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第一会”,工业挺脊梁,科技强支撑。2月15日,南昌市深化实施“8810”行动计划暨科技创新推进大会召开,释放大抓先进制造、大抓科技创新的鲜明信号,动员各级干部积极践行干字当头、奋发有为的工作要求,奏响省会引领、辐射带动的时代强音。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赣江新区党工委书记李红军出席并讲话。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宋德雄,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应炯到会指导。市长高世文主持。赣江新区管委会主任王万征,李镇发、肖玉文等南昌市四套班子领导,罗进、许斌等赣江新区领导,南昌市法检“两长”以及部分重点企业、在昌高校、研发机构、金融机构代表出席。
会上,与会人员集中观看了《创新引领 制造支撑 南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宣传片。2024年,南昌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8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三项高质量发展核心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速、排名全国省会城市前列。赣江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8亿元。深入实施“8810”和“6510”行动计划,南昌8条、赣江新区2条重点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南昌已经形成3个千亿级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链营收突破27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0%,年营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机构应建尽建全覆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54家。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陆续建成,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持续提升,高标准办好系列重大活动,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吸引力不断增强。
企业坐“C位”,服务享“C位”,发展争“C位”。大会会场气氛庄重而热烈,坐在前三排“C位”的是我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企业代表、科技创新单位代表。会议宣读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表扬2024年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优强企业(科技创新优强单位)的通报》,表彰了100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优强企业和科技创新优强单位。李红军、宋德雄、应炯、高世文、王万征、李镇发、肖玉文等领导为获奖的企业、单位代表一一颁奖,并同他们亲切握手、表示祝贺。全场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广大企业扎根南昌、专心发展的热切期望,释放出南昌上下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礼遇企业家,与企业家坐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鲜明信号。
会议解读了《关于深化落实“8810”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从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能级跃升、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生态优化等四大工程13项具体举措,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方法路径。
南昌经开区、南昌高新区、小蓝经开区等科技创新主战场、产业发展主力军在会上发言,立下“军令状”,吹响“冲锋号”;南昌华勤电子、江铃汽车集团、双胞胎集团、南昌海立、南昌欣旺达、同济大学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企业和研究院作交流发言,彰显了推动企业发展、深化科技创新的信心决心。大家纷纷表示,要以“自信、发奋、齐心”的精神状态和“勤不言苦、行不畏难”的奋进姿态,在各自行业守正创新、寻求更大突破,为南昌全面落实省会引领战略、深入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红军在讲话中指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南昌市和赣江新区抱定“坚定去做,就能成就事业;执着去走,就能闯出路子”的朴实信念,一件事一件事认真办、一步一个脚印往前推,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活力持续释放,产业实力更加雄厚,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发展潜力日益凸显。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久久为功,抓住用好一切有利条件,巩固拓展良好发展态势,加快构建更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李红军强调,先进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主体,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支撑。我们要深化实施“8810”“6510”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持续提升省会综合实力和发展能级。
——要支持“链主”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通过增资扩产、创新升级、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强化金融、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持力度,推动企业产值倍增、能级跃升。鼓励“链主”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帮助上下游企业改进工艺流程、规范标准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期望各产业链“链主”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发挥纽带作用,吸引带动更多上下游企业落户南昌,共享南昌发展新机遇,共绘繁荣发展新图景。
——要深耕产业链条广阔空间。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围绕重点产业链绘好产业图谱,提升产业链招商实效,推动更多关联企业加速集聚。打好延链补链强链“组合拳”,推动各产业链向上下游拓展、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强化跨区域产业链协同,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和稳定性。各级产业链链长要切实负起责任,分级分类抓好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项目,以专业素养、整体合力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要助力科技企业茁壮成长。一手抓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领军企业,一手抓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科技领军企业挺立拔尖、科技型中小企业青苗遍野的发展格局。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前沿技术,努力在行业领域形成领跑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竞相发展。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加大独角兽、瞪羚、“小巨人”企业培育力度,让小企业干出“大名堂”、“小巨人”迸发大能量。
——要构建集群发展良好生态。立足产业比较优势,引导关联企业纵向配套、横向协作,鼓励企业共享技术、市场和供应链资源,推动制造业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聚发展,形成“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生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千项技改、万企升级”行动,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组织实施企业出海行动,支持一批中小企业抱团出海、扩大优势产品出口,让更多南昌制造走向世界。
——要激发科技创新强劲动能。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年营收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应建尽建,实现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太行国家实验室江西创新中心、南昌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推动更多研发平台向瑶湖科学岛、未来科学城集聚,打造中部地区创新高地。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更多优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
——要吸引各类人才竞相汇聚。持续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迭代人才政策、创新引才举措、优化人才服务,健全完善10万人才引进常态化机制,充实高层次人才队伍;依托本土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引进更多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热忱欢迎广大科技人才、行业精英、有志青年来英雄城追梦、逐梦、圆梦。
——要提升开发园区承载能级。强力推动“4+4”产业发展平台动力再造、活力迸发、实力跃升,一体推进机构、人事薪酬、基层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推动开发区集中精力抓好主责主业。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积极盘活闲置土地、厂房、设备等资源,切实提升开发区的承载力、贡献度。立足各自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技术要素,因地制宜选准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建设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
——要厚植营商环境肥沃土壤。始终对照“凡是大湾区、长三角能做到的,省会南昌要率先做到”的要求,全力打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营商环境区域性标杆城市。持续提供“妈妈式”服务,深入推进“企业安静日”制度,着力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让国企更敢干、民企更敢闯、外企更敢投。持续提升“数字政府”效能,让每位创业者、企业家都能拥有更好的舒适感、获得感和归属感,让“洪城宜商”“南事好办”成为吸引投资、促进发展的金字招牌。
李红军强调,各相关部门要锚定目标任务,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领导干部既要当好指挥员、还要当好战斗员,努力为企业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各县区(开发区、管理局)要立足自身实际,找准比较优势,在全市发展大局中找定位,形成不甘落后、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良好局面。希望广大企业家坚定信心,扎根南昌,深耕南昌,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争创更加辉煌新业绩,实现企业发展与城市繁荣的互相成就。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潜心攻关核心技术,在关键领域实现新突破,在前沿领域取得新成果,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共同建设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化南昌。
高世文在主持时指出,要挺起先进制造“硬脊梁”,以深化落实“8810”行动计划为重点,让传统产业“发新芽”,让新兴产业“长成林”,让未来产业“快生根”,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紧握科技创新“金钥匙”,提升创新平台能级,高标准推进未来科学城、瑶湖科学岛建设;夯实企业主体地位,推动年营收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应建尽建;强化人才集聚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唱响“天下英雄城 聚天下英才”品牌。要打造营商环境“强磁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大服务供给力度,增强企业、科研机构各类主体投资兴业、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当好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要练就贯彻落实“铁肩膀”,加强运行监测分析,大力践行“脚上有土、心中有谱”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走进车间,调查研究、把脉问诊,现场办公、解决问题,着力推行10%工作法,强化时间和效率意识,持续增强工作执行力,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