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昌经开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紧扣“六稳”“六保”,鼓足干劲、迎难而上,全面发力开放型经济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我们围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加速产业升级,打造现代产业新城”战略目标,践行新发展理念,立足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自我加压、主动作为,2020年以来,区内经济运行、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开发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稳中有进,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南昌经开区沉着应对经济形势趋紧和疫情防控双重挑战,全区干部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全区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经济社会发展也企稳回升。在2019年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综评中位列33位,名次大幅前移15位,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进入前40强,连续四年进入50强的国家级经开区;在2020年上半年全省争先创优考核中继续保持全省第二,开放水平和营商环境两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其中营商环境指标连续5次蝉联全省第一,开放水平指标4次全省第一。9月份,南昌经开区管委会在开发区改革创新工作领域荣获省政府的“及时奖”,被评为通报嘉奖的集体,为此批次及时奖励改革创新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开发区。11月份,在全省扩大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工作大会上,南昌经开区作为全省开放平台先进单位典型发言。
(一)坚持逆势奋进,推动高质量发展打赢了“四大战役”
一是打赢了经济增长复苏战。1-11月,实现园区总收入4358.6亿元,增长14.3%;前三季度实现地区总产值(GDP)385.1亿元,增长3.9%,排名全市第三 ;1-10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列全市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7.6%,增幅列全市第4位;工业用电量17.94亿度,增长8.1%,总量居全市第1;1-12月,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5亿元,增幅1.3 %;全年内资预计501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利用省外资金346亿元,同比增长24.86%;全年外资预计12.1亿美元,同比增长16.25%。
二是打赢了改革创新阵地战。2020年以来,我区创新发展工作好戏连台,成功获批江西省第一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基地,是南昌市唯一一家入选的开发区。2019年度,全区研发经费投入总量(R&D)达到18.61亿元,占GDP比重3.6%,总量和占比分列全市第3位和第2位。全区拥有各级各类研发中心130多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90个,院士工作站6家。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0家,预计2020年新增40家以上,将突破200家,近两年新增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相当于前二十多年的总和。
三是打赢了招商引资突围战。我们紧扣招商引资“生命线”,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全市率先开展线上招商工作,通过实施“屏对屏”洽谈、直播恳谈、“网签”项目等线上招商模式,共签约项目14个,签约总额达302亿元。围绕主导产业深挖资源、招大引强,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在攻坚“152”项目上全面发力;瞄准“微笑曲线”两端抓招商,同步引进研发、总部,使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展。1-11月,全区已签约项目49个,总投资逾900亿元。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2020年引进了4个过百亿元的项目,分别是投资300亿的康佳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科技园、投资100亿的华为新一代智慧视觉、投资100亿的赣鄱数据湖、中以国际数字经济产业园。特别是2020年11月28日,我区举行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活动,现场集中签约项目41个,总投资360亿元;集中开工项目33个,总投资378亿元。在签约项目中,在签约项目中,有“152”型龙头企业项目12个,其中,“100”项目3个,“50”项目2个,“20”项目7个,重大重点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
四是打赢了防疫复工阻击战。我们慎终如始、识变应变,专门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复工复产服务中心”,帮助复工企业做到“四到位、两承诺、一张表”。在全区上下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复工复产工作实现两个100%,即规上企业、省重大重点项目100%复工;两个零发生,即复工企业零确诊、零疑似,复工率列全市第一。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协调企业融资要求,投放信贷资金33.86亿元,兑现扶持企业产业发展资金42589万元;落实中央专项再贷款贴息补助1022.9万元,发放企业疫情期间贷款贴息补助1103.26万元。《人民日报》更是以“为企业复工复产当好店小二”为题,点赞我区的复工复产工作。
(二)坚持改革开放,内陆开放型经济焕发更强活力
一是全力推进低效用地改革。2020年以来,我区持续推进低效用地改革,成功出让一宗商住用地,623亩的经开公园由旭辉地产以20.2亿元竞拍成交,溢价率47.27%。在土地出让前,委托国内一流设计院,对文体中心作了建筑方案设计,通过多轮方案比选,最终确定采用“经开之翼”的造型和功能布局。这是全省首例带建筑设计方案的土地出让新模式,助推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
二是全面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对标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指标,复制自贸区政策,打出优化营商环境“三张牌”:企情大收处与企业大走访相结合。专门设立企情收处中心,负责征集、处置、督办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工委管委会领导定期到反映最多的企业开展走访,现场协调解决问题,通过请进来、走下去的办法,让企业绝大部分的诉求能在第一时间解决。1-11月,区企情中心共处理281家企业315个问题,涉及22个承办单位,累计转办609次,问题处置率100%。项目推进红绿灯制度与重大项目专班相结合。对所有产业项目和政府类项目实行挂图、亮灯作战,项目进展正常亮绿灯;当接近限时办结时亮黄灯,分管领导必须亲自协调调度;项目滞后了便亮红灯,纪检监察部门立即启动问责程序。同时,针对重大产业项目,专门成立由工委领导挂帅的工作专班,全过程专人专办。容缺审批与并联审批相结合。通过这一改革举措,大幅降低了审批时间,特别是工程领域审批时间。在全省开发区争先创优综合考评中,我区营商环境已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
三是全面发力创新发展。创新资源加速整合。我区与南昌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合作,共建中国南昌数字经济港,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数字经济企业,推进试验基地建设。与电信、移动、联通开展深度合作,以中国电信中部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项目、中国移动数据中心为依托,积极推进区域内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园区、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建设,加速“5G+北斗”、“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在我区的深入融合。同时,在数据平台、技术应用、区块链产业方面成功引进了倬云数字营销产业园、亿达智谷数字平台、易虎网数字云工厂、北斗+5G卫星导航、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杭州趣链区块链产业园等项目,把数字经济港建设成为全省最大数据中心,全省最大的数据应用产业支撑平台以及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虚拟现实、区块链产业孵化中心。创新平台加速打造。在省科技厅的精心指导下,我区规划建设技术协同创新园,通过促进科研、产业、资本、人才的系统联动,集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形成“以科研驱动产业,以产业融合资本,以资本助推科研”的新发展模式,建设集科研机构、成果孵化、产业发展、检验检测等为一体的技术协同中心以及围绕各类人才建设的综合服务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产业新城,着力搭建成全省协同创新物理新载体,点燃全省创新发展新引擎。创新效果加速凸显。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在去年158家基础上,2020年将一举突破200家大关,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30%。创新人才加速聚集。围绕我区主导产业、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需求,全力做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运营工作,成功引进5家高层次人才企业,引进博士21人,省百千万人才1人。同时,我区率先落实南昌市“人才十条”,着力打造一批人才社区,现已建成各类人才公寓300余套,正在规划建设2000余套。
四是全力推进开放型经济。依托南昌综合保税区、昌北国际机场、龙头港码头、昌北铁路物流园等“一区三口岸”在我区的强大优势,大力培育对外开放的功能性平台。在建成运营了昌北国际机场新国际货站、国际邮件互换局、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海关通关中心这“一货站三中心”后,又加速建设民航华东空管局区管中心项目、跨境电商产业园等一批平台项目,为“买全球、卖全球”开通阳光通道。2020年1至10月,货邮吞吐量在去年增长48%的基础上,又增长59%,其中国际货运呈爆发式增长,货运量同比增长453%,增速位列国内千万级机场第一位,预计2020年能提早完成18万吨货运量目标。
(三)坚持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上坚持了更高要求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坚持超前规划,先后编制了《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南昌经开区范围)》等7个方面的片区规划,加强了对城市发展、产城融合等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合理确定了城市建设规模和发展方向,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产城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基础路网不断完善,全年协调推进市政工程项目28个,工程计划总投资约28.92亿,实现主街主巷向次支路网逐渐延伸,提前打通了海棠北路、白玉兰路等断头路,得到市民的高度评价;高标准完成了桂苑大道、海棠路、青岚大道白改黑等8个项目,累计投资约1.47亿;重点推进了蛟桥片区已改造和即将改造完成的路网连线成片,把园区基础设施改造成城区化基础设施。园林绿化不断提升。坚持先进引领,学习借鉴上海、杭州等发达城市,委托一流园林专业设计单位进行方案设计。投入约9000万元实施“绿改彩”等绿化彩化项目提前完成,12个邮票绿地、2个小游园、3条绿道、11条道路提前运营。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新建了67座高标准智能化公厕;全力推进了昌北二小异地重建、实验学校重建,新城学校、昌北一中、英雄学校等改扩建,启动南昌二中经开校区建设。稳步推进经开区人民医院建设,积极与合作方江西中西医结合医院沟通,力争明年初试运营。
三是加速儒乐湖新城崛起。2020年以来,儒乐湖新城建设按下“快进键”,28平方公里新城建设全面在推进,其中10平方公里的产,10平方公里的城,4平方公里的生态,4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2019年有部分项目已经在运营。2020年,儒乐湖湖体,我们有4平方公里,其中6000米的水面已经开始全面运营。我们推进了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配套、产业平台等重点项目77个,总投资113亿元。其中新城路网框架、综合管廊已基本成型。基础设施方面,推进了47条道路建设工作,总里程约70.5公里,总投资约50.8亿元,其中,湖滨南路、介坛北路、云盖北路等路段已通车,新建道路总里程约30公里。推进管线管廊项目3个,总长度约19公里,总投资约16亿元。其中,一号综合管廊完成3.76公里,占设计总量的93% 。生态环境方面,推进了5个项目,总投资约17.8亿元。其中,金山大道两侧景观绿化、儒乐湖水闸建设顺利推进;儒乐湖公园南、北岸已开园,田园风光带已完成规划方案编制和比选。公共配套方面,重点围绕保障总部经济项目顺利推进,加速投入运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绿地儒乐湖健康文旅产业小镇、万创城(一期)、中意小镇、鸿信大厦、鸿发商务中心、绿地CBD(中央广场)、中建广场、金赣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四大医疗中心已全部建成,其中白玉兰远程医疗中心、瑞慈国际体检中心已经开放运营。通过我们大力推进总部经济、文体创意及文化休闲、酒店等项目建设、运营,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儒乐湖新城人气加快集聚。产业平台项目方面,续建4个标准厂房,总建筑面积92.1万平方米,总投资29亿元。目前,技术协同创新园一期基本完工,已引入同兴达等企业入驻投产运营;农业植保无人机一期、电子信息产业园二期等2个项目主体建设已经完成,即将投入运营;金开双创科技工业产业园正在实施主体建设基本完工。国际数字产业园科技展厅已投入运营;电子信息产业园三期正在实施建筑主体封顶;技术协同创新园二期已经进场开工。启动了包括东田微科技、康佳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等2个项目建设工作。目前,场地平整已完成。
四是城市面貌焕发新颜。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年年有变化、三年城区化”行动,通过在“管、补、提、改”上下功夫,不断更新城市形态,排名进入了第一方阵。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评比中,我区由全市倒数一举逆袭为全市第四,进入全市城市管理第一方阵的行列;在2020年第三季度建管十大提升行动暨南昌市城市综合管理考核中,我区取得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在一季度“马路本色”考核中取得第三名、背街小巷深化“马路本色”考核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五是生态建设成效凸显。截至目前,基本完成“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工作。同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行动,加强了对赣江沿线码头固体废弃物的排查整治,生态环境部挂牌督办的4个码头环境污染问题已完成了整改并销号,主要河流断面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
(四)坚持民本至上,改进民生福祉上倾注更强心力
一是强化保障,民生事业提质增效。加速校园网点布局。有序地推动了5个EPC、昌北三中等工程的进度;新城教学楼,实验小学,英雄学校也已提前交付使用;启动了南昌二中(经开校区)建设。加速推进医联体建设。经开区人民医院项目正在全力加速推进中,预计2021年试营业;引进社会资本,与广州七喜集团合作创办七喜集团南昌医院,项目拟投资约11.2亿元。赣江新区医院项目也正在推进建设中。加速社区邻里中心建设。全区规划建设15个社区邻里中心,总建筑面积27853.42平方米,总投资8925.13万元。
二是强化治理,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强化智慧建设。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转,新建公安数据指挥中心,建设智慧平安小区,为南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经开实践”。2020年,投资4000万元建成三级综治中心,打造全新的综治一体化运营平台。投入5000万元新增“天眼”“智慧云眼”各1500个,形成云网联动的治安防控体系。研发推出“金智”出入境智慧管理服务系统,人均办证时间由20分钟缩短为3分钟,节约警力50%以上。精心打造南昌北智慧公安检查站,得到了公安部、省、市公安机关领导的高度肯定。强化信访问题化解。加强信访工作标准化建设、程序化建设和加大打击震慑违法上访行为,积极引导依法逐级上访,使信访工作逐渐走上法治化的轨道,贯彻落实领导接访制度,区党工委领导班子接访63批次,使领导干部接访成为常态化。区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最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的高度肯定。同时,切实做好了农民工工资拖欠治理工作。2020年以来,我区无赴京非访情况,实现零赴京非访的好成绩。在全市开展的疑难信访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排名中,取得了与安义县共列第一的好成绩。强化扫黑除恶。紧盯“六清”目标,聚焦“十大行动”,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长效开展。目前,173条线索全部核查完毕;最后2名黑恶逃犯全部归案;查扣涉案财产3.76亿元;7起恶势力团伙以上案件全部审结宣判;50名党员干部受到刑事处罚和党纪政务处分;全区阻工警情连续13个月为零,70个重大重点项目全部顺利推进。
三是强化举措,“六稳”“六保”落实有力。用足扶持奖补政策,及时调整和优化援企稳岗措施,鼓励企业自主招用工。全区政策扶持奖补资金已拨付786.071万元,2020年养老保险共计减免3058万元,工伤保险共计减免81万元,失业共计减免142万。拓宽复工复产渠道,在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平台上,开展招聘会活动,共3000家企业参加,共发布招聘岗位2万余个岗位,共吸引150余万人。同时,针对缺工人数、工种、用工等问题,积极组织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内企业,并联合省外人力资源企业,派专人前往招聘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为欧菲光、海立、同兴达等多家区内企业2973人开展各类培训。2020年市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为我区拨付以工代训补贴993.78万元,惠及94家企业5521名职工。
(五)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更向纵深发展
一是聚力主责主业,基层党的建设不断规范化。围绕基层党建“三化六好”建设,强抓基层党建“四大工程”,下拨了81万专项工作资金,建好了基层党组织“主阵地”。加快提升了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比例提升到50%(目前全市第3),立起了支部“主心骨”。同时,深化蛟桥镇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是聚力监督执纪,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常态化。聚焦抓好疫情防控、“六稳”“六保”工作、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市委巡察整改等工作强化政治监督,狠抓作风建设,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同时,保持对腐败的高压态势,推动执纪审查长震慑。2020年以来,线索处置229件,其中谈话函询89人次;立案56起,结案54例。同时,彻查腐败和“保护伞”问题,至当前对涉黑涉恶腐败、“保护伞”和失职失责问题等立案28件,查处68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44人、查处“保护伞”3人、组织处理28人,不断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引向深入。
三是聚力巡视整改,政治生态环境不断净化。坚持把巡视整改工作作为党工委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区党工委组织召开巡视整改领导小组会议11次,研究部署巡视问题整改落实工作。围绕省委第四巡视组巡视反馈意见,我区进一步细化分解为47个具体问题,提出了184条整改措施,精心绘制“项目作战图”,坚持从严从紧,按时细化推进各项问题整改。截至目前,47个问题,有2个整改完成,14个部分完成,31个正在推进,已完成整改的继续巩固成效。
二、2021年工作思路
2021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再翻番、进军三十强”和城市功能品质“年年有变化、三年城区化”的新一轮“两行动一机制”的交账年,南昌经开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一区两高地”、“进军20强”战略目标,努力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一)目标定位
1、定量目标:“三年再翻番、进军320”。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南昌经开区决胜新一轮“两行动一机制”的收官之年。2021年园区总收入比2018年3000亿的基础上翻一番,力争达到6000亿元;在全国219个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进入全国30强,“十四五”期末,力争进入全国20强。2021年GDP增长7%-9%区间的中高速增长,增速高于省、市2-3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市位居前三。
2、定性目标:“一区两高地”。围绕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努力建成:“一区”即全面转型升级、打造现代都市经济区;“两高地”即将南昌经开区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中部地区双循环新高地。
(二)发展重点
1、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二产为主向二三产联动转型,坚持二三产联动、二三并举,既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医药食品、装备制造为主导的工业,也发展现代金融、商贸物流、软件开发、总部经济为主体的服务业。一是促进落地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实现“南昌速度”。明年我区将继续坚持项目为王,强化“店小二”“保姆式”服务理念,加快项目施工建设,抢抓时机,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全面推进康佳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科技园、华为新一代智慧视觉、赣鄱数据湖3个过百亿项目的建设,确保龙头项目尽早投产、达产,进而带动产业链发展。二是围绕龙头招大引强,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有影响的产业集群。坚持“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思路,进一步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进一步聚焦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这两大主导产业,梳理行业龙头,聚焦招引一批头部企业,力争2021年再引进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重大引领作用的投资过100亿的项目,形成在全省有重大影响、有品牌效应的产业集群。三是强力推进特色产业园、国际合作产业园。全力推进中国(南昌)数字经济港、北斗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技术协同创新园、人力资源产业园、家电制造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建设;持续推进与以色列国家级先进技术产业园盖夫亚姆产业园合作打造“中以国际创新园”,与韩国高科技企业共同打造“中韩高科技产业园”等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四是实行招商引资改革。以市场化的方式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走专业招商的路线,通过引进第三方中介开展招商活动;通过面向全国公开竞聘的方式,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招商人员,充实到招商一线;坚持把力量压在一线前线,面向粤港澳、上海、北京等重点地区派出招商小分队。
2、建设区域功能板块。“十四五”期间,南昌经开区将围绕“四大板块”,扎实推进空间合理、功能完善的发展布局。蛟桥片区,在园区规划更新、配套更新、业态更新初见成效的基础上,重点将蛟桥片区改造后的路网连线成片,加快推进“退二进三”,大力发展都市经济。将瀛上村改造列入“十四五”规划,集中力量提升瀛上村周边环境,着力打造成现代都市区。白水湖片区,园区更新向白水湖片区延伸,在做好洪城监狱、南昌监狱和晨鸣纸业搬迁工作基础上,将该片区重点打造成为与凤凰洲连为一体的产业新城。利用好赣江岸线资源,推动片区功能转换,实现产城高度融合,形成动能转换区。儒乐湖新城,目前新城建设已初具规模,下一步我区将聚焦聚力现代服务业的全面运营,特别是在儒乐湖新城实施TOD综合开发,引入地铁交通,依托地铁轨道交通站点的人流聚集效应,打造高密度的商业中心和生活中心,植入新经济业态,营造新消费场景,发展一批总部经济、新经济、金融产业项目,打造新型城镇化的样板。明年的重点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打通骨干路网,构建圈层闭环。加快总部基地地块出让,形成总部群,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启动运营,高效推进智慧管道、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项目,推动智慧生态新城建设。空港新城,以打造中部地区空港经济先行区、全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大南昌都市圈增长极为目标定位,按照“一年拉框架、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要求,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联动发展之路。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以“指挥部+混合所有的平台公司”开发建设模式。明年开始,空港新城第一阶段建设工作将全面启动,重点开发建设昌北国际机场以北4平方公里货运区、以东约5平方公里七里岗片区和6.5平方公里樵舍片区、以南约3平方公里客运区。到2023年底,确保该区域主、次路网基本建成,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开工建设,学校、医院等各类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开工建设,重点项目基本建成,商业商务中心区酒店等核心项目建成并开始运营,北部货运区物流企业基本进驻。力争到2023年,空港新城园区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聚集人口达15万;到2025年,空港新城园区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聚集人口达30万,进入全国空港新城第一方阵。
3、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重在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和创新平台功能方面下功夫,一是着力打造昌北高校科创谷。依托辖区20所高校,24所科研机构,10所技工院校和25万在校学生的优势,充分挖掘高校人才资源,以市场化手段,以高校实验室、中试车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金入驻为切入口,实现高校科技创新与园区产业优势相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相结合,力争昌北高校科创谷的框架全面推开,初见形象;二是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加快推动由“制造型”开发区向“创新型”开发区转型,继续建设技术协同创新园、数字经济港等创新平台。继续引进一批“国字号”大院大所、研发中心,打造若干龙头企业的国家级技术中心,促进“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合一,把技术协同创新园打造成全省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地,成为全国有影响、江西有引领的“技术创新示范区、产业人才聚集区、协同创新体制改革先行区”。
4、扩大对外开放。目标是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重点做好“六个大开放”:一是形成开放大格局。以对内对外双向开放为目标,对外,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境外合作。对内,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移,加强与发达地区合作。二是畅通开放大通道。依托南昌综合保税区、昌北国际机场、龙头港码头、昌北铁路物流园等“一区三口岸”区位优势,抢抓京九高铁开工建设机遇,大力培育对外开放的功能性平台,为“买全球、卖全球”开通阳光通道。三是建设开放大平台。着力搭建对外开放平台,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合作,推动中以产业园、中韩产业园建设,积极打造国际合作新载体,大力建设技术协同创新园、****产业园,以及装备制造、跨境电商、数字经济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四是承接开放大产业。积极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尤其是要做好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实施科研及孵化前台在沿海和境外,生产基地、转化基地和孵化基地在南昌经开区的“飞地经济”发展模式。五是构建开放大合作。全面加强与上海、深圳等区域合作,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加强与九江地区合作,建设铁路物流园;加强与机场、铁路、港航局、海关等合作,把经开区打造成水、陆、空为一体的产业集散地。六是营造开放大环境。依托航空港交通网络优势和要素集聚优势,加快构建引领区域转型升级的临空型产业体系,积极申报中国(江西)自由贸易试验区。
5、深化改革创新。一是持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推进承诺制审批、模拟审批、多评合一、联合会审等审批改革,特别是涉及产业项目审批程序,争取将整个审批时间要控制在100天以内,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二是在我区加快推行同价到港、同价抵岸、同效率通关。持续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壮大我区出口退税资金池,依托中韩、中以国际产业园项目,设立国际合作基金。三是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扁平化管理方向,完善“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行模式,做平管理层级、做大资产规模、做实功能平台、做活市场运营,推动政府服务市场化。特别是在空港新城的建设上,朝“扁平化、市场化、专业化”机制方向全面推进。
6、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南昌经开区实际着重做好“水”的文章,在“渠、湖、江、岸”水系水域治理、保护、开发上全面发力,依托区内水环境,2021年从孔目湖、黄家湖、儒乐湖、白水湖、下庄湖、杨家湖六个湖泊中,选择白水湖进行湖体治理,将水生态修复与水景观打造结合起来,营造高品质滨水魅力空间,逐步打造“水清、岸绿、原生态”的示范湖区。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构建成“蓝绿交织,景城融合”的水系格局,打造为国内绿色生态园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典范。
7、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政治建设,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强化“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聚焦管党治党主责主业,贯彻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建立健全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机制。持续实施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开展新一轮的干部聘任工作,进一步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整治“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狠抓作风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坚持挺纪在前、正风肃纪,强化执纪监督,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