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归档专题>南昌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解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来源:   发布日期:2021-11-26   浏览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南昌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解读(十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进而提出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结合南昌民生建设的总体情况,对全市增进民生福祉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了总体思路、具体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十三五”时期我市民生福祉有力提升

“十三五”以来,我市民生福祉不断优化。全市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城乡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机构集中养育孤儿补贴标准持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6796元、20921元,现行标准线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城镇贫困群众实现整体性脱贫解困,农村低保保障标准高于全国扶贫标准59%。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在全省率先全面展开“救急难”工作,实现了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全市12个县(区)、开发区全部建立健全了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民政部门负责,发改、财政等多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100%、67%。孤儿保障工作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助学工程、“明天计划”、收养评估等项目稳步实施。

二、“十四五”时期我市增进民生福祉的总体思路

“十四五”时期,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民生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民生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具体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2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亿元GDP安全生产死亡事故率降到0.027%。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居民生活品质差异显著缩小。

三、“十四五”时期我市增进民生福祉的主要任务

(一)健全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升城乡居民就业质量,充分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采取更具针对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就业政策,完善与就业容量挂钩的产业政策,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发展。加强就业需求调查分析,建立完善规模裁员和失业风险预警机制,健全就业监测分析机制,开展常态化就业形势分析。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金秋招聘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系列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专项活动,为企业开展招工用工对接。

二是加快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构造城乡均衡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稳就业行动。通过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扶持贫困劳动力就业,实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措施,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院、职业培训机构等培训主体承担就业技能培训、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培训项目。加大援企稳岗综合支持力度,支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足额参保缴费企业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工资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

(二)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面落实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稳步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制度。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落实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

二是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加快建设“三大类、六小类”社会福利设施体系。推动临时救助制度覆盖所有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城乡群众。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推动市级救助管理机构成为全市区域性滞留人员照料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保险保障,加强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建设,鼓励开展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等实践,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展。建立“公益慈善项目库”,打造具有南昌特色、以扶贫济困为重点品牌的慈善项目。

三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守“房住不炒”定位,完善房地产市场管理机制。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完善公租房分配、使用及监管机制,严格申请审核标准,在存量公租房实物滚动使用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住房租赁补贴制度。实施保障性安居提升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住房保障领域。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和专业人才等各类群体,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的住房保障体系。四是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推广“尊崇工作法”,建立抚恤优待量化标准体系。健全退役军人信息收集机制,加强基金扶持、创业补贴、金融支持等力度。深化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加大教育培训和就业扶持力度,组织具有退役军人培训资质的承训机构大力开展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安置质量。打造退役军人之家、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等重大项目,出台创业孵化支持政策。提高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待遇标准。

(三)关爱重点特殊人群。

一是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在发展中保障妇女权益,靠发展改善妇女民生,拓宽妇女就业渠道,实现妇女事业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保障妇女享有卫生健康服务、受教育权利,以及平等的经济权益,土地权益,政治权利。提高留守妇女关爱服务水平,进一步打击侵害妇女和女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是提升儿童关爱服务水平。优化儿童发展环境,完善困境儿童保障体系,开展助困、助学、助医等各类专项行动,加强儿童疾病预防力度,提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注重对家长和儿童进行教育。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基本学业帮扶水平。推进孤儿专业化区域性机构养育供养,高质量满足孤儿基本生活、教育、医疗、康复等需求。严格规范儿童收养政策,全面提升儿童福利服务水平。提升儿童福利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规范的基层儿童福利设施网络。

三是引领青少年高质量发展。加强青年政治引领,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广泛开展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鼓励和帮助青少年成长,支持培育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定期举办青英人才创业大赛。加强服务青少年发展阵地建设,努力构建青少年宫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青少年宫县区全覆盖。建立全国(南昌)八一少年军校基地。实行特殊家庭青少年成长关爱行动。注重加强对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青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四是提高残疾人发展能力。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实施残疾人工作“龙腾”策略和“福康工程”。优化残疾人康复服务,促进康复服务市场化发展。加快发展残疾人照护和托养服务,推进困难重度残疾人集中或社会化照料服务。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支持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适度扩大残疾人两项补贴范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