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A25010-7631-7351-1818-5561-9964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东湖区农业农村局 | 生成日期: | 2017-03-13 16:41 |
文件编号: | 有效性: | 有效 |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为贯彻落 实习近 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 结合“美丽南昌·幸福家园”行动总体部署,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现就我 区 2017-2019年 “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制定如下行动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 实习近 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江西和南昌工作的重要要求,按照省第十四次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结合“美丽南昌·幸福家园”行动总体安排,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突出村庄整治、环境美化、乡风文明、和谐平安四大重点,统筹规划,集成投入,制定标准,系统推进,缺什么补什么,建一片成一片,力争到20 19 年,全 区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乡村更加和谐文明,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南昌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1. 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实现全 区 新农村建设“扫一遍”,努力 把广大农村建成“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
“整洁美丽”是: 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村庄道路、电力、广电、电信网络和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沟渠河塘、卫生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绿化、亮化、美化恰当自然,村容村貌整齐干净、井然有序,田园村落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和谐宜居”是: 农村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卫生教育、文体活动、环卫保洁等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灾害风险有效防控,乡土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强化,村规民约健全,长效管护有力,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2. 重点任务
一是重要节点优先 建设 。 优先对高铁、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路等主干道沿线50米可视范围内的村庄进行布点,优化保障沿线景观。
二是连片建设 。 结合往年点位分布情况,统筹安排开展片区化新农村整治建设,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彰显整体效果。
三是改善基础设施。 由于扬子洲镇受“十年储备”的影响,“项目、户口、土地”三冻结,因此扬子洲镇新农村建设不能大拆大建,只能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逐步改善各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环境整治工作,美化、绿化、优化村民居住环境。
(三)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建一片成一片。 按照统一规划、分批实施、连线成片推进的思路,以 镇(管理处) 为单位统筹安排村庄开展片区化建设,建一片成一片,彰显整体效果,其中优先对铁路、国省道路等主干道沿线村庄开展建设。强化村庄整治管理,刚性执行规划,实现有新村有新貌。
坚持扶贫优先,同步整体推进。 立足连线成片 , 同步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实现每个贫困村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共奔小康一个不掉队。
坚持党政主导,突出农民主体。 按照党政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 镇 级党委、政府承担主要职责, 区级 加强政策扶持和指导督查,发动农民积极投资投劳,共建美好家园。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确保新农村规划建设到哪里,涉农项目和社会资源就跟进到哪里。
坚持问题导向,缺什么补什么。 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确定村庄整治建设重点,优先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又能落实的项目和问题。
坚持生态优化,保留乡村风貌。 按照“规模适度、村落连片、服务配套、乡风文明、三生融合、各显特色”思路,尊重村庄肌理、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自然社会特点,因势利导,不填塘、慎砍树,展现乡村特色,留住田园乡愁。
坚持建管同步,推进乡风文明。 以 区 、 镇 两级 政府为管理责任主体,建立 完善镇 村联动管护制度。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公用设 施的运行管护以及农民建房等村务管理,形成“有制度、有标准、有经费、有人员”的长效管理机制。深入推进乡 风文明 建设,持续巩固提升新农村建设成果。
二、规划布局
(一)村庄体系
结合我区扬子洲地区 十年控储现状 ,我区新农村建设为一般自然村建设。 一般自然村 为乡村基层单元,主要建设任务是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配置基本的服务设施,保留乡村味道,发展特色经济。
(二)规划布局
为防止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新农村建设布点坚持不符合县域村镇布局规划的不搞, 城镇规划区内的不搞, 村庄规划建设坚持整治提升为主、整村重建为辅。
1. 旧村规划布局。 立足村庄经济社会基础、环境条件、文化传统等实际,充分考虑农民群众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防止脱离实际、贪大图全、大拆大建。村庄布局要显山露水有美味,尽量延续村落传统布局,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山林植被、河湖水系,科学布局各类设施,保留乡村风貌,彰显乡村特色;村庄建设要突出特色有韵味,既尊重地方生活习俗,传承传统文化和建筑特色,记得住乡愁,又刚性执行规划,规范农民建房。
2. 新村选址规划。 遵循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安全、适用、省地”的原则,避让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易发区和洪水易淹 区,尽量利用集体建设用地、非耕地、未利用地等农业低效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新村规划以建设新型社区为目标,规模适度、相对集中,便于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三)村庄定位
1. 特色产业型。 指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基础较好的村庄。规划建设发展重点是,围绕主导 产业建 基地、带农户、拓市场,发挥资源环境优势,提高科技和经营管理水平,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产业村,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和持续增收。
2. 社区服务型。 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出行便利、发展基础较好或规划新建的村庄。规划建设发展重点是,参照城镇社区建设标准,完善生产生活设施,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建设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社区服务事业,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
3. 文化保护型。 指具有独特建筑文化、名人文化、传统风俗,需要特殊保护开发的村庄。规划建设发展重点是,坚持保护开发并举,提升村庄文化品位,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掘文化遗存的教育和旅游功能,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 乡村旅游型。 指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秀丽、历史人文积淀深厚的村庄。规划建设发展重点是,充分利用山水林木、农园田野、生活风情、历史人文等资源,积极 发展众筹农业 、休闲观光、民宿度假、养生养老、康体健身等新业态,建设宜 居宜业宜 游的美好家园。
(四)建设模式
根据村庄特点和存在问题,确定整治建设模式,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着力提高村庄宜居水平。
1. 一般自然村
旧村整治。 对经济基础薄弱、人口持续减少、后续发展乏力、人居环境较差的自然村,建设重点是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加大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必要的生产生活设施。
改造提升。 对区位交通、经济发展等条件较好的自然村,建设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有条件的要发展特色产业。
环境整治。 对城镇近郊、未来将纳入城区统一管理的自然村,建设重点是严格控制农民建房,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推动其加速融入城镇。
特色保护。 对具有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自然村,建设重点是优化生态环境,挖掘人文历史,修缮文物古建,整治影响景观的建筑物,保持村庄的整体风貌格局。
2 .精品示范带(片)
在巩固主要通道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根据镇村联动、景村联动、园村联动、路村联动的布局, 以“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基础,以彰显精美呈现、整体改观为要求, 结合往年点位分布情况,统筹安排开展片区新农村整治建设,着 力打造建设一批“沿线面貌新、村镇皆是景”的新农村精品示范带(片)。
三、整治步骤
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先干道、后面上的顺序,分批次沿线连片组织实施推进新农村建设“扫一遍”。
第一批(2017年): 突出“两个优先”。“两个优先”即优先对铁路、国省道路等主干道沿线50米可视范围内的村庄进行布点,优化保障沿线景观。
第二批(2018年): 突出“连片建设”。即 结合往年点位分布情况,统筹安排开展片区化新农村整治建设,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彰显整体效果。
第三批(2019年): 突出“一个全面”。即全面完成全市面上其它村庄的新农村建设“扫一遍”任务。
2020年,在历年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对部分村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再提升再整治。
四、建设要求
( 一 )“七改三网”基础设施
一般自然村要全面开展“七改三网”建设。
1. 改路。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确保在2017年贫困村25户以上自然村完成通村委会水泥路建设, 2018 年完成全市通 25 户以上自然村水泥路建设。连村道路和村内主干道路面采用水泥或其他硬质材料,合理确定道路宽度并设边沟。巷道和入户便道尽量采用石板、青砖、碎石、鹅卵石等材料,面层防滑,造型多样。村庄危桥要除险加固。在主干道两侧设置路灯、文体活动场所设 置灯光照明。
2. 改水。 城镇近郊的村庄,可采用延伸城镇管网的集中供水模式;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平原和丘陵村庄,可采用区域连片供水模式;人口规模较小或受地理条件限制的村庄,可 采取单村供水 模式;散居农户可安装简易设施独立供水。加强水源保护,确保水体清洁。
3. 改厕。 根据村庄实际或群众意愿,采取三格式、三瓮式或沼气式建设水冲厕,每户农户至少建一个室内水冲厕。改厕过程中,依据标准科学施工。
4. 改房。 通过粉刷外墙、安全加固等,对宜居旧房进行改造。修缮文化价值突出、地域特色浓郁的传统民居。着力清理和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空心危房、有碍观瞻的残墙断壁、已废弃的猪牛栏、旱厕等破旧建筑。
5. 改沟。 村庄主干道都要建边沟,全面治理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排水沟,形成网络化的雨水排放体系。具备条件的村庄,要铺设专用管道或暗沟,收集生产生活污水。加大村庄河道、沟渠整治力度,努力打造“水清、流畅”的水环境。
6. 改塘。 清除村庄水塘的淤泥和沉积垃圾,全面改善水质环境。清理入塘排污渠管,建好进水涵管。水塘迎水坡要进行生态护岸,修建洗衣踏步等亲水设施,水塘周边要种植亲水植物,达到既整洁美观又蓄水灌溉的效果。
7. 改环境。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理卫生死角、陈年垃 圾,整治乱建乱放、乱排乱扔,保持村内整齐干净。抓好村庄周边、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及村庄空闲地的绿化,营造自然、亲切、宜人的村庄风貌。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标准化生产。
8. 电网建设。 全面解决村庄用电重过载、低电压问题,实现智能电表全覆盖。优先改造不满足动力电供电需求的自然村,实现村村通动力电,全面完成精美示范村的电网改造任务。
9. 广电网络建设。 按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可行、保证长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农村数字广播电视覆盖和入户接收,满足农村居民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
10. 互联网络建设。 在行政村全覆盖基础上,将宽带网络 向具备 条件的自然村延伸。推进光纤通延伸到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大力推进“三网融合”,按照相关规定,在农村推广交互式网络电视。
( 二 )环境美化
规划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要合理利用地形,结合民俗民风,对村庄环境进行美化,彰显田园风光,体现乡土气息。
1. 村口景观。 通过小品配置、植物造景、活动场地等,突出景观效果,体现村庄特色与标志风貌。
2. 水体景观。 整治疏通河道水系,改善水质环境。河道坡岸尽量随岸线自然走向,采用自然斜坡形式。滨水驳岸以生态驳岸 形式为主,采用硬质驳岸的不宜过长,断面形式宜采用台阶式。滨水绿化以亲水型植物为主,丰富河岸景观。
3. 绿化景观。 以村口、道路两侧、宅院周边、滨水地区以及不宜建设地段为绿化重点。道路两侧、宅院周边绿化要品种适应,尺度适宜,以本地品种、乡土材料为主,注重保护古树名木。滨水地区以及不宜建设地段应做到见缝插绿。
4. 庭院环境。 注重围墙、绿篱等围合构筑物和庭院出入口的美化处理,不宜采用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植物配置采用乔、灌、草结合方式,营造户户皆美景的环境效果。
( 三 )乡 风文明 建设
1. 基层组织建设。 健全 一般 自然村以及农民合作社党组织,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落实农村政策、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组织推动者、示范引领者。通过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用好集体资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2. 精神文明建设。 把弘扬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教化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深入开展“六好农户、六好村庄”、“兴家风、 淳 民风、正社风”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使每个行政村达到“十个一”目标,即一名义务宣传员、一个道德评议会、一支志愿服务队、 一 批文明示范户、一部村规民约、一组家风家训、 一 支农民文艺演出队、一个文体活动小广场或舞台、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一个身边好人榜。把农村建设成 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
3. 乡村社会治理。 探索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强化对村务决策、村务公开、村级“三资”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惠农政策落实的监督。全面推行村民主协商,加强村民理事会建设,制定村规民约,完善管护机制,组织村民参与村庄环境卫生、综合公共服务场所以及道路、电力、广电、互联网等设施的日常管护。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发展农村志愿服务队伍,关爱贫困家庭和“三留守”人员,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操作程序
按照工作“九步法”,有序推进全市“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
第一步,编制 区 级规划。 按照省、市行动规划要求,编制 区 级《“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总体规划( 2017-2019年 )》,明确总体目标、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 区 级总体规划经市审核把关后,报省新村办备案。同时,按照全域规划的要求,聘请全国著名的规划设计队伍,按照国内一流的标准编制完善县域镇村布局建设规划, 明确镇 村布局、示范带(片)、重要节点等内容, 2017年6月底前完成并报市级审核备案。
第二步,下达年度计划。 综合 我 区乡村人口、村庄数量、工作开展等因素,实行贫困村组优先,分解落实区年度新农村建设任务。
第三步,科学布局定点。 按照村庄自主申请、乡镇沿线连片申报、 区 级初选把关、市级协调汇总、省里确定批复的程序,开展布局选点。 区 级根据市年度工作方案及下达的任务计划,制定本地新农村建设年度工作方案。以乡镇为单位,片区 化确定 年度新农村建设村点,确保达到“建一片成一片”的整体效果。
第四步,确定建设项目。 区 级政府统一组织相关单位,深入所有年度新农村 建设村点勘测 ,对照“七改三网”建设涉农部门单位责任分工,缺什么,补什么,分类提出年度新农村 建设村点的 建设项目及资金概算,编制各村点的项目建设规划。
第五步,整合项目资金。 根据本 区 新农村建设年度工作方案,制定资金整合计划,相关单位的资金、项目都要向新农村 建设村点集中 。依资金渠道,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申报。
第六步,落实专项资金。 对于村点编制 规划,村内道路、巷道、入户便道建设,农户改厕改房补助,村内改 沟改塘 ,村庄洁化绿化亮化美化等难以整合涉农资金的建设项目。对于市县自建村点, 1个村点(50户为单位)安排财政专项资金30万元的标准,市级自 建村点由 市级财政全部落实到位, 区 级自 建村点由 区 级财政全部落实到位。 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按照 各地村点指标 数,由市新村办商市财政局拨付到县。设立 区 级新农村建设专账,通过 区 级财政国库支付系统分批拨付财政专项资金,确保村庄整治建设顺利进行。
第七步,广泛宣传发动。 区镇 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宣传发动: ( 1 )深入乡村宣讲,使“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新农村建设 村点成立 村民理事会,群众同意率达到 85% 以上。( 2 )开展专题培训,对涉农项目主管部门、帮扶单位、乡村干部、理事会成员等开展业务培训,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建设行动具体内容、政策措施和相关要求。( 3 )积极引导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参与新农村建设。
第八步,精心组织实施。 ( 1 )落实相关单位和乡镇责任,安排帮扶单位、驻村干部,督促落实进度。( 2 )相关单位制定各类项目工程建设标准,各自负责项目建设技术指导,确保规范化建设。( 3 ) 由区农水局 牵头组织,开展督促检查和情况调度,通报各地工作进度和建设质量。
第九步,严格评估考核。 把新农村建设工 作纳入县区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 , 组织开展工作督查,敦促 加快进度、规范建设。年底对镇(管理处) 进行综合考核,成效好的予以表彰奖励,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摆到重要位置。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示范,结合全市“美丽南昌·幸福家园”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区 四套班子和部门单位主要领导,每人每年都要挂点一个新农村成片建设区域。 镇 (管理处) 是组织实施和建后管护的责任主体,要强化协调、加强督导,确保建 设任务全面完成;以规范农村建房为突破口,狠抓规划的刚性执行,解决好“有新村没新貌”问题;配齐专业管护队伍,保障工作经费,建立管护机制,切实抓好村庄的日常管护。
(二)充实力量,加强督导。 区 、 镇两 级都要调整充实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配强工作力量,解决必要的工作经费、办公场地和督导公务用车等条件,要确保 3人以上专职工作人员,镇 (管理处) 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任务配齐配强工作队伍 。 区农水局 要牵头抓总,加强日常综合协调、情况调度和督导考核 , 至少要确保每季度开展一次新农村建设督导,按照 镇(管理处) 必到,区 抽查村点不 少于 50%的原则进行,同时结合督导情况对镇 (管理处) 进行排名并上报市新村办。
(三) 政策扶持 , 多元投入。 各地要充分利用保障房、节能建筑改造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不断拓宽农房改造资金来源; 有条件的地方要出台优惠政策,强化市场运作,鼓励企业参与,撬动金融、社会和工商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鼓励帮扶单位倾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加强宣传发动和政策激励,动员农民企业家、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社会力量回馈故里、支援家乡建设。切实发挥农民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建立“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不建不补”机制,引导群众自己动手、自建家园。
(四)广泛宣传,凝聚力量。 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 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统一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激发工作热情,引导工作深入扎实开展。要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推出一批典型,推广成功经验做法,努力在全市形成上下一盘棋、干群一条心,全力推动“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的良好氛围。
2017年3月13日
南昌市东湖区农业水务局 2017年3月13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