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 微博
  • 繁体字
  • 索引号: c365109--2020-0078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东湖区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0-05-18 09:42
    文件编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公开方式:
    分享到:
    2020年东湖区政府工作报告
    • 浏览量:
    • 【字体:     

    政府工作报告

    ——2020517日在东湖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次会议上

    东湖区人民政府区长高辉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东湖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更高要求,紧紧围绕“奋力在大南昌都市圈建设征程中续写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战略主线,不忘初心勇担当,牢记使命展作为,感恩奋进,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崭新成绩。

    一年来,我们扩总量、提质量,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一是突出高质量,经济指标稳步提升。经济基础更加巩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7.73亿元,同比增长17.9%。利用外资实际到位资金3.4亿美元,同比增长20.13%;实际利用内资74.08亿元,同比增长24.13%;利用省外资金项目进资5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向好态势更加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8%,增速位居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4.03亿元,同比增长11.1%,总量居全市第二。完成财政总收入81.4亿元(省口径),同比增长5.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财政总收入税收占比在全省100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二。质效提升更加突出。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并荣获“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经济结构进一步调优,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0.19:9.86:89.95,服务业增加值贡献率达80.1%。全年新增企业1507户,新增企业注册资本达125.37亿元,同比增长52.09%。

    二是立足高品位,产业发展提档升级。积极推进服务业“四年发展行动计划”。三年来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82户,净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0户,超时序进度;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总量比2016年增长1.25倍。商贸活动持续繁荣。积极开展“强商、旺客”活动,大力促进商贸升级,“走进春天——东湖消费促进季”“百花洲购物节”“热购洪城”等活动得到广大游客和市民的青睐;成功申报东南饼庄为江西省老字号企业。金融产业生机勃发。海尔集团旗下首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海纳融资担保、人寿保险公司省级总部工银安盛人寿顺利落户,进一步完善金融产业链;与省建设银行签署金融合作战略协议,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发行私募可转债新增直接融资1亿元,丰富了企业融资渠道。新增完成股改企业1家、省重点拟上市企业6家、市重点拟上市企业2家,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加速落实。夜间经济成效初显。精心规划“三街二点一区”夜间经济布局,夜东湖·蓝海夜市、夜东湖·蛤蟆街顺利开街,推进福州路酒吧夜市街规划建设,进一步繁荣了东湖夜间经济。产业园区势头强劲。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启动豫章1号文化科技园二期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海学茂人工智能教育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发展,为人工智能产业奠定基础。

    三是坚持高标准,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开展“大干项目年”活动,全力推进省、市、区三级重大重点项目,全年重大重点项目开工40个,开工率比上年度同期高5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投资62.98亿元,比上年度同期增加12.91亿元;投资完成率101%,高于上年度同期18.97个百分点。项目的开工率、投资量、投资完成率再创历年新高。建设进度持续加快。苏宁广场、江旅都市方舟、启明星辰创新中心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泰0728商务中心、新地商务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实现如期开工。项目效益逐步显总投资5亿元的国资澜湖广场投入运营,中国平安、中设设计等一大批省级总部企业落户,楼宇入住率达98%;引进的华润旗下全省第一家绿标“万家mart”超市旗舰店开业,当天即实现销售额102万元,创全国“万家mart”单店日销售额新纪录。总投资8亿元的全省第一家双地铁接轨商业体八一馆百盛商业综合体正式运营,预计年新增社消7亿元、税收3000万元。

    一年来,我们破困局、开新局,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

    一是着力掀起新一轮改革高潮。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全区党政机构和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改革任务;稳步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启动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改革工作;优化社区规模布局,将全区98个社区调整为90个。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七大领域80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组建东控企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整合盘活区属国有资产;圆满完成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4个领域综合执法队伍的整合;持续推进绿色殡葬改革,完成扬子洲地区“三沿六区”散埋乱葬坟墓的整治工作;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其中清产核资工作在省、市两级验收中评为优秀。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开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全年共减税6.63亿元,涉及15.07万户次,其中,为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1.62万余户,减免税额1.19亿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出台《关于进一步精简区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取消和调整区本级行政权力事项115项;编制《东湖区2019年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全面执行“清单之外无收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市率先落实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一窗受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时间压缩到12个工作日以内;进一步推动“证照分离”,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2个工作日,简化企业注销流程。纾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为辖区小微企业取得1亿元担保额度,帮助11家企业融资近5.6亿元;为6家企业办理动产抵押登记业务,融资近5亿元。

    二是着力打造双向式开放高地。一方面,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加第二届世界赣商大会、第十一届中博会、第二届世界VR产业大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合作推介会等招商活动,共签约10个项目,总投资额100余亿元。成功举办“大干项目年”暨2019东湖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城泰0728商务中心等16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44.5亿元;成功举办南昌市东湖区“三请三回”暨现代服务业(上海)招商推介会,金手杖康养社区、新城央镜等12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128亿元,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加快引进来速度。全年共落户内外资项目186个,总投资额188.83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61个,亿元项目25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个。成功引进投资50亿元的洪电置业七里滨江项目、投资30亿元的中骏世界城项目、投资28亿元的赣电中心项目、投资10亿元的南昌城央书院项目、投资8亿元的百盛八一馆项目,促成思沃文化、宏远通航物流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顺利落户。

    三是着力构建区域性创新高位。做强人才支持。出台《东湖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加速高端人才聚集。依托“港、窗、网”一体化服务平台,为新引进的青年人才提供就业生活补贴。做实创新主体。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工作,申报省级重点新产品11项,已申报并被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51家,技术合同交易额累计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年累计为28家企业发放科技扶持奖励资金263万元。做优创新平台。推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国家级平台1家,省级平台1家,市级平台5家;加速小微企业创立成长,创建小微企业创业基地3家。加强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着力打造了江财MBA创业中心等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豫章1号文化科技产业园等省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

    一年来,我们铸优品、出精品,城市建管跨上新台阶

    一是城市更新向现代化迈进。以深入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暨“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区功能品质。破旧立新,持续推进旧改征迁。共启动了5个旧改地块的房屋征迁,全面完成了青山南路登月食品厂地块、南昌轨道交通4号线东湖段、象山北路地块、省中医院地块等5个地块的房屋征收工作。完成殷家巷地块、下正街和青山湖西岸五、八号等地块共184亩的土地出让,土地出让金总额达18.65亿元。积极稳妥地处置了房屋征迁涉法涉诉案289件;全面加大旧改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力度,萍乡办事处物业等124个旧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为旧改历年来之最。与日俱新,不断完善城区功能。全年共投入2.56亿元实施55个“六改”项目。完成对贤士二路等15条背街小巷“白改黑”升级改造,实施了扬农路等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完成三经路二七北路口交通渠化改造,完成百花洲路等3处积水点整治;新建东万宜巷、花园角等12个公共停车场,新增停车场泊位2556个,同时新增道路泊位1600余个,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问题;完成豫章后街、马家池等10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和南湖、北湖2个老旧小区综合提升改造。翻陈出新,大力提升城市品质。投入9000余万元,实施了东、南、北湖水生态修复及周边环境(八一公园)提升改造工程;实施百花洲路、苏圃路南段空中管线“上改下”工程、象山北路建筑立面综合改造工程。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护文物建筑,完成对民德路159号民国小洋楼、“南昌行营”等4处文物建筑的保护性修缮。完成二经路等19条主次干道“绿改彩”工程。强力推进城市建成区违法建设专项治理工作,共拆除违章搭建96处、9200余平方米。

    二是城市管理向精细化深入。以“绣花精神”“工匠精神”铸就城市管理新理念,赋予城区形象新内涵。抓好精细管理“智慧工程”。加快推进“智慧城管”市区并网升级,全年共受理市区两级数字城管案件20.7万余件,处理率100%。建立“5G+路长”共享单车管理模式,运用电子围栏技术,破解共享单车乱停放难题。抓好垃圾分类“系统工程”。全省首座大件垃圾破碎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首个四分类智能垃圾屋落户聆江社区、首个人脸识别垃圾屋亮相光明社区。完成肖公庙、半步街、南京西路等3座垃圾站升级改造和中大路垃圾站建设;在豫章、大院街道打造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抓好环境卫生“综合工程”。深入开展“厕所革命”,投资1250万元,新建公厕25座,改造公厕60座。不断深化“马路本色”行动,全面推行“以克论净”考核机制,在全市率先推动“路长制”向“街巷长制”延伸。在全市农贸市场、“六小”整治、马路本色、垃圾分类、垃圾广告整治等年度考核中均名列前茅;在全市“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暨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行动综合考评中获第二名;在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成效大评比”中荣获第二名,居主城区之首。

    三是城市生态向品质化提升。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行动,全面实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战役。助推形成美丽“蓝带”。在施工工地设置“建立冲洗平台、铺盖密目式防尘网、设立雾炮机、喷淋降尘、安装检测牌”五步防尘设施;开展对露天烧烤、工地扬尘整治3000余次,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重超过85%,为全市连续两年实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贡献了东湖力量。联合打造魅力“水都”。在全市率先完成赣江沿线东湖段非法码头整治工作,关停码头13个,迁移滕王阁周边水域趸船15艘,水产大市场码头、永发码头和昌发码头周边环境全面整治到位,为南昌现代化大港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及黑臭水体环保专项行动反馈问题的整改销号工作。持续推进“河湖长制”,在荣获2016-2018年度全省河长制工作先进集体的基础上,2019年再次荣膺全省河湖长制工作考核优秀单位。实施东、南、北湖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构建起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水生态系统。助力建设生态“绿谷”。对违规侵占城市公共绿地、闲置土地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共清理违规侵占土地65处,3466平方米;对辖区内排查出的3处“大棚房”进行清理整治。在扬子洲地区启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试点示范工作;完成宪法广场、上营坊2个小游园建设。

    一年来,我们践初心、暖民心,民生事业迈出新步伐

    一是固民生保障之本。加大投入强基础。全年推进了涵盖安置房、“1+5+X”社区邻里中心和“时间银行”总行等7个方面的64个民生实事项目;2019年区人大票决的十大民生实事如期完成,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全区财政投入民生资金20.46亿元,同比增长16.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0.8%。加强民生补短板。深入推进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总(分)行建设,“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南昌市最佳志愿者服务项目,并经市人大常委会以立法的形式在《南昌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中予以确定;创新开展“时间银行·幸福食堂”服务,重点保障空巢、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用餐问题。积极推进安置房规划、建设和验收工作;总投资约5000万元的扬农管理处垦区危房改造二期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融合养老、文体、医疗、教育、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首批9个“1+5+X”社区邻里中心在小金台、芭茅巷等社区成功打造,并在全区推广;顺利完成上沙窝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建成品质优、功能全、环境好的七里嘉和农贸市场;戴家巷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被国家商务部评为首批已建成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打造了残疾人“喘息式”临时托养暖心驿站服务项目。加固保障兜底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242人,“4050”人员再就业人数1670人,零就业家庭安置率100%;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9.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56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5.6万人,累计发放养老金6.4亿元。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推进城镇脱贫解困工作,将2228户城镇贫困群众纳入脱贫解困对象,累计发放资金3118.8万元;将6785名困难企业职工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范围,为全区3310名城镇贫困群众购买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保险。

    二是扬公共服务之长。“学在东湖”有新成效。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经验在全国作典型发言;荣获“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优秀组织单位”和“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积极贡献集体”;全省“教育发展”考评连续三年蝉联全市第一;完成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省级督导评价工作,并获全省总分第一名。有序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三点半”课后服务工作有序开展;15所城区区属学校运动场面向社会开放。在三次雄踞全省青少年业余训练十强县(市、区)榜首之后,再次荣获2019年度全省青少年业余训练“十强县(市、区)第一名”。在市第七届校园体育节中荣获团体总分一等奖第一名,实现“七连冠”。文化底蕴有新展现。参加第23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获集体项目金奖及个人项目金奖5个。第二届“南昌味道南昌年”迎新春主题活动再登央视《新闻联播》。“百花洲”市民艺术节吸引近3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助力江西文化艺术发展巡礼。文化馆总分馆制试点工作在全省作经验介绍并推广。获评“第三批中国少儿京剧培训基地”。东湖意库24小时城市书房惊艳亮相。赣发绣等5家单位分别获评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传承基地、传播基地称号。纪念方志敏烈士的原创歌曲《下沙窝的这朵花》在全市传唱并得到《学习强国》推荐。全民健康有新举措。建立家庭医生团队66个,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百场行”活动,新增建立居民电子档案3.8万份,逐步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实施家庭暖心工程,发放特扶奖扶金640余万元,发放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3800余万元。促成辖区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省市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

    三是筑社会治理之基。立足发展大局,保社会稳定。扬子洲地区十年控储到期,实现平稳过渡;有效应对安全生产、防汛抗旱等各类突发事件,锦苑春天社区和体苑社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化解信访积案、难案15件;夺得“百日缉毒风暴”“缉毒冲刺行动”、反邪收网、打击电诈行动四个全省第一,6·26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有效执行率持续上升,信息化禁毒经验得到国家禁毒办肯定,全省禁毒工作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扫黑除恶绩效考核打击战果全市第一,“赣鄱霹雳3号”行动战果全省第一,“知晓率”和“满意度”均列全省前30名,政法部门“满意度”大幅提升。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连续四年位居全市主城区第一名。狠抓关键领域,护百姓安全。依法开展食药品监管,对辖区2家药品生产企业和152家零售药店巡查全覆盖,立案查处零售药店7家;赣昌水产品批发市场快速检测中心正式启动运行;全区学校食堂和大型餐饮服务单位“洁厨亮灶”工作完成率100%,被评为南昌市食品安全治理示范区。特种设备定检率100%,稳居全市第一。

    一年来,我们求高效、促成效,自身建设得到新巩固

    一是政务运行有更规范举措自身建设更加有力。精心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有序推进“五型”政府建设,将其贯穿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东湖区政府荣获全省“五型”政府建设先进单位。建立和实行及时奖励制度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法治氛围更加浓厚。“七五”普法规划深入实施,荣获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区青少年宫荣获江西省青少年法治教育示范基地,区法治科普安全宣教中心荣获全省首批法治文化示范基地。打造“正航助矫工作室”,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区社区矫正执法大队获全国社区矫正机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深入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工作;在全市率先试点推行网格融合工作。决策机制更加畅通。坚持区政府常务会学法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将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贯穿各项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建立经济发展决策机制,科学高效破解经济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试点推行行政纠纷诉前调解工作,行政执法公信力不断提升。

    服务效能有更显著的提升。网上办事“新通道”。实现与全省统一“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对接,推动更多事项网上办理;启用24小时便民自助服务区;顺利完成“赣服通”东湖分厅上线工作。政务效能“新突破”。开展政务事项标准化工作,完成所有区本级、镇(街道、管理处)4789项事项标准化梳理工作。深化区本级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改革,区本级“一次不跑”和“只跑一次”办理率超过80%,其中,“一次不跑”24项,“只跑一次”480项。审批服务“新提速”。在全区便民服务中心所有窗口单位试行错时延时预约服务,全年错时延时期间各窗口共办理业务1783件;推行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免费快递寄送服务,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是清正廉洁有更坚实的基础。加强作风建设。积极落实中央“基层减负年”和省委关于力戒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三十条措施,推行“三减三强两倡导”。持续深入整治“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问题,有效遏制了“四风”反弹。强化政务公开着力畅通政府与群众互动渠道,12345政府服务热线共受理群众反映的诉求13469件,办结率为100%,群众满意率为93.1%;公开政务信息24456条。自觉接受监督。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省、市、区人大代表建议59件、政协委员提案87件。完成各类审计项目69个,节约财政资金705万元,向被审计部门提出问题整改建议78条,采纳率100%;开展对扬农管理处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任中审计工作。

    与此同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发挥作用。人防、史志、档案、防震减灾、妇女儿童、国防动员、老龄、爱国卫生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机关事务、残疾人保障、退役军人事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态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国。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一手抓战疫情、一手抓促发展,虽然一路负重前行、艰难跋涉,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有章有法、有力有效。在这场大战大考面前,前一阶段东湖交出了合格答卷。一是棋争先手,防控疫情严丝合缝。全省一级响应启动以来,东湖上下闻令而动、全员上阵,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市委部署要求,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以“七个来”工作方法为引领,以编制全区709个网格为依托,对所有小区、单位全部定人、定责,同时,发动各方力量,打造“全民防疫共同体”。为避免年三十晚佑民寺祈福民众聚集,我区精准预判、果断决策,于全省启动一级响应前一天,成功说服佑民寺提前“关门谢客”,在源头上杜绝了十几万人的高风险聚集性疫情暴发可能性。是力保民生,惠民举措实招迭出。稳价保供,紧盯群众“米袋子,菜篮子,药方子”,对农贸市场、商超、药店等实行“拉网式”不间断巡查,累计出动价格执法人员1200余次,出具提醒告诫书1200余份,依法移送哄抬物价、销售假冒伪劣口罩案件2起。稳定物价的同时,全力保障生活必需品不脱销、不断档。稳岗就业,审批受理个人创业担保贷款3500万元,扶持160人创业。同时发挥用工信息平台作用,组织229家用工单位提供就业岗位3727个。扶弱助困,全面优化社会救助服务,及时足额把低保金、特困补助金发放到困难群众手里,确保疫情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截至目前,累计发放低保金、特困补助1148万元。是策出多元,恢复经济双管齐下。帮扶企业方面,及时出台有效应对疫情“稳增长25条”政策措施,助推企业复工复产,区财政在自身财力十分吃紧的情况下,出资1000万元进行点对点帮扶;在全市率先提出减免房租倡议,累计为企业减免租金、保险费用5300余万元。招商引资方面,积极推广云招商模式,改“面”对“面”为“屏”对“屏”,线上对接华谊启明东方公司等65家行业龙头型、领军型企业,成功签约投资3亿元的浙北新零售商超江西总部项目。

    一季度,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9.48亿元,总量全市第7,同比增长0.3%,高于全市4.1个百分点,排全市第2;全区财政总收入(省口径)增幅4.9%,高于全市5.3个百分点,排全市第6;税收收入占比95.4%,高于全市12.1个百分点,排全市第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0.3%,力保正增长,税收收入占比81.1%,高于全市12.8个百分点,排全市第2;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1.33亿元,总量全市第5,同比下降8.35%,高于全市6.15个百分点,排全市第4。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高于全市6.7个百分点,排全市第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9.74亿元,总量全市第2,其中限额以上总量完成35.4亿元,稳居全市首位;实际利用外资增速1.64%,排全市第8。在高质量发展考核同小组中,全区一季度的GDP、投资、服务业均为第1,社消第3。

    各位代表,在外部经济形势纷繁复杂,内部发展“三化交织”的困局下,过去一年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成效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各位代表委员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勠力同心、顽强拼搏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协同奋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东湖区人民政府,向过去一年多来为全区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和“两手抓、两战赢”作出贡献的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以及所有关心支持东湖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是向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新闻工作者、志愿者等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识大体、顾大局,全力配合疫情防控的全体东湖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受疫情冲击,经济运行面临的压力罕见、实体经济困难空前加剧;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老城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依然存在;影响经济平稳运行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增多;有的干部服务意识、担当精神、专业素养、创新勇气不强,工作不用心、不尽力、不务实,不讲程序、不守规则,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存在,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全力推进解决。

    二、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各项工作至关重要。当前,尽管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冲击,但是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大、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省发展向好、优势凸显的势头没有改变;全市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的信心、决心和干劲越来越充沛。特别是通过近几年“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环境不断优化,动力不断增强。我们要辩证看待形势,增强必胜的信心,众志成城再登高,扬优成势开新局。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更高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省委十四届十次全会、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和区委十二届八次全会部署,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推进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产业发展十大提升行动,以东湖“三生融合”发展彰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生产更加高质、生活更具品质、生态更为优质的东湖发展新征程。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力争取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6%-8.1%;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0%-10.5%;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5%-13.0%;财政总收入增长3.0%-4.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2.0%;利用外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5.8%;实际利用内资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7.2%。

    做好今年工作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要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作示范。要坚持不懈补短板、挖潜力、扬优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优生态、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在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中开启东湖新篇章,为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贡献东湖力量。

    二要在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勇争先。要牢牢把握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辐射带动作用,统筹谋划,主动融入,找准定位,抢抓机遇,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走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东湖之路。

    三要在强化“彰显省会担当”上树标杆。按照“彰显省会担当,我们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工作部署,迅速掀起解放思想热潮,紧紧围绕省委打造“一圈引领”的“大南昌都市圈”这一重要决策部署,抢抓发展机遇、勇担发展责任,在彰显省会担当的南昌实践中,展现东湖更大作为。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攻防并行,在做稳发展上持续发力

    在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以“两手抓、两战赢”为引领,要加快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一是善始善终抓防控。要准确把握国内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形势发生逆转。外防输入方面,要严格落实“五个闭环”管理,压实属地、区直各职能部门责任,加强联运协同,确保可追溯可管控,确保不发生输入性病例传染事件。内防反弹方面,依法管控“新四类人员”,高度警惕无症状感染者这个“隐形变量”,把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监测、追踪、隔离和治疗作为防控重点,坚决杜绝疫情在内部蔓延。常态防控方面,要全面做好各镇、街办(管理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的常态化防控,管住“居家、返程、学校”三个重点环节,切实做好学生返校复学防控工作。

    二是千方百计稳增长。在国外疫情快速扩散、外需市场不稳定的形势下,刺激国内需求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定盘星。一方面,扩大内需,加力释放消费潜力。以百花洲购物节等商贸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出台提振消费的政策和举措,促进商贸消费升级;顺应疫情期间线上消费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大力培育“非接触经济”“宅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另一方面,抢抓机遇,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在谋划和推进传统基础设施项目的基础上,围绕“新基建”谋项目,针对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改造等领域,谋划一批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以传统基建项目托底,“新基建”为杠杆的新局面。

    三是同心同力强实体。发展壮大本地区骨干龙头企业,培育一批规模超十亿、百亿的企业群体,加强重点税源企业的跟踪服务,支持江西金租、海纳融担等新金融、商务龙头企业。制定出台《东湖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若干扶持办法》,大力扶持优势企业,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力争2020年净增市级以上服务业龙头企业5个,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2个,实施服务业重大项目20个,净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7户,净增市级以上服务业品牌5个。大力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全方位加大对辖区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力争实现主板上市零突破。

    2.产城并茂,在做强产业上持续发力

    以产业领军,现代服务业领跑为重点,全力实施产业发展十大提升行动,把做强做优现代服务业作为东湖经济增长的发力点,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东湖新高地。

    统筹优化产业体系。精心编制“十四五”规划,并结合规划编制,对服务业发展路径和产业布局进行优化,以提升传统服务业为基础,以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为突破点,逐步构建起以文创旅游、健康颐养、教育培训、现代商贸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产业发展空间的供给,明确产业功能定位,加快布局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市场主体密集、发展环境优良的服务业集聚区,逐步构建起以文创旅游、健康颐养、教育培训、现代商贸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全面推进产业升级。深入实施《东湖区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全面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辖区文化、旅游、商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发展“全域都市旅游”,探索建设商旅文融合发展示范区;发挥区域医疗资源聚集的优势,持续培育壮大一批以健康、绿色、智慧为特征的“幸福产业”集群。以举办文化旅游节、购物节等文旅消费活动为契机,大力促进商贸消费升级;积极打造以酒吧、咖啡、文化创意为特色的夜市街区,推动“夜游东湖、夜赏文创、夜品佳肴、夜购潮货、夜习科普、夜健体魄”,进一步繁荣发展夜间经济。

    3.质效并升,在做优项目上持续发力

    重大重点项目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引擎,必须牢固树立“项目为大、项目为要、项目为王”的理念,实施“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不断掀起项目建设热潮。

    谋划项目再提围绕产业定位谋项目,紧紧以全区四大主导产业为引领,瞄准宏观政策走向,结合我区资源禀赋来谋划项目;围绕城市建管谋项目,结合老城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谋划一批完善功能短板、提升城市形象的项目;围绕民生改善谋项目,紧扣“三问一说”工作法,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谋划一批便民利民惠民的民生实事项目;围绕做优生态谋项目,针对老城区在环保领域存在的问题,谋划一批提升城市品质、优化生态环境的项目。

    招大引强再提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大力提升招大引强水平,以深入开展“三请三回”“三企入赣”活动为抓手,把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区域性总部企业作为主攻目标,紧盯行业龙头、产业领军企业,积极主动向前对接,引进一批体量大、技术含量高、潜力足的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全面融入区域合作格局,以打造大南昌都市圈为契机,充分发挥老城区集聚辐射作用,助推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

    项目建设再提速。积极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全力推动73个总投资471.88亿元的重大重点项目。加快形成“开工一批、竣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狠抓开工率,进一步细化中骏世界城、赣电中心、慧铭广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服务保障,强化调度、强力推动项目报建手续,确保项目按照计划时间节点开工建设。狠抓投资率,确保苏宁广场、江旅都市方舟、城泰0728商务中心等续建项目达到既定的工程进度和投资进度,针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提前谋划和重点协调。狠抓竣工率,加快推进中海商业、招商东湖意库、沁庐旅生活广场等重大项目的竣工见效。

    4.破立并举,在做深改革上持续发力

    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必须坚守改革初心,增强改革信心,坚定改革决心,探索建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机制。继续把深化改革创新作为推动东湖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改革更有“深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组建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坚持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窗受理、一链办理”改革;继续落实关于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调整缴费基数相关政策,为企业减负创造良好条件。深化“赣服通”东湖分厅建设,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和拓展服务范围;推进“赣政通”东湖平台建设,逐步实现行政办公组织沟通、业务协同在线化和移动化,推动“掌上办事”和“掌上办公”政府核心业务全覆盖。探索建设并打通政务服务APP、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构建微端整合、服务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推进落实以智慧平安小区建设为代表的一批市域社会治理重点项目。持续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创新更有“力度”。注重政策引领,充分发挥“双创”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相关企业上市挂牌。注重平台建设,充分运用市场化经营模式,加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荐更多区级众创企业申报省级或市级众创空间;培育创新土壤,厚植创新潜能,做好服务南昌工业发展的“后院”。注重信息共享,以5G、“03专项”等试点为契机,加快培育大数据、VR、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引领带动数字经济和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环境更有“温度”。要以“五型”政府建设为抓手,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痛点、难点、堵点,在投资审批、行政服务等方面狠下功夫,全面优化全区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创新创业环境和法治环境,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品质,当好服务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店小二”。推进智慧市场监管工作,全面完成市场监管基层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市场监管效率,努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营商环境,为项目建设添油助力。

    5.建管并重,在做美城市上持续发力

    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总体要求,实施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在东湖落地落实落细,实现城市建管再升级,着力打造为可阅读、有温度、更宜居的“南昌之窗”。

    坚持精心规划强基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以“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扬子洲重大绿色生态项目”的发展定位,推动《南昌市扬子洲地区发展规划》早日出台。加快推进扬子洲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安置政策研究、防洪排涝规划制定等工作。

    立足精致建设功能。深入挖掘百花洲历史文化资源,采取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方式,打造百花洲文化艺术休闲旅游街区。重点打造梁书美术馆、百花大舞台、沁庐旅夜生活广场等,完善配套服务,引入相关业态特色品牌,运用景观创意视效、多媒体视觉景观互动等手段,将百花洲文化艺术休闲旅游街区打造成为江西乃至中部地区文化艺术旅游特色亮点打卡地。加快推进青山湖西岸22条路网建设,继续实施道路“白改黑”向背街小巷延伸工程,对渊明北路等14条背街小巷进行升级改造;深入落实《东湖区停车场三年建设专项规划》,新建公共停车场7个,新增泊位1200个;按照“保基础、提功能、促品质”改造标准,全力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攻坚行动,打造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小区风貌,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围绕精细管理提品质。加快推进“智慧城管”提质升级,与市“数字城管”实现市区资源共享、并网联动,构建更精确、更高效、更精细的“智慧城管平台”。加快环卫作业由“人工”向“机械”转变,力争全区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5%。对苏圃路、豫章后街垃圾站进行升级改造;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力争到2020年底城区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同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力争新建25座公厕,打造10分钟步行如厕圈。

    着眼精美呈现优生态。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在赣江水域东湖段全面实施退出捕捞工作。深入推进城区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达标整治工程,合力推动、加快新建北湖溢流井和青山路溢流闸门改造,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加大对建筑工地、道路扬尘和餐饮油烟治理,力争PM2.5年均浓度保持空气质量国家二级标准。扎实开展非法侵占公共绿地、闲置地违法行为的整治工作,落实长效常态化管理;充分利用城区边角地带或闲置地块,合理规划建设12个“口袋公园”“邮票绿地”。实施“环保管家”项目试点,构建环境治理“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

    6.点面并进,在做实民生上持续发力

    坚守人民立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让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一以贯之加大民生投入。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的原则,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结合处发力,统筹资金用于优先保障民生的重点领域,加大政策倾斜、财力倾斜,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力争全年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0%以上。

    一如既往唱响民生品牌。持续唱响“学在东湖”品牌,共绘东湖融美教育新画卷。全面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大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启动邮政路小学教育集团天骥校区主体工程建设,推进光明学校新校区建设前期工作;启动城北幼儿园装修工程,持续做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加快社区邻里中心幼儿园建设,开展第四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评估和认定工作,进一步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工作,加强制度规范和正向激励,确保“时间银行”养老模式规范化、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深耕细作”总分馆制建设,并争取作为全国典型经验模式推广。助力南昌清音、赣发绣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

    一件不落办好民生实事。全力推进人大票决的十大民生实事。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工作,确保全面完成旧城改造三年攻坚计划;大力推进香江佳苑等7个地块安置房建设。积极完成“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任务;推进创新老旧居民区物业服务模式试点和先进服务示范小区的评选工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建设,加大慢性病防控力度,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打造公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及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增加0-3岁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不断完善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

    各位代表!今年,我们按照“民生至上、民生优先”的理念,遴选了12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人大代表票决。(1)学前教育提升工程。(2)社区邻里中心建设工程。(3)老旧小区改造工程。(4)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工程。(5)城市管理能力提升工程。(6)道路交通维修改造工程。(7)绿色殡葬改革工程。(8)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改造工程。(9)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工程。(10)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改造工程。(11)全民健身运动场地建设工程。(12)城市沟管养护工程。上述12件民生实事项目,现提请各位代表审议。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认真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持之以恒推进“五型”政府建设落地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工作,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巩固“七五”普法成果,进一步提升政府的理解力、执行力、创造力和公信力。

    坚持忠诚为政,建设忠诚型政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不移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在东湖落地生根,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及区委决策部署,确保知行合一、政令畅通。

    坚持高效施政,建设创新型政府。坚决打破只求保险不担风险、只循陈规不探新路的保守思想,推动政府治理理念、服务模式、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转变。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着力降低行政成本。

    坚持务实勤政,建设担当型政府。大力倡导“事事马上办、人人钉钉子、个个敢担当”的精神,在招大引强、项目建设等主战场上攻坚克难、善作善成。建立健全激励和容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撑腰,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坚持为民执政,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12345”政府服务热线等平台的作用,畅通政民政企互通渠道,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竭尽全力为民解难。践行“三问一说”工作法,通过事前问需于民、事中问计于民、事后问效于民和全过程解说与民的做法,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坚持廉洁从政,建设过硬型政府。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深入整治“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为,着力锻造过硬干部队伍,扎实推进政府各项工作。

    各位代表,2019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2020年,我们要以实干笃定前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确保“十三五”规划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以“三生融合”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彰显省会担当、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贡献东湖更多力量!

    附件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内容名词注释

    “三生融合”: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进一步重组要素、重聚动能、重塑环境,让东湖生产更加高质、生活更具品质、生态更为优质。

    “三问一说”:为民服务解难题中的一种工作方法。将事前问需于民、事中问计于民、事后问效于民和全过程解说与民的做法贯穿于工作的不同阶段,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三街二点一区”:福州路酒吧夜市街、榕门路娱乐夜市街和胜利路高品质步行夜市街;樟树林文创园夜市、东湖意库文创园夜市;“夜东湖”商业街区。

    “三点半”课后服务工作:为了解决学生放学早、家长下班晚“时间差”的问题,区属中小学校利用下午三点半放学后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后看护托管服务。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早到服务、午餐午托服务、课后“三点半”服务、兴趣社团服务等四类。

    “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1+5+X”社区邻里中心:指依托社区单元,建立一套综合保障体系,配置社区邻里中心幼儿园、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点、社区便利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五类便民服务功能,拓展其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集聚区。

    慢性病防控:当前,以心血管循环系统性疾病为主的慢性病已经成为辖区居民的主要卫生问题;加大慢性病防控力度,采用健康教育、社会政策和改善环境的综合策略。

    城市书房: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合办,依托各级中心图书馆,采用自动化设备和无线射频技术,实现一体化服务,具备24小时开放条件的场馆型自助公共图书馆。

    “喘息式”临时托养暖心驿站服务:2019年7月,东湖区残联在全省率先探索东湖区残疾人喘息服务工作,主要是为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及其亲属提供应急照料、康复训练、适当生产劳动及心理疏导等服务,一方面解决了残友的照料需要,另一方面缓解了亲属照料压力,坚定了长期照料的信心。该项目主要通过四心共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强党建,做残友的贴心人;扬邻里,做残友的暖心人;重疏导,做亲友的舒心人;传爱心,做幸福的东湖人。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普惠性幼儿园:指提供普及大众、惠及大众服务的幼儿园。主要包括三个类型:一是公办幼儿园;二是集体或单位举办的公办性质幼儿园;三是提供普惠性服务的民办幼儿园。基本特征:一是达到教育管理部门规定办园基本标准;二是面向社会大众招生;三是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或接受政府指导价。

    “赣服通”: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战略合作协议安排,借助蚂蚁金服移动端政务服务的实践经验和优秀的技术团队,在江西省政府办公厅的直接领导下,依托江西政务服务网和支付宝移动端而开发建设的一款手机软件。软件旨在实现江西政务服务由PC端向手机端延伸。

    “环保管家”项目:“环保管家”,即“合同环境服务”,是新兴的一种治理环境污染的新商业模式,是指环保服务企业为政府或企业提供合同式综合环保服务,并视最终取得的污染治理成效或收益来收费。环保管家服务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环保托管服务,统筹解决企业环境问题;提高决策科学性,保证服务效果,有效降低企业环保管理成本;同时降低环境产业链各个环节脱节产生的高昂交易成本。是传统环保服务的升级衍生业务,全方面帮助企业实施管理服务,减少企业用人成本,提升企业环境面貌,解决企业因环保而带来的烦恼。

    关联稿件

    手机扫码浏览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东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湖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南昌东湖网站    电话:0791-86221407

    赣ICP备05005744号-2    网站标识码:3601020001    赣公网安备36010202000097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