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昌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南昌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绿色崛起,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超过九成,南昌站在了新的更高的发展起点上。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两倍,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2012-2016年,南昌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高于同期全国7.2%和全省9.5%的平均增长水平。2016年,南昌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分别排名第4、5、8、9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四年翻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五年翻番。
――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占比均有提高,与2011年相比,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高了0.7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所占比重分别提高1.03、1.19、1.5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调经济结构、转发展方式、提增长品质,三次产业结构向大都市型“三、二、一”格局演绎的步伐明显加快,由2011年5:58.7:36.3调整到2016年4.2:53:42.8,服务业增加值历史性地超过工业增加值成为我市第一大产业。强力推动“强攻产业、决战工业”的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四个产业发展计划,制造业竞争力增强,基本形成了以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装备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以食品、纺织服装、材料制造、机电制造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4+4发展布局。装备制造业增长明显快于传统产业,2012-2016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个百分点。食品业成为我市首个千亿产业,引领千亿产业方队登场亮相。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全部突破千亿。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启动大规模旧城改造,推动现代化新城建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承载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建成区面积由2011年的270平方公里扩大到2016年的34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2011年的342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388万人。落地落成了向莆铁路、铁路西客站、昌铜高速、朝阳大桥、轨道交通、快速路网、红谷隧道、保障房、万达文化游城、绿地国际博览城、瑶湖湿地公园、赣江风光带、一江两岸灯光秀等一大批重大城市功能性项目。九龙湖新城按照“文化之城、低碳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方向建设初展风姿。尤其是:超大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增建穿江跨湖桥隧工程,开建四条地铁线,其中地铁1号线正式营运,2号线部分路段试运行,南昌步入地铁换乘时代;“一江两岸”布局有新突破,省级行政中心搬迁、整合大昌北为城市跨江发展铸就新的里程碑;城市规模拓展有新突破,新建县撤县建区使南昌市区范围直抵浩瀚鄱阳湖畔,市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由8%跃升为40%,南昌市市区面积进入全国省会前10位。
――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全面深化改革,建立了区域发展联动机制,推动昌九一体化和昌抚合作在交通互联、民生共享、环境同治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抱团发展活力倍增。大幅放宽落户条件,推进城区“一元化”户口登记,激活新型城镇化潜力。在全国首创“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全部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购买养老保险。完成第九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企业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改革,实施“三单一网”制度改革,全面启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南昌县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行政审批局并挂牌运行,投资软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在全省率先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工作,服务范围基本实现全覆盖。有效整合六大国有投融资平台,全面探索“1+6+X”模式,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服务业综合改革、国家低碳发展、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都市公交等试点以及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项目试点,不同领域的先行先试推动发展活力不断迸发。
――创新创业蔚然成风。2012-2016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2家,总数达到436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3。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6184件,专利授权量8592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2.58倍和1.86倍。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重点实验室4家。硅衬底LED项目喜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实现江西零的突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首批国家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城市”及“国家第二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全市拥有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4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5个、小企业创业基地14个。
――区域合作纵深推进。提升区位优势有新突破,沪昆高铁开通标志着我市进入高铁时代,南昌高铁直达城市已经超过100个。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参加五届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四省会城市间的合作进入务实操作阶段。南昌、武汉、合肥、长沙实现了四城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刷卡结算,四城市各确定5家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大力推进昌九一体化发展,实现南昌九江医疗、通信、金融、通关、环保一体化。昌九大道全线通车,开通"南昌—永修"省内首条城际公交线路,建立昌九地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数据库。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19元,比2012年增加13878元,年均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2元,比2012年增加6468元,年均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32,比2012年下降0.13。精准扶贫成效显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区低保统筹,所有居民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都可以申请享受城市低保。现代城市文明发展有新突破,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南昌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称号。
――生态品牌深入人心。深入推进“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和“鄱阳明珠·中国水都”建设,“森林大背景、空气深呼吸、江湖大水面、湿地原生态”的生态城市品牌深入人心。2016年森林蓄积量达到626万立方米,较2011年大幅增加104万立方米;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平方米,较2011年提高2.6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86%,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9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五年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0%,温室气体排放考核成绩位居全省前列。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进入2017年,南昌市经济运行继续保持了稳中有进、结构升级的良好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大部分主要经济指标仍然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92.7亿元,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17.79亿元,增长9.6%;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178.56亿元,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7.63亿元,增长12.7%;财政总收入428.91亿元,增长12.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7.77亿元,负增长6%,同口径增长8.9%;实际利用外资(省口径)17.48亿美元,增长13.2%。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5项指标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3.2、0.4、4.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增速在新世纪以来首次排位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4项指标增速均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分别列第2、3、4、9位。
过去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创新进取,砥砺奋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绿色崛起的征程中稳步前行,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显著成效。展望未来,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征程,改革转型任务依然繁重,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积极投身到“两提前一成型、建设六个南昌”的伟大事业中,以“十三五”规划宏伟蓝图为指引,建设现代美好都市,共同谱写幸福生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