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i618267--2021-0034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东湖区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 | 2021-03-12 10:36 |
文件编号: | 有效性: | 有效 |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3月在东湖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上
东湖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胡俊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东湖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0年及“十三五” 工作回顾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东湖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寻常、极为不易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特大洪水灾害和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防汛抗洪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勇拼搏,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显著成绩。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迎接大战大考中稳住了社会局面
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克服全区疫情防控开放式小区多、密集型公共场所多和外来流动人口多的实际困难,划分709个全域网格,创新“七个来”工作法,探索“三变”管控模式,细化落实“四早”举措,构筑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打响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21天时间控制住疫情蔓延,用不到2个月的时间实现住院患者“清零”,至今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序,经济社会发展向稳向好,交上了一份彰显“东湖力量”、体现“东湖效率”、展现“东湖担当”的优异答卷,成为名副其实的“抗疫优等生、发展佼佼者”。
众志成城防汛抗洪救灾。面对7月以来接近历史最高水位的特大洪水,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科学研判,精心组织,及时启动防汛I级应急响应,在圩堤防洪等级极低的扬子洲地区设立战时指挥部,坚持24小时滚动会商、汛情研判预警、应急桌面推演,以战时标准、战时纪律,全力以赴打好防汛抗洪救灾的攻坚战。面对灾情险情,全区广大干部按照“责任重于泰山,汛情就是军令”的要求,分片负责、包干到堤、责任到人,紧盯重点圩堤、地质灾害多发点和险工险段实施全天候巡查排险,与人民群众一道抗洪灾战洪魔,共同构筑了一条坚不可摧的生命大堤。同时,第一时间组织转移群众、抢收抢种、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区累计投入2.2万人次,处置险情58处,转移安置群众3814人,最大限度减少了洪涝灾害损失。
持之以恒稳定经济增长。始终保持“进”的态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秩序。按照“一季度少下降、二季度正增长、三季度补欠账、四季度保目标”的要求,加大纾困惠企,促进经济恢复增长,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负转正或降幅大幅收窄。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7.53亿元,同比增长2.5%(名义GDP增长率为3.8%);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80.9亿元,同比增长2.6%,总量全市排名第一,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完成203.1亿元,总量全市排名第一;完成财政总收入(省口径)85.4亿元,同比增长4.9%,增幅全市排名第三,税占比96.7%,税占比全市排名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9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全市排名第六,税占比89.7%,税占比全市排名第二;实际利用外资3.9831亿美元,同比增长16.9%;实际利用内资90.21亿元,同比增长21.77%;利用省外资金项目进资65.26亿元,同比增长21.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313元,全市排名第二,同比增长5.2%。高质量发展位居全市前列,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助推强产兴企中积蓄了发展后劲
惠企政策精准务实。制定出台《东湖区关于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增长25条政策措施》《东湖区“百名干部挂百企,复工复产担使命”结对帮扶工作方案》,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持续推进“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保障企业健康发展。严格落实惠企政策,仅区税务局征收的税收和非税收入累计新增减税降费2.5亿元;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和工伤保险费1250万元;对承租生产经营用房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5852万元。积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搭建线上政银企对接平台,引导金融机构简化流程、缩短融资周期,帮助南昌白云药业有限公司等10余家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需求。
产业发展动力强劲。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0.2∶7.9∶91.9,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91户,实现营业收入61.6亿元,总量排名全市第五,同比增长4.3%,增速排名全市第五。新增省市服务业龙头企业25家、集聚区5个、品牌26个,提前超额完成四年倍增任务。商贸活动更加繁荣,成功举办了南昌市“稳促五一热、大干红五月”消费促进季暨百花洲购物节等系列活动。类金融产业更加壮大,设立南昌南旅供应链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业务量突破1亿元;南昌随行付网络小贷公司在省小额贷款公司监管评级中获评AAA,为全市2家获评AAA小贷公司之一。夜间经济更加活跃,樟树林、蛤蟆街和蓝海广场等夜市街发展迅速,福州路酒吧夜市街区完成建设,夜东湖更具影响力。高标准规划建设百花洲文化艺术休闲旅游街区,打造南昌历史文化会客厅。采取诗、书、画、影和文、商、旅相结合系统打造,深度植入文化、旅游等元素,围绕“一核四区六街”建设理念,重点打造梁书美术馆、百花大舞台、湖畔美书阁等特色旅游人文景观点,依托东、南、北湖三湖静态景观,构建整体联动的三湖沿线多媒体艺术灯光秀动态景观,形成一幅动静结合、多点支撑的“夜游百花洲、梦回豫章城”的绝美中国画,充分彰显了东湖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肌理。凭借地道的东湖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民俗风貌,正成为南昌市民休闲旅游观光,品鉴文化盛宴的新去处,成为东湖一个促进开放交流的重要窗口,一张展示东湖文化产业和城市形象的闪亮名片。
项目建设提速增效。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快速有序推进。大力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抢时间、补要素、提进度,全区重大项目投资增幅和投资进度均大幅回升。全年实施73个总投资471.88亿元的重大重点项目,项目数量、体量、投资额均创历史新高。全区60个重大重点项目已开工46个,开工率76.6%,完成投资73.13亿元,投资完成率105.3%,比上年同期高4.3个百分点。新地商务中心等项目圆满竣工,苏宁广场、城泰0728商业中心、江旅都市方舟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赣电中心等一批重大重点项目实现如期开工。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深化改革攻坚中实现了进位赶超
全力以赴落实改革任务。坚持向改革要活力,持续加强“放管服”改革,区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纵深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工作 。强化数据资源共享应用,精简优化审批流程,区本级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一次不跑”和“只跑一次”办理率超80%,其中24项实现“一次不跑”,480项实现“只跑一次”。26个在线办理事项实现“零见面”掌上办理389件。“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优化,完成“赣服通”3.0版建设,实现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10项,“无证办理”服务事项5项。企业全程电子化注册登记达313户,占设立登记的55.11%。推进绿色殡葬改革,全区10663穴散埋乱葬坟墓全部整治到位。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1个村经济合作组织挂牌成立。
持续加码做足开放文章。坚持向开放要潜力,突出招大引强,实现龙头引领。全年共引进内外资项目213个,完成投资总额199.35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83个,亿元以上项目30个,投资总额168.35亿元。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开展强链延链补链招商,积极参加江西省云招商推介会、第三届进博会、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交流会等省市重点招商活动。成功对接华谊启明东方公司、千禧盛典等产业龙头企业80余家,重点跟进北京中青旅商业街区打造等项目10余个。投资3亿元的浙北新零售商超江西总部项目实现投产,成为全市第一个在疫情期间,通过“云招商”实现网络签约落户的项目。成功举办东湖区2020年重大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总投资100.8亿元的33个项目集中开工。
千方百计放大创新优势。坚持向创新要动力,强化人才支持,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双百计划”,互联网+金融风控与服务平台等7个项目全部立项。新增6名科技特派员推进农村科技创业服务。成功举办第35届江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东湖区预选赛,培养青少年创新后备人才。跟踪培育创新主体,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江西中坤建设机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江西股权交易中心标准层成功挂牌。保护创新成果,全年商标注册8015件,同比增长85%;专利申请1597件,同比增长41.83%;专利授权576件,同比增长13.16%。全区技术合同交易额达6亿元。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建设品质城区中打造了东湖样板
精心规划擦亮城市名片。大力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实施沿江北大道周边、豆芽巷176号解危改造等4个地块房屋征迁,征收面积约2.2万平方米。稳步推进市水产品综合交易市场退城进郊项目预征收工作。大力开展“净地行动”,南昌通源配电安装公司等55个旧改征迁历史遗留问题和25件征迁涉法涉诉案件得到有效解决。加强违法建设治理,拆除城市建成区违法建设508处,面积1.4万平方米。优化布局城市公共设施。打通了紫金城路、朱湖路2条断头路;新建了下水巷等8个公共停车场,新增泊位1277个;新建上营坊、王家庄等12个邮票绿地和苏圃园、章江园2个城市公园,进一步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城市目标迈进。统筹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全面实施城乡环境、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开展了交通场站、通道沿线等专项整治,完成辖区京九铁路沿线81个安全隐患问题整改和扬子洲S102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提升,有效解决了一批影响铁路安全和城乡环境的老大难问题。
精致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贯彻落实“奋斗300天,旧貌换新颜”批示精神,投资5亿元实施大顺巷、保赤仓、芭茅巷等26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3.3万户。提升道路交通基础。完成章江路集贸市场间距路等15条背街小巷整治,更换LED节能路灯1100盏;实施扬农路等2条道路改造提升和叠山路、上沙沟路等4条道路建筑立面综合改造工程;完成了八一公园等3处城市绿道和二经路等19条道路“绿改彩”提升工程。积极配合全市洪都北大道建筑立面提升改造和象山路、叠山路综合改造工程。完善市政环卫配套。推动“厕所革命”和农村旱厕整治,投资1000万元新建公厕25座,改造公厕10座,整治旱厕285座。完成豫章后街、三经路2座垃圾站升级改造和再生资源分拣转运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
精细管理提升城市品质。高效推进“智慧城管”。深入开展“马路本色”行动、爱国卫生运动,实行“以克论净”考核机制。健全完善“5G+路长制、街巷长制”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管理模式,实现共享单车有序管理。全年受理数字城管案件20万件,处理率100%。扎实推进市场整治。开展农贸市场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整治出店经营7349起,占道摊点6080起,乱堆乱挂2000起,垃圾广告1800起,非机动车乱停乱放近3万起,市场实现由“乱”到“治”。完成扬子洲三联农贸市场综合改造。赣昌水产品批发市场实现全面整治提升,得到市委主要领导高度肯定。江西旧机动车交易中心在全市集贸市场百日攻坚暨专业市场整治评比中荣获第一名。持续推进环境治理。全力开展了“八大标志性战役22个专项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四尘三烟三气两禁”、大气污染百日攻坚行动,推广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净化器730家,启动实施“智慧环保”平台和10个乡镇(街道)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能力项目建设。完成扬子洲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对52个入河排口建立了“一口一档”。常态长效开展“清河”行动、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扎实开展赣江水域全面禁捕退捕工作,切割回收渔船157条。深入推进城镇生活垃圾整治、建设用地污染防治、危险废物处置等专项行动,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排查产废企业20家,取缔“散乱污”企业3家,全区首例非法倾倒危废案成功侦破。
精美呈现扮靓城市颜值。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全面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全年共投入8.37亿元实施144个建管提升项目。城区功能和品质提档升级,城市更雅致、更有内涵,荣获2019年度全市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考评第二名。城市形象显著提升。以“绣花精神”强管理,以“工匠精神”促治理,全面提升了城市外在“颜值”和内在“气质”。在全市农贸市场、马路本色、垃圾分类、垃圾广告治理等年度考核中均名列前茅。在全市率先建成“互联网+”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全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两个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城市生态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国家、省、市考核断面、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V类劣V类水基本消灭。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倾力改善民生中交出了合格答卷
民生保障稳步提升。全年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资金共计2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1%。十大民生实事票决项目除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改造工程,因施工过程中房屋鉴定为C类危房,需加固改造,延期至今年一季度完成外,其余9项均克服疫情影响如期完工。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847人,“4050”人员再就业1441人,零就业家庭安置率100%;发放城镇低保金、特困人员供养救助金2800万元;发放高龄津贴2200余万元;发放残疾人补贴365万元;发放困难群众物价补贴220万元;发放住房租赁补贴约1395万元,1097户贫困家庭享受实物配租;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6.4万人,为3145名贫困人员购买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6万人,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推广“尊崇工作法”,构建“一局两站一中心”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网络,全年发放各类抚恤补助1732万元。不断深化“时间银行”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内涵,系统内有志愿者3130人,被服务对象3719人,服务工单53689条,上线运营8个“时间银行•幸福食堂”子项目,解决老年群体用餐难题。滨江社区等22个社区邻里中心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学在东湖”品牌进一步彰显,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得到拓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公办园在园幼儿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三项占比持续提升,分别为112.53%、70.59%、98.57%。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优秀等次”,全省高质量发展“教育发展”考评全省第一,连续四年蝉联全市第一。文化软实力提升,全年举办大型公共文化服务巡演10余场,服务群众4万人次。成功举办全省第三届刻字艺术展和全国首届篆隶书法大赛。“南昌清音”入选省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单。
全民健康稳步推进。全年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活动188次,发放健康教育资料10万余份。“双随机”执法检查任务完成率100%。区疾控中心核酸实验室完成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4万人,建档39万人,实现慢病规范管理率95%以上。开展重大疾病救治82例。发放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4067.39万元,惠及3.5万人。积极推进22个健康小屋建设。完善“15分钟健身圈”,在湖滨西路新建社会足球场地7块,新建体育场地37片,新增全民健身路径29条,各类健身器材181件,街道健身路径普及率和健身器材普及率均为100%,实现全覆盖。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维护了一方稳定
依法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多措并举建设法治东湖。严把重大行政决策法律关,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贯穿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比率达100%。扎实开展“精准法律援助质效年”活动,推广使用“东湖区掌上法宝”。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全年办理各级人大代表建议47件、政协委员提案70件。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8000余条。12345政府服务热线受理群众诉求16723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99.3%。完成各类审计项目67个,提出问题整改建议86条,整改率100%,节约财政资金3209万元。出台了《东湖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两个文件,政府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透明。
市域治理工作全面推进。全区综治中心平台三级视联网乡镇(街道)实现全覆盖。持续推进平安建设,建成智慧平安小区15个,启动了全省试点的智慧平安医院项目。扬子洲镇推广“佬倌俚工作室”、百花洲街道建立第三方机构介入模式、大院街道与省司法厅共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探索基层社会治理途径,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缉毒行动连续两年全省第一,“云剑”行动抓获在全国有影响的10年以上命案逃犯、全市唯一的公安部A级逃犯5名。电信诈骗破案数、刑拘数、挽损数、追逃数同比分别上升550%、76%、566%、310%,自立案件破案率、刑拘率均全市第一。着眼“六清”、“六建”持续推进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成了全省领先的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研发了全省首创的高空坠物智能监控系统,智慧管理能力有效提升。
安全监管力度全面加大。依法开展食药品监管,完成食品安全抽检1784批次。完成1505户经营户食品安全风险等级评定。对辖区157家药品零售企业、274家医疗机构加强监管,开展药品原辅料、第二类精神药品、冷链药品、疫苗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立案处理各类市场违法案件75起,收缴罚没款364万元。依法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对危化品企业、工贸企业、集贸市场、九小场所等1866家单位开展明察暗访和双随机检查,整改各类安全隐患940处。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严把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两个关键环节,全面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零增长专项治理行动,从源头确保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与此同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发挥作用。人防、史志、档案、防震减灾、妇女儿童、国防动员、老龄、爱国卫生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机关事务、残疾人保障、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回眸过去的五年,是我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也是成就辉煌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围绕打造“实力东湖、活力东湖、魅力东湖”,依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顶住了宏观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奋力开创了“四区一体”建设新局面。五年来,全区上下勠力同心,实在实干,攻坚克难,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南昌“彰显省会担当”作出了东湖应有贡献。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五年来,我们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着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和活力,经济发展总量、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财政总收入(省口径)年均增长10.4%;投资、消费稳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财税结构不断优化,税占比一直保持在94%以上。先后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区”、“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区”等荣誉。在2019年度全市高质量发展目标管理考核中荣获第四名。
——发展动能持续夯实。五年来,我们不断破困局、开新局,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重点特色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完成党政机构和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改革任务,稳步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放管服”改革步伐加快,全面实现平台之外无审批,“双随机”试点工作纵深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绿色殡葬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全面完成。打造高水平开放高地,外经带外贸成效显著,人才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先后荣获2017年-2019年全省开放型经济先进县(区)、2017年获得全省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一类县区第五名,在全国36个主要城市下辖县区“互联网+政务服务”评选中作为全省唯一上榜县区,位列全国第五。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城市建管“强起来”的奋斗目标,深入推进 “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2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3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3.5%。实施城市道路改造提升122条;新建邮票绿地和公园广场19个,新增园林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新建公厕77座,改造公厕80座;新增公共停车场53个,泊位6600个;改造老旧小区94个,惠及居民18万户;拆除违法建设2314处,面积4.85万平方米。率先建成全省首个智能化机械式立体停车场,在全市率先实现道路“白改黑”、变电箱“单改彩”全覆盖,率先实施“马路本色”向社区延伸。在全市首创了老旧小区微改造、共享单车“路长制”等东湖模式。在全市“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行动、城市管理专项考核等评比中均名列前茅。荣膺全省第五届文明城区,并作为全市唯一一个省级文明城区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接受表彰,在全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效大评比”中居主城区之首。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五年来,我们坚持民生投入优先保障、民生工程优先安排、民生需求优先满足,充分运用“三问一说”群众工作法,把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2018年开始全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每年度由人大代表票决确定十件民生实事,变“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先后荣获全省唯一“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县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优秀组织单位,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奖”,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积极贡献集体;连续5年荣获全省青少年业余训练“十强县区”,其中四年排名第一;全省第六届百县青少年“三人制”篮球运动会男子、女子组都实现“六届五冠”,全省唯一。我区创作的优秀节目参加历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连续4年捧回国字号荣誉。《斑鸠情》《贵妃醉酒》《“卡门”和谐曲》等一批文艺精品接连收获国家级和省级大奖。“贵林社周六公益系列演出”获评全国文化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医疗卫生事业长足进步。推进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打造了全省首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省首个县区级艾滋病确诊实验室和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区),市第八人民医院荣获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和谐社会稳步发展。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连续四年位居全市主城区第一,“百城禁毒会战”、“利剑”、“打击侵财犯罪”等专项行动分别获全国和省市先进;获得全省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全省拥政爱民先进单位,连续8次获得“江西省双拥模范区”称号;荣获全国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锦苑春天社区和体苑社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五年来,我们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及其“回头看”问题整改销号工作,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在全市率先完成赣江沿线东湖段非法码头整治,实施贤士湖、东、南、北湖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落实“河湖长制”。玉带河北支实现“长制久清”,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V类劣V类水基本消灭,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得到大提升。对辖区内环境卫生、街容村貌及铁路沿线等重点区域进行综合整治,扬子洲片区保护与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先后荣获全省河长制工作先进集体、省市公共机构节能达标先进区、全省河湖长制工作考核优秀单位等荣誉。
——政府建设持续推进。五年来,我们求高效、促成效,政府建设持续巩固。围绕打造“五型”政府,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决策更加科学,行政行为更加规范。12345政府服务热线高效有序运转,“赣服通”政务服务平台、“赣政通”政务协同办公平台上线运行。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入整治“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及社会监督。先后荣获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国家级先进集体、全国法治县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全省首批法治文化示范基地,马家池社区、光明社区先后荣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全国社区矫正机构先进集体。荣获全省首批“五型”政府建设示范县(区),百花洲街道荣获全省首批“五型”政府建设示范街道。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在东湖落地生根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力监督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中央和省市驻区单位、驻区部队关心帮助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群策群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东湖区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东湖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总结过去的五年,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我们前进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分析“时”与“势”,聚焦重点,抓纲带目,不断提升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眺看发展大势,东湖正处在振兴发展的“窗口期”,面对的机遇多、潜力大、势头好,必须始终坚定信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为我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就全国而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我国发展将更加注重完整内需体系建设、更加注重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更加注重以国内大市场为主的开放畅通双循环,更加注重以筑牢安全线应对极端危险。就全省而言,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叠加效应充分释放,发展潜力更加巨大。就全市而言,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深入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成果显著,“跨江临湖、揽山入城”的大南昌都市圈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转移性变化。这都为我们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就我区而言,文创旅游、健康颐养、教育培训、现代商贸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一园五街两圈一区”产业发展格局赋能升级,数字经济、夜经济、地铁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加速发展,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创新优势更加凸显。畅通“微循环”,开放“大循环”的条件日益成熟,为实现“变道超车”增添了新动能。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提出“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省委赋予南昌“彰显省会担当”时代使命,市委擘画“富有创新活力和文化魅力,令人向往的中国智造新城、山水名城”城市愿景,努力打造“四区一枢纽”的美好蓝图,催人奋进,为新时期东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客观审视现实,东湖正处在转型发展的“攻坚期”,面对的挑战大、困难多、任务重,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站在历史和全局的方位综合研判,东湖仍将处于大可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到了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当前发展面临的形势。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区域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城市“极化”与“分化”现象突出,对我区吸引聚集先进生产要素带来挑战。各类矛盾风险交织叠加,在网络时代极易爆发蔓延,对我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制约东湖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区位边缘化、产业空心化、竞争白热化“三化交织”的困顿之局尚未完全破题;产业结构不合理,三产一家独大,缺少多点支撑的格局没有改变;发展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项目引领不够等短板问题亟待解决;民生保障、城乡环境等与人民群众更高期待还有差距。全区上下要站在“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我区“十四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十四五”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根据《中共东湖区委关于制定东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东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以“作示范、勇争先”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为统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创新东湖、智慧东湖、健康东湖、人文东湖、幸福东湖建设为战略框架,积极探索构建市域中心城区新发展格局,积极建设面向大南昌都市圈、融入全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积极推动全区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全面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东湖篇章。
按照上述要求,《纲要(草案)》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围绕“五湖”建设蓝图,全面提升产业竞争能力、改革创新能力、文化影响能力、社会治理能力、环境亲和能力。努力打造经济发达、区域现代、文化繁荣、生态彰显的高端商业集聚区、文旅融合引领区、宜居宜业品质区、民生保障示范区,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区域治理得到新提升。
根据目标定位,《纲要(草案)》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5%;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5%;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5%-7%;实际利用内资年均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稳定在全市第一方阵。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在今后发展中贯彻“十个坚持”: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省委、市委和区委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方方面面中,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确保区委全会提出的战略性、创新性举措落到实处,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推进健康东湖建设、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从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入手,持续巩固和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区域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释放内需潜力,形成强大的内部市场。努力打通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数据等各类要素市场化配置阻塞点,建立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高效的现代化流通体系。有效破解外循环瓶颈,提升高端产业竞争力,塑造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着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提升“赣服通”“赣政通”服务功能。加大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完善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制度,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牢牢把握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契机,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长江中下游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产业、技术、市场、资金等加速融合,协调发展。突出招大引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五)坚持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是根本性、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全区一盘棋,更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统筹方法谋全局。牢牢把握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当前与长远、安全与发展的关系,自觉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社会稳定、民生改善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新局面。
各位代表,“十四五”美好发展蓝图已经擘画,而现实精彩需要一笔笔描绘。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众志成城,埋头苦干,只争朝夕接续奋斗、不负韶华笃定前行,必将在全面建设现代化伟大征程中,展现新时代东湖老城复兴的责任担当,开创新时代东湖转型发展的光明前景,书写新时代东湖首善荣光的崭新篇章。
三、2021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争做“彰显省会担当”模范生、全面推进“五城”建设的提质之年,更是加快“四区”发展、推动“五湖”建设的奋进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和区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彰显省会担当”更高要求,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守牢“保”的底线、夯实“稳”的基础、拓展“进”的态势,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科技创新支撑,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扩内需促消费水平大提升,优作风促营商环境大提升,强服务促民生福祉大提升,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
财政总收入增长2%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持平略增;
利用外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6%左右;
实际利用内资增长7.5%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左右。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要抓好五方面的工作:
(一)激活转型发展“动力源”
面对国内外环境深刻复杂的变化,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保持发展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再上新台阶。
聚力消费赋新能。全面落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提升行动,加快构筑现代服务业体系,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坚持扩内需促消费水平大提升,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实施商圈赋能升级,加快推进八一广场+中山路和青山路“百亿商圈”建设,重点谋划发展高端消费复合型城市综合体,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系统,建设“智慧商店”“智慧商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加快培育、建设、提升一批高品质夜间经济消费街区,打造“动感老城、不夜之城”。全面提升福州路酒吧夜市街区、夜东湖•蛤蟆街、蓝海夜食代、樟树林灯林YE市等街区品质,优化周边服务设施,引入美食直播平台等网红经济和地摊经济,聚客流、旺人气。持续发展首店经济、小店经济、假日经济、宅经济等消费新形态,培育体验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扩大健康、养老、托幼等领域消费新供给,通过消费升级为经济平稳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聚势招引蓄潜能。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大力提升招大引强水平。立足产业发展新动态、产业转移新趋势,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以“三请三回”、重点招商活动为抓手,主攻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区域性总部企业,紧盯行业龙头、产业领军企业,积极主动与商会、行业协会和落户企业对接,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力争引进一批体量大、技术含量高、潜力足的大企业、好项目落户。规范招商程序,优化服务保障,积极破解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对投资额大、拉动力强的在谈或待批大项目,抓好跟踪服务,加快形成“人才回乡、信息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良好招商局面。
聚焦项目添动能。持续深化“项目为王”的理念,扎实开展“项目大会战”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形成“开工一批、竣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强化苏宁广场、赣电中心、城泰0728商业中心等一批总投资315.4亿元的省市重大重点产业项目推进,做好彰泰青湖苑、汉港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沁庐旅生活广场、江旅都市方舟、招商东湖意库等项目竣工投产,以项目带动发展。做足项目储备文章,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站在更高的角度和视野谋划引进一批行业龙头型、产业领军型的大企业、大项目。重点对接龙湖TOD城市综合体、紫金城砂之船国际生活广场项目等现代商贸业项目。推进腾讯云(江西)数字产业基地项目、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及大数据平台项目、北京阳光海天智慧停车运营管理平台等新经济项目,争取更多高端资源、先进产业、优质项目签约落户。
(二)争当改革创新“先行者”
抓改革、促开放、强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必须坚持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空间、向创新要动力,以开放的市场、大胆的创新、优惠的政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深化改革再攻坚。以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为目标,系统推进“放管服”各项改革,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优化“一窗式受理、一章式审批、一站式服务”新机制,试行“一链办理”专区,推进政务大厅“一窗式”改革,打造“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大厅自助区。成立大数据中心,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整合盘活区属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源收益。健全完善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全面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改革力度,积极融入“赣服通”4.0版建设, 推进“赣政通”东湖平台建设,有效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快赋予镇街道首批县级审批服务执法权工作,实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
科技创新再发力。以创建创新型城区为契机,加大科技投入,确保区级财政科技投入在2%以上,保障和鼓励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市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全年技术交易成交额力争达到6.5亿元。加快推进“映山红行动”,扶持华睿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力争实现东湖区上市公司零突破。组织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推进青少年模型教育基地建设。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对接全市“吸引百万大学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来昌留昌创业就业”计划,加快落实“人才十条”政策,着力吸引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产业紧缺人才到东湖创业发展。
营商环境再优化。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形象、事事都是环境”的理念,转作风、优环境。出台《东湖区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东湖区2021“转作风 优环境”活动年方案》等系列文件,以打造一流工作作风和营商环境为目标,以切实增强市场主体和群众获得感为出发点,以干部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大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着力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努力打造营商环境“东湖样板”。深入践行“店小二”、“保姆式”服务理念,大力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抓好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健全政企沟通协商制度,完善企业权益维护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总体要求,努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助推企业做优做强做大,让东湖成为发展的沃土,成功的乐土。
(三)打好城市建管“组合拳”
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总体要求,全力做好显山露水、以文化城文章,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高品质城市。
高标准完善城市基础。大力实施公园绿道、河湖水系治理、城市交通路网、老旧小区环境、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等各项工作。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规划建设左岸明珠等一批邮票绿地和7个口袋公园。启动实施永宁社区等38个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建设公共停车场6个、泊位800个。对马家池路等10条道路实施“白改黑”、“暗改亮”、“绿改彩”工程,对民德路等道路实施立面综合改造。计划投资7200万元启动实施胜利路等19条道路老旧管网改造。加快推进扬子洲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完善青山湖西岸城市交通路网建设。
高水平提升城市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监测、养护”体制机制改革和城区市容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加快城市管理与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环卫事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拓展“智慧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应用,加强“数字城管”建设,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区。全面推广实施垃圾分类工作。深入推进厕所革命、“马路本色”行动,实施“以克论净”。加大城市建成区违法建设的查处和拆除力度。全面落实“路长制、街巷长制”,加大背街小巷特别是农贸市场周边、水产品批发市场、粮油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常态管理和整治。
高品质打造城市环境。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功能完善工程和自然生态保护工程。扎实推进镇(街道)空气质量监测站建设,巩固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持续抓好“四尘三烟三气两禁”专项整治,加大对工业源、移动源、面源污染综合防控力度,抓好氮氧化物和VOCs协同减排、统筹控制臭氧和PM2.5浓度。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大力实施“清河”行动、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黑臭水体整治。推动赣江沿线及“东、南、北湖、贤士湖”四湖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确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围绕南昌“山水名城、生态都市”的发展定位,加快推进扬子洲地区生态融合发展,把扬子洲建设成为“生态都市共融区、美丽自然扬子洲”。
(四)办好民生福祉“头等事”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怀真情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着力创造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新生活,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织密民生保障“兜底网”。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厉行节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兜牢“三保”底线,进一步压减政府支出,按照能压则压、能减则减、能收则收原则,取消对非重点、非刚性项目资金安排。持续加大民生领域资金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逐年提升,占比保持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围绕基本民生,做好“四个确保”,实现“两不愁”,织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扎实做好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加大“援企稳岗”和低收入群体保障力度。
增强公共服务“硬实力”。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实现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100%,完善和巩固幼儿教育三项占比。优化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衡配置,建设城乡连心校,提升扬子洲片区义务教育质量。加快推进邮政路小学教育集团天骥校区建设,持续扩大“学在东湖”品牌影响力。继续推动全民健身发展,全面开放学校室外运动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快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公园中心预防接种门诊部、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心和区疾控中心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医改工作、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加快文化融合发展,延伸文化产品,实现百花洲文旅街区文商旅有机结合,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广公建民营、公办民助的文化场馆运营模式,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释放普惠共享“大红利”。坚持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用心用情办好各项民生实事,认真组织实施好人大代表票决的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七里嘉和小区(三区)、金家山、香江家具城、王家庄等地块安置房建设。持续推进“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谋划区福利院新址建设。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推进农村颐养之家建设,完善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加快推进我区养老服务业发展,打造30个“时间银行”重点示范支行,进一步扩大“时间银行·幸福食堂”覆盖面。完善东湖意库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构建全民阅读体系。
各位代表!今年我们按照“民生至上、民生优先”的理念,遴选了12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人大代表票决。(1)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2)直饮水入校园工程;(3)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4)老旧小区“旧改新”工程;(5)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6)邮票绿地建设工程;(7)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快检室建设工程;(8)垃圾站改造工程;(9)道路“白改黑”工程;(10)“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工程;(11)15分钟健身圈工程;(12)东湖区“智赣119”消防物联网建设及规模化应用项目。上述12件民生实事项目,现提请各位代表审议。
(五)奏响高效政府“最强音”
围绕“五型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全面谋划和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进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强化行政权力运行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以及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监督。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基层办事服务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强化“五型”政府建设,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管理能力,严格落实“两个尽量”“两个严禁”“两个一律”工作要求,强化疫情精准防控和快速应急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输入性本地关联病例、不出现本地聚集性疫情两条底线。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完善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稳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电信诈骗,开展涉税、涉贷、涉众、涉网等各类专项行动,整顿市场秩序,净化社会风气。全面构建平安东湖网格化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抓好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营造和谐平安的社会环境。
提升廉政建设能力。坚决扛起管党治党重大政治责任,切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持续整治“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大审计监督,坚决整治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思想教育、管理监督、严厉惩处共同发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树牢政府过“紧日子”思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预算。紧盯“三类人”和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抓好日常监管,持续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坚决铲除滋生腐败土壤,着力营造清正、清廉、清明的干事创业环境和良好社会风气。
各位代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站在历史的重要关口,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发扬“三牛”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砥砺奋进、担当实干,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开启“十四五”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注释:
1.“七个来”工作法:各镇(街道)落实属地管理职责,通过把群众组织起来、红袖章戴起来、小喇叭响起来、横幅标语拉起来、警示牌立起来、让小区重点外来人员进不来、把小区里面的重点人员找出来等群众工作法,落实疫情群防群治工作。
2.“三变”管控模式:即庭院变小区、开放变封闭、分散变集中模式,实行疫情严格管控。
3.“一核四区六街”:百花洲文化艺术休闲旅游街区建设规划,“一核”即东湖客厅核心区(八一公园)。“四区”即以佑民寺、铜钟为核心打造禅意文创主题区,依托南北湖路特色文化建筑打造民宿酒店体验区,以百花洲路现有休闲业态为基础打造城市休闲生活区,依靠老牌商业街中山路打造商业配套聚集区。“六街”即环湖路历史文旅产业街,南北湖路特色民宿酒店街,民德路文艺nice 清吧街,苏圃路鲜花夜市生活街,百花洲路慢生活休闲街,中山路都市时尚商业街。
4.“智慧环保”:又称“智慧环保监测分析决策指挥系统”,通过建立环境物联监测网络,实时采集空气环境质量数据、水环境质量数据、污染源数据等环境信息, 利用多模式环境质量模型以及大数据分析,科学决策污染管控方案,实现对大气环境、水环境的精细化管理。
5.“尊崇工作法”:是以“一域一队伍、一人一台账、一家一对接、一周一活动、一月一堂课、一季一走访、一年一评选”为主要内容,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军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浓厚氛围的工作方法。
6.“三项制度”:是指行政执法的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的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的法制审核制度。
7.“东湖区掌上法宝”:是一个集法治资讯、学法用法、法律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
8.智慧平安医院项目:东湖公安分局在省人民医院等9家医院开展智慧平安医院建设,建设“一中心”即“公安+医院”联勤指挥中心,布设“三控圈”即医院外围防控圈、周界管控圈、内部触控圈,实现“五大功能”即视频全融合、信息全采集、指挥全智能、管控全方位、处突全联动。
9.“佬倌俚工作室”:是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有德行、声望高的“法律明白人”,当好法律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和村情民意联络员,鼓励村民自治,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有效提升的创新做法。
10.“云剑”行动:即以互联网云服务、云平台为利剑去抓捕疑犯。
11.“六清”:线索清仓、逃犯清零、案件清结、伞网清除、黑财清底、行业清源。
12.“六建”:建立健全源头治理的防范整治机制、智能公开的举报奖励机制、打早打小的依法惩处机制、精准有效的督导督办机制、激励约束的考核评价机制、持续推进的组织领导机制。
13.“一园五街两圈一区”:“一园”即网红经济产业园; “五街”即百花洲文旅街区、福州路酒吧夜市街区、蛤蟆街特色小吃夜市街区、榕门路娱乐文创街区、胜利路步行街;“两圈”即八一广场+中山路、青山南路两大百亿商圈; “一区”即八一大道+阳明路一带联动下正街+青山湖西岸一线楼宇(总部)经济集聚区。
14.“四区一枢纽”:南昌市“十四五”期间提出的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全国市域治理现代化试验区、国家现代流通体系重要枢纽战略目标。
15.“五城”建设:南昌市委贯彻落实“彰显省会担当”新要求,在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创新之城、实力之城、山水之城、文化之城、英雄之城“五城”建设。
16.“首店经济”:指一个区域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品牌在区域首次开设门店,使品牌价值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17.“赣政通”:是江西省的一款移动政务协同办公平台,服务内容主要覆盖OA办公、行政管理、督办管理、行政执法、宏观经济、培训学习、在线考试等151个应用,推动实现政务办公“手机一开,说办就办”。
18.“映山红行动”:是指江西省政府牵头开展的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意寓着传承江西红色基因,让江西的上市企业如映山红一般,迎春绽放,星火燎原,红遍赣鄱大地。
19.“智赣119”:是建立消防物联网的基础上将智能传感与无线传输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融合创新建成的一体化平台。
20.“四个确保”: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各项政策,确保兜住底;强化分类救助,确保兜准底;推进综合施策,确保兜好底;开展专项行动,确保兜稳底。
21.“两个尽量、两个严禁、两个一律”:疫情防控要做到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尽量控制人员聚集;严禁无防控措施的人员流动,严禁无防控措施的人员聚集;对从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赣返赣人员一律实行健康监测观察,对从境外国外来赣返赣人员一律实行跟踪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