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c365109--2020-0083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东湖区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 | 2011-07-26 18:14 |
文件编号: | 有效性: | 有效 | |
公开范围: | 公开方式: |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7月26日在东湖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东湖区人民政府代区长贺瑞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东湖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顾
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东湖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现代服务业核心区、科教文卫中心区、和谐诚信文明区”目标定位,大力实施“开放强区、三产富区”主战略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核心战略,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奋发进取,主动作为,实现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本届政府的各项目标任务,并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开门红。
一、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到2010年底,地区生产总值由148.1亿元增长到290.76亿元,实现五年翻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91.66亿元增长到206.06亿元,四年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6.25亿元增长到64.98亿元,五年翻两番;财政总收入由7.65亿元增长到20.42亿元,三年翻番;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23亿元增长到4.63亿元,五年翻番,发展势头强劲,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产业结构更加优良,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4%以上,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达96.35%,排名全省前列;平均每平方公里实现财政总收入超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超15亿元,单位面积产值居全省之首。今年1—6月,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17.77亿元,同比增长39.39%;实现一般预算收入3.69亿元,同比增长8.66%。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先后举办东湖金秋经贸活动月、现代服务业招商推介会、青山湖西岸发展论坛、文化创意产业座谈等招商推介活动20余场,开展外出小分队招商1500余次。成功引进沃尔玛、中石油等3家世界500强企业,奥森科技、赛络科技等一批服务外包项目,北京银行、民生银行等一批金融机构的江西总部。截至目前,落户南昌的20家商业银行江西总部有13家落户东湖,并在全省率先组建捷信小额贷款公司,东湖作为全省金融核心区地位更加巩固。尤其是成功引进渣打银行、大新银行,成为至今全省仅有的两家外资银行。启动全省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园申报并通过市级审核,成功建立东湖(安义)、东湖(桑海)工业园,引进金凤凰建材生产基地等一批工业项目并开工建设,发展空间不断拓宽。五年共引进外资企业60余家、实际利用外资3.53亿美元,年均增长14.19%;引进内资企业450余家,实际利用内资57亿元,年均增长11.02%;累计出口创汇6.54亿美元,年均增长29.93%;先后被评为全省利用外资先进区、全省外贸出口先进区。
重大项目强势推进。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五年来先后狠抓了300多个重大重点项目建设,成功推进了华远和平里等5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尤其是积极抢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奋发进取,青山湖西岸开发作为“南昌都市生态经济发展基地”列入全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我区被确定为现代服务业省级基地,并作为全省唯一城区入选“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地区”。
楼宇总部效益凸显。制定出台了楼宇经济指导性规划和奖励办法。邀请专家对全区主要楼宇进行产业定位,筛选出央央春天、财富广场等一批楼宇进行重点扶持,建立“楼宇资源招商共享”制度,全面推进楼宇商务开发。目前,全区共有5000平方米以上的重点商业楼宇40栋,总面积突破75万平方米。已落户平安财险、国美电器、南方水泥等投资亿元以上企业区域总部58家,总入驻企业达1426家。2010年单栋楼宇最高税收已达9364万元,税收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楼宇达8栋,总部经济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都市商贸繁荣活跃。以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目标,出台了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商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提升。积极扶持紫金城、蓝天碧水购物广场等新兴商圈开发建设和招商运营,调整优化叠山路、民德路、象山北路等商业街业态。按照“节庆搭台、经济唱戏”的理念,承办了中国·南昌第二届辣文化节、联商网大会暨第七届中国零售业营销论坛、江西省名优风味小吃博览会等一系列商贸节庆活动。创造性推出“东湖春天购物节”活动,并已连续举办三届。活动期间,全区商贸销售额分别增长15%、23.7%和28.9%,成为了在全省知名、在全市有影响的东湖特色节庆品牌,推动了东湖商贸的新一轮繁荣。
二、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生态城区建设展现新风采
牢固树立“城市形象也是生产力”的理念,2007至2010年四年区级财政投入2亿元,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尤其是今年,为做好创建办会工作,城市建设改造投入达5亿元,其中区级财政投入达2.4亿元。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推进滨江规划路网建设,完成规划七路等3条道路建设,规划六路等2条在建道路快速推进。强力推进“百路大战”和道路整治工程,实施了一纬路、赣桥南路等70余条道路改造,打造了豫章路等一批精品文明街巷,新建了章江路休闲广场等10个休闲广场和七里村停车场等一批社会化停车场,全区新增停车泊位400余个。高标准建造方志敏广场,高品质完成八一公园改造。顺利实施阳明路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的拆迁安置工作,拆迁总面积达25.3万平方米。
管理效能明显提升。建立数字城管平台,问题整改率达95.69%,实现城市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在全市率先对区管公厕实行免费开放,将区管公厕的清洁维护和建筑渣余土清运业务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全面推行老城区准物业管理,完成苏圃路等3个小区试点。建立社区环卫工作站,组成6个联合执法组对脏乱差现象进行强力整治,全区市容环境明显改观。在完成全区17个集贸市场第一轮改造的基础上启动第二轮升级改造,现已完成9个,成为全市集贸市场长效管理试点城区。
社区建设日益强化。在全省率先建立“12343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进行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我区成为全国首批家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试点城区。完善社区用房建设使用和管理办法,新建、改扩建社区办公用房3000多平方米。大力开展社区星级创建,目前全区共有三星级以上社区79个,占全区总数的92%,火神庙社区、光明社区分别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强化市民文明素质宣教,推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同步提升,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连续两届被评为全省文明城区。
城市形象更加优美。大力实施“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蛟溪岛绿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富大有堤绿色长廊和二经路等一批精品园林景观成效彰显,新增绿地16.3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9.3%。全面完成赣江东岸景观和八一大道、南京西路等20余条道路沿街立面亮化美化,高标准实施东南北三湖水质维护。尤其是今年以来,自我加压,大力推进“两大战役、六大工程、十项整治”,全区道路改造、街景改造、拆迁还绿任务分别占全市的46%、51.5%、32.5%,是全市投入最大、工程最多、任务最重的市区。
三、着力改善民生福祉,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和谐城区建设取得新成果
把实施民生工程作为加强公共服务的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区级财政投入由2007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亿元。五年来,区级财政共投入2.4亿元、争取上级资金3亿元,强力推进300多项民生工程,我区被评为全省民生工程先进县区。
加大投入完善社会保障。积极整合民政、医疗、教育、就业等资源,搭建区、街、社区三级社会救助管理平台,共发放城乡低保及各类补贴7291.7万元,进行医疗救助3000余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786.7万元。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累计发放养老金3.21亿元,人均标准由620.49元提高到1255.4元。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在全省率先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并基本实现全覆盖,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加强居民住房保障,完成5处共17.1万平方米农民公寓建设,完成D级危房解危6150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补贴和实物配租147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补贴1838户,中签经济适用房6585户。
均衡发展唱响教育品牌。高标准新建南京路小学、豫章小学(二部)、阳明学校,改扩建了光明学校、东湖小学、青少年宫等一批学校,启动了青桥学校、滨江学校重建工作。实施“名校放大”工程,先后撤并继红小学等5所学校,引进了一批省、市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教育对外交流不断深入,北湖小学代表中国赴美国参加第31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总决赛并获得特色奖。培智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实验基地,参加全国特奥会成绩突出获得省政府嘉奖。我区先后获得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全国幼教工作先进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创新方式推动创业就业。在全国率先开通就业直通车,建立动态就业服务新模式。高标准建设东湖区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分中心和创业指导中心,成功试点花园角自主创业一条街,组建援企稳岗服务队,强力推出“春风行动”一揽子就业援助帮扶活动。积极扶持创业,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05亿元,直接扶持2600余人次创业,带动7000余人次就业。创新理念,在全省率先开办社区食堂,在扩大就业的同时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在全市率先建成校园创业孵化基地,建立青年职业见习基地,着力帮扶大学生和青年群体创业就业。积极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五年来,全区共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3万余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安置率100%、城镇就业率96%。
优化举措提升惠民服务。大力开展“健康东湖”创建,在全国示范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接受全国政协调研组考察获得好评。在全省率先组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打造了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在全省率先开展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每人11元提高到20元。不断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全区计划免疫五苗及新增疫苗接种合格率均在98%以上。做好了甲型H1N1等各类传染病防控工作,我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投资500万元高标准改扩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立楼院居家养老互助点26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7个,推行爱心门铃、春风牵手卡等特色服务,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被评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社会化养老示范区。
统筹发展促进社会繁荣。建立全省首个科普安全宣教中心,被确定为全国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我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建设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东湖区支中心,大力打造百花大舞台,形成了“一月一品”的群众文化特色,选送文艺节目多次荣获全国大奖。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卓有成效,纸浆雕塑亮相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女声小组唱《斑鸠调》荣获全国群星奖,南昌瓷板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填补了全市的空白。人口计生工作全省领先,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品牌彰显,被国家计生委作为先进典型向中部地区推广,先后被评为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五五”普法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六五”普法工作全面启动,社区矫正工作不断加强。成功承办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中澳国际女篮挑战赛、美国篮球明星选秀赛等一批高规格文体赛事,创建了2个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我区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防控结合维护大局稳定。注重重大决策风险评估,落实领导信访接待日和重大信访案件领导包案等制度,强化信访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接访、大调处、大稳控专项治理,有效化解了一批信访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和谐平安创建新模式,建立全市首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精心打造社区综治示范点,平安街道覆盖率达100%。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消防、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日常监管,有效遏制了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受到中央信访工作督导组和全国消防安全专项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大力推进“天网”工程建设,辖区安装摄像探头800多个,强化社会面管控,可防性案件大幅下降,公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协调发展其他各项事业,征兵工作荣获全国先进,喜夺“双拥”六连冠,区档案馆成功晋升国家二级档案馆,圆满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人防、审计、工商、质监、税务、国土、老龄、对台、红十字会、助残、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各项事业均取得新成绩。
四、全面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整体服务水平又有新提升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科学谋政、勤勉治政,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机关作风得到有效改进,政府效能得到全面加强。
大力建设学习型政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倡导勤于学习、精于学习之风。建立区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经常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强化干部技能培训。聘请了2名法律顾问和9名经济发展顾问,为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大力建设效能型政府。全面开展“创业服务年”、“发展提升年”、“内提效率·外塑形象”等活动,大力开展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建立了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搭建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在全市率先建立了重大项目服务代办制度。全面推进信息公开,提高行政透明度。完善政府工作例会制度,成立政务督查领导小组,狠抓工作落实。
大力建设法治型政府。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决策规定,依法民主决策。深入贯彻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审查制度。全面加强行政执法培训和监督,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被评为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区。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多次被评为全市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工作先进单位。
大力建设廉洁型政府。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权力运行约束机制。出台《东湖区系统、街道、区直单位经营性房产租赁管理规定》、《东湖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加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行使的监督,从源头上防止腐败滋生。厉行节约,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和公务卡改革等制度,深入开展治理小金库等工作,推动权力透明行使。“三公”经费支出连续三年下降,年均下降12%。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东湖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措施更加得力,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城市更加美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开创了和谐发展的新局面。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政府班子打下良好基础的结果,凝聚着全区人民和广大驻区单位的智慧、心血和汗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在东湖投资创业的企业家,向关心、支持东湖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成绩属于过去,进取开创未来。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困难和压力:目前,我区对经济发展有巨大拉动作用的重点项目还不多,老城区基础设施配套仍不尽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干部队伍的执行力、操作力仍有待提升,等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构想
上届政府取得的丰硕成绩,为我们加快发展、再创佳绩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五年,是我区进一步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是东湖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新增长、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对此,我们必须紧跟国内外形势变化,抓住南昌市“创建办会”、高铁建设、轨道交通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机遇,与时俱进,创新思路,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大幅提升城市形象,大力改善居民生活,争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排头兵。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务实、创新、阳光、高效、服务”的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以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为主动力,以重大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以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为主战场,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主基调,做到“四大提升”、实现“四大同步”,在更高水平上建设“繁荣精品幸福文明”东湖。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到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58.2亿元,年均递增11%;财政总收入突破51亿元,年均递增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年均递增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62.4亿元,年均递增2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421.1亿元,年均递增16%,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城区环境展现新面貌。全面完成滨江路网建设工程,紧跟全市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城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全面推进“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5%。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环境明显优化,城市魅力不断彰显。
社会事业彰显新繁荣。大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婚姻登记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区、全国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力争全省双拥模范区“七连冠”。
幸福指数得到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在全省率先创建“创业型城区”,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5万人,加大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投入,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实现上述目标,新一届政府要着力抓好以下五项主要工作:
一、以优化产业布局为先导,展现谋篇大气魄
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施“南提北拓”战略,合理规划发展空间,由点状打造向片状开发提升。
一是做精地上文章。以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为目标,加快完善商贸业规划布局,坚持市场化导向、信息化提升、国际化推进、品牌化带动,加速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在规划布局、功能定位、政策指导等方面的引导扶持力度,通过升级改造,集聚优势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以驻区高校基地、奥森科技基地等为依托,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进一步巩固金融保险业的主导地位,继续加大叠山路、八一大道、中山路等金融集聚带引进金融企业省级总部的力度,塑造东湖“金融中心”品牌,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到2015年,力争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0%以上。
二是做好地下文章。积极争取规划支持,加大向地下拓展开发力度,进一步打造核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商圈。做好地铁1号线、2号线途经东湖区的子固路站、八一馆站、八一广场站、阳明站等站点沿线开发建设对接,争取建设一批大型商场、大型商务楼宇,为东湖发展增添强大后劲。
三是做优亲水文章。以紫金城为依托,以蓝天碧水购物广场为策应,利用濒临赣江的优势,打造沿江高端购物消费区;紧紧抓住青山湖西岸片区开发这个龙头,发挥依江亲湖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生态环保、生态旅游、商务办公、商住休闲、公共服务、服务外包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生态经济,全力打造以洪都北大道——青山湖西岸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体集聚功能区”,带动城北片区快速发展。
二、以发展都市经济为要务,促进实力大提升
按照“核心带动、轴线拓展、板块承载、商圈聚集”的思路,大力发展以楼宇总部经济、街区经济、文化经济为主的都市经济,在提升档次和培育特色上下功夫,到2015年,力争实现5到7个年销售额超30亿元的大型商贸集团、3到4个产值超十亿元街区、2到3幢税收超亿元楼宇。
一是主攻楼宇(总部)经济。抓好“十二五”楼宇经济规划,大力发展楼宇(总部)经济,向空间要效益,破解土地资源稀缺难题,为繁荣东湖都市经济储蓄强大势能。引导改造提升金阳光大厦、物资大楼等一批存量楼宇,加强对楼宇的规范管理,引进优质企业开发楼宇。高品位建设央央春天、金涛国际花园、华远和平里、智通广场等一批复合型增量楼宇,集商务办公、酒店、休闲娱乐等为一体,促进相同行业企业聚集发展。精心培育永和商务大厦等一批独栋式商务楼宇,大力引进全国和省级总部以及高附加值的楼宇企业。
二是做旺街区经济。借助轨道交通建设,以百路大会战和道路改造提升工程为契机,提升一批重点街区商业品质,做好街道两旁经济文章。以交通银行地块改造等项目为抓手,高标准推进胜利路“非字型”商业街区的改造和提升。充分利用中山路等地铁沿线和叠山路、二七北路等综合改造大好时机,按照业态错位发展、风格不同、人气各异的特点,重点打造4条特色商业街,即以时尚购物、餐饮休闲为主题的中山路——胜利路精品购物区,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为主题的叠山路金融街,以古玩字画、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榕门路民俗文化特色街,以特色餐饮和娱乐休闲为主题的二七北路美食特色餐饮街。
三是打造文化经济。充分发挥辖区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文化和旅游为平台,积极发展文化经济,培育东湖经济新的增长点。采取“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方式,大力发展文化创作、动漫游戏、演艺娱乐等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推动樟树林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艺术品创作、交易及收藏等文化产业,打造经纬府邸791文化艺术特色街区。充分挖掘老城区红色和古色历史文化遗存资源,打造“三经五纬”红色军旅特色文化街区。加强瓷板画、赣发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开发具有东湖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
三、以推进改革开放为先导,激活发展大潜能
一是深化各项改革。深入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先行先试工作,以省级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平台,按照专业化、特色化、产业聚集发展要求,推动规划成果落实。稳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改革,规范人事编制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精神,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抓好投融资及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不断激活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二是提升开放水平。实施更为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对外开放。以经济功能区、特色街区、商务楼宇为载体,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民间商会之间的合作机制,加强与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不断拓展对外开放领域。主攻现代服务业招商,继续加大对央企、省企和企业区域总部的招商力度;发挥金融产业聚集优势,继续加强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招商,力争引进一批知名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精心编制、包装一批现代服务业招商项目和楼宇项目,项目库的项目总量保持在每年100个以上。“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积极探索现代化招商手段,开展有质量、有成效的招商引资活动,提高东湖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增强财政活力。创新工作理念,在培植税源上做到“放水养鱼”,在财税征管上做到“抓大管小”,在支出管理上做到“严宽结合”。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引进税收贡献份额大、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做好重点税源项目的跟踪服务,不断夯实财税增收基础。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沟通衔接,紧盯省市重大重点工程,用足用好省市配套资金。用好税源排查成果,发挥税源动态管理系统作用,对全区经营户进行深层次的税基结构分析,防止税收流失。加强资金管理和绩效问责,强化预算资金监管,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地运行。
四、以加强城市建管为重点,实现面貌大变化
按照高标准、高品位、高质量的要求,坚持建管结合、建管并重,做到以点带线、以线扩面、亮点更靓、形象更佳,朝着城市面貌“更新更亮”的目标不断迈进。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对接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完善辖区内道路交通体系,全面完成滨江规划路网、百路大会战工程,积极配合打通新公园路、滨江路、二七北路等断头路工程,增强城区交通畅通功能。拓展空间资源,大力发展立体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建设,有效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到2015年,力争新增社会停车场1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停车场10个以上。积极推进青山南路、苏圃路等地块的旧城改造工程,加快城中村城市化进程,推进棚户区改造、D级危房解危、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二是美化城市环境。继续实施“一大四小”和“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工程,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抓好蛟溪岛苗木基地建设,增强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地制宜打造街头园林小品,建设8到10个园林式休闲广场。进一步完善八一公园、贤士湖公园、方志敏广场等公园和广场的基础设施,打造沿湖、沿江、广场园林精品景观,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加速提升城区品位。
三是精细管理城市。以数字城管为依托,以重心下移为突破口,以社区环卫工作站为载体,理顺区、街、社区三级网络体系,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和城管执法联合巡查、联手督察、联勤处置“三联”工作模式,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综合管理、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新机制,形成“责任全覆盖、工作无缝隙、管理全天候”的大格局,实现城市管理由突击管理向常态管理转变。依托社区市民学校,创新方法,有效增强市民文明素质,实现城市管理由政府包办向全民参与转变、城市形象与市民素质同步提升。
五、以提高幸福指数为目标,构筑社会大和谐
围绕“在全市保持领先、在全省争创品牌、在全国产生影响”的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不折不扣落实好上级安排的各项民生工程任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社会事业持续繁荣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是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促进就业创业。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积极落实小额贷款、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税费减免等促进就业政策,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创业指导和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困难群体就业服务,重点做好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就业帮扶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
均衡发展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做优做精特殊教育,依法规范民办教育,实现学校教育品质化、区域教育现代化。到2015年,改扩建和新建3所学校,打造2个“省级优秀示范园”、1个“全国特殊学校言语语言康复实验示范校”,争创“全国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特色示范区”。全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升初比例均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初中三年保留率和初三巩固率均达90%以上。
打造健康东湖。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预防为主、统筹兼顾”的原则,全面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着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努力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打造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2015年,居民健康教育普及率、健康知识知晓率均达到8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70%以上;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覆盖率、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覆盖率、医疗卫生机构监督覆盖率和社区居民卫生服务15分钟可及率均达到100%。
完善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事业,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程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面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努力实现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全覆盖。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灾害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
体系。积极落实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二是统筹发展社会事业
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整合辖区内科技资源,加强科普宣教,努力建设科技强区和创新型城区。2015年,力争实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建成一批低碳社区、低碳学校示范项目,创建5到10个科普示范社区、科普示范学校。
满足群众文体需求。抓住我市承办“七城会”和备战省运会、市运会有利机遇,突出“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城镇体育以社区为重点”,整体提高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水平;以“百花大舞台”为载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壮大文化队伍,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促进人口健康发展。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重点,创新人口计生工作体制和方法,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加强人口计生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抓好城市流动人口计生均等化服务,全面落实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提升人口计生优质服务水平。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进一步做好统计、武装、人防、审计、档案、老龄、对台、红十字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商、质监、国土等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同步发展。
三是积极创新社会管理
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创建“和谐社区示范街道”为抓手,统筹发展社区服务和管理。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健全信访工作和群众工作机制,合理解决群众诉求,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深入推进“平安东湖”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断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加强“组织体系、责任体系、目标体系、制度体系、考核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快应急体系建设,提高风险预防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置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届首之年,完成年初既定的目标任务是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在剩下的5个月时间里,我们面临的发展任务繁重,全区上下务必集中精力谋发展、全力以赴抓项目、责无旁贷保稳定,确保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一是要突出抓好项目推进。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精心编修、督促落实2011年全区重大重点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库,提高项目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力推进东湖区综合服务大楼、五湖大酒店、和平里大酒店等16个重点项目,促进在建项目早完工、落户项目早见效。二是要奋力抓好招商引资。积极参加“2011年赣台会”、“第二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第七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等各类招商推介活动,开展小分队外出招商,积极跟踪对接重大项目产业招商,全面完成全年开放型经济的各项指标。三是要持续抓好财政增收。按照“争政策、保基数、抓新增、扩总量”的要求,加大力度,有效调度,调动各方力量协税护税积极性,强化税源动态管理,确保财政总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四是要重点抓好城市建管。按照“时间提前、质量保障、形象一流”的要求,坚持抓进度、抓协调、抓质量、抓安全、抓效果,全力推进全市“两大战役、六大工程、十项整治”和“三纵四横”道路改造,努力实现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各方宾客眼前一亮。五是要着力抓好民生工程。按照年初既定安排,坚持动态管理、阳光操作,将民生工程资金投入到位。重点做好社区食堂推广、“健康东湖”创建等工作,确保“八个方面、60件民生实事”落到实处,不折不扣完成民生工程任务。六是要全力抓好社会稳定。紧紧围绕“平安七城会”目标,加大领导包案力度、人员稳控力度、矛盾化解力度,强力推进隐患大排查、问题大整改,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确保信访安全稳定,着力提升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
按照“务实、创新、阳光、高效、服务”理念
不断提升政府执行力和服务水平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一届政府必须坚持以务实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阳光为保障,以高效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和业绩。
求真务实,打造勤政实干的责任政府。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东湖实际,遵循客观发展规律,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履行职责,强化担当意识,坚持责权统一,坚决把各项决策贯彻好、任务完成好、工作开展好,尤其是在急难险阻面前主动靠前、勇挑重担。积极推行领导挂点、限时办结、行政问责等机制,确保工作推进扎实有力。大力推进“一线工作法”,主动深入一线听取群众呼声、了解实际情况、探究问题根源,真正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经验在一线总结。
开拓创新,打造与时俱进的开放政府。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勇于变革、善于创新,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不满足、不停步,善于借鉴外地经验,进一步破除思维定势,开阔新思路,拓展新视野,挖掘新潜力,切实增强发展活力。以创新精神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打造一流的工作品牌。
民主阳光,打造廉洁公正的法治政府。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意识,规范权力运行,公平公正公开,守诺守信守责。弘扬民主团结精神,完善政府决策机制,重大决策集体研究,集体决策严格执行,确保决策符合民意、切合实际、落实到位。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舆论监督,不断加强内部监察和审计监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规范“三公”经费支出,狠抓厉行节约,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科学高效,打造追求卓越的效能政府。坚持既定的目标定位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切实保障政策在运转过程中效率高、实效强。切实提升行政执行力,做到决策前充分调查,决策中民主科学,决策后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不断提高政府工作的执行力。更加重视基层基础,完善基层管理体制。更加重视机制创新,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进一步推进人才引进、使用、交流、激励等制度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诚信服务,打造以人为本的亲民政府。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维护社会稳定。以优化服务为切入点,以依法行政为重点,以效能建设为核心,大力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高效的服务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各位代表,使命光荣,自当勇攀高峰;蓝图辉煌,更须快马加鞭。新形势需要我们有新理念,新目标需要我们有新状态,新任务需要我们有新作为。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汇全区之智,集全民之能,鼓实干之劲,努力谱写“繁荣精品幸福文明”东湖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