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 打造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南昌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解读(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为此,《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作为“十四五”重点任务的开篇,明确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型城市”。
一、“十三五”时期创新驱动实现多点突破
“十三五”时期,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创新体系加速构建,科技支撑经济转型升级作用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和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南昌航空科创城、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南昌VR科创城持续推进。中科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南昌研究院等成功落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占全省80%、50%和77%。江西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正式开园。硅衬底高光效GaN(氮化镓)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效黄光LED材料与芯片制造技术世界领先,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345家增加到2000家以上。
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科技创新的根基不够坚实,持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2020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1.95%,创新高端人才偏少,国家级“大院大所”少,国家级实验室仅有4家,产学研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创新创业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二、“十四五”时期强化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这些变化有利于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发力新基建、新技术、新制造,形成新增长点、增长极,攀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高端。
为此,《纲要》提出,要聚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南昌高质量发展大厦建立在坚实的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基础之上。要深入实施科技强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线,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创新引领发展上挑重担、走前列。
在具体目标上,要基本建成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建成更高水平的创新型城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左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0家。
三、“十四五”时期强化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
《纲要》从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提升创新发展能级、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四个方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我市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同时敞开大门,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设高端人才集聚区。全力推进“赣籍英才返乡计划”“洪城计划”“洪燕领航”“顶尖领军人才领航计划”等人才工程,加快江西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项目建设,布局一批“人才飞地”,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壮大企业家和技能人才队伍。大力推进“洪企211”工程,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加强工程师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洪城工匠”、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壮大青年人才队伍。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行动,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和留用。实施“求学南昌、创业南昌”计划,积极引进一批高素质青年人才。打造成就人才的生态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场化人才评价标准和机制。探索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
——提升创新发展能级。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条件平台的支撑保障。要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规律,布局空间分布上集聚、功能方向上关联的重大科技设施集群。加快推进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建设。充分发挥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引领作用,继续推进南昌航空科创城、南昌VR科创城、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南昌(国家)大学科技城等核心科创平台建设,高标准打造中国(南昌)科学岛、前湖科创园、昌北高校科创谷、富山科技园等未来科创平台。培育发展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对接科技部、中科院,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布局“零的突破”。推动新材料、食品、航空领域创建国家实验室,创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国家级“大院大所”在昌设立分院、分校。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积极承接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任务,参与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力争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食品科学、现代农业等领域攻克若干共性基础技术。推广运用“揭榜挂帅”、择优委托等方式,力争在航空复合材料、集成电路、微机电系统(MEMS)、中医药新药、新型显示技术、高端精密制造、感知交互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强化创新开放合作。统筹利用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引进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和一流科技人才,建设一批国际化科技创新载体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与赣州稀金科创城、上饶大数据科创城、鹰潭智慧科创城等省内创新载体联动合作。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必须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步伐,充分利用好新科技浪潮的“科技红利”,大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把科技的力量转化为经济和产业竞争优势。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行动和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行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打造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权,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企业为主体引进或共建一批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探索“企业出题、部门领题、院校破题”模式。支持企业积极制(修)订国际、国家技术标准,加快采用先进标准生产的步伐。制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有效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强化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建设南昌市技术转移中心,支持在国家级开发区设立转移转化分中心,建立贯通研发、交易、转化等全过程服务体系,实现科技成果线上线下快速交易。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性制度体系和创新氛围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改革,健全科研项目生成、立项机制,严格实行目标任务验收,改革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方式。创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健全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健全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机制,完善市县联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型企业股改培育,全力支持“硬核”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建设知识产权强市。依托中国(南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争取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开展知识产权行政、民事、刑事案件“三审合一”试点,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联合执法机制、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构建网络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支持重点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和科学家、新时代赣商、劳模和工匠精神。实施对重大创新工程和项目的容错机制,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创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