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主要情况
1.抓产业谋划,规划设计持续完善。一是制定“一产一策”。对工业发展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制定出台了电子信息、现代针纺、生物医药、航空、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一产一策”,不断提高政策举措的精准性、有效性。二是谋划“一产一会”。成功举办了2022世界VR产业大会、2022中国航空产业大会暨南昌飞行大会、2022南昌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会、2022南昌市现代针纺产业发展大会、南昌市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宣贯会等大型活动,全市八大产业的集聚效应、品牌效应、带动效应日益凸显。三是强化产业分析。持续完善细化了产业链“四图”“五清单”,绘制了“南昌虚拟现实·元宇宙产业生态布局图”及重点目标企业清单。同时,加快编制了《南昌市大数据和云计划发展规划》《南昌市物联网发展规划》。
2.抓算力底座,数字经济持续攀升。一是稳步推进5G基站建设,2022年,全市共开通5G基站总数为18181个,是全省率先实现乡级行政区 5G 网络开通率达100%的城市。二是积极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深入开展“万企上云上平台”专项活动,2022年,南昌市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4362家,上云上平台企业数累计达到37063家。三是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获批建设全国第17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并于5月5日顺利建成开通,我市互联网网络整体层级地位大幅提升。
3.抓产业变革,新兴产业持续壮大。加快壮大移动智能终端、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扩量提质,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033亿元),实现较快增长。全力推进江铃晶马新能源乘用车资质获取工作,积极争取新能源汽车国补,协调江铃控股加快重组,帮助江铃集团应对疫情冲击影响,2022年,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实现营业收入742亿元。加速医疗器械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型,全年共有36个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列入全市重大工业项目库,中医药科创城核心区基本建设项目已完成。完善航空装备产业链,航空科创城标准厂房已实现企业入驻,商飞(江西)飞机制造中心CTI项目正式投产。
4.抓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持续增长。扎实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不断提升绿色食品、新型材料、现代针纺、机电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2022年全市推进实施的5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261个。深入推进《南昌市推动“5G+智慧工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慧工厂等,江铃新能源汽车、华兴针织、泰豪科技、洪安化工等6个5G+智慧工厂项目全面建成,20余家5G+智慧工厂正在快速推进。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稳投资、小升规”的十条措施(试行)》等支持企业技改政策,调动企业实施技改积极性,鼓励企业实施设备更新、厂房改造、技术工艺升级等“零增地”技改项目。
5.抓产业载体,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一是聚焦项目推进。持续推进“工业领域项目大会战”,2022年,全市推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77个,全年新竣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51个,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二是聚焦产业链“链长制”。深入推进“链长+链主”的双链式“链长制”,搭建“政府+重点企业+X”等产销对接、产融对接的三方联动平台,指导各产业链积极开展产业链技术对接、市场拓展、金融保链强链等综合活动。三是聚焦科技创新。成功获批“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加快推动年营收3亿元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全年成功获批省级企业中心18家、市级企业中心61家,推动江西省铝型材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备案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年共19家企业21项产品入选“赣出精品”,成功推荐江西省企业管理创新示范企业12家。四是聚焦支柱培育。深入推进培育领航标杆企业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我市共有37家企业入库省级领航企业培育库,17家企业被评为省制造业领航企业(今年新增9家),全省排名第一。
6.抓为企服务,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惠企纾困“稳生产”。加快落实国家、省、市各类惠企纾困政策,印发《关于应对疫情影响推动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10条措施》,帮助企业应对当前疫情影响,促进工业稳定增长;建立了全环节、全流程疫情防控台账,成立了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督导专班,坚持定期定点督导,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稳定生产。二是精准帮扶“稳企业”。持续开展市工业企业特派员“大走访、大帮扶”活动,市县两级共选派了700余名企业特派员联系对接企业,着重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及政策诉求,助力企业稳定生产、增产增效。三是全面发力“稳生态”。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创建,全面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节水型企业创建、预拌混凝土行业扬尘整治、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等工作,坚决打好工业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年成功获评省级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3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
二、2023年工作重点
1.稳运行畅循环攻坚行动。一是全力稳工业运行。健全工业经济研判分析制度,每月召开工业经济研判会议,每季度开展重点企业问卷调查,加强前瞻性预判和综合性分析,扎实开展规上工业总产值与用电量、营业收入、增值税等指标的匹配情况联动分析,强化用电量和开票数常态性监测和针对性纾困,推动工业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二是全力畅通产业循环。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不断完善产业链“四图”“五清单”,探索实施重点产业链竞争力评估和监测,促进产业链融入全省乃至全国产业链分工体系。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帮助,加强部门间横向协同联动,谋划开展移动智能终端供应链大会等一批产销对接活动,协同市金融办做好金融支持制造业对接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全力确保工业领域安全稳定。切实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强化公共数据安全管理,全面提升全市工业信息安全领域的应急处置能力。扎实做好工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各类工业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2.扩投资推项目攻坚行动。一是立足基础抓项目谋划。建立我市重点产业链比较优势清单和短板弱项清单,梳理强链、补链、延链重点方向,为商务部门和县区提供招商参考指引。建立与中央、省属制造业企业的交流机制,掌握中央、省属企业主营业务与南昌产业发展的契合度,积极争取其到南昌投资。建立与信通院、赛迪研究院、工联院等产业研究平台和专业投资机构的互动机制,利用其信息优势,谋划招商项目。二是主动服务抓项目落地。制定工业战线产业招商行动方案,调动工信系统产业招商积极性,主动协同、前置参与,围绕主导产业,瞄准重点区域,积极掌握招商信息。牵头做强世界VR产业大会、航空产业大会等会展平台,办出特色,增强吸引力,争取通过大会平台签约,推进一批落地项目。三是完善机制抓项目见效。实施“双百”项目推进计划,建立完善项目清单管理制度和重大项目调度制度,定期调度项目推进情况,协调解决工业项目建设的难点和堵点,力争全年竣工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100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
3.强产业促升级攻坚行动。一是推动新兴产业增速崛起。持续深化与广东七市合作,加快推动洽谈项目尽快落地。加快推动LED产业向下游延伸,不断完善丰富智能终端产品谱系,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抢抓新能源汽车扩大消费机遇,推动新能源汽车产销促进,力争公共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600辆以上。积极筹建南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航空产业联盟;积极协同市工商联筹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食品3个行业商会,搭建完备的政企合作交流平台。加快培育本土优势企业承接更多国产大飞机制造任务,积极推进中航发飞行台项目,做大做强南昌航空科创城。加强产业前瞻性谋划,积极推进欣旺达南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业链。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5G+智慧工厂”建设,着力建成一批智能化改造示范标杆项目。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和集成应用,推动工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力争2023年度新增上云企业1万家。积极推动能效提升技术改造,力争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衔接,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省级工业发展专项等对南昌市的支持,争取更多项目获得上级资金扶持。三是推动数字产业培育壮大。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积极培育VR、5G、物联网等数字产业,加快推进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具备VR整机及零部件生产能力的移动智能终端企业开发、拓展VR硬件制造业务,引导龙旗、小派扩大在昌生产规模,支持江西科骏将自主研发的Kmax桌面一体机生产线落地南昌,助推南昌VR硬件环节快速壮大,力争VR及相关产业突破800亿元。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023年累计开通5G基站19000个;积极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协调推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力争年底前完成一期50P算力上线运营。
4.优服务育企业攻坚行动。一是加快企业梯次培育。实施优强企业培育计划,扎实推进领航企业培育工作,加大企业培育入库力度,在现有17家省级领航企业的基础上,力争2023年度再培育10家省级领航企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在引导企业转型、争取政策支持、协调要素保障等方面为企业成长提供切实支撑,推动企业实现规模与效益快速增长。二是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政企早餐会长效机制,拓宽与企业沟通交流渠道,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持续深入开展工业企业“大走访、大帮扶”活动,建立健全问题收集、协调、上报等工作机制,加快构建全流程服务体系,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三是优化完善政策体系。加大产业政策落实力度,加快制定现代针纺、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等“一产一策”配套实施细则,加大政策宣贯力度,全面提高政策知晓率。重塑政策兑现流程,加快政策兑现速度,让企业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尽早拿到奖补资金,切实以“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5.锻平台提能级攻坚行动。一是提升发展平台能级。积极主动参与未来科学城建设,加强未来科学城产业谋划研究,引导红谷滩区做好产业布局;主动协同参与未来科学城产业招商,力争为未来科学城谋划争取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深入实施开发区“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档行动、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依托工业互联网“百城千园行”伙伴计划,积极推进开发区数字化转型,加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培育力度。二是提升产业集群能级。实施产业集群提能升级计划,健全完善产业集群综合评价机制,建立市级产业集群库,实施星级管理和分类指导,加快产业集群上档进位、提升星级。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积极推动优势产业集群申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