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份以“都市圈”为主题的中央文件,标志着都市圈时代正式来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共同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以及中部地区绿色崛起。为此,《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立足发挥大南昌都市圈的核心引领作用,并放眼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将“引领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市“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提出加快做优做强大南昌都市圈,努力打造全国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支点的核心引擎。
一、“十三五”时期引领大南昌都市圈发展成效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南昌都市圈建设,成立了以主要领导领衔的南昌市大南昌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建设工作。制定实施《南昌市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行动计划》,为我市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建设发展工作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2020年,我市GDP总量达到5745.51亿元,占大南昌都市圈经济总量的48%。
我市主动与九江、赣江新区等周边地区沟通对接,大力推动大都市圈内五市一区间达成共识开展合作。先后组建大南昌都市圈发展市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开通大南昌都市圈内城际公交线路;取消或减免都市圈内高速公路通行费;建立区域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固体废弃物处置能力共建共享机制,信用联动机制;建立智慧停车互联互通信息平台;发行旅游一卡通;南昌和九江实施住房公积金贷款一体化、养老保险同城化;基本医疗保险省内异地就医实现双向互通、即时结算等。加速推进大都市圈一体化项目建设,2018年底开工建设昌景黄客专,2019年底昌吉赣客专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安九客专等铁路建设。成功争取瑶湖机场作为大飞机核心试飞基地。
二、“十四五”时期引领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从国际经验看,都市圈(城市群)通常以1-2万平方公里为有效辐射范围,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都市圈产业和人口的合理有序分布。从国内看,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有力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步伐加快。从省内看,省委、省政府将做优做强大南昌都市圈摆在战略高度,实施强省会战略,增强南昌核心主导功能和辐射带动能级,明确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五大领域的一体化发展方向。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积极引领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充分释放区域发展新动能,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做优做强大南昌都市圈,着力打造全国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支点的核心引擎。我市将深入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强化发展协同、功能协同、机制协同,努力在推动中部崛起中发展南昌,在参与区域竞合中增强城市影响力和话语权。
三、“十四五”时期引领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构建大南昌都市圈融合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我市和赣江新区在大南昌都市圈中的极核作用,进一步强化我市与赣江新区的联动融合发展,重点强化发展协同、功能协同、机制协同,努力加快形成大南昌都市圈共荣共赢新格局。一是联动赣江新区共同繁荣。重点发挥省会中心资源集聚优势与赣江新区政策高地优势,加强与赣江新区空间优化、战略协同、功能耦合,强化在规划衔接、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政策统筹,持续推动城市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城市功能互补、生态环境协同、城市风貌一体,实现各类要素流通“零障碍”,推动国家级试点示范成果在双方区域率先推广应用。二是促进圈内城市功能协同。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推进南昌与丰樟高地区同城化发展,与鄱余万、奉靖地区、九江、抚州等相关区域协同化发展。重点推进与丰樟高地区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城市快速路等通道建设,率先实现公共服务、政务管理、产业发展一体化。推进昌九融合发展,共同构筑联动长珠闽和长江中游地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赣鄂皖省际区域经济中心和服务消费中心。推进昌抚合作,共建昌抚合作示范区,加快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打造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台湾地区的产业新高地。推进奉靖地区加快融入南昌核心增长极,推进鄱余万地区提升综合承载力,加快打造成为面向长三角地区的综合物流交通枢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承接基地。三是完善都市圈融合发展机制。重点构建都市圈协商合作、规划协调、政策协同、一体化发展等机制。创新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区域合作互助机制。健全市场融合发展机制,推动资本、土地、人口更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服务标准一体化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内统一规范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及招商引资服务标准,加强招商引资政策协同。完善环境保护协同机制,重点建设圈内水、大气环境联防联控共治体系。牵头建立区域城市会商制度,主动扛起都市圈融合发展引领责任。四是促进人口集聚。重点积极探索户籍制度与居住证制度并轨路径,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高居住证持有人基本教育、住房、医疗、养老、救助保障等服务实际享有水平。全面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培训,完善购房政策,营造开放大气、温情包容、成就梦想的宜居宜业氛围。
(二)携手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重点从合力提升城市群综合能级和全面深化城市群合作关系两个方面,深入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一是合力提升城市群综合能级。携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合肥都市圈,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局中进行统筹谋划。科学对标长三角,以优势互补、轴向融合为发展导向,全面深化与武汉、长沙、合肥之间的战略合作与发展联动,共同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打造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核心增长极,有力支撑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跃上新台阶。二是全面深化城市群合作关系。重点推动城市群产业科技协同衔接,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科创成果转化交易中心、知识产权线上协同创新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共同打造全国重要原始创新、科技转化高地。共同构建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体系,探索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优势产业发展基金联盟,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统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通用航空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通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共建对外开放通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共推岸线保护,共保蓝天碧水,共建城市群“绿心”。协同建立健全规划统筹协调机制,积极推进国家编制新一轮《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共同制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