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i618267-0303-2023-0002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发布机构: | 东湖区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 | 2023-11-01 16:31 |
文件编号: | 有效性: | 有效 |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经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7203.50亿元,再上一个千亿台阶。主要经济指标中,全年GDP增长4.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6%,海关出口值增长6.7%,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5.7%,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中部省会城市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全市经济运行整体稳健、发展韧性较强。具体表现为: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移动智能终端、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加快壮大,VR产业发展升级加速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扩量提质;创新动能持续提升,年营收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0%,全年共有222家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双一号”工程深入实施,成功获批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全省首批营商环境试点城市,全年新增上云企业超过1.5万家,全市2137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一网通办率分别提升至96.12%、95.84%;项目支撑有力有效,650个市重大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605.28亿元,超额完成全年计划任务,全年累计完成19个“胡子工程”项目攻坚销号;改革开放活力激发,市属国有企业由“9+1”整合重组为“4+2”,顺利开行全省首列“铁路快通”模式中欧班列,9县区与丰樟高、鄱余万、奉靖永开展“一对一”结对合作;城乡颜值增亮添色,全市空气质量连续五年达到二级标准,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粮食产量稳定在42亿斤以上;民生福祉日益改善,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53万人,新增普惠性幼儿园40所、普惠性园位10600余个,新建中小学26个、学位3.5万余个。
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5%左右,同口径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平稳发展;海关出口值实现促稳提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左右。
为实现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稳字当头,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一是加大投资支撑。深入开展“项目为先、实干奋进”攻坚行动,超常规谋划、遴选、建设市重大重点项目,全力实现重大项目建设1000个,总投资超10000亿元。抢抓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中长期贷款等持续投放发行的有利窗口期,利用好财政金融政策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强化项目谋划,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库,为争资争项做足准备。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支持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二是激发消费活力。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持续开展应季促消费系列活动,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鼓励汽车、家电、餐饮、商超百货等企业开展让利促销。着力打造品牌消费,开展品牌消费提质行动。推进商业街区改造提升,打造一批满足消费需求、带动区域发展、展示城市形象的高品质商业街区。
三是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落实落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系列接续措施,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坚持“应享尽享”“早享快享”“免申即享”,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惠企纾困帮扶力度,降低企业用工、用能、物流等成本,大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二、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推动发展提质增效
一是强化创新平台体系建设。高标准推进中国(南昌)科学岛建设,全力打造全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支持全省首家复合半导体省实验室建设。加强新型研发机构绩效管理和考核,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成效显现。推进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引导我市龙头企业参与组建或加入科技创新联合体,支撑产业链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开展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提升”行动,大力实施独角兽、瞪羚企业引育工程,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3000家,独角兽、瞪羚企业突破170家。持续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攻坚行动,推动年营收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引导鼓励全市龙头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健全完善企业研发经费后补助政策,力争研发经费强度达到2.2%。
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专项政策,依托南昌科技广场(江西省技术交易市场),加强技术经纪人培训,加大科技成果线上线下交易力度,促进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昌转移转化。推进与大院大所的科技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创新区域建设工作,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科技合作。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力争“洪城科贷通”合作银行超4家、放贷企业超90家。探索实施市县合作模式,持续做好科技保险工作,为科技企业创新降低风险。
四是强化优质创新人才引育。全面推进“10万人才来昌留昌”行动计划,持续开展“百场校招”活动。积极做好各类人才计划的组织实施和人才项目的跟踪管理,高标准推进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建设,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服务体系,营造尊才爱才良好氛围。
三、夯实产业支撑,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一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当好全省做优做强数字经济“领头羊”,打造中部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大力推动数字产业能级跃升,积极抢抓数字经济主攻赛道,壮大移动智能终端、LED、VR、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做强物联网、智能联网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元宇宙等新赛道。稳步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信网络设施建设,积极落实工信部“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推动分布式边缘算力机房建设,基本建成全面覆盖城市地区和有条件乡镇的“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高标准规划建设未来科学城,持续推动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等项目建设。
二是全面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江中药谷核心区和中国(南昌)现代医疗器械产业科创城建设,构建“大中药”产业链,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型。做大做强南昌航空科创城,推动中国商飞江西生产制造中心提档升级,推进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建设,完善航空装备产业链。积极落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大力发展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江铃及福特新品研发生产、江铃控股新车型生产线改造等项目建设。
三是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打造高品质服务业集聚发展中心,发展总部经济,引进大型央企、头部企业在昌设立子公司、结算中心,推进天猫、京东等线上企业在我市建立区域结算中心。加快建设全国性消费中心城市,实施商圈功能与品质提升工程,支持武商广场、江旅方舟等一批重大商业项目尽早营业,将八一广场商圈、华润万象城、万寿宫商圈打造成为省内外有影响的商业地标。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争创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打造会商旅文体、吃住行娱购深度融合的消费场景和示范项目,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高水平举办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加快实施重大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加快国家高A级景区增量提质,支持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一批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等旅游品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国际陆港、智慧空港、东南部物流园、西部物流园建设,全力申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
四、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一是全力推动营商环境迭代升级。持续优化升级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力争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总体评分进入优秀档次,形成一批可供复制、借鉴的南昌经验,全力打造营商环境区域性标杆城市。全力推进审批提速,推动“六多合一”模式升级。严格落实市场准入“全国一张单”管理模式,优化企业跨区域迁移政策,推行破产预重整制度。建设完善“网上办事”支撑平台,持续推进四级体系平台升级,推动“一网通办”建设,不断提高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推动更多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采取“告知承诺”、“绿色通道”、“帮办代办”、“并联审批”、“一件事一次办”、“秒批秒办”等极简政务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力争2023年新增市场主体数量达15万户。
二是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出台《南昌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南昌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持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生态友好型项目。持续深化河湖林长制改革,建设幸福河湖。深入推进财政改革,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力度,完善市与县区转移支付机制,深化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创新资产盘活机制,实现资产长效管理。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抓好农业农村改革,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开展乡村治理试点建设,加快提升新时代乡村治理水平。
三是大力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牢牢把握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和争创江西自贸区的重大战略机遇,全面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深化省会城市交流合作,在交通、金融、科技、公共服务等领域不断完善合作体制,拓宽合作广度和深度。全面抓好与广东省七市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地生根。高标准、高水平办好2023世界VR产业大会、中国航空产业大会暨南昌飞行大会等品牌展会。大力推进重大交通路网、轨道、机场、高铁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开通南昌至周边市县城际公交,加快推进大南昌都市圈路网连通。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都市圈内异地使用,不断提升医院、教育、公共卫生等供给辐射能力,实现政务服务等跨城通办、联通互认。强化全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建链强链的旗舰型项目、补链扩链的配套型项目和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型项目,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500个,其中“5020”项目12个以上。
五、提升功能品质,切实提高城市综合能级
一是系统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科学有序推进“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兴”战略,打造全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10大行动。推进全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八大行动,着重解决影响市容市貌的突出问题。扎实开展303个老旧小区改造,统筹推进老旧燃气管道、空中网线等改造,持续开展通道沿线及铁路沿线环境、窨井盖、围墙围挡、裸土绿化等专项整治,加快补齐公共停车设施短板,推进智慧化公厕平台建设,打造洁净舒适的城市生活空间。扎实开展“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用邮需求。
二是优化升级城市基础设施。推进交通强市建设,加快推进洪州大桥、复兴大桥、西二环、G320境内改道工程,地铁1号线北延和东延、2号线东延,昌北机场三期扩建,昌九高铁、昌景黄高铁、横港站(南昌南站)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常岳昌、武咸昌和昌厦铁路,东二环、北二环等项目。推出市域名胜风景区定制旅游线路,开通“红色旅游”专线。巩固全市建制村通车成果,推进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大力深化“胡子工程”攻坚,推进“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专项行动。
三是大力推动城乡深度融合。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大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及花展节庆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力度,推介一批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坚决完成517万亩粮食播面和42亿斤粮食总产任务,抓好87万亩以上油菜种植。深入实施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行动,大力推进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共同富裕样板村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引导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探索农业多种人才培养和引进方式,推动返乡入乡创业。持续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六、聚焦绿色转型,打造美丽江西“南昌样板”
一是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深入打好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补齐污水管网、生活垃圾、医废危废等基础设施短板,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行动,坚决落实重点水域禁捕退捕要求,严厉打击非法采砂、非法捕捞、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行为,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深化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海绵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推进新建区-永修县、安义县-奉新县等跨市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持续抓好中央环保督察、长江经济带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加快推进青山湖污水处理厂、朝阳污水处理厂治理片区污水系统整治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
二是加快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全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产业化利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梅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梅岭索道项目建设。深挖红色、古色文化底蕴,打造南昌红色旅游新地标。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深入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创建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
三是统筹做好“双碳”工作。谋划实施一批有利于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项目,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稳妥有序开展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碳达峰试点。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确保能源安全。准确把握能耗双控政策要求,既强化能耗强度刚性约束,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又加强统筹施策,全力保障优质项目用能需求。加强节能监察体系建设,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开展重点工业企业能效对标行动。有序推进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省级碳达峰试点县区建设,力争实现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全覆盖。
七、兜牢民生底线,确保发展成果共建共享
一是稳定高质量就业供给。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强化大龄劳动者就业帮扶和权益保护,持续开展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健全灵活就业用工和劳动保障政策。持续推动普惠性企业稳岗返还、创业担保贷款、政府性补贴职业技能培训申请等政策落地生效。聚焦重点群体,强化对未就业毕业生的精准帮扶,做好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托底保障,优先保障脱贫劳动力就业,多措并举支持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开展“无感”认证,扩大范围至工伤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领域。有序推动被征地农民参保,确保被征地农民参保工作尽早见效。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政策和缓缴社会保险费工作,有效降低企业负担。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深化“双减”工作,打造南昌素质教育平台,加快职业教育布局,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进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全市标准化幼儿园建设达标率达到30%以上。推进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南昌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市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5个。落实优化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稳妥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市第一医院九龙湖院区、市洪都中医院二期工程、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瑶湖分院、省皮肤病专科医院新建项目建设。加强价格监测,持续做好平价商店常态化稳价惠民,保障我市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三是强化城市文化建设。实施城市品牌提升计划,拓展城市宣传投放渠道,提升“天下英雄城”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推进“孺子书房”(二期)项目建设,打造40家“孺子书房”。依托市公共图书馆联盟、文化馆联盟,构建高品质“15分钟洪城阅读圈”,常态化开展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非遗传承等系列惠民活动,做优城乡一体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举办一批艺术作品邀请展,创排一批南昌采茶小戏,推动南昌文艺作品量质齐升,增强文艺创作展演实力。加快推进市博物馆新馆维修改造、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陈展提升项目,推动陆军博物馆落户南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培育一批乡村、社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