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记者走进新建区溪霞镇溪霞村德胜坊家庭农场的葡萄园。葡萄架下,一串串珠圆玉润的葡萄,让人垂涎欲滴。果农抢抓晴好天气采摘、分拣、装运葡萄,基地里一片繁忙景象。面对丰收,德胜坊家庭农场负责人方友清喜笑颜开,如今他农场的经营规模扩展到300多亩,去年净收入达到30万元。
丰收不仅鼓了方友清的兜,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52岁戴沈菊是农场长年聘请的工人。“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活又不累,每天工资还有100多元,这日子真是太好了。” 戴沈菊说。高峰时期,德胜坊家庭农场用工高达30人。“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是富。我们还将增加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丰富采摘体验,吸引更多游客来感受乡村魅力。”方友清说。
近年来,新建区把家庭农场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载体,依托良好的生态、特色产业和文化资源优势,培育发展了一批示范性强、效益明显的特色家庭农场。据了解,新建区现有家庭农场1767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9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72家。
眼下,早稻抢收进入尾声。在新建区联圩镇下堡村闵家自然村,47岁的闵金财指挥着收割机在最后一片金黄色的稻田间来回穿梭。2017年他和妻子一起创业,以“种植+养殖”的模式开办了家庭农场,种植200多亩水稻,养殖30亩水面的“四大家鱼”。“今年是个丰收年,早稻亩产量达到1200多斤,较去年增长了10%。”闵金财告诉记者,以前种田靠天,现在种田靠科技。在其家庭农场的库房内,两架农用无人机格外显眼。闵金财说,作为一种新型农业机械,无人机作业速度快、植保效率高、防治成本低,为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翅膀”。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广‘家庭农场’产业发展新模式,同时把家庭农场经营者列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重点对象,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家庭农场主,不断擦亮新建区农业产业品牌。”新建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