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策文件

中共南昌市委办公室 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全力打造全省创新引领区行动方案》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09-08 11:35:08 字体:

各县区委、县区人民政府,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各人民团体:

《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全力打造全省创新引领区行动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全力打造全省创新引领区行动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扎实稳步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全省深化发展和改革双“一号工程”推进大会有关部署要求,率先“作示范、勇争先”,全面推进我市全领域、全要素数字化发展及转型,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把握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数据资源和数字设施为基础支撑,深入实施“八大行动”,构建数字创新、数字产业和数字化治理三大体系,着力打造省内做先锋、中部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为携手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的精彩华章贡献省会力量、彰显省会担当。

(二)行动目标

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广口径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0%左右,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数字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智能高效,数据资源价值有效释放,力争在创新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发展、数字化转型、数字基础支撑、数字化治理方面引领全省发展。

——在创新要素集聚上作引领。数字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突破,打造一批标志性创新平台,形成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新组建数字产业创新平台60个以上,独角兽(种子、潜在)企业达到30家以上。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件,累计实施数字经济领域重大科技项目60项以上。

——在数字产业集群发展上作引领。全市数字技术融合创新及信息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虚拟现实、移动智能终端等产业赛道进入全国领先行列。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VR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领域新业态、新模式提速发展。全市建成20个左右市级以上数字经济集聚区。

——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上作引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智能制造成熟度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建成50个标杆智能工厂、60个智能车间,培育1-2个行业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规模大幅提升,企业上云数新增突破1万家。智慧物流、数字文创、数字商贸等服务业数字化融合新业态快速发展,全市网络零售总额达到800亿元,建成10个左右智慧景区,“VR+旅游”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

——在数字基础支撑上作引领。建成高速、智能、泛在、安全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云—网—边—端”融合应用体系架构初步建成。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及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打造成为全省数据汇聚资源池。“双千兆”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并开通启用。每万人5G基站数达到20个,5G企业用户普及率达50%以上。物联网由网络覆盖向应用覆盖加速升级,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突破1000万。

——在城市数字化治理上作引领。智慧化城市运行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平台化、协同化、可视化管理应用成为常态。城市治理场景更加丰富多元,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生态保护、社会管理、疫情防控等领域形成一批标杆性应用场景,充分释放“数聚慧治”的效能。“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力争实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100%(有保密要求或法律法规规定的事项除外),全程网办率达80%以上,力争达到全国政务服务标杆城市水平。

(三)发展重点和布局

全市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领域重点选择移动智能终端、半导体照明(LED)、电子元器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虚拟现实(VR)、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元宇宙”相关产业、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数字商贸、智慧物流、数字文创(智慧旅游)、数字健康、数字金融、智慧农业等16条主攻赛道,各县区充分发挥区域内产业基础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选择主攻赛道,构建“一核三基地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全市形成定位清晰、竞相发展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新格局。

——“一核”:即在红谷滩建设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引领核心区。以九龙湖区域为重点,依托VR产业基地、VR科创城,规划布局VR/AR、人工智能与5G、数字文创、智慧会展、动漫游戏与电子竞技等产业,聚焦交互感知设备研发、数字内容制作、数字孪生、沉浸式体验等元宇宙相关领域,打造总部企业集聚、科创文创迸发、绿色低碳宜居的“元宇宙”试验区。依托慧谷产业园、用友产业园,重点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信息安全和数据服务。谋划布局红谷滩区游戏产业园,推进“VR+游戏”“5G+云游戏”的深度融合,打造游戏产业生态圈。依托全省金融商务区,积极培育数字金融产业。

——“三基地”:即依托高新区、经开区、小蓝经开区在移动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上的特色优势,打造数字产业基地。高新区重点发展移动智能终端、半导体照明(LED)、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移动智能终端示范基地和全省软件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VR、移动物联网等产业。经开区重点发展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智能制造、智慧物流。依托中国(南昌)数字经济港,充分发挥周边数据中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小蓝经开区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产业,依托VR产业基础,打造VR头显设备研发生产基地。

——“多点支撑”:即其他县区加快建设数字化转型支撑点。东湖区聚焦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发展数字文创、数字商贸,推进特色街区、商业街区数字化改造提升,积极发展数字教育、数字健康产业。西湖区依托“梦想小街”流量经济产业园和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发展数字商贸(电子商务)、数字文创产业。青云谱区重点发展数字商贸、智慧物流、数字文创产业。青山湖区重点发展直播电商流量经济和定制化、数字化纺织服装生产制造,积极发展数字文创产业。新建区重点发展数字文创、智慧农业,培育壮大物联网和AR产业。南昌县重点依托南昌陆港型国际物流枢纽,重点发展智慧物流、智能制造和智慧农业。进贤县重点发展智能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智能制造等数字健康产业,积极发展智慧建材、智慧农业。安义县重点发展现代建材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积极培育智慧旅游。湾里管理局重点发展智慧旅游。

“一核三基地多点支撑”重点发展领域

布局

地区

发展重点

一核

红谷滩区

元宇宙及相关产业、VR/AR、人工智能与5G、数字文创、智慧会展、大数据和云计算、信息安全服务、数字金融

高新区

移动智能终端、半导体照明(LED)、软件信息服务业(含信息安全)、智能制造、5G+VR、移动物联网、医学检验检测

经开区

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大数据和云计算、智能制造、智慧物流

小蓝经开区

智能网联汽车、VR硬件制造、智能制造

东湖区

数字文创(智慧旅游)、数字商贸、数字健康、数字教育

西湖区

数字商贸、数字文创(智慧旅游)

青云谱区

数字商贸、智慧物流、数字文创

青山湖区

数字文创、数字针纺、数字商贸(直播电商)

新建区

数字文创、AR、物联网、智慧农业

南昌县

智慧物流、智慧农业、智能制造

进贤县

智能医疗设备、医疗器械智能制造、智慧建材、智慧农业

安义县

智慧旅游、智慧建材、智慧农业

湾里管理局

智慧旅游

二、重点行动

(一)实施数字创新要素汇聚行动

加强数字经济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实现技术、平台人才等数字创新资源汇聚融合,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底座。

1.关键数字共性技术攻关工程。梳理数字经济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目录,聚焦汽车设计研发、无人驾驶、航空设计研发制造、虚拟现实基础研究和应用等技术创新,每年在数字经济重点领域设立不少于15项科技重大专项。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重点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力争在集成电路、微机电系统(MEMS)、新型显示技术、感知交互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通过编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设定重点支持领域集中攻关,加快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组合。统筹布局量子通信、类脑智能、6G等重大前沿技术。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参与数字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和标准建设。到2025年,累计实施数字经济领域重大科技项目60项以上。

2.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以“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为契机,加快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南昌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建设,持续引进一批知名科研院所来昌布局。鼓励骨干企业与大院大所联合设立或独立设立研发中心,启动实施年营业收入3亿元以上的数字经济领域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计划。组织开展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认定工作,支持企业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依托驻昌高校人才资源、科技成果富集优势,围绕重点支柱产业领域开展市校战略合作,大力推进高校科研平台延伸、科技成果转化,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支持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力争到2025年,新组建数字产业创新平台60个以上,市级及以上数字经济创新平台达到200家。

3.创新人才引育工程。加快创新人才招引,组织实施“10万人才来昌留昌”“洪城计划”“双百计划”等行动。实施企业家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全力培养数字领域企业家、创投家。鼓励高校、龙头企业等合作共建数字经济产教融合联盟和人才培育基地。实施“数字工匠”培育工程,加快中国(南昌)现代职教城和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建设,推动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申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到2025年,培育60名左右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

(二)实施数字产业能级跃升行动

深入实施数字产业赛道赶超工程,持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前沿科技产业,推动数字产业能级跃升。

4.电子信息制造业壮大工程。深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高新区、经开区为主阵地,加快移动智能终端、LED光电显示、光电子器件等制造业发展。加强国家新型工业化(移动智能终端)示范基地和南昌经开区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智能终端)试验基地建设,打造高水平全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基地。鼓励手机ODM领军企业在昌扩大产能,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基本实现数字化生产线全流程覆盖。做大做强关键零部件龙头企业,加快引进一批摄像头、锂电池、显示屏、主控板卡、存储芯片等移动智能终端配套企业。加快提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LED技术创新势能,支持从可见光到不可见光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开发,推动LED产业链延伸拓展和硅衬底LED产品推广应用。力争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企业营收达到4000亿元。

5.VR产业做优工程。充分发挥VR先发优势和创新人才集聚优势,以红谷滩VR科创城、VR基地为核心区,以小蓝VR产业基地、高新区“5G+VR”特色产业园为两翼,丰富VR产品供给,加快构建“硬件+软件+相关服务”的VR产业体系。持续办好世界VR产业大会,扩大品牌影响力,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探索建立VR公共专利池,推动VR与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合发展。大力推动VR技术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工业、农业、交通等重点领域应用。全力推动南昌VR科创城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VR研究院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将南昌打造为“世界级VR中心”。力争到2025年,全市VR及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级。

6.软件信息服务业振兴工程。以高新区国家软件科技园、红谷滩区慧谷产业园等为载体,做大做强应用软件、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互联网游戏、信息安全以及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等领域,重点发展以虚拟现实、系统集成技术为支撑和以政务、医疗、教育、电力、森林防火等为代表的行业应用软件和服务。梳理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发展需求,以亟需急用和产业配套为目标,大力发展数据库、中间件、物联网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培育面向装备制造、汽车、航空等重点领域、特定场景的工业微服务、工业APP等工业应用软件。加快打造集游戏研发、游戏发行、IP孵化与制作及研运为一体的互联网游戏产业生态。到2025年,规模以上信息传输、互联网和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达到240户以上,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

7.物联网产业提升工程。加快物联网软硬件开发的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提升物联网骨干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涵盖芯片、模组、传感器、集成电路、网络设备、终端产品在内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培育物联网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物联网运营服务商,成为先进技术产品和适用性解决方案供应方,打造全省物联网产业核心区。深入推进“03专项”试点应用,着力搭建一流移动物联网公共服务和研发平台。实施移动物联网应用品牌创建工程,重点打造10个左右应用品牌。到2025年,物联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20亿元。

8.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升工程。以经开区、小蓝经开区为依托,推动以自动驾驶、自动编队行驶、远程驾驶测试以及客运、货运试运行,打造集技术研发、道路测试、赛事举办等于一体的智能网联汽车试验示范基地。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推进智能网联终端的应用。支持汽车制造厂商、车联网技术研发机构加强与车载网联设备制造厂商的协同创新,进一步降低成本,促进广泛应用。支持车联网平台的优化升级,提升大数据分析与支持服务能力。大力引进一批智能网联汽车企业、项目和研发机构,壮大网联汽车规模。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产值超1000亿元,产能达到80万辆。

9.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全力推动九龙湖“元宇宙”试验区建设,加快编制九龙湖“元宇宙”试验区建设规划方案,推动元宇宙及相关产业发展。聚焦前沿领域,加强元宇宙底层核心技术基础能力的前瞻研发,深化感知交互的新型终端研制和系统化的虚拟内容建设,探索行业应用,引进和培育一批掌握元宇宙关键技术及应用的领军企业。加快区块链产业布局,建设完善区块链基础设施,推动区块链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拓宽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民生、政务等领域的应用。谋划布局量子通信产业,积极争取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沪杭干线扩容至南昌。

(三)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全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制造业为牵引,推动一二三产转型和协调发展,实现数字化高效赋能。

——制造业数字化赋能

10.智能制造提质升级工程。推进制造设备数字化,在生产装备嵌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人机界面装置、伺服驱动装置以及节能电机与变频电机等数字化控制技术,加快数控技术应用推广及数控装备集成创新。促进产线数字化,鼓励企业从生产设备设施数据采集、互联互通等基础环节改造入手,将生产设备设施接入生产执行系统(MES),促进生产信息化系统与设备设施物理空间深度融合,推动企业从简单的装备工段改造,转向整条生产线改造,打造数字化生产线。推动人工智能、新型传感器、AR/VR等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应用,广泛推广“机联网”“厂联网”等试点示范应用,推动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的智能工厂建设。到2025年,打造50个高水平智能工厂、60个高水平智能车间、30条高水平智能生产线,省级制造业标杆企业达到50家。

11.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推进“5G+工业互联网”率先在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航空设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应用,加快推进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西分院和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西分中心项目建设,培育20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和企业。全力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建设和工业企业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到2025年,建设工业互联网解析体系二级节点2-3个,工业标识注册量超过1亿个。制定实施“万企上云”计划。鼓励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云化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运营优化软件,实现业务系统和生产设备向云端迁移。引导小微企业使用成熟的云存储、云桌面、云设计、云管理、云系统等应用服务,降低企业信息系统构建成本。到2025年,确保新增企业上云上平台8000户以上,力争突破1万户。

12.产业集群整体转型工程。围绕“4+4+X”产业体系,加快推动绿色食品、现代针纺、新型材料、机电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大力推广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制造”新模式。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依托自身优势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行业企业依托平台加快综合管控智能化、产品全生命周期优化和产业链协同优化,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同步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整体效能。鼓励共享制造等新模式带动产业集群的生产运营模式升级和价值升级,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13.园区数字化建设示范工程。加强高新区、经开区、小蓝经开区等省级智能制造基地建设,创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加快产业园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建立智慧园区管理和服务平台体系,打造一批“数字园区”标杆。探索发展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加快产业资源虚拟化集聚、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积极发展中央工厂、协同制造、共享制造、众包众创、集采集销等新业态,提升区域制造资源和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协作水平。

——服务业数字化赋能

14.电子商务示范引领工程。发展电商直播、泛娱乐直播等流量经济,引进和培育一批电商直播龙头企业,打造一批集内容制作、影视技术、直播场景、供应链、品牌孵化等于一体的直播电商基地。支持重点直播电商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培育和引进头部直播电商MCN机构和平台企业,培育垂直细分领域电商平台。持续开展“赣品网上行”和“双品购物节”等电商节庆活动,拓宽本地特色优质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到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网络零售总额突破800亿元。

15.商贸数字化转型工程。指导商业街区开展数字化改造,搭建数字化街区管理和智慧化信息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流结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实现街区精准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引导传统商超发展集“网上商城、微信营销、APP应用、线下商店”于一体的全渠道经营模式。支持市中心城区建设或改造一批管理规范化、经营现代化、交易数字化、盈利多元化的智慧型农贸市场。发展新零售业态,培育一批新零售示范企业,积极推广无人店、智能便利店、自动售货机,建设一批智慧超市、智慧餐厅。到2025年,全市建成5条以上智慧街区,5个左右智慧农贸市场,新增新零售示范企业(门店)50家。

16.智慧物流升级工程。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一站式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网络货运、冷链物流、第四方物流等新业态。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进各类物流中心基础设施信息化升级。优化城市物流配送网点布局,持续推动智慧物流仓储、城乡高效物流配送,大力发展云仓、城乡末端共同配送等物流新模式。促进快递物流与电商协同发展,鼓励电商园区、大型电子商务或快递企业共建标准化电子商务物流公共配送仓,实现仓储、运输、配送、信息等智能化管理。

17.数字文创(智慧旅游)提质工程。支持数字文娱原创研发,大力推动影视动漫、电子游戏行业发展。积极举办全国性电竞赛事活动,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吸引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创意人才和优秀原创游戏团队落户南昌,推动游戏周边、品牌赛事、电竞战队等配套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大力推动5G、物联网、AI、VR等新技术在文化行业的广泛融合应用,推动建设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智慧图书馆,支持云直播、云看展等新业态发展。深化智慧景区建设,推进滕王阁景区、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安义古村群等重点旅游景区打造智慧景区样板,每年打造1-2个智慧景区和2-3个“5G+文化旅游”应用标杆。

18.数字金融创新工程。支持金融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和服务便利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线上信用产品,积极发展数字金融、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兴金融,推进企业信用信息与“信易贷”平台对接,优化升级南昌市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平台。鼓励金融科技与组织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对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

——农业数字化赋能

19.农业生产数字化提升工程。加大智慧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与成果的推广应用,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主动应用智慧农业技术辅助农业生产。强化智能识别、智能传感等物联网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应用,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企业)和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到2025年,全市建设不少于35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加强数字化农机具推广应用,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一批作物耕作、智慧养殖、园艺作物智能化生产等数字化项目,推进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云农场建设等融合发展。完善市农业指挥调度中心功能,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监管及共享。

20.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升级工程。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兼具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加工配送中心、产地集配中心和交易中心。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民之间合作,支持开设南昌原产地商品旗舰店和南昌农特产馆,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全面提升农产品商贸流通效率。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建立农产品大数据系统,整合加工、仓储和流通各环节数据信息,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四)实施数字基建底座夯实行动

全面加强网络、算力和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新型基础设施对数字经济各领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21.网络基础设施覆盖工程。全面完成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协助做好运行维护和监测预警,确保直联点持续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不断增强网络基础能力。加快“双千兆”建设,推动千兆光纤网络逐步向行政村延伸覆盖。推动5G网络在城市和乡镇全面覆盖、行政村基本覆盖、开发区等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加速打造面向公众通信、企业服务和公共服务的5G新型室分网络。积极推进互联网应用IPv6升级,对全市重点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开展全面的IPv6升级改造。提高NB-IoT网络覆盖深度广度,逐步向农村和农业示范区延伸,建设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搭建全市统一物联网(IoT)管理平台,打造省内领先、中部一流的物联网生态系统。到2025年,每万人5G基站数达到20个,5G企业用户普及率达50%以上。

22.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立足本市、面向全省的数据汇聚应用需求,加快建设一批大型通用数据中心和行业性数据中心,同步搭建云计算、边缘计算等多元普惠计算设施,推动数据中心从存储型向计算型升级,推动数据中心与多元算力协同发展,为新型智慧城市提供有效支撑。依托中国(南昌)数字经济港,推动中国电信(江西)云基地、中国移动(江西)大数据中心、赣鄱数据湖等项目建设,面向重点行业、企业提供IaaS、PaaS、SaaS等云服务,打造中部领先的互联网数据汇聚地和云服务生态基地。

23.融合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强化轨道建设BIM技术运用,加强票务、视频、客服等数据采集汇聚、分析利用,实现地铁建设和运营全息感知、全景管控。推动信息化手段在电网中的应用,重点建设运营好以特高压为骨干的智能电网。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结合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和城市更新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智慧灯杆建设,按照能合则合的原则,鼓励多杆合一设置综合杆。依托i南昌“舒心停车”应用,鼓励现有或新建停车场按照智慧停车管理要求,升级改造停车设施设备系统。

24.网络安全设施保障工程。完善网络安全体系,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级保护制度,实施“关后门”“堵漏洞”“防断供”关键防护和数据保护,对市级重点新型基础设施实行统一动态监测。实行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明确各环节安全责任主体,防范数据泄露和被非法获取。建立数据安全评估制度、安全责任认定机制和重大安全事件及时处置机制,制定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巩固提升信创工程成果。

(五)实施数据资源价值释放行动

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统筹数据开放共享、安全保护,加快建立开发利用、确权定价、交易流通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释放数据价值。

25.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工程。持续推进政务数据共享清单化、目录化管理,组织各级政务部门按照业务需求梳理政务数据供需对接清单,编制形成衔接一致、完整有效的年度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升级改造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提升数据服务、数据管控、应用服务能力。做好与省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对接,推动省市县三级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数据共享和开放。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协调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动态发布数据共享和开放责任清单,推进数据资源的统一目录管理、统一认证和统一交换,各级部门依目录按需共享数据,提高数据资源的质量和鲜活度,为政务数据共享、数据价值挖掘、数据开发创新等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26.社会数据资源活力激发工程。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管理,探索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的双向流通。加快工业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开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针纺等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鼓励企业依法依规运用消费大数据,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27.数据要素交易流通工程。建立数据资源全链条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数据生产采集、整合汇聚、确权定价、流通交易、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基础性规则,规范数据交易行为。加快数据交易场所及配套机构建设,推动省市共建大数据交易中心,探索建立数据交易平台。

(六)实施数字场景示范推广行动

聚焦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发挥数字技术和企业优势,促进应用场景有序建设与开放,加快打造“全景南昌”。

28.应用场景统筹谋划工程。研究制定全市数字技术应用场景行动计划,构建与数字化发展高度契合的多元应用场景。深化推进政务服务、政府运行、生态保护、市场监管等领域应用场景建设,围绕精细智能的数字治理场景,有序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智慧水利等领域应用场景建设。围绕跨界融合的智能生产场景,深入推进生产制造、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现代农业等领域应用场景建设。围绕智慧共享的数字生活场景,推进社会保障、医疗健康、教育就业、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领域应用场景建设。重点打造“智慧交通”“VR+教育”“VR+医疗”等具体应用场景。

29.畅通场景供需渠道。探索“政府搭台、各方出卷、企业答题”模式,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机衔接。组织各地各部门、企业分别提出诉求,梳理形成“机会清单”“产品清单”向社会公开发布。搭建线上线下发布平台,举办场景沙龙、对接会等主题活动,将应用场景转化为市场机会。启动创新应用实验室和未来场景实验室建设,为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撑和市场验证。完善共建共享机制,鼓励数字经济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组成场景建设联合体,协同开展场景建设。

30.加快场景示范推广。建设市级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滚动推进项目库,打造一批数字应用场景集成示范区与孵化器。全面落实应用场景“十百千”计划,分批次制定《南昌市数字经济产品服务推荐目录》,引导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应用企业创新产品(服务),围绕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制造等领域,持续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应用场景需求及优秀解决方案,建设20个以上应用场景示范,100个以上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培育1000个左右具有爆发潜力的高成长性企业。

(七)实施城市数字化治理提升行动

加快完善数字政府管理体系,推动数字社会发展,打造全省城市数字化治理典范和样板。

——推动数字政府建设

31.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工程。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全市通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推进办事指南标准化,实现全市所有事项同标准办理。优化完善市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升级优化“赣服通”、i南昌、四级一体办事系统,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一次办”。推进政府网站、政务服务平台适老化、无障碍改造。规范政务服务全流程监管,推进政务服务督查体验活动。

32.市域治理“一网统管”工程。加强信息化技术对政府治理的赋能作用,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数字化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能力,建立健全多渠道智慧化监测预警机制,实现疾病及相关因素多维多点的预警预测及处置闭环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智能化监测预警处置水平。深化智慧新警务、智慧消防建设,加强住房城乡建设数字化管理。推进数字化监管,加快建设全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完善电子商务经营行为监测平台,全力推进“互联网+食品药品”监管。持续推动全市政务信息系统和公共安全视频的统筹接入,打造各行业、各领域数据应用专题。

33.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工程。推动各部门内部非涉密公文全程电子化流转,加强电子印章管理和使用,推进各级各部门收文、拟文、审定、签发、盖章、发文全面电子化。加大视频会议系统推广应用,加强与各县区各部门视频会议系统兼容对接,实现纵向四级全覆盖、横向全联通,提高政府内部办会效率。以“赣政通”升级倒逼内部业务协同流程再造,全面梳理、逐步推出和动态管理本部门机关内部办事“零跑动”清单,推动机关内部非涉密“零跑动”事项全程网上办理。加强机关内部办事系统整合共享,接入“赣政通”平台,实现高频办事事项全程网上办理。

——推动数字社会建设

34.数字市民工程。实施“数字市民”计划,结合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等建设,构建数字市民认证、管理和应用体系。进一步拓宽“昌通码”功能,支持升级为“市民码”,积极推动在挂号就诊、交通出行、社区生活、公共文化场馆、公园景区、生活缴费等场景中的应用。

35.数字出行工程。构建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交通感知网络体系,加快城市交通信号灯、电子标识等设施智能升级,应用绿波带、交通诱导屏等智能管控方式,提升通行效率。构建公众出行一体化体系,集成地铁、公交、出租车、共享单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为市民提供基于位置、覆盖城乡、全程全时的一体化交通综合信息服务。推动智慧停车场感知设施、充电桩、诱导设施等建设,推动停车位、充电桩等静态交通信息采集汇聚。建设城市级智慧停车信息管理平台,拓展完善全市停车和充电资源统筹管理、停车泊位信息实时采集、车位/充电桩实时引导、智能支付结算等功能。

36.智慧人社工程。加快推广电子社保卡,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应用平台与“赣服通”及各级政府部门线上服务平台数据共享。依托电子社保卡身份凭证、信息查询、移动支付等基本功能,推动在社会保障、政务服务、医疗健康、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疫情防疫等领域普及应用,助力智慧服务高效便民,实现“数字创新、一码通城”。

37.数字健康工程。加快全市电子居民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与全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赣服通”南昌分厅等平台的对接,推进电子病历数据互通与诊疗结果互认。推广医保电子凭证,实现“无卡就医、一码通行”。支持智慧医院建设,优化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移动支付、远程医疗、互联网医院等便捷化智能化线上服务。推动医药价格、医疗费用、诊疗信息、医疗健康信息等数据区域内共享,强化医保基金监管。

38.数字教育工程。推进“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智慧考试招生改革,创新智慧作业应用,提升智慧教学水平,强化智慧研训,推进“智慧阅读”工程,开展课后在线辅导试点,探索“5G+VR”教育应用场景建设,强化数据治理和网络安全保障。

39.数字养老工程。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推动市场化和公益性养老适老服务互补,促进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与互联网健康、文旅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升级优化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为老龄人口提供全方位、智慧化、个性化的便捷服务。推广普及智能养老设备和服务APP,全面提高居家养老、医养、安防、娱乐等服务水平。积极推动老年课堂、网络社区、预约上门服务等应用,提升老年人基本数字技能。

40.数字社区工程。聚焦流动人口管理、重点人群监管等治安防控需要,制定出台南昌市智慧平安社区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推进视频监控、智能门禁、身份认证、车辆识别等技术产品在社区部署应用,加强对社区流动人口、重点人群、车辆的有效监控。推进社区数据采集、政务服务、基层党建、养老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家政服务、住房租赁、协商自治等各项业务的统一平台管理、一体化服务。加快社区视频监控建设应用,实现对社区环境卫生、车辆出入、社会治安、矛盾纠纷等综合运行情况的实时可视化展示和智慧化管理。

41.数字城管工程。依托i南昌和数字城管平台,拓宽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建设全域覆盖、功能完善的城市监测网。加速推动南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完善市政设施监管系统、综合执法监管系统、市容环卫监管系统等,建设“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决策智能”的城市发展新内核,打造数据全域融合、时空多维呈现、要素智能配置的城市治理新模式。

42.智慧生态工程。加快完成南昌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全面整合全市生态环境信息,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完善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实施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能力建设项目,提升生态环境整体监测能力。建设大气环境立体监测系统和交通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提升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分析、预警预报能力。加快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提升水质自动监测能力。

43.智慧水务(水利)工程。推动智慧水务平台建设,实现对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过程数字化管理,提升城市水务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供水单位建立智能化供水管理系统。鼓励高耗水行业、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对用水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完善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标准、建设策略和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水利信息平台,实现对堤防、水库等水利工程的数字化管理。

44.数字乡村工程。加快推动农业地区水利、公路、电力、物流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和疫情防控数字化水平。建立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打通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加强农村生态系统监测、人居环境监测,对农村地区垃圾收运、污水治理、村容村貌维护等进行数字化监测分析,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水平,打造绿色智慧乡村。提升乡村数字治理能力,推进乡村党务工作线上线下协同开展。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通过主流思想网上传播、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乡村特色文化宣传、村基层文化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八)实施改革机制供给创新行动

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围绕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制度供给,聚焦包容开放,努力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的最优生态。

45.市场主体培育机制。实施数字经济企业培育行动,建立数字经济领航企业培育库,优选一批主业突出、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引导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技术人才,实现产业的数字化赋能和数字产业的跃升发展。围绕数字经济产业赛道,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的“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企业。建立完善“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加强对数字经济领域重点培育企业的帮扶、指导、服务。

46.优化审批服务机制。推动开展“一照多址”“集群注册”等登记改革,深化“宽入严管”的商事制度改革,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模式。鼓励在数字经济特色园区,探索建立数字服务中心窗口,由属地县区政府派员驻点,全程代办数字经济企业ICT等各类证照。

47.建立健全监管机制。鼓励文化、市场监管、税务、公安等相关监管部门合理制定数字经济政务创新服务清单、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探索建立应用场景建设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包容期”管理,依法审慎开展行政执法。探索“沙盒监管”措施,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领域监管。对新业态新模式设置一定的观察期,预留发展空间。对存在较大潜在风险的,依法依规严格监管。对触及法律法规红线的,坚决依法予以取缔。强化对技术专利、数字著作权、软件著作权、算法、数字内容、数据等数字经济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48.创新招商工作机制。聚焦重点产业赛道,对产业链细分领域企业实现精准招商,引育能带动上下游发展、积蓄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增强产业竞争力。实施头部企业落地计划,“一企一策”量身定制专项招商政策,积极推广“轻资产、重资本”招商模式,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在南昌设立区域总部、研发总部、业务总部。

49.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项目优先纳入重大项目计划,给予精准帮扶。组织实施数字经济领域年度“项目大会战”,推动重大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研究建立针对数字经济产业项目特点的服务保障机制,对列入各级重大项目目录的数字经济产业项目,强化项目前期服务,推动实施“拿地即开工”模式,鼓励项目所在地县区和产业园区管理机构提供代办帮办服务。对极具引领性的数字经济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50.畅通合作交流机制。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交流,积极承接发达地区数字产业及相关领域产业转移。持续落实与广东省七市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建立跨地区“数字经济产业飞地”,开展区域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好世界VR产业大会的全球影响力,组建产业联盟,推动数字产业加速集聚。支持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有关组织在南昌市举办具有全球性和全国性的数字经济会议、论坛、展览活动。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高规格成立南昌市发展数字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数字经济办,高位推动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由市数字经济办牵头,从各成员单位和县区抽调人员,组建市发展数字经济工作专班,专岗专责推动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各县区视情况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和工作专班。强化智力支撑,依托省数字经济专家委员会,建立我市数字经济专家库。各地各部门要把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财税保障。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统筹市级相关资金用于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加大对数字经济发展重点场景、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及试点示范等支持力度。发挥政府采购政策作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产品和服务率先在政务领域应用,支持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示范应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各项税收扶持政策,以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

(三)强化融资支持。积极争取省数字经济发展子基金向我市倾斜,依托市产业基金,力争设立规模不低于2亿元的市级数字经济发展子基金,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高成长、初创型数字经济企业发展。积极引导优质数字经济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融资服务模式创新,面向数字经济企业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订单抵押等多种专属信贷产品,为数字经济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鼓励驻昌金融机构加大对数字经济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组织开展金融助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产融对接会。

(四)加强人才支撑。制定数字经济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制定“高精尖缺”数字经济引进人才政策,在研发、落户、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加大与驻昌高校合作,鼓励高校围绕南昌产业特色,设置数字经济类学科专业或开设相关产业学院。积极探索VR特色产业职称评审。发挥我市职教人才优势,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合作机制,支持市管技工学校、职业培训学校、企业联合建立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组织开展技能人才实训活动,努力破解企业一线用工难问题。加快数字经济人才市场培育,依托中国(南昌)人力资源产业园和江西高层次人才产业园,推动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化、专业化转型,提高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打造数字经济人才高地。

(五)降低要素成本。加强用地、用能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重点保障。积极支持将数字经济发展领域项目纳入国家或省级重大项目清单,对纳入国家重大项目清单以及省政府重大项目清单单独选址的数字经济发展领域重大建设项目,使用国家配置用地计划指标。在规划许可的前提下,鼓励各地积极盘活商业用房、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物流设施和家庭住所、租赁房等资源,为数字经济主体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推动能耗、碳排放指标向符合国家产业方向、单位能耗产出效益高的数字经济产业项目倾斜。开通数字技术企业电力接入绿色通道,优先保障数字经济园区、企业电力接入。

(六)强化法制保障。推动数字经济领域立法进程,制定出台《南昌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建立健全全市数字经济法制体系。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做好数据备份。加强数据处理活动的风险监测评估,强化利用公民个人信息从事商业活动的监督和约束,加强对违法违规收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治理。推广应用区块链、数据安全沙盒、隐私计算等技术,保障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健全网络安全保障工作机制,强化网络安全主体责任,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涉密网络分级保护、商用密码应用安全评估等要求。

(七)营造发展氛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定期举办数字经济高峰论坛,加强对数字经济前沿技术和发展风口研判,搭建技术研讨、产品推介、合作对接平台。将数字经济知识培训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专业能力培训计划,定期举办数字经济培训班。紧扣各级有关数字经济发展重要决策部署,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加大数字经济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宣传力度,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撑,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八)强化考核督导。市数字经济办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出台年度工作计划,细化工作举措,对数字经济重点工作任务实行“每月一跟踪、每季一调度、半年一讲评、全年一考核”。统计部门要建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统计报表制度,开展数字经济相关统计工作,强化统计分析。考核部门将数字经济发展工作纳入全市综合考核内容并强化结果运用,对工作成效显著的予以通报表彰,工作落实不力的予以问责,进一步调动各地各部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分享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分享文章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