩区及南昌县、进贤县、安义县,街道办事处34个,居委会867个,镇52个,乡28个,村委会1163个。全市面积7194.98平方公里。至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625.5万人(江西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根据《南昌统计年鉴》(南昌市统计局,2020年),2020年南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745.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28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2676.89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2833.35亿元,增长3.4%。全年实现财政收入91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

(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1.气象

南昌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和,日照充足,一年中夏冬季长,春秋季短。南昌市是“夏炎冬寒”的典型城市,夏天炎热,有火炉之称,冬天较寒冷。南昌市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内,受东亚季风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年平均气温17.1℃,一月份平均气温4.8℃,七月份平均气温28.5℃。极端最低气温-15.2℃(1972年2月9日),极端最高气温40℃(2003年8月2日)。年平均降雨量1559.8毫米(1959~2019年)。月降水分配很不均匀,4~6月降水集中,多年平均可达741.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7.55%,也是地质灾害多发季节,常引起洪涝灾害。而11月至翌年1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85%。历年来,最大年降雨量为2265.1毫米(1998年)、最小年降雨量为1019.6毫米(1964年)、日最大降雨量为228.8毫米(2003年6月25日)。

2.水文

南昌市自古就是一座水城,具有“西山东水”的自然地势,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东方水城,城市因水而发,缘水而兴,南昌市古民谚就有“七门九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之称。

区内地表水系发育,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同属长江水系次级支流,主要有赣江、抚河、玉带河、锦江、潦河纵横境内,4-9月为洪水期,7-8月水位最高,流量最大;湖泊众多,有青岚湖、军山湖、金溪湖、瑶湖、白沙湖、南塘湖等数百个大小湖泊,南昌市市区湖泊主要有城外四湖:青山湖、艾溪湖、象湖、黄家湖(含礼步湖、碟子湖、孔目湖),城内四湖:东湖、西湖、南湖、北湖。

3.地形地貌

全市西北高北东低,平均海拔25米,城区地势偏低洼,平均海拔22米。西部是西山山脉,最高点梅岭主峰洗药坞,海拔841.4米。主要有构造侵蚀低山、构造侵蚀高丘、构造侵蚀低丘、剥蚀岗地及河谷冲积平原等五种地貌单元。

4.地层及岩浆岩

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前震旦系中元古界板溪群、震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下第三系及第四系。

出露的岩浆岩有:雪峰晚期(Mγ22、γδ22)混合花岗岩、花岗岩,分布于安义县乔乐~新建区湾里管理局梅岭镇、太平乡等地。燕山早期(γ52)花岗岩,分布于进贤县民和镇~下埠集乡一带。喜山期(ν6)辉绿岩、玢岩,仅在新建区乐化镇附近少量出露。

5.构造与地震

南昌市位于扬子准地台南缘、紧临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及其裂陷盆地均很发育。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南昌县、进贤县、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红谷滩区、青云谱区、进贤县、安义县地震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

6.岩土类型

依据岩性组合及物质成份划分为岩浆岩类、变质岩类、碳酸盐岩类、一般碎屑岩类、红色碎屑岩类、松散岩类。

7.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含水岩组的岩性组合、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区内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红层溶蚀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四大类型。

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砂及砂砾(卵)石,地下水主要受河水侧向补给、大气降水补给及红层越流补给一般向潦河、赣江、抚河排泄,也有局部地段排泄于红层含水层。

红层溶蚀孔隙裂隙水:含水岩组由下第三系武宁群及白垩系田畈群、石溪组红色钙质砂砾岩、砂岩、细砂岩组成,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渗流途径短,并于山前坡麓谷地以泉的方式排泄于地表,泉水流量一般较小,动态变化很大,枯季常常断流。

碳酸盐岩岩溶水:含水层由T1d、P2c、P1m、P1y、C2c等灰岩组成,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及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流向总趋势为由南西向北东径流。

基岩裂隙水:含水层由J1l、T3a、P2l、C1z、C1h、D2t、Z2n、Ptbn、Mγ22、γδ22、γ52、ν6等地层组成,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于山前坡麓以泉的方式排泄于地表。

(三)地质灾害现状

南昌市是江西省地质灾害较发育的地区之一,崩滑流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安义县和南昌市湾里管理局低山、丘陵地带;岩溶地面塌陷呈条带状零星分布于进贤县南部的岩溶区地带;在时间上主要集中于每年4-6月份。地质灾害受控于人类工程活动,降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

截至2020年12月底,共发生地质灾害335处,其中滑坡253处,崩塌82处,地质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毁坏房屋167间,毁坏农田141亩,毁坏公路711m,毁坏水渠14m,直接经济损失411万元。其中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灾情等级均为小型。

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687处,其中滑坡隐患414处,占总数60.26%;崩塌隐患272处,占总数39.59%;泥石流隐患1处,占总数0.15%。地质灾害隐患威胁5925人,财产21881.85万元。险情等级中型4处,其余均为小型,其中威胁30人及以上有43处。

(四)“十三五”防治成效

“十三五”期间,南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落实规划、突出重点,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在市地质灾害防治成员单位以及各县(区)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基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取得新进展、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初步建立、地质灾害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逐步提高,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连续多年实现“零伤亡”目标。

1.基础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期间,在前期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础上,对安义县及南昌市湾里管理局境内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进一步查明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形成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并对其危害程度、范围进行评价;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为防灾减灾和制定区域防灾规划提供更为翔实的基础地质依据。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主要针对区内村民建房切坡、旅游景点、水利工程、公路等进行详细调查,对地质隐患点数据进行了更新,地质灾害基础调查研究程度得到进一步深化。

2.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初步建立

一是县(区)、乡、村、组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128人,每年为群测群防员发放补贴16.27万元;二是设立了地质灾害简易无线报警装置3处,实现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响应一体化;三是确定由4家地勘单位作为南昌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四是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制度,为基层干部及群众临灾避险提供了基础支撑。

3.部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治理

“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792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6700万元、市级财政资金600万元、县级财政资金454万元、社会资金172万元),对21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排危除险、工程治理、搬迁避让以及应急处置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护居民878人,保护财产17313万元。其中:排危除险4处、工程治理14处、搬迁避让2处、应急处置1处。

4.地质灾害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

地质灾害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建立汛期应急指挥体系。市政府及时制定《南昌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市政府以洪府厅发〔2016〕11号),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总指挥,分管副秘书长、自然资源局局长、公安消防支队、武警水电部队相关负责人任副总指挥,市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南昌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每年及时修订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综合防灾能力全面提升

“十三五”期间,每年利用“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6.25土地日”等时间节点,深入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所在乡镇,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全市发放地灾防治挂图、防灾避险和安全生产小常识等宣传资料21300余份。开展地灾防治宣传、普及地灾辨识预防、治理避让和自救互就等活动20余次。组织基层中心所人员和地灾隐患点责任人、监测人参加地质灾害防治培训12次,培训人员216人次,开展应急演练2次,参演人数293人。提高了干部群众的地质灾害预防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社会各界的防灾、减灾和救灾能力水平。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1.地质灾害监测手段落后,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地质灾害监测手段总体上较为落后,绝大部分地区主要依靠群测群防员目视巡查,专业监测设备较少,村组预警终端尚未建设或未投入使用,短临预报及精细化预报尚未开展。一方面群测群防员在巡查时自身存在一定危险因素;另一方面预警信息和险情不能及时发送至受威胁群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高。

2.地质灾害防治力量薄弱

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后,各地掌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急剧增加,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日渐繁重,而地质灾害防治机构人员编制偏少,防治力量薄弱。同时,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欠缺,基层群测群防员偏少,群测群防的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3.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有待增加

现有防治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较为单一,地质灾害治理经费不足,造成稳定性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不到及时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应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及时予以保障。

(六)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分析

地质灾害的孕育、发展、成灾一方面受自然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气候变化趋势、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

1.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公路拓宽、地产建设、村民切坡建房、其它工程建设等形成高陡边坡呈上升趋势,与上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地质灾害隐患点数目相比,全市隐患点由306处增加至687处,增加了2.2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艰巨。

2.“十四五”期间,南昌市经济发展仍将处于高增长期,全市将进一步优化发展格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经济发展、城乡融合建设过程中,人为工程活动将进一步加剧,客观上对地质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新的地质灾害隐患不断增加。

3.据专家预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未来全市暴雨、台风、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体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风险增大。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异常性和难以预见性。

总之,南昌市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内高发、多发态势仍将存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继续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与避险移民搬迁,全面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以“作示范、勇当先”的历史担当,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地质灾害防治实际情况,始终将地质灾害防治摆在重要位置,牢固树立“防灾减灾为主线、风险管控为重心”的工作思路,加强基础调查、源头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宣传培训、监督管理,全面增强防灾避险意识,切实提高应急处置和防治能力。控制人工切坡等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提前做好防范地质灾害工作,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把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做到灾害发生之前和工程规划与建设之前,提高预防效果。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根据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特点和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规划,分布实施,优先安排地质灾害危险区和易发区地灾防治工程,推进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治理,对地质灾害易发的地区在治理资金与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

3.合理避让,重点治理

各级政府应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对于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合理避让;对于危害较大且搬迁困难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计划地安排工程治理;对近期难以安排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监测预警等非工程措施加强防控。

4.依法依规,科学减灾

完善与现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法律法规、规章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有效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水平。

(三)规划目标

一是完成全市山地丘陵县(区)和部分人口聚集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实现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全覆盖,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及其变化情况;二是完善地质环境信息化平台功能,建成以数据管理系统、防治监管系统、大数据分析预警系统、远程会商与辅助决策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为一体的地质灾害信息平台;三是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并建设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有效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四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重点加强对威胁30人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有效提高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能力。五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数量和损失。突发强降雨期间,对居住区、旅游区、生产单位、重要工程设施等固定目标重点加强预警监控,确保遇到突发性地质灾害时,不出现重大人员伤亡。

四、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分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根据全市地质灾害发生强度、地质环境条件与影响因素及人类工程活动趋势,将地质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3个,面积240.01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3.23%。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岩溶地面塌陷,高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656处,其中崩塌隐患257处,滑坡隐患398处,泥石流隐患1处,隐患灾点密度2.75处/平方公里,威胁居民5703人,威胁财产20472.53万元。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9个,面积428.6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5.77%。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及岩溶地面塌陷,中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20处,其中崩塌隐患6处,滑坡隐患14处,隐患点密度0.06处/平方公里,威胁居民76人,财产556.5万元。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5个,面积1006.5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13.56%。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低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其中崩塌隐患2处、滑坡隐患1处,隐患点密度0.003处/平方公里,威胁居民53人,威胁财产431万元。

地质灾害不易发区2个,面积5748.12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77.44%。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不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8处,其中崩塌隐患7处,滑坡隐患1处,隐患点密度0.001处/平方公里,威胁居民93人,威胁财产422万元。

(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坚持“以人为本、以防为主”的原则,根据南昌市各县(区)经济建设布局、城镇分布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地质灾害隐患潜在危害程度及其分布特点等,结合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成果,划定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划定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3个,面积240.01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3.23%;次重点防治区10个,面积1437.5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19.37%。一般防治区2个,面积5745.7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77.4%。

五、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

在1/5万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推进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针对不同风险区的特点提出减少风险的各项对策,使地质灾害防治范围合理、目标明确,为区域发展规划、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布局及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2021-2022年完成安义县和湾里管理局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工作。

2.开展地质灾害“三查”工作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制度,确定重点巡查区域,对重点巡查区域开展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的年度“三查”工作,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公布相关信息,并及时将地质灾害隐患数据信息录入江西省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对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更新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库,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完成年度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地质灾害隐患点687处。

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严把用地审批环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从源头上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居民切坡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工作,加强居民用地前期审批工作,建立居民建房切坡长效监管及防治机制。

2021年底,组织开展南昌市湾里太平镇特色小镇核心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工作,评估范围不小于5平方公里。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监测、宣传培训和预报预警建设。建设以行政组织管理为主干,以群测群防为基础,以具有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专业队伍为技术支撑,充分利用南昌市气象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现有的防灾减灾预警体系,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布设系统化,最终建成区域上宏观预警与具体灾点微观预警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充分发挥防灾减灾作用。

1.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继续完善县(区)、乡镇(街道、场)、行政村、村小组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网络体系。基本完成68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汛期排查、巡查、核查工作。对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排群测群防人员,开展群测群防监测,加强群测群防经费投入,配置必要的监测设备,提高群测群防工作水平。

2.开展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工作

结合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开展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工作。选取威胁20人以上的稳定性较差、有一定变形迹象、可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地质灾害监测,监测设施主要为降雨量、加速计、倾角计、含水率、裂缝伸缩仪、声光报警仪等。充分利用江西省地质灾害监测信息平台,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提高地质灾害防灾能力,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至2025年需完成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点30处,其中湾里管理局24处,安义县6处。

(三)完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充分利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完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赋予平台地质灾害属性展示功能,实现地质灾害信息动态管理,满足地质灾害信息查询、信息发布、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更新、地质灾害隐患点定位等功能。

(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1.采取工程治理或排危除险措施

威胁30人以上的43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照轻重缓急原则,结合当地政府实际需求,分期分批实施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拟对危害性较大,且受威胁对象不宜采取搬迁避让措施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或排危除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至2025年,开展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15处;排危除险2处。

2.采取搬迁避让措施

对治理难度大、治理成本远高于移民搬迁费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政府引导、政策优惠、群众参与、统筹规划、分类分批、科学合理的原则,用足用活易地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等政策措施,实施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对搬迁安置点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保障移民新址选址安全。

至2025年,实施搬迁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搬迁22人。

(五)地质灾害防灾能力建设

1.地质灾害应急体系

组建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保障有力的地质灾害防治专业队伍,提高南昌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作用,做好地灾防治平台管理工作,承担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巡查排查、宣传培训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采取实战演练、桌面推演、综合性演练等方式,组织开展多部门参与、处置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预防及应急处置能力。

至2025年完成安义县和湾里管理局实战演练共2次。

2.地质灾害综防体系建设

通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现对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有效防控,提高基层防灾能力水平,加强群测群防员应急装备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台账动态管理,落实隐患点防灾责任人,及时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设立地质灾害隐患点警示牌,建立临时避灾场所,开展村民切坡建房简易工程治理试点工作,建立村民建房切坡评估管理制度等。

至2025年完成南昌市湾里管理局地质灾害综防体系建设。

六、经费估算

南昌市“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总计4187.13万元,其中基础调查费用272.75万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费用630.38万元;搬迁避让与灾害治理费用2854万元;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费用430万元。

七、保障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但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而且更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防治责任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体责任,各级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各级应急管理、住建、交通、水利、发展改革、财政、工信、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扶贫、铁路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领域和行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格局。

(二)强化制度保障,落实法规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法规与政策,依法行政、加强监管、以法促管、以法促治。严格执行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灾险情速报、应急管理、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制度。结合南昌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不断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措施,制定与之配套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标准,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较为完备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体系。

(三)加强源头管控,严格日常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内人类工程活动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严把用地审批环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开展农村建房切坡管理、安全评估与防治工作;加强居民用地前期审批工作,建立居民建房切坡长效监管及防治机制,从源头上控制或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将中央和地方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全部纳入绩效评价范围。

(四)加大资金投入,有序推进治理

按照《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应将自然因素诱发地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全力保障地质灾害防治日常工作经费及项目经费。采取必要的鼓励性政策和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引导社会捐助、招商引资、企业投资等社会资金依法依规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

(五)强化技术保障,提高防治水平

要鼓励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应用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逐步建立企业、科研、学校与地质勘查单位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广地质灾害治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能力水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能力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倡导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创新。

(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能力

以“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等集中宣传活动为契机,广泛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地质灾害预防、治理、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知识宣传普及,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地质灾害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全民防灾意识,提高预防、辨别、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及时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基础知识及防灾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人员综合能力。

八、附则

本《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附表、附图、规划编制说明,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南昌市自然资源局是实施本《规划》的业务管理部门,负责本规划的解释。

本《规划》自南昌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实施。

扫码浏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