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你
赣服通
南昌发布
微信公众号
媒体矩阵
手机WAP
小洪同学
英文版
政务邮箱
分享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南昌市部门文件>南昌市体育局

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昌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访问量: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南昌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已经2020年市政府第21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2020年12月22日

(此件主动公开)

南昌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为扎实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2022年)建设,推动我市体育消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打造体育消费新业态,促进体育产业提质扩容,经市政府同意,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彰显省会担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在建立推进机制、强化体育设施用地保障、完善体育消费政策、创新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等方面推动体育消费试点先试先行,不断推动南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五城”建设增添新动能。

二、主要目标

(一)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的体育骨干企业或体育产业集团落户南昌,形成一批有南昌特色和国内影响力的本土体育品牌;构建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提升。体育培训、健身服务、竞赛表演等优势领域持续发展,“体育+”融合发展加快兴起,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八一体育场综合体建成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三)体育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体育市场供需繁荣,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供需结构基本均衡,体育生态系统生命力旺盛,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

三、组织领导

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体育、发改、财政、自然资源、金融、统计、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南昌市体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我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牵头负责处理体育消费试点日常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机制改革创新

1.深化体育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施开放办竞技体育策略,推动体育行政部门与培训机构、健身机构、单项协会、运动俱乐部、企业等体育类社会组织深度合作,建立不少于40个社会力量合作办体育训练基地,进一步扩大青少年体育训练人口,推动体育培训业发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2.深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改革。推动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程。积极探索政府投资新建体育场馆委托第三方运营机构经营管理的模式,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运营效能,激发场馆活力。[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3.深化体育产业统计分析机制改革。依托统计调查部门,做好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健全包含体育消费统计在内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对体育消费数据进行收集、监测、分析,对体育消费人次、消费支出、消费规模以及带动经济增长情况进行统计,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动态分析和监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鼓励达到标准的体育企业及时“升规入统”,做到“应统尽统”。体育服务类企业享受其他服务业企业同等奖励扶持政策。[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

4.落实现有惠企政策。鼓励通过谈判协商、参与市场化交易等方式,确定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使用水电气热的价格。经第三方机构评估合格,并积极参与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的体育健身场馆,用水价格按照二类(非居民用水4.45元/吨)标准执行,有效降低体育健身场馆经营成本。[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政公用集团、市体育局]

5.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在全市扶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增设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扶持资金,加大对重点赛事、龙头企业、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场馆运营、体育健身服务和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等扶持力度。引导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开发符合体育市场特点的信贷品种,加大对中小微体育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满足体育企业融资多样化需求。鼓励金融机构拓展体育消费信贷业务和金融服务,促进人均体育消费支出理性增长。(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体育局)

(三)推动体育消费模式升级

6.深化体育+互联网融合发展。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发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体育消费服务平台,综合集成健身设施查询预订、社会体育指导员咨询、体育培训报名、体育商品销售、体育赛事信息、体育赛事报名、体育新闻推送等功能于一体,推动体育消费便利化、个性化,打造体育产业新增长点。[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大数据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7.深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加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打造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精品赛事、精品景区和体育旅游目的地。鼓励各县(区)结合自身优势建设户外运动基地,有序发展自驾游、房车露营、水上运动、航空运动、自行车、马拉松等户外运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文广新旅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8.深化体育+教育融合发展。与教育部门共同制定出台“一条龙”训练体系实施方案,在全市选择一批硬件设施好、师资力量强的中小学,以项目为中心设立训练梯队,建立体育、教育部门共同培养运动员机制。鼓励各县区将体育训练基地、运动营地等纳入青少年研学基地,不断扩大青少年体育训练人口,促进我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四)丰富体育消费产品

9.搭建体育消费平台。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体育会展等服务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制定出台《南昌市体育消费券配送实施办法》,发挥政府消费券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保障民生、促进发展等政策目标作用。利用八一体育场体育综合体优势,定期举办集体育文化展示、体育技能表演、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培训中介等多元素于一体的体育夜市、体育博览会等活动,引领带动全民健身消费,促进体育服务业发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10.丰富体育文化产品。开展群众性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广场健身操(舞)等项目联赛,带动全民健身向深度、广度发展。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积极开展“我要上全运”“社区运动会”等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升全民健康和免疫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娃娃练体育,体彩来买单”“科学健身进基层”等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11.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向社会公开赛事活动目录,提升赛事活动市场化运作水平。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参加或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健身活动和培训项目,发挥社会力量在营造氛围、组织活动、服务消费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五)完善体育产业布局

12.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依托南昌“山江湖”生态优势资源,形成以体育旅游、竞赛表演、户外运动、健身康养为核心的绿色生态体育产业带。以打造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为牵引,大力推进环青山湖、赣江风光带等体育公园建设;持续推进八一体育场、体育公园、青山湖水上运动中心组成的体育综合体建设,拓展南昌国际体育中心、昌南体育中心产业功能,持续扩大休闲运动圈。(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政公用集团,南昌县、青山湖区、西湖区、红谷滩区人民政府)

13.构建特色品牌赛事体系。依托南昌丰富的山水资源禀赋优势和红色、绿色、古色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南昌马拉松、世界名校赛艇邀请赛、全国象棋男子甲级联赛等品牌赛事影响力。鼓励各县(区)挖掘自有特色资源,打造“一县(区)一品”特色赛事活动,积极扶持和培育环象湖绿道健身大会、瑶湖自行车骑行大赛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赛事,提升体育消费市场的活跃度。[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14.拓展体育赛事产业链。充分发挥体育赛事对器材装备、住宿、餐饮、旅游、交通、VR、传媒、广告等关联消费的拉动作用,深入挖掘品牌赛事的消费空间,拉升赛事服务产业链;支持赛事承办单位和运营公司以委托、冠名、特许、广告、战略合作等形式商定签订赛事商务开发及赞助合作协议;鼓励相关赛事文化创意衍生品的设计、开发、销售,深化体育赛事文化创意内涵,丰富赛事文化产品体系。[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文广新旅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六)抓好体育设施建设

15.因地制宜建设体育设施。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探索利用旧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建设改造成体育场地设施。深入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等健身设施,完善“15分钟健身圈”。[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城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16.扩大体育用地供给。将体育设施的用地纳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加大对体育产业新增建设用地的供给力度。倡导复合用地模式,支持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供地。鼓励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城市边角地块、“邮票”绿地及符合条件的“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发展体育产业。[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体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五、加强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试点工作责任单位,适时研究分析体育消费试点工作,协调解决方案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推进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

(二)明确责任分工。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加快推进落实本方案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各县(区)要把推进体育消费试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有序推进。

(三)强化宣传引导。要统一思想,强化认识,整合媒介资源,加大对体育消费试点工作的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试点工作,在推动体育消费人口增长,持续扩大体育消费规模上下功夫、做文章。

关联稿件

分享:
TOP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