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其他法定信息>政务信息

南昌市“五型”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报(第15期)

访问量:

编者按:

全市政府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以“五型”政府建设为抓手,持续发力补齐民生短板,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用民生“小切口”助推改革“大场景”,高质量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养老等公共事业,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用心用情用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现摘编刊发部分单位在改革民生领域的有关经验做法。

市教育局:以高质量评估创建

推动南昌教育高质量发展

开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两项评估”,是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决策部署的政治工程,是回应百姓之需的民生工程,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引领工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精心指导下,南昌市教育局认真贯彻各项工作要求,强化组织领导、扩大资源供给、制定建设标准、优化管理体制,坚持评估、创建两驱并进,推动“两项评估”工作在南昌落实见效。

一、统筹发力,持续增新量。一是不断强化组织统筹协调。市委、市政府高位推进,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调度。市人大连续3年将义务教育网点建设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市政协深入教育一线调研建言献策,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政协支持、教育统筹、部门协作、教督委常态化调度、市县强化要素保障和压茬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快推进教育网点建设。大力实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强化用地、投入等要素保障,推进网点建设。近两年全市新增普惠性幼儿园107所、普惠性园位2.96万个,新改扩建中小学校33所、新增学位7.2万个。按照“坚持项目为先、实干奋进,争分夺秒拼经济”主线,实施《全市教育补短板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确定今年中小学校新建扩建项目54个(建成后学位达9.62万个),新增公办幼儿园22所,公办园位增长6500个。三是持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组织开展义务教育片区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共同体建设试点,探索多样态拓展优质资源的路径。出台集团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深化集团化办学为抓手,促进“名校+新校、强校+弱校、城市校+乡村校”合作,实现集团内师资互通、文化交融、资源共享。全市已成立义务教育集团68个,其中市属13个、县区55个,覆盖城区(县城)学校260所,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广覆盖、深融合,城乡、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四是全力做好创建经费保障。作为2021年全省唯一各学段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只增不减”的设区市,市本级及各县(区)教育投入均实现正增长,市本级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均超过省定额550元。新设市级“两项评估”专项奖补资金,2022年对5个创建县区奖补2500万元,投入1500万元支持3个创建县区及部分省属事业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二、协同发力,持续疏堵点。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调度疏堵。升级义务教育“智慧招生”平台,依托大数据智能统筹生源。建立学位预警机制,引导疏散入学压力,有效解决大班额大校额问题。建立“一区一调度、一事一协调”协同推进工作机制,调度解决用地调规、工程审批等众多校建堵点问题。将两个市直学校校园无偿借用给东湖区、西湖区举办义务教育学校,缓解属地大校额和“两个面积”不足压力。另一方面坚持需求导向开源输血。持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在招考招录、定向委培、公费师范生接收等方式基础上,积极争取省委编办重新核定我市教师编制数,全市各县区共新增3000多个教师编制。启动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引进计划,组建工作组赴多省引进优秀应届硕士毕业生500余人。

三、建标发力,持续提质量。一方面坚持评价标准先行。着眼评估过程中依法治校、学校德育、校园文化等6项内涵要求,联合江西师大专业团队共同研制出台“硬性指标+质性评价”的《南昌市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建设实施标准(试行)》《南昌市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建设评价标准(试行)》,为创建提供行动指南,国内尚属首次。另一方面坚持质量监测为要。由市级财政兜底组织12个县区参加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成为全省首个全员参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协议区的设区市。按照“监测引领、精准提升”思路,推动监测工作重心从组织实施转向结果应用、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基于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实施教育质量改进提升工程,打通教育质量评价“最后一公里”。

四、靶向发力,持续添动能。针对我市省属事业办、市管公民办学校数量多、管理层级复杂等问题,通过“三下放一联动”,打破管理体制工作障碍。一是下放招生权限。从2022年开始,将原由市级教育部门实施的城区“小升初”工作改革调整为各城区实施,将“幼升小”阶段市管公、民办小学阶段招生权限下放至所在县区,利于县区结合自身优质均衡发展实际,统筹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二是下放管理权限。将市管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管理权限下放给县区,把省属、市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日常工作委托县区统筹管理,其中8所仅能举办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下放县区管理,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三是下放考核权限。将市管学校参与创建工作情况纳入年度办学绩效考核等考核指标内容,打分权限全部下放至各县区,引导市管学校提升认识,压实迎检责任。四是部门、县区两级联动。建立市直部门和县区联动调整市管学校网点建设工作机制,在优化网点规划、加快项目建设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有效解决网点建设缓慢、滞后等堵点问题。

市民政局:多元供给  提质增效

打造家门口的“养老院”

作为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近年来,南昌市民政局以“五型”政府建设为抓手,以改革为动力,抓住试点契机,以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为导向,盘活整合设施资源,高标准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院,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目前,我市已建成社区“嵌入式”养老院54个,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床位2184张,建设标准、点位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一、盘活资源,“小空间”发挥“大作用”。一是规划引领,绘制布局图。按照“医养结合、就近便利、相对集中、合力布局”原则,制定《南昌市养老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21—2035)》《南昌市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规划(2019—2030)》,结合人口密度、老年人数量、社区规模等因素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选点工作。二是立法保障,划定标准线。实施《南昌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明确新建城区和新建城市居住区、老城区和已建成城市居住区分别按照每百户20㎡和15㎡以上标准要求专门配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出台《南昌市社区嵌入式养老院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社区“嵌入式”养老院设“三区一平台”,建筑面积750㎡以上,床位数25张以上。三是资源整合,打造示范点。充分挖掘社区闲置空间,对于利用老旧建筑改造“嵌入式”养老院,面积大于1000㎡的项目,采用承诺制方式办理相关建设手续。明确养老服务设施可采取邀请招标、品牌机构连锁运营方式确定养老服务设施运营方,支持养老机构延伸居家服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等上门服务。如:青山湖区湖东社区以“都市长者生活馆”为主题打造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高新区万科南社区聚焦“桌边、床边、周边”,贯通老年人“吃、住、乐”服务;新建区长堎镇锦华社区打造“医养结合”示范点。

二、做活运营,“小中心”汇聚“大服务”。一是制定三张清单,约定服务价格。制定南昌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涵盖33个项目,明确各项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支出责任主体;制定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参考清单,包括助洁、助医、助急、助购、助浴、助行、助娱等11类;制定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推荐清单,包含31项老年人居家改造项目。围绕“政府支持、社会运营、合理限价”,运营企业按约定提供普惠优质养老服务,服务价格结合当年城市人均收入和退休工资确定。二是明确支持举措,降低运营成本。以市政府名义出具政策支持承诺函,承诺兑现土地供应、规划和报批建设、财费税、医养融合、消防、人才培育、金融支持等系列支持政策。安排养老服务专项资金用于“嵌入式”养老院建设及运营补助,其中,一次性建设补助最高300万元;每张床位一次性建设补贴4000~6000元;根据收住老年人自理情况给予每人每月200~400元的运营补助;在我市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满3年的护理员享受每人5000~10000元的奖补;用水、用电均按照居民使用价格执行;所有机构均享受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企业所得税支持政策。三是开展连锁运营,丰富服务模式。探索“1+N”运营模式,支持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化运营,以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为核心,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组成联合体养老模式,将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打包”委托给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统一运营管理。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开展集中用餐配餐、休闲娱乐、康复理疗等服务,发挥社区居家养老枢纽作用,推动机构社区居家养老协调发展,满足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心愿。

三、激活市场,“小平台”联动“大产业”。一是创新试点建平台。开展智慧养老平台试点,开发“九大模块”,包括党建平台、民政监管、权威发布、惠民补贴、时间银行、为老服务数据、呼叫中心、长者服务、爸妈商城等,建立“需求反馈—平台派单—企业接单—为老服务—监督反馈”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完成老年人信息数据录入,开展特困失能和80岁以上失能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估。为助餐服务企业配置刷卡刷脸设备,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享受即时用餐补助。二是业态融合促发展。依托社区“小天地”,实现养老资源“大链接”。鼓励专业化养老机构承接运营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由机构辐射社区、带动居家,形成有序衔接的养老服务链。聚焦困难老人、失能老人、活力老人等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引导医疗、养生、旅游、生态、保险等服务业与养老行业融合,促进中高低档养老个性化、专业化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推进泰康之家养老社区落地。三是部门联动优环境。成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领导小组,连续出台60余个养老服务文件,明确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要求、配置规范、验收标准、运营模式、经费来源等。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清理规范养老服务投资项目审批报建手续,将审批流程整合为项目审批、用地审批、规划报建、施工许可四个阶段,推动涉及养老服务审批事项集中审批。各部门合力助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财政、发改部门优先保障民生服务项目,组织部门推动基层党建与养老服务工作深度融合,住建、消防、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开展联合督查,加快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养老服务市场。

市卫健委:建机制  抓内涵  提能力

着力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为全面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持续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升“五型”政府建设质量,南昌市卫健委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强化改革攻坚,注重优化服务,突出特色发展,着力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推动基层卫生高质量发展。

一、以“制度”为纲,多措并举建机制。一是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坚持统筹布局、积极推进,做到每个街道设置一所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17家,乡镇卫生院94家,村卫生室1143家,初步建立符合市情、方便居民的城乡基本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城乡15分钟基本卫生服务圈。二是建立有力管理机制。市、县(区)两级合理设置项目管理机构,成立项目办公室,每年制定《南昌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南昌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方案》,实行市级每半年考核、县区每季度考核的绩效评价机制,做到定期考核、及时反馈。2022年,全市累计建立城乡电子居民档案527.3万份,疫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90%以上;累计老年人规范健康管理47.9万人,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27.03万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11.31万人;社区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2.21万人。三是营造浓厚宣传氛围。通过开展“项目宣传月”“五进活动”“5.19世界家庭医生日”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积极宣传项目内容、对象、政策及获取服务渠道,扩大项目影响。充分发挥多种媒体作用,通过电视播放项目公益宣传片和项目资讯,长期利用微信公众号信息平台发布项目信息,组织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现场签约、义诊咨询、健康科普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二、以“务实”为要,多管齐下抓内涵。一是加大财政经费保障。为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卫项目,在服务人口每年75元/人标准落实基础上,城区另增加2元/人财政配套(其中市、区各增加配套1元/人),城区新增公卫配套资金用于妇女、残疾人、低保人群的新增项目健康管理,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卫服务覆盖面、深化服务理念。二是深化医防融合内涵。组织全市12个县区分别选择1~3个基础条件好、服务理念新、改革意识强的机构示范开展基层医防融合工作,其中,南昌县、西湖区、经开区列为省级示范创建县区。示范机构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健康管理为切入点,推进“理念、职责、管理、队伍、服务、场所、流程、考核、绩效、信息”十个方面医防融合,着力提高基层门诊就诊率、慢性病健康管理率与控制率。三是强化督查指导力度。制定《南昌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查、指导和培训工作方案》,并下达20万元督导经费用于对县区级机构开展日常督导,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巩固和提升,加强市级公共卫生机构对基层医疗机构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的督查、指导及培训力度,保证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以“利民”为先,多头发力提能力。一是夯实基层医疗服务基础。以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投入为突破口,累计投入约2.3亿元资金用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公共卫生(站)科、标准化村卫生计生服务室、基层医联体、标准化发热诊室等项目建设工作,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医疗需求和健康需求。二是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22年,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完善考核奖惩机制的通知》,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划出人均20元专门用于签约服务工作,较2021年人均增加5元,使签约人群逐步扩大,进一步提升签约服务覆盖率,不断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象实施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三是加大基层人才培养力度。组织开展全市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市、县公立医院55名优秀医务人员到基层挂职副院长,开展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到2025年实现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以基层卫生人员实际需求为导向,重点加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和实操能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应急处理能力、中医适宜技术、儿童眼保健、合理用药以及医德医风等方面培训,不断提高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和满意度。

扫码浏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