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创新“五融”工作模式,构建互嵌式发展新格局,唱响“洪石榴”项目品牌,绘就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画卷。目前,全市共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个,模范个人6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5个,模范个人15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8个。
强化主体责任 推动机制融合
我市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不断强化民族工作主体责任,从机制上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市委、市政府定期专题听取民族工作汇报,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重要内容,纳入市委巡察、中心组学习和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常态化培训内容。近年来,全市各级组织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专题学习500余场次,培训班80余期,线上线下参与人次100余万,让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在广大党员干部心中牢牢扎根。
围绕创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工作目标,我市创新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洪石榴”项目,细化任务,明确责任,以“项目化、事项化、清单化”推动工作落地落实。截至目前,共打造了25个“洪石榴”之家、37个“洪石榴”服务站、17个“洪石榴”志愿服务队、16家“洪石榴”民族团结示范店(企业)、7个“洪石榴”宣讲团、26个“洪石榴”孵化基地。
我市还建立了民族工作专项协调机制,由宣传、统战(民宗)、教育、公安、城管、市监、人社、医保等部门组成,每年召开协商联席会,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沟通交流。
创新宣教模式 推动思想融合
我市积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构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以“洪石榴”之家、“洪石榴”孵化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为载体,采取举办统战大讲堂、专题讲座、培训班等形式,组织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四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近两年建成、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点)300余个,开展文艺演出580余场次、主题实践活动6000余场次。
我市坚持选立一点、点亮一处、示范一片,形成抓点、串线、带面的工作局面,推动民族工作由“创建型”向“示范型”纵深拓展。利用江西服装学院中华服饰博物馆、南昌工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南昌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展示馆、“VR+民族”体验中心等场馆,全面展示中华文化风采和南昌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风貌。依托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安义古村群景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形成参观、学习、体验一体的沉浸式民族团结教育氛围,年接待量超百万。
我市充分利用城市地标等公共场所经常性宣传民族标语,营造了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浓厚氛围。编印《习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故事》《中华文化符号解读》3000余册;微信公众号推送学习材料200余条;印制民族团结一家亲宣传抽纸、环保袋、纸杯等50万份,发放民族团结宣传册10万份、连心卡5000张,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立足民族特色 推动文化融合
我市坚持用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感情团结凝聚各族群众,推动构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全市中小学校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利用国旗下的讲话、班会、思政课等渠道,开展“爱我中华”知识竞赛、“石榴花开”民族团结文体活动等。南大附小红谷滩分校与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工农街小学、广南学校与新疆阿克陶县中学缔结了民族团结友好校园。
结合“我们的节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推普周”及特殊纪念活动,举办民族舞林大赛、“秋水·知心”诵读晚会、篝火晚会、美食大赛等活动,广泛开展传承红色文化,以及京剧文化、非遗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拉近了各民族情感距离,增进了中华文化认同。
以典型促团结,挖掘了米拉迪力·麦麦提阿伍拉(维吾尔族)、刘和平(汉族)、郭富有(回族)、阿卜杜拉·吾拉西木(维吾尔族)、拉旺罗布(藏族)、韩海明(撒拉族)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宣传报道了各民族共同抗击疫情、抗洪救灾、捐款捐物的感人事迹,激发了各民族勠力同心共克时艰的正能量。
真情真心帮扶 推动服务融合
我市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出地和流入地两头对接等体制机制,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帮助更多少数民族群众留得住、过得好。
利用“洪石榴”宣讲团,采用“线上+线下”形式,通过上门入户宣讲、集中宣讲等方式,就房屋租赁法律知识、食品安全问题和燃气安全、民族法律法规等问题进行宣讲,开展宣讲200余次,助力少数民族餐饮业生产经营,加强少数民族经商务工人员政策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构建了民族工作“县区+乡镇(街道)+站长+群众”四级网络,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长”制度,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与县区、乡镇(街道)、社区之间的互动交流,为他们提供各项暖心服务。
近两年,我市致力帮助协调解决各民族群众医保、社保等方面的急难愁盼。将困难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统筹纳入政府走访帮扶对象,每年开展走访慰问活动,送上党和政府的温暖,让少数民族群众住得安、稳得住、过得好。
搭建连心平台 推动发展融合
我市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就业培训、搭建交流平台、拓展合作渠道,助推少数民族经商户融合发展、致富增收。建立了“四必访”和“三暖心”连心帮扶机制,关怀走访少数民族群众,针对少数民族就业创业、纾难解困和致富创收进行连心帮扶。发挥“洪石榴”服务站作用,组织“洪石榴”志愿服务队,每周固定常态化开展各族青少年共同绘画、科普、手工制作等互动共学活动,目前开展活动120余场次,共5000余人次参加,有力地促进了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依托“洪石榴”之家,举办国家通用语言学习40余场,800余人次参与,提升少数民族经商务工人员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组织开展“就在赣鄱,乐业洪城”等活动。组织开展招商引智引资活动,协助新疆攒劲米粉成功入驻中国米粉时尚第一街。组织外来经商户赴本地企业参观学习,召开交流座谈会,为经商户学习掌握先进经营理念提供帮助。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各民族商户增进了解、相互学习、合作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