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

关于南昌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访问量:

关于南昌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

情况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1313在南昌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邓建新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作关于南昌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书面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指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的战略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力实施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抓重点、攻难点、重实效,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预计绝大多数指标都能完成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具体来看,主要呈现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结构调整亮点突出。初步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增长12.5%左右(同比,下同),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由2011年的23.2%提高到23.5%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初显苗头。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1年的558.736.3调整为4.857.23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了1.7个百分点。都市农业提质增效。全年粮食总产量241.21万吨,增长1.8%,实现连续九年大丰收;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71家,其中国家级12家,占全省的30%,省级77家,市级282家;启动了“百个重点现代都市农业”项目建设,全市有各类休闲农业园区、企业200余家,小型农家乐、渔家乐超过1000家,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和江西国鸿生态园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工业增长排位前移。预计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45亿元,增长15%左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改变了近5年来工业增速省内垫底的局面;绝对值在全省占比达19.6%,较2011年提高0.1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50亿元,增长15%;实现利税总额380亿元,增长22%。围绕发展“三大千亿、五大五百亿”产业目标,大力推进南昌航空城一期、江铃股份30万辆整车、格特拉克年产55万台dct汽车变速箱、纳米合金永磁晶片氧化钪生产、海立年产1200万台空调压缩机等项目。服务业转型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1114.4亿元,增长19%,在全省各设区市及中部省会城市中都位列第一。万达广场开业,大幅推动红谷滩新区集聚商气、集聚人气;金融业蓬勃发展,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045亿元和4805亿元,增长18.1%16.5%红谷滩全省金融商务区已有58家金融机构入驻,发展势头迅猛,全面启动全省金融产业服务园建设;会展业快速发展,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造纸和装备博览会、中国民营企业科技产品博览会等会展活动130多项,达成近100亿元的交易额;旅游业持续活跃,实现旅游总收入202亿元,增长38.9%,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537万人次,增长21.6%;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重点推进了樟树林文化产业园、699文化创意园、791艺术街区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加速发展,引进了世界500强日立华之樱公司、富士电机合作伙伴南昌三众软件有限公司,启动了鄱湖云计算中心二期平台建设。

(二)项目推进重点明确。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实施,预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630亿元,增长30%,拉动经济增长8个百分点。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大大增强,从玉菜业集团、煌上煌集团两家企业上市,至此全市共有20家上市企业,占全省上市公司总数的45%,上市企业实现再融资45.35亿元集中力量、聚焦资源,重点推进了全市六十项重大重点项目,全年预计完成投资346.3亿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井冈山大道南延段(江铃立交桥--包家花园)改造工程已竣工通车,经开区与红谷滩、新建县对接道路工程中的白水湖南路和海棠南路已经竣工验收,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建筑街景改造、城市立交景观照明、公交客运枢纽站建设等项目有序推进。产业发展方面:新型显示技术光电元器件研发及生产基地、南昌印钞有限公司厂房扩建改造、南昌华南城一期等项目已经竣工投产或营业,南昌航空城一期、江西向塘铁路—公路枢纽型物流基地、滕王阁景区扩建工程、绿地产业综合体等项目快速推进。社会事业方面:南昌市第十九中学红角洲新校等项目竣工并交付使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新院一期建设工程、南昌市劳动教养管理所(强制隔离戒毒所)改扩建工程、南昌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

(三)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有序推进。全面完成了七个系统(农垦、粮食、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南昌县、进贤县、东湖区和青山湖区启动了省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实施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通过整合注入市本级投融资平台,提升了投融资平台的实力;加快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全市所有行政村卫生室都已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工作;大力实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广电系统的局台分开、两台合并、网络整合、“三网融合”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预计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6.08亿美元,增长14%;实际利用内资676.6亿元,增长12%汽车零部件、航空基地、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利用外资快速发展,成为我市支撑利用外资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国外股权基金投资等新型利用外资方式在我市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投资领域越来越普遍。继续招大引强,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分别有47家和49家企业落户南昌。

(四)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稳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财政运行稳健。预计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增长21.6%,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92%,全省位居第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0亿元,增长28.3%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达到与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40元,增长13.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9587元,增长13%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全面铺开,圆满完成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大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获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开发引导项目24项,占全省项目总数的38.7%;实施2012年市级科技重大产业化专项计划项目14项,认定南昌市优势科技创新团队25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全市技术市场交易额14亿元,同比增长17%;专利申请量5300件,增长34.6%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深入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实施了南昌市城市污泥集中处理处置项目、老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玉带河河道及沿线截污管道清淤工程、乌沙河综合整治工程等一批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提高了城市宜居度;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化学需氧量下降1.2%,城市绿化覆盖率43%,空气质量优良率93.44%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年共投入专项资金110亿元,着力提升和增强民生保障,年初确定的103件民生工程实事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人数7.8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1万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参保人数达到144.2万人;城区、县区及农村的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80元、350元和200元;保障性住房全面开工建设并顺利推进,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3103万元,惠及9960户家庭;完成棚户区改造2493套,农村危房改造1470户。体育、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南昌市第十五届运动会强力推进南昌市群艺馆新馆、彭友善美术馆、南昌市博物馆新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市三医院朝阳院区、省精神病院住院大楼、市第一医院眼耳鼻喉治疗中心等医疗机构建设,推进东湖区滨江学校、青山湖区辛家庵学校、青云谱区灌婴小学、南昌县莲塘一小、进贤县星火学校、安义县安义三小、湾里区湾里三小等21所义务教育网点建设,南昌三中高中青山湖校区顺利搬迁,南昌十九中高中红角州校区投入使用。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趋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我市取得上述成绩来之不易。纵观2012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超额完成年初计划,增速分别高于计划目标5.612.3422个百分点。受欧债危机及欧美对我国光伏产品采取“双反”措施等不利因素影响,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出口总额两个指标与年初确定的计划目标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增速分别低于计划目标32.6个百分点,但分别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51.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经济总量不大、发展不快、支柱产业不强、龙头企业不多仍然是困扰我市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认真解决。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年份,也是南昌市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的关键之年,做好2013年的经济工作对实现我市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2013年总体形势仍旧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将继续呈现“弱增长”局面。但有利因素逐渐增多,美、日、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将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以拉动投资为主的经济刺激政策效用将显现,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较小,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的态势。总的来看,世界经济可能在2013年出现一定程度的回暖,但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形势仍然纷繁复杂。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将继续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一是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保持“稳中求进”的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由于明年外需增长可能继续维持低位,物价上涨压力相对较小,国家稳增长的政策更加倾向于挖掘内需,加快推进“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投资的增长。二是大力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继续实施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进一步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减轻企业负担,激励民间投资扩张和民营经济发展。三是国家将更加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明年我国多数制造业将继续“去库存化”、“去产能化”过程,国家将有可能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上有一些新的举措,进一步引导和督促各地把发展重点转到调结构、转方式上来。

从自身看,我市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方面,一是随着我市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深入推进,重大项目的加快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将进一步提升。二是我市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的战略的深入实施,省里全力支持我市发展的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随着昌九战略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南昌一小时经济圈的构建,九龙湖新城正式动工,我市将进入一个全面发力崛起的新阶段。存在的挑战,我市作为中部崛起的省会城市,欠发达的地位尚未根本改变,与武汉、长沙、郑州等地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进位赶超发展的任务很重;资金、土地、电力等要素仍然偏紧,发展的压力较大;生产要素成本进入上升期,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压力较大。

(二)主要目标

根据国内外环境和我市发展趋势的总体分析,结合加快发展、中部崛起的目标要求,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衔接:一是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年均增速在13%。二是与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目标相衔接,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占比逐年提高。全省预计2012年实现10.7%的经济增长,2013年的目标初步定在10%以上,为实现“核心增长极”目标,我市经济增速要比省里至少高2个百分点。三是基于赶超进位的考虑,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中部省会城市2013年增速初步都安排在12%左右,省内兄弟城市大多安排在11%。以中部赶超进位、在省内设区市中增速位次前移为目标,2013年我市经济增速必须达到12%以上。为此, 2013年计划安排总的基调是稳中求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力争1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力争2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5%,力争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力争18%

——财政总收入增长15.5%,力争17%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5%,力争17%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力争12%

——海关出口总额增长7%,力争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力争13%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力争13%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三、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加快全面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资源,扩大内需促增长。将有限资源、优势资源聚集于对我市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大、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领域。聚焦项目推进有效扩大投资需求。项目是投资的载体,围绕“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要求,以项目激活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仍然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聚集全市土地、资金、政策等各类要素资源,围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社会事业、民生实事五个方面着重推进1002013年全市重大重点项目,总投资2784亿元,年度投资计划614.3亿元。其中,重大工业项目40项,重大服务业项目20项,重大城市建设项目10项,重大城市管理项目10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10项,重大民生实事项目10项。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所有市级重大重点项目一季度开工建设并形成实物工作量;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支持,切实加强跑部进京和赴省沟通的力度,积极开展“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的“三争”活动,力争有更多的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规划笼子和计划盘子;加强项目推进协调调度,按照“市、县(区)两级分级推进,不同问题分类调度、不同责任分开协调”的原则,抓好项目责任单位的现场调度、项目主管部门的日常调度和市级层面的定期调度,形成多层次的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强化服务督查,严格落实项目考核制,对工作开展好、项目推进快、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对项目进展缓慢的责任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聚焦商圈建设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引进消费领域行业巨头和驰名品牌落户南昌,积极打造大型城市综合体,盘活老字号,合理规划布局2-3条商业特色街,积极培育休闲、文化等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重点抓好“南昌之星”城市综合体、洪城大市场升级改造、天虹华中区总部及购物中心等项目建设。同时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人均收入翻番要求,以收入分配制度调整为契机,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购买力;贯彻落实国家、省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

(二)调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工业集群化、服务业现代化以及农业产业化,积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化,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工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制定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规划,加大产业优势改造整合力度,提升主导产业尤其是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和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千亿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型骨干企业,支持洪都集团、江铃汽车、晶能光电、联创光电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聚集。以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加紧实施以培育千亿级产业、千亿级园区、百亿企业群体、百亿工业项目的“双千双百”工程。加快推进航空城、汽车城、小微企业工业园、低碳环保科技园建设;强力推进铝产品深加工生产基地、润田饮料生产基地、海尔产业园、年产3万吨精密合金铜带、奥克斯二期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发展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研发设计、商务会展、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加紧制定出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等系列优惠政策,尽快制定完善鼓励服务业发展的奖励扶持标准,把扶持奖励的重点放在重点企业、民生企业和龙头企业上;制定出台服务业领域各类扶持资金统一申报评审流程,通过规范的公开申报、部门和专家联审、信用评估、绩效问责机制,更加科学地引导社会资源聚焦服务业,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快速优质高效发展。重点推进万达文化旅游综合体、南昌国际博览中心、南昌龙头岗综合码头、全省金融商务区和金融产业服务园、南昌市服务外包与物联网科技产业基地(园)一期、中金国际交易中心等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抓好龙头企业重大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强化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步伐,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着力打造黄马、蒋巷、溪霞等国家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全面推进休闲农业、秀美乡村等亮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鼓励各县区、开发区发挥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实现错位竞争发展,提高资源要素的集约度和使用效率。强化规划的引导规范作用,建立市级项目统筹利益协调机制。市级层面引进的项目按照县区产业发展重点“对号入座”;对县区引进的符合自身产业特色和产业定位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对县区引进的不符合自身产业定位的项目,交由市级统筹安排,并在县区之间进行利益协调,项目落户的县区给予项目引进县区一定的补偿,市级也给予相应奖励。完善差异化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根据各县区、开发区的发展重点和特色,实行个性化目标管理,有针对性的调整指标权重,引导和鼓励县区集中资源和力量重点发展各自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三)重突破,推动平台大发展。平台是推进先行先试、机制创新的载体,也是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支撑点。2013年要着重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和园区两大平台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突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建设:抓紧出台《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规划》,研究落实先导区的产业布局、项目准入、生态环境保护、先行先试等一揽子优惠政策,力争取得阶段性重要突破;尽快完成九龙湖片区的规划方案,加快推进九龙湖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重大功能性社会事业项目落户,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形成面积100平方公里左右、容纳50万人口的新城框架。突出开发区建设:全力支持高新区、经开区、小蓝经开区、桑海开发区做大做强,通过简政放权、机制创新和要素集聚,不断激发开发区发展潜力和活力,最大程度发挥其对全市和区域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推进南昌航空城、全省金融商务区、中小微企业工业园、低碳科技产业园建设。

(四)活机制,改革开放生动力。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赋予我市更大的改革权、试验权、发展权,大力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扩大开放,通过开放创新求空间、求效益,把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迅速转化为打造核心增长极的巨大动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积极申报南昌综合保税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试点城市及国家开放低空领域试点;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加快组建全市金融服务中心,大力推进产业和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资源,做大平台,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新土地管理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给予县区更大的发展自主权。优化投资环境,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拓宽民营资本的投资领域,放宽能源、军工、电信、航空等传统垄断行业对民营资本的限制,降低一些领域的入门条件,允许民营经济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参与竞争,打破行业垄断玻璃门;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同等的税收、土地、用工、融资等政策待遇,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强化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增强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加大投资力度。持续扩大开放招商。突出招商引资的生命线地位,全力招大引强,始终把大企业、大客商、大项目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在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和重大区域性布局项目、产业链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上取得新突破,全力引进一批大体量的产业项目。加大汽车、光伏光电、航空、生物和新医药、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商力度,努力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基地。

(五)惠民生,全面发展促和谐。把关注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所确定的约束性指标、政府承诺和民生安排加快落实。继续坚持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体、社会民生重点倾斜的原则,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百姓点菜、政府买单”的思路,围绕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住房保障、扶贫开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继续大力实施一批民生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大力推进市实验中学高新校区、市第一中学朝阳校区、九龙湖高中等一批优质高中建设;着力推进市三医院朝阳院区、市皮肤病院住院大楼、红谷滩新区综合性医院配套等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滕王阁景区扩建工程、八大山人纪念馆陈展提升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南昌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红谷滩分院、南昌市青少年宫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

各位代表,南昌市正处于中部崛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深入推进的大好机遇期,我们坚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一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我市一定能顺利完成2013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扫码浏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