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你
赣服通
南昌发布
微信公众号
媒体矩阵
手机WAP
188体育365官网
英文版
政务邮箱
分享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专题报道

拓展城市框架 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

来源:市发改委 发布日期:2017-09-29 11:08:19 字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昌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以宽广的战略视野,坚持全面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是省委多次全会的工作部署,也是南昌市委、市政府加快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的重大举措。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聚焦“走出一条新路”到明确城市发展“路线图”,从提出解决“三个1亿人”目标到新型城镇化试点,描绘出一幅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宏伟蓝图,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多年来我市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懈努力、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

我市在2014年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出台了《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十三个《实施细则》,通过调整完善户口迁移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的全覆盖。

一是着力推进户籍“一元化”登记。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登记制度,统一登记为南昌市居民户口。到2014年年底,主城区行政区划范围内的户口“一元化”改登工作已经完成,全市城区72.47万户、228.92万人完成身份置换。新建区撤县设区后,按照人口管理应尽早与主城区并轨这一部署和要求,在全域范围内开展了户口“一元化”改登工作,2016年全年共完成427204人户口改登工作,其中城镇属性区域内原为农业人口(即转户人口)数37321人,我市以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比例提高到了55.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着力解决落户“门槛”。立足我市实际,制定了建制镇全面开放落户、“三投靠”人员无条件落户、知识型人才(大中专以上)无条件落户、技能型人才(具有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低门槛落户、贡献型人才(获得市及市以上表彰)直系亲属全家落户、投资类人员(购房、投资兴业)直接落户、新生儿凭《出生医学证明》在父母户口处直接办理落户的政策规定。

三是着力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根据国务院出台的《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的暂行条例》的精神,我市主动开展工作对接,使居住证成为户籍制度改革工作中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力保障。同时我们还积极稳妥地推进《居住证》制度的实施,制定有关规定和配套措施,使办理居住证的流动人口逐步享有当地居民在就业创业、劳动保障、子女就学、证照办理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待遇。同时规定使用《居住证》满两年可将户口迁入本市,使之成为户籍制度改革的过渡和补充,让农民工能够真正融入城镇,实现“进得来、留得住、有工作、能增收”。

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日趋完善

我市始终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优化环境及保护历史文化为要求,健全旧城改造机制,完善提升旧城功能,加快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稳步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全面改善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城市空间有序拓展,空间格局基本成型。城市跨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中心城区“一江两岸”城市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城市面貌明显改善。

一是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近年来,以“旧城复兴”为目标,在“繁荣建设新城、改造提升老城、以新城发展带动老城改造、以老城改造支撑新城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指导下,南昌启动了新一轮旧城改造。着力推进了十字街、万寿宫、青山南路贤士湖地块、青山湖西岸、郭家庄、何坊西路、火车站东广场、幸福渠流域、临江商务区、象湖东岸十大改造项目,重点实施了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工程和商圈提升工程、沿江景观改善工程、河湖综合改善工程和历史文化保护工程等。通过近四年持续推进,目前已逐见成效,居民住房条件明显得到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也得到提高,中心城区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是有序拓展城市新区。南昌市发展态势是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旧城中心区与外围新城之间存在着“集聚-外溢”的双重作用。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旧城中心区外溢逐步超越集聚成为主流,人口与功能外溢为城市新区、组团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在城市新区、组团的建设过程中,规划始终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基础上,鼓励建成新(园)区对产业用地进行升级再开发,使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优化用地布局,推进单一的产业功能区向集战略型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活居住等混合功能的综合功能区转变,实现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红谷滩、九龙湖新城的发展较为稳扎稳打,正在成为一座有人气、有活力的独立新城,也很好地成为未来城市产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主要载体。

三是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目标实现,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位于红谷滩的省级和市级行政办公中心,蛟桥、红角洲、瑶湖三个大学园区都已形成。国体中心、红谷滩CBD、万达广场等一批大型公共设施及公共区域均已建成。红谷滩新区基本形成西客站地区、红角洲地区、CBD核心区、凤凰洲地区四大片区格局,显现滨江新城风貌,成为中部地区滨水新城建设典范;旧城中心区改造已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通过有顺序的旧城更新、功能置换和交通建设,逐步改善旧城环境;朝阳新城建设日趋成熟,主要干道和市政设施建设完成,正在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逐步完善公共配套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昌东工业区、昌南工业园区等产业组团规模效应显现。

四是推动建设省会都市合作区。为积极培育、有序建设省会都市合作区,围绕“长江中游城市群”、“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和“昌九、昌抚一体化”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省、市共同提出了构建南昌大都市区的重大举措,于2014年启动编制《南昌大都市区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培育形成以南昌为中心的南昌大都市区,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乃至全省的发展。南昌大都市区主要包括南昌市域,抚州市的临川区、东乡县,宜春市的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奉新县、靖安县,上饶市的余干县和九江市的永修县,总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积极推进昌九一体化,申报成功并启动建设“赣江新区”;加快推进昌抚一体化建设,建设“昌抚合作示范区”。正在加快推进京九客专、昌景黄客专南昌铁路枢纽规划与建设;加快推进核心区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昌九大道和昌抚大道建设、昌九快速路和福银高速扩容工程及西外环西移工程。正在加快推进“揽山入城”的建设工作,正在进行对滕王阁、绳金塔、万寿宫和进贤仓等历史街区、风貌区的整体保护和建设工作。在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基础上推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建设,加强山、江、湖地区生态环境的规划管控。

城市可持续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加快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南昌市不断加强城市对外交通站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外交通联系。加强枢纽建设,实现航空、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之间的顺畅衔接。改善城市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接驳换乘条件,通过建设绿道等方式,加强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提高绿色出行比例。以公路、铁路为发展重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好现代化的铁路、公路客运和货运站场的同时处理好对外运输与城市内部交通之间的关系,注重配套公交枢纽建设,注重各枢纽间相互联系的交通走廊的建设。完善中心城南昌客运港、昌北白水湖集装箱码头;道路网结构由“三环十一射”转变为“十横十纵”,朝阳大桥建成通车、红谷隧道进入施工阶段、二七过江通道启动研究努力提升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服务水平及等级。提高城市对外交通的综合运输能力和效率,积极融入区域交通格局。

二是改善县城和小城镇交通条件。近年来,南昌市不断加强县城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推进新一轮国省干线公路网和农村公路网规划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撤渡改桥、危病桥改造,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加大对农村客运、城镇公交站点建设力度,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提高小城镇与农村主要公路交通的通达便捷度和安全可靠性,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保证到2020年,通乡镇公路基本实现三级及以上达标,有条件地区通镇、村客车基本实现公交化。

三是拓展连接周边城市的综合通道。铁路:截至2016年底,规划铁路线路大部分已完成。南昌市先后建成了南昌铁路枢纽西环线、昌九城际铁路、向莆铁路、杭长客专。铁路1小时交通圈覆盖抚州,1.5小时交通圈覆盖长沙、九江,上海、杭州、武汉进入4小时交通圈,深圳、广州进入5小时交通圈,北京进入8小时交通圈。公路:截至2016年,总体规划中的公路建设目标大部分已完成。南昌市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达到1135公里,其中国道里程359公里,省道里程776公里。计划建设的高速公路均提前完成,围绕南昌市、辐射全省的“环形加放射状”高速公网基本成型。在总规规划内容之外,还新增了南昌至宁都、南昌至上栗的地方高速公路。航运:依据总规并结合城市需求,南昌调整了多个港区码头,并新增了一些项目。目前南昌港主要有鸡山港区、东新港区、张洲港区、老港区和客运港区,其中鸡山、东新、张洲为规划外港区。航空:昌北机场二号航站楼和一号跑道扩建等航空设施建设已完成并投入使用。

四是大力开展“美丽南昌·幸福家园”市容环境整治工程。2016年12月,我市启动了为期三年的“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市容环境整治工程是环境综合整治三大工程之一。通过以“六改”为核心的城市容貌、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推进,以“马路本色”为主体的环卫保洁作业向背街小巷和社区深化延展,以“蓝天行动”为龙头的街面秩序整治和以“农贸市场”为重点的市场环境整治等一系列工作的实施,2017年上半年查处违法建设2537处,面积17.7767万平方米,拆除新增违建1392处,面积7.9066万平方米,拆除存量违建1145处,面积9.8701万平方米;占道经营整治共查处出店经营11300多件、占道摊点41000多件、占道堆放3100多件。同时,增加2处临时设摊经营疏导点;整治非机动车乱停放32500多件,处罚非机动车乱停放案件689件。同时,针对共享单车违停现象突出的问题,市城管委主动作为,积极约谈相关企业,研究制定共享单车停放管理规定,同时我市已完成全市8781个各类强弱电落地箱体统一进行美化,形成了城市家具的一道亮丽风景。

通过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全市市容环境面貌明显提升,在国家卫生城复审迎检工作中取得良好成绩,得到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的赞誉。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是大力开展特色小镇建设。2013年以来,按照镇村联动一体建设发展的思路,我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先后出台《关于在全市集中打造一批特色小镇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城乡一体镇村联动打造特色小镇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创新性地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目标。从201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了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试点特色小镇打造。近年来,全市已打造建设18个特色小镇,有8个镇列入全省百强中心镇,并涌现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名优乡镇。如进贤县文港镇、湾里区太平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进贤县李渡镇、新建区溪霞镇入选全省特色小镇,新建区西山镇被评为全省首批美丽宜居小镇。还有湾里区梅岭镇、进贤县白圩乡、新建区联圩镇、安义县石鼻镇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后,整治效果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特别是2016年5月全省城市工作会还现场察看进贤县白圩乡和文港镇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二是大力开展“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建设。2012年,我市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出台《关于整合项目资金建设“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的实施方案》,通过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为抓手,开展以村庄规建为先导,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生态优化为基础,以休闲旅游为亮点,以乡风文明为根本的“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建设。截至目前,市县财政共投入3亿多元,拉动乡村自筹及社会投入7亿多元,着力打造了109个示范村点。涌现了湾里区太平镇合水分场垴下村、罗亭镇义坪村岭南刘家,安义县万场新村等一批建设标准高、效果好的示范典型。

三是大力开展中心村建设。2015-2016年,按照省里统一部署,我市选择46个村点大力开展中心村建设。截至目前,按照“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的思路,以“七改三网”整治建设为基础,以建设完善“8+4”公共服务为重点,全市46个中心村整治建设任务全面完工。共投入各级资金4亿多元,完成改路454公里,道路硬化率达100%,改水1.2万户、改厕1.19万户,完成率达99%,改沟224公里,清理门塘(沟渠)淤泥85541方,清理垃圾23139吨,所有村点都通有电网、广电网和宽带网。同时,46个中心村基本都配备完善有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便民超市、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场所、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和公厕,并新建或配套完善小学43座、幼儿园38座、金融服务网点24个、便民缴费网点38个、公交站台31座。特别是安义县石鼻镇水南、新建区溪霞镇店前被列为省、市、县三级共建先行示范中心村,其整治效果得到了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四是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早在2011年就探索建立了“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区处理”城乡一体化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按照模式要求,全市建有120多个乡镇垃圾压缩转运站,各级财政每年投入农村垃圾处理经费达到60元每人每年,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了9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我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在2016年全省督查考核中名列前茅。

分享:
TOP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