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i618267--2022-0078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东湖区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 | 2022-02-11 12:35 |
文件编号: | 有效性: | 有效 |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2月10日在东湖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东湖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之年,是加快“四区”发展、推动“五个东湖”建设的奋进之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有力监督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为“巩固提升南昌发展首位度,充分彰显省会担当”作出了东湖应有贡献。
一年来,我们抓产业、调结构,始终巩固了“进”的态势
经济增长更稳健。面对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全力打好稳增长组合拳,多项指标争先进位,跃升至合理区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2.13亿元,同比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比去年同期高4.4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56亿元,总量排名全市第二;完成财政总收入(省口径)96.22亿元,同比增长12.72%,同口径增长11.2%,税占比95.33%;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94亿元,同比增长7.36%,同口径增长4.51%,税占比80.09%;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3亿美元,同比增长8%;预计实际利用内资97.43亿元,同比增长8%;预计利用省外资金项目进资70.48亿元,同比增长8%;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300元,同比增长6.2%。
产业结构更优化。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16:8.32:91.52,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大,对全区经济拉动作用日益增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98户,完成营业收入70.19亿元,同比增长11.5%。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发放小额贷款、担保等16万余笔,融资48亿元。大力推广普惠金融,近千家企业注册省市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授信25亿元。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入驻软件信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175家,总数达到750家,实现营业收入8.59亿元,同比增长48.9%。夜间经济和特色街区发展迅速,福州路酒吧夜市街完成亮化升级,百花洲文旅街区商业氛围进一步浓厚,“三街二点一区”夜间发展生态圈初步形成。消费市场提质扩容,顺利举办第一届中国米粉节分会场、胜利路步行街“胜利归来”“胜利购精彩”等系列商贸活动,参加江西“百县百日”文旅消费季活动,国庆期间举办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文旅活动24场,拉动文旅消费180余万人次,实现销售总额近1.65亿元。
发展后劲更充足。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心无旁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先后开展项目推进“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决胜全年”项目推进大会战等活动。全年签约重大重点项目53个,投资总额259.01亿元。开工重大重点项目56个,累计完成投资74.22亿元,投资完成率107.32%,其中产业项目开工22个,累计完成投资58.18亿元,投资完成率115.2%。中骏世界城、赣电中心、江旅·都市方舟等重大产业项目顺利推进。央企入赣项目成效喜人,国控医疗南昌健源康复医院进入试运行阶段,实现“当年落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招商局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盛大开园,成为南昌又一网红打卡地。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3家,超10亿元的2家,全年农业产业化销售收入达68.65亿元,同比增长9.57%。投入800万元的扬子洲镇熊万村市级乡村振兴点完成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全区新登记注册企业1710家,同比增长36.5%,注册资本71.3亿元,投资项目备案140个,总投资145.3亿元,市场活力不断迸发。在2021年全市高质量发展率先“作示范、勇争先”现场会(城区、湾里管理局)评比中位列第三。
一年来,我们抓改革、促创新,始终激发了“变”的动能
改革成效更显著。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区本级行政权力清单事项减少到619项,压缩40.6%。事业单位改革平稳推进,80个区属事业单位整合优化为65个,精简19%。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推进652处区属国有历史遗留问题房屋不动产登记办理,盘活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强化税源管理、信息共享、业务协作,打造税收共治新格局。落实“双减”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100%关停,各类培训机构100%实施资金监管,无证机构100%取缔,教育改革成果显著。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土地确权“回头看”,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获省、市两级验收“优秀”等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进一步夯实。
开放步伐更坚实。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强化内外联动、双向招商。全区累计外出招商231批次,同比增长352.94%;对接省外客商2622批次,同比增长142.1%。积极参与世界VR产业大会、世界赣商大会、“三企”入赣大会、第十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南昌(上海)现代服务业招商推介会、南昌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会等系列活动,开展强链延链补链精准招商。陆续签约落户了投资38.6亿元的南昌武商广场、投资20亿元的江佰泰资产投资咨询江西总部、投资10亿元的国控医疗南昌健源康复医院、投资6亿元的合亦载道数字孵化基地等项目。全年招引千万元以上产业招商项目295个,投资总额258.69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2个(含152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13个、亿元以上项目36个、千万元以上项目244个。
创新驱动更强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6家。天轴通讯等3家数字企业入选全省“瞪羚”企业名单。江西电信信产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北斗云智慧等2家企业入选省级大数据示范企业。江西天驰高速等3家单位通过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立项。江西交通咨询等10家企业认定为“专精特新”企业,其中省级7家、市级3家。华睿交通等6家企业入选市中小企业梯次培育库。积极推进“映山红”行动,新增省级重点拟上市企业1家、新四板挂牌展示企业1家、区级后备资源库企业5家。商标注册2260件;专利申请3929件,同比增长146%;专利授权943件,同比增长63.7%。全区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8亿元。4名科技创新人才和3个科技创新团队入选市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双百计划”。落实南昌“人才10条”“10万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昌留昌创业就业”政策,举办招聘会27场,提供岗位15886个,达成就业意向3940人。
一年来,我们抓建管、树形象,始终把握了“质”的标准
城市空间更清朗。完成青山南路沿江北大道周边、胜利路东万宜巷、上沙沟地铁站周边3个地块0.9万平方米旧改征迁。启动青山湖西岸基础路网建设地块25家单位和1个城中村房屋征迁工作。集中破解土地利用和征迁安置历史遗留问题52个。完成东湖丽景、香江佳苑等近30亩安置房土地供应。进一步优化了用地结构,构建了功能更完善、配置更合理的土地空间利用格局。保持“零增长”的高压态势,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拆除建成区各类违法建筑911处,面积1.38万平方米。重拳整治“僵尸汽车”308辆,清理“僵尸电动车”和共享单车1.4万余辆,施划机动车泊位1500余个,非机动车泊位2万余个,城市公共空间得到有效释放。
城市面貌更靓丽。完成2020年2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收尾工作。投入约4.6亿元实施榕门路、右营街等64个老旧小区改造,涉及房屋1170栋,面积25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3.4万余户。打通民园南路、上沙窝路支路两条断头路。安装完成扬子洲地区临水临崖安全防护设施10.8公里。新建滕王阁等3个社会公共停车场,新增停车泊位1501个。新建(改建)江纸社区、南湖社区等邮票绿地5个,面积4600平方米。完成马家池路、文教北路、永外正街支路3条道路“白改黑”和500盏LED路灯“暗改亮”任务。70条背街小巷实现品质提升。叠山路、象山路完成立面改造。全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审批通过32台、正在施工17台、完成建设15台,超额完成全市目标任务。
城市管理更精细。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八大行动等工作。“马路本色”向社区、庭院延伸,机扫、洒水环卫作业公里数达16万公里。落实“街巷长”制,逐步形成“街道摇铃、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整治市容“乱象”和“顽疾”。清理垃圾广告14万余条,整治老旧小区楼道168栋、施工围挡534处、空中管线2078处、占道摊点和出店经营4万余处,规范非机动车停放1.6万辆次,实施无牌电动车上牌1万余辆。强化垃圾分类末端设施建设,186个小区实现撤桶并点,完成490处垃圾分类集中投放亭、237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暂存点建设,新建豫章后街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大幅度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分类体系逐步建成。全面推进铁路沿线整治、“厕所革命”、洗城行动等重点工作。2021年度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八大行动暨南昌市城市综合管理考核城区组排名全市第二。
一年来,我们抓民生、强服务,始终守住了“保”的底线
民生保障更暖心。全年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17.95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1.5%。十大民生实事票决项目如期完成。基本养老保险参保6.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8.4万人。城镇贫困群众医疗救助2.6万人次,救助金额达1122万元。落实提标提补政策,城市低保、城镇特困人员供养、散居孤儿供养标准增长均达到8.1%以上,累计发放社会救助资金3178万元。发放计生特扶对象扶助金670.5万元、住房租赁补贴1799万元、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4313.6万元、高龄津贴2301万元、就业补助资金590.5万元、青年人才就业生活补贴562.2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730万元,带动创业就业700余人。为5072户农户发放惠农补贴161.6万元,对全区0.44万亩水稻进行投保,惠农补贴发放率和政策性水稻保险率均达100%。发放残疾人各类救助资金316.33万元,残疾人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成为全市唯一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的县区。
公共服务更贴心。深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新增公办园5所、邻里中心幼儿园3所,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5所,新增公办园位900余个,学前“三项占比”为119%、93.2%、67%,超国家和省市要求,荣获全市学前教育考核第一名。成立八一嘉实希望小学教育集团,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率达80%,有效缩小了城乡、校际差距。连续四年荣获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县级优秀组织单位”、“全省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优秀’等次”,连续五年蝉联“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评价‘教育发展’考评”全市第一。优质文化共享延伸,开展主题文艺演出30余场,服务群众21万人次。南昌清音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作品《巧渡》获第四届赣鄱群星奖。方志敏故事、南昌制扇技艺等8个项目入选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新增3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总分馆制”模式实现推广普及。
健康生活更舒心。“健康东湖”扎实推进,建成社区健康小屋27个,家庭医生累计签约19.04万人次,建立规范电子档案45.12万份,建档率达93.6%。区艾滋病确证实验室通过国家和省级验收,填补了省内县区级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空白。健康养老服务不断提升,新建邻里中心养老服务设施3家、打造市级“党建+农村”颐养之家示范点3家、改造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9家,建成幸福食堂14个、“时间银行”重点支行30个。投入1155万元,购买80岁以上老人2小时居家养老服务和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适老化改造服务。全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全民健身设施点位新增48个,“15 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全区首届社区运动会成功举办,群众健康观念和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升。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斩获全省百县青少年运动会足球“七届五冠”、男子篮球“七届六冠”、女子篮球“六连冠”喜人成绩。
一年来,我们抓安全、控风险,始终筑牢了“稳”的基础
安全体系更完善。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要求,全面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和“打非治违”百日行动。排查发现企业、居民楼栋和“九小场所”安全隐患3006处,整改2417处,管控589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和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应急演练和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持续推进,防汛、排涝处置能力全面加强。严厉打击非法经营成品油行为,查处非法销售成品油案件5起,查获非法成品油24吨。全区11个农贸市场快检室改造完成,成为全市唯一完成改造任务的县区,开展食品安全快检14492批次。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率达100%,食品安全防线进一步稳固,荣获“2018-2020年全省食品安全治理示范县(区)”称号。
生态屏障更牢固。全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国控点、省控点周边建筑工地扬尘、露天焚烧、烧烤油烟、大货车尾气超标排放等综合整治。完成10座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引进“环保管家”服务,实现空气质量动态管控。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27天,优良率达89.6%以上,PM2.5浓度均值为34微克/立方米。创新水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铁沙港、联民村排口源头治理持续推进,蓑衣荚、新洲闸、青山闸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庙后村、熊万村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建设。强化河湖长制,全力打造幸福河湖,深入推进退捕禁捕,赣江生态持续改善,“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群现扬子洲水域。加大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农膜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对辖区10公里赣江岸线进行生态修复,整治滩涂违规用地5处、滨江废弃码头1个,保护和修复面积155亩。2021年中央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基本完成,除蓑衣荚闸口排污问题整改,待全市统一验收销号外,其余44件信访交办件全部办结。
社会治理更有序。扎实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投入1140万元用于东湖区社会治理平台(一期)项目,建设10个智慧平安小区,打造9家共建共治共享5G+智慧平安医院,试行了“情指勤舆”一体化警务新模式。扫黑除恶“云剑”等专项行动成效显著。电信诈骗发案率主城区最低、公安部督办案全破,命案连续九年全破,网逃抓获数总成绩全市第一,“赣鄱百日缉毒”行动取得刑拘数、查处数两个全省第一和整体战果全省第一的佳绩。开展社会稳定集中攻坚行动,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036起,化解991起,化解率95.66%,其中成功化解信访积案147件。荣获2020年度全省信访“三无”县(市、区)。荣获“全国组织宣传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单位”。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实施全链条闭环管理,全力守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年累计投入疫情防控经费2039.85万元,核酸检测6万余人次,隔离3260人次,完成新冠疫苗接种81.4万余剂次,2020年3月29日至今未报告本地确诊病例和输入确诊病例,有力维护了全区安全稳定的社会局面。
一年来,我们抓作风、优环境,始终保持了“严”的基调
政务运行更规范。全面推进“八五”普法工作,坚持区政府常务会学法制度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切实增强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能力,推进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始终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扎实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累计公开政务信息13598条。严格落实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政策要求,从严编制预算,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和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逐年下降。全面落实审计监督,推动民生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工作,共完成各类审计项目46个,节约财政资金206万余元。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8件、政协委员提案53件,答复率和满意度均为100%。
政务环境更高效。大力开展企业大走访大服务活动,坚持“每月一餐叙”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持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累计为70户中小微企业发放“财园信贷通”贷款3.1亿元,免除306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租金297万元,全年累计减税降费3.52亿元,切实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打通数据孤岛,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政务数据共享工作考核在全省100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推行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企业开办实现全链并联审批“3小时”办结,企业设立登记由原来的2个工作日压缩为当即办结。643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区政务服务大厅,真正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办妥所有事”。推进“区块链+政务服务”建设,“赣服通”功能提升,“免证办理”大厅和“24小时无人政务超市”建设完成,“365天不打烊”错时延时政务服务深入推进,实现了全天候智能办、随时办、自助办。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速形成,获评“2021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五型”政府建设纵深推进,墩子塘街道获评全省第二批“五型”政府建设示范乡(镇、街道)。
政务风气更清正。全面实施“转作风提效率树形象”专项整治和基层干部作风整顿专项行动,推动干部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升。开展公职人员违规经商办企业、违规借贷谋利问题专项整治。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0个、处理20人,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基层“微腐败”问题78个、处理97人,政府系统作风效能和清廉形象进一步提升。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处置问题线索220件,立案审查调查71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91人,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21个,处理23人。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受理“问政江西”问题47个,办理率100%。“12345”政府服务热线受理办结群众诉求3万余件,按期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率96.92%。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防灾减灾、民族宗教、侨务、机关事务、青少年、妇女儿童、红十字、慈善志愿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上下贯彻落实区委决策部署,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区单位、驻地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东湖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船到中游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东湖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层次不高、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城市功能不完善,高端要素吸引区域总部、数字产业的集聚力不强,大项目好项目拉动作用不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美好生活期待还有差距;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方面还有不少风险;政府服务能力、办事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敢为、不愿为、不会为问题在少数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存在。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率先“作示范、勇争先”的关键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带领全区上下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实现赶超跨越的奋进之年。开启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风正劲。根据区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围绕“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实现“两个大幅提升”目标,更大力度推进稳增长、强产业、兴城市、促改革、谋创新、惠民生、保稳定等重点工作,不断开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为南昌坚决扛起省会责任、充分彰显省会担当、续写新的时代荣光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平略增;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
利用外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6.5%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左右。
做好今年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是在“五个必须”中坚守初心。要初心不改抓发展,努力让发展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必须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必须把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必须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必须把精准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事续着一事成,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是在“五个突破”上坚定信心。要信心不减谋发展,努力让发展愿景转化为拿得出、叫得响的实景。在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在建设高颜值城市上实现新突破,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市发展格局。在推动高水平开放上实现新突破,打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激发。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新突破,居民生活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在实现高效能治理上实现新突破,政府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三是在“五个东湖”上坚持恒心。要恒心不移促发展,努力让发展目标转化为干得快、做得好的实效。在更大坐标系中找定位、明目标、定任务,在全国选标杆、争进位。敢于向优者学、与快者比、跟强者争、朝高者攀,发扬“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聚焦发展目标,科学论证、合理对标,切实找准“坐标系”“参照物”,不断提升在全国同类地区中的位势。按照区委确定的“1234”总体思路,一锤一锤钉钉子、一步一步抓落实,让发展的基础更坚实、质量更优质、后劲更充足,奋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东湖、“便捷高效”的智慧东湖、“医防协同”的健康东湖、“雅致和美”的人文东湖、“安居乐业”的幸福东湖。
具体来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壮大产业,筑牢转型发展之基
坚持“稳住、进好、调优”原则,奋力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第一等工作”。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努力推动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量质双升,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
加强产业首位支撑。全面优化服务业布局,推动国内外高端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在我区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着力打造区域性特色现代服务业产业高地。实施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深入推进“03专项”,加速发展5G和物联网上下游产业,加快建设数字文娱产业发展基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产业化项目,助推文化、金融、医疗、教育、商贸等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支持商业银行设立区域性科技支行,拓展科技金融服务链。纵深推进“映山红”行动,助力华睿交通、天轴通讯等企业挂牌上市。加快文旅产业发展,推进黄本贵美术馆建设,完善豫章一号、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文创产业链。打造招商局文化创意产业园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组织工业遗产申报,留住南昌记忆。推动滕王阁景区、百花洲文旅街区文商旅深度融合,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加强项目带动引领。深入推进“项目大会战”三年行动,紧盯中央、省、市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积极谋划、加快建设一批着眼长远的战略性大项目好项目。深入挖掘存量土地开发潜力,加快登月食品厂、下正街、紫金城周边等土地挂牌出让。大力推进原裕丰大厦、胜利路交通银行等闲置土地及批而未用土地开发利用。依托青山湖西岸1-4号地块,青山路地铁站上盖物业开发、地下空间再利用等要素,推动一批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精品商住项目落户,努力形成接连不断、滚动实施的项目储备机制。重点推进南昌武商广场、赣电中心、江旅·都市方舟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建管项目和东湖春天小区等安置房建设项目进度。以高水准项目建设为引领,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加强内需循环拉动。深入实施商贸消费升级行动,以高质量、适配性强的供给释放和创造新需求,推动消费向体验化、品质化和数字化方向提档升级。扎实开展八一广场+中山路、青山路两大百亿商圈品质提升行动,引进和培育高端商贸品牌,支持流量经济、夜间经济等新兴消费业态发展,带动消费扩容提质。优化胜利路步行街“五街合一”商业布局,推动“老街复兴、胜利归来”。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多层次夜间经济发展空间与夜生活网点。依托酒吧、KTV等业态基础,打造全市独具特色的福州路“酒吧娱乐”一条街。重点提升“深夜食堂”蛤蟆街夜宵特色街,留住老南昌味蕾记忆,培育消费新亮点,烟火点亮“不夜城”。加快蓝海购物广场、国资澜湖购物广场提升改造和业态升级。积极承办米粉节、百花洲金秋购物节等特色主题促销活动,激活老字号、老品牌发展活力,展现工匠精神与品牌魅力,全面促进消费提升。
(二)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激活创新发展之本
坚持深化改革不停步,扩大开放不止步,全面创新不让步,以改革红利打造发展优势,以开放格局提升发展质量,以创新举措破解发展桎梏。全力打造改革开放创新高地,激发市场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不断推动改革攻坚。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完善全链条、全周期、全区域改革推进机制。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经营机制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对平台职能、经营范围进行优化组合。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政务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实现政务数据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推行“非接触式”办税,打造“1+10+N”“15分钟”办税服务圈。推动“赣政通”功能升级,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率。完善“赣服通”功能和模块,推动更多事项“不见面审批”、更多服务“无证办理”、更多政策“掌上通达”、更多场景“线上应用”,提供更多的增值权益和便民利企服务。务实推进农业农村、投融资、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改革,形成一批改革的“东湖样板”。
不断扩大开放举措。抢抓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对接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战略。强化与余干县结对联系,深化多层次、多领域的区域合作,积极融入“一圈引领”的大南昌都市圈发展格局。努力打造全市内陆双向高水平开放区、高质量产业开放合作区、高能级要素资源导入承载区、高标准交流合作样板区。借助世界VR产业大会、世界赣商大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和“云招商”“云签约”线上招商平台,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知名跨国公司、行业领军企业和大型央企,实施招大引强工程。按照“高大上、链群配”做好招商引资顶层设计,着力引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数字“新基建”项目,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和新经济新动能培育。
不断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强区战略、人才强区战略,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发展的“最大增量”。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提升”行动,力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20家以上,实现技术合同登记额达8.5亿元。强化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组建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推动企业与更多“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共建高端研发机构。强化创新人才支撑,积极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用活用好“人才10条”“10万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昌留昌创业就业”等政策,建立一流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落实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吸引更多有为之士到东湖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三)坚定不移提升品质,彰显城市发展之美
坚持以“四精”理念,做好城市工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塑造最美城市风貌。依托丰富的河湖生态资源和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做好特色彰显文章,打造极具竞争力的高品质生活之城。
打造精致精美品质城。持续深入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行动、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加快城市更新,丰富城市内涵。全力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攻坚行动,按照“保基础、提功能、促品质”标准,计划投资1.7亿元对白马庙社区等55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提升,涉及改造楼栋687栋,惠及居民1.7万户。做好胜利路38号等一批文物修缮及活化利用。扎实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实施贤湖路、紫金路、省府东三路断头路贯通工程,改善辖区交通出行环境。充分整合零散闲置土地资源,新建公共停车泊位2000个、邮票绿地3个。加快构建“绿—水—路”一体共治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提升城市“生命力”。以南昌入选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为契机,采取“微更新”“渐进式”方式,努力让“水通、路平、墙美、灯亮、线齐、窗明”成为城市发展新常态。
打造宜居宜业文明城。全力推进环卫市场化工作,将环卫作业交由专业团队管理,让运作更有序、市容更洁净、群众更满意。持续打造10分钟步行如厕圈,新增公厕4座、改建公厕20座,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管理规范、如厕文明的城区公厕服务体系。推动垃圾分类市场化,解决生活垃圾前端分类制约短板。实施“网格化+数字化”模式,探索城区街道分类管理。加快智慧城管平台建设,新建垃圾站、共享单车、工地、人员及车辆在线服务系统,让城市大脑更智慧、更高效。严格落实“街巷长制”,强化全程巡查,发现问题,督办整改。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市容环卫大提升、市政设施大整修等八大重点领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两整治一提升”专项行动,推动农村路域环境和人居环境大改善。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法治化管理水平。落实长效管理机制,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文明城市的新变化。
打造美丽健康卫生城。加强公共卫生环境管理,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提升供水安全水平,实施二次供水、现制现售水卫生规范化管理,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常态长效机制,解决公共场所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补齐公共卫生环境短板。加强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管理,禁止售卖活禽和野生动物。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场所环境卫生监管,推进餐饮业“互联网+明厨亮灶”。持续抓好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建筑工地、环卫设施等重点场所环境卫生管理。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建设监测、预警、排查、舆情、处置为一体的常态化管理机制,提升城区病媒生物防制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建立健全健康区创建机制,推进健康融万策。整合部门资源,推进体医、体绿融合与体教、医养结合。完善健康支持性环境,加强健康公园、健身中心、健康驿站、健身步道、健身苑点等设施建设。
打造人见人爱生态城。坚决打好蓝天、清流、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中央、省、市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进污染物协同治理,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依法依规落实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和道路扬尘治理措施,强化露天禁烧、车辆管控、散煤清理、油烟整治,力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持续做好水污染防治,力争赣江干流达到Ⅱ类水质,巩固消灭地表水断面V类和劣V类水体成效,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确保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健全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体系和治理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大江豚保护力度,打造江豚保护特色文化村和江豚观测服务站,擦亮东湖生态“金名片”。
(四)坚定不移改善民生,谋实共享发展之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牢记让人民幸福是“国之大者”,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就业岗位、托幼园位、上学座位、医疗床位、养老点位、停车车位、如厕厕位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实现底线民生全保障。完善“8+N”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着力构建城乡统筹、资源融合、分类施策的综合救助体系,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加强社保业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打造全区通办的高效便捷社保服务体系。巩固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完善全民参保、筹资缴费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资助重点救助对象参保缴费政策,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发展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市低保、城镇特困人员和散居孤儿供养标准,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为城镇贫困群众购买城镇人口防贫责任保险,完善城镇贫困群众防贫长效机制。兜牢住房保障底线,加大租赁补贴力度,实施精准配租,持续加强准入及退出管理,着力改善低保家庭、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实现基本民生全覆盖。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出新幼儿园香江佳苑分园等3所幼儿园建设,新增公办园位490个。持续推进育新学校教育集团紫金校区、光明学校新校区建设,确保邮政路小学教育集团天骥校区秋季投入使用,新增小学座位1620个,不断满足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新期待,持续唱响“学在东湖”品牌。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程、数字文化建设工程,着力增加优质文化供给。打造“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开展南昌清音、豫章绣等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场活动。提高就业岗位质量、就业服务精准度,新增就业创业岗位7500个。打造省级“五星级”仲裁院,推进公共就业培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水平,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实现质量民生全提档。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推动区疾控综合业务大楼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扎实推进医联体建设,实施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积极做好省级中医药示范区创建和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筹备建设一所800张床位的医养结合型区级福利院。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60%。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为900户家庭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强化“健康东湖”建设,推进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区创建。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扩大健身路径覆盖面,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各位代表,今年,我们按照“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的理念,遴选了12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人大代表票决:(1)东湖区村(社区)“转作风顺民意”暖心实事工程;(2)邮政路小学教育集团天骥校区新建工程;(3)东湖区消防救援能力提升工程;(4)东湖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5)东湖区城市交通畅通工程;(6)东湖区0-3岁托育机构建设工程;(7)东湖区农村道路安全提升改造工程;(8)东湖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9)东湖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10)东湖区一级饮用水源地流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11)方志敏广场提升工程;(12)黄本贵美术馆装修改造工程。上述12件民生实事项目,现提请各位代表审议。
(五)坚定不移维护稳定,绷紧安全发展之弦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提高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预见性,切实当好“守门员”,把住“警戒线”,努力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按照“三个必须”和“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全面深化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的安全整治。加强安全风险源头管控,建立健全流程化、标准化安全生产闭环监管体系,严格实行“四个一”应急机制,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提升市场监管水平,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推行智慧市场监管系统、市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平台等“互联网+市场监管”模式。广泛开展特种设备、计量器具和农贸市场、网红餐饮店专项检查,大力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巩固提升全省食品安全治理示范县区成果。
强化重大风险预警。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强化预算约束,严格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密切关注房地产领域涉稳隐患,推进逾期楼盘风险化解处置。加强道路安全、老旧房屋、燃气管网等隐患排查和“双随机、一公开”常态化监管。全力防范疫情传播扩散风险,科学做好“三类人员”精准管理,重点实施“四类场所”监测预警,严格盯紧“五方责任”有效落实,提高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持续优化防汛抗旱、减灾救灾工作应急预案,全面提升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应急信息技术支撑,开展应急演练,持续筑牢安全防线。
强化社会综合治理。提升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探索“红色文化+社会治理”机制,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大力开展“平安社区(村)”和行业平安创建活动。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快推进“智慧矫正中心”、智慧民意体系、执法监督管理数据库和“新型犯罪研究作战中心”建设,助推智慧平安医院提质升级。推进镇(街道、管理处)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健全“五社联动”机制,实现社区治理的专业化、精细化。严格落实领导接访、约访、主动下访和包案制度,巩固完善“公安+信访+属地”信访维稳工作机制,推动信访积案有效化解,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六)坚定不移锤炼作风,锻造统筹发展之能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做到忠心向党、尽心履职、精心治理、真心为民、凝心聚力、正心养廉。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锤炼过硬的本领和作风,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持续厚植政治定力。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持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讲政治贯穿于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市委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持续提升执政效能。加快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完善“领导干部学法清单制度”。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进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合法性审查,完善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构建适应新媒体的政府信息公开互动机制,试点设立行政复议受理代办点,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强化舆情分析应对,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扎实做好“问政江西”、12345政务服务热线工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社会监督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
持续永葆清廉本色。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理念正风肃纪反腐,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大力营造政府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加强政风行风监督,提升窗口单位服务质量。全力抓好中央、省委巡视和市委巡察、督查问题整改,以整改成效促工作实效。紧盯“胡子工程”攻坚销号,瞄准“畏难拖沓”转变作风,让滞缓的项目动起来,把难啃的“骨头”啃下来。强化审计监督和成果运用,规范政府权力运行。树牢长期过“紧日子”思想,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加大政府性资源统筹,提高政府性支出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实事办暖心事。始终保持勤政廉政,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确保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风正潮平,正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加鞭。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自信、发奋、齐心”的精神状态和“打头阵、当先锋、作表率”的雄心壮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推进“五个东湖”建设,为南昌“率先‘作示范、勇争先’,再展英雄城雄姿、续写新的时代荣光”,携手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的精彩华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政府工作报告》注释
1.“四区”:东湖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打造经济发达、区域现代、文化繁荣、生态彰显的高端商业集聚区、文旅融合引领区、宜居宜业品质区、民生保障示范区。
2.“三街二点一区”:即“夜东湖”为品牌的福州路酒吧夜市街、榕门路娱乐夜市街、胜利路高品质步行夜市街、樟树林文创园夜市、招商局文化创意产业园夜市和“夜东湖”商业街区,形成夜间经济产业聚集,创造良好夜间发展生态圈。
3.“专精特新”企业:即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
4.学前“三项占比”: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辖区常住人口中3-5岁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占比);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公办园在园幼儿率(在公办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占比)。
5.“打非治违”:是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活动行为的简称。
6.“环保管家”:是一种“合同环境服务”,主要指环保服务企业为政府、为企业、为园区提供合同式综合环保服务,并视最终取得的污染治理成效或收益来收费,是新兴的一种治理环境污染的新商业模式。
7.“情指勤舆”一体化:即推进“情报、指挥、行动、舆情”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形成风险防控全面精准、决策指挥高效顺畅、警务数据融合共享、警种优势合成作战、网上网下同步响应的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切实提高警务工作的主动性、准确性、合成性、实效性。
8.“云剑”行动:是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的以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命案积案攻坚、打击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打击传统盗抢骗犯罪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行动。
9.“03专项”行动:即“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10.“五街合一”:即胜利路步行街商业街区改造提升,以建设国家级高品质步行街为目标,结合人文塑造、品牌推广、智慧提升等工作措施,打造成为集购物街、休闲街、旅游街、餐饮街和智慧体验街于一体的“五街合一”商业街区。
11.“1+10+N”“15分钟”办税服务圈:即以建设“线下服务无死角”税费服务新体系为目标,优化1个综合办税服务厅,升级10个街道税务服务站,搭建N个便捷办税服务点,实现纳税人缴费人“15分钟”办税。
12.“一圈引领”:即以南昌为核心,以赣江新区为引擎,以九江、抚州为支撑,以一小时交通时空距离为半径,联动丰樟高、鄱余万等周边县市,打造融合一体发展的大南昌都市圈。
13.“高大上、链群配”:“高”即高质量、高科技、高环保、高端化项目;“大”即大投资、大规模、大牵引的项目;“上”即上档次、上层次、上效益的项目;“链”即产业链上下游的项目;“群”即集群化的项目;“配”即配套化的项目。
14.“微更新”:即以一些小改造、小更新重新焕发旧社区和微型公共空间的活力。
15.“两整治一提升”: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南昌市农业农村工作在全省“作示范、勇争先”,在全市大力开展农村路域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力争通过三年集中行动,实现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一年出成效、两年求突破、三年大变样”。
16.“六个百分百”:是建筑工地必须落实的环保标准。“六个百分百”即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
17.“8+N”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8”是指目前《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规定的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共8项社会救助制度,“N”是指延伸拓展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急难救助、公益慈善救助、司法救助、社会力量参与等。
18.“四个一”:即一位分管领导和一个部门牵头负责、一个工作专班跟进处置、一个专项工作方案统筹应对、一个口径上报和发布信息。
19.“三类人员、四类场所、五方责任”:是省疫情防控指挥部进一步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出的要求。三类人员,即省内人员、高风险人员、重点地区来(返)赣人员。四类场所,即旅游景区场所、交通运输场所、人员聚集场所、其他重点场所。五方责任,即市、县(区)人民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村组),个人和家庭责任。
20.“五社联动”机制:是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及社区自治组织工作联动机制,推动更多资源和力量下沉到社区(村),将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慈善事业等元素融入社区服务平台,实现社区治理的专业化、精细化。
21.“两个确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的,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22.“胡子工程”:即拖拖沓沓,不能按期完工,或者因为某种原因而迟迟不能完成的工程。
关联稿件
2022年东湖区政府工作报告图解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