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发展全面提升 奋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南昌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解读(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我省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深入实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战略部署,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中国智造新城”。
一、“十三五”时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五”时期,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着力推进五大区域性中心建设,全市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4.7︰52.5︰42.8调整为4.1︰46.6︰4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达到7346.91亿元,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和中部省会城市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1.9%。电子信息、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新型材料产业超千亿,机电装备制造产业超五百亿元,产业规模、集聚效应持续扩大。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全部迈入“千亿”行列,县域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鲜明。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红谷滩金融商务区聚集80%以上省级金融机构,区域性现代金融、交通物流、创新创意、综合消费、总部营运五大中心基本成型。
二、“十四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路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有利于我市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会窗口”,为我市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淤点和堵点,构建更加完整、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之间战略博弈持续升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对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我市产业转型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亟需破解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层次不高、龙头引领不足、平台支撑不强等问题。
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力打造工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强市,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空间布局上,要全力构建“三区四园”新制造格局,以及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六区协同”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在具体目标上,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年均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达1万亿;服务业增加值突破4300亿元,年均增长8.5%左右,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3%左右。
三、“十四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任务
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从塑造南昌制造新优势、铸造南昌服务新品牌、做强产业发展“主战场”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
(一)塑造南昌制造新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产业集群发展能够发挥专业化分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降低创新和交易成本,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及产业链提升行动。坚持防风险与促提升相统一、补短板与锻长板相结合,以电子信息、航空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虚拟现实、5G等产业为重点,加大工业软件、微机电系统(MEMS)等关键领域基础部件强弱项、补短板力度。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支持企业深入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现关键零部件、关键原材料产业化应用和本地配套生产协同发展。加快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产业转移,在产业转移和产业配套等领域形成合力。积极推进各产业构建以本土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游相关企业共同协作、良性互动的高效供应体系。加快进口替代步伐,做好备链计划。
二是大力发展国际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为动力,以产业大环境塑造为支撑,持续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设电子信息、生命健康和高端装备三大国际性战略产业集群。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重点打造虚拟现实、移动智能终端、LED和5G产业链;在生命健康产业集群中,重点打造中医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链。在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中,重点打造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链和航空产业链。
三是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以数字化转型、集群化发展、服务型制造为导向,开展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升试点,大力发展新智造,重点培育发展基于平台的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推动绿色食品、现代针纺、新型材料、机电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四是联动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大力发展航空、军民两用电子信息、卫星应用等军民融合产业,推进军民融合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建设军民融合计量、检验、标准资源共享、技术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认定一批市级军民融合示范企业。支持县区、开发区建设国家、省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园区),重点建设高新区航空产业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小蓝经开区智能制造装备(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临空经济区军民融合科技园和北斗科技产业园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二)铸造南昌服务新品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一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聚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瞄准带动力强、供需矛盾突出的关键领域,重点在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创新创意、总部运营、楼宇经济、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等领域取得突破,带动制造业企业向附加值高的服务环节延伸、服务业企业向制造领域拓展。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鼓励服务业龙头企业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覆盖范围,为大南昌都市圈及周边城市提供高质量高品质服务。
二是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立足人民群众对生活性服务业高层次、多元化需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重点发展商务商贸和以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和健身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幸福产业”,加快发展教育、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服务经济,加快推动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服务创新。
(三)做强产业发展“主战场”。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产业聚集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一是促进开发区提质升级。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深入推进开发区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档、国家级开发区进位赶超等行动,推动国家级开发区“僵尸”企业“出清”、低效低质企业出园,加快特色工业园区首位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一批超千亿工业园,发展一批特色工业园。完善生产生活功能配套,增强创新功能,优化生态布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大园区+小城市”公共服务网络,打造宜产宜居生态开发区。
二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深入实施“节地增效”行动,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加快落实“标准地”要求,建立以亩均产出为导向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推动进贤产业园、安义工业园等扩区调区。支持国家级开发区与其他开发区联动设立“飞地园区”,鼓励与沿海地区开发区共建“飞地园区”,探索“双飞地”发展模式,推进“沿海研发+南昌制造”有效互动。
三是完善开发区体制机制。强化开发区经济管理职能,赋予开发区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推动全链审批赋权。深化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运营体制、人事和薪酬制度及监管体制等改革,大力推进以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为核心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调任制度。适时启动国家级开发区设立行政区,推动向行政区+功能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