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东湖区以“五型”政府建设为契机,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采取事前问需于民、事中问计于民、事后问效于民、全程解说于民的“三问一说”工作法,在基层实施暖心民生实事工程,解决了一大批基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一、健全群众表达机制,问需于民选项目。今年以来,东湖区将暖心实事工程作为镇(街道、管理处)的“书记项目”来推动。该区111个村(社区)党组织广泛发动在职党员和(村)社区干部,通过采取报名征集、入户征集、投票征集等多种形式收集暖心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同时,组建由村(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党小组长、小区党员代表等15人至20人为成员的村(居)民代表团,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持下,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收集到的项目进行初步审核筛选,并报镇(街道、管理处)党(工)委审核,待审核通过后,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党务(居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问需于民选项目,才能真正把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来。比如,面对开放式老旧小区改造问题,百花洲街道火神庙社区以网格为单位,通过网格党小组长逐一上门开展民情家访,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在对征集到的实事项目进行评选公示后,最终敲定,对该社区渊明北路28巷附4号楼院,进行多方面的基础设施修建改造,有效解决了楼道灯光昏暗、楼梯台阶破损、楼梯扶手生锈等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诸多问题。
二、健全群众参与机制,问计于民做项目。激发居民自治原生动力,该区各村(社区)大力引导辖区党员、群众为民生项目实施出谋划策,广泛征集实施项目的好办法、金点子。在项目正式启动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物业方代表、“两代表一委员”召开工作联席会,重点围绕暖心民生实事工程的规划、选址、管理等方面开展讨论,梳理问题清单和建议清单。该区的暖心民生实事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公共设施类、便民利民类、公益活动类、其他服务类。在村(社区)的努力下,实事项目实施成功由“替民作主”变为“让民作主”,通过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和基层经验结合起来,让为民举措变得更加有效。据了解,在大院街道公园社区维修居民屋顶时,由于经费超出了政府预算,社区干部向居民问计。最后,居民决定以自愿筹款的方式解决了超预算资金问题。
三、健全群众评判机制,问效于民评项目。暖心民生实事工程办得好不好,由居民群众说了算。东湖区坚持以“效果明显不明显、群众满意不满意、履职到位不到位”为衡量标准,把评判的标尺和权力交给居民群众,大大提升了暖心民生实事工程的质效。该区规定,待某项民生实事项目完成后,根据暖心民生实事工程绩效评价相关制度,由项目所在镇(街道、管理处)党(工)委组织村(社区)党员、群众代表不少于50人开展评议,重点围绕施工完成速度、施工质量、实际使用情况等10个方面进行满意度测评,从而完成对项目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须在村(社区)公开栏和显著位置进行公示,接受居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该区百花洲街道芭茅巷社区在暖心实事工程实施中,拆除了有三十年历史的违章搭建,并在原址上铺设了新草坪,安装了休闲桌椅、秋千,画上了墙体彩绘,得到了社区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四、健全群众协调机制,解说于民促项目。在实施民生实事项目过程中,该区采取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带头解说、党员上门解说、召开代表会议解说等方式,及时将项目的内容计划、实施效果、实施时限、资金预算和预期效益等内容告知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争取群众理解支持。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各村(社区)坚持全过程的宣传和互动,把事情说明白、把疑问说清楚、把工作说到位,让群众充分感知区委、区政府服务群众的态度、进度和温度,最大程度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解除了居民群众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疑惑,将暖心民生实事工程真正办成“民心”工程。今年以来,东湖区暖心民生实事工程投入财政资金 1110 万元,共向居民群众征集暖心实事项目3322个,经初步筛选、镇(街道、管理处)评审、村(社区)群众代表会议投票表决并公示等环节后,确定实施项目为469个,按每村(社区)10 万元的标准安排暖心民生实事项目经费。目前,该区469个项目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