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高新区农业现代化观察 - 南昌市人民政府 - 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国务院@你
赣服通
南昌发布
微信公众号
媒体矩阵
手机WAP
小洪同学
英文版
政务邮箱
分享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要闻>县区动态

南昌高新区农业现代化观察

一位种粮大户的转型之路

来源:南昌日报社 发布日期:2025-04-01 09:04:20 浏览量: 字体

春日的南昌高新区昌东镇,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铁犁翻飞,无人机掠过稻田洒下细密的种子。54岁的范江金站在田埂上,手中的遥控器轻轻一点,灰白色的无人机便精准降落在脚边。

这位与土地打了20多年交道的种粮大户,如今的身份是“科技新农人”。

转机

时光倒回至2022年,范江金初到南昌高新区承包土地时,面对的仍是传统农业。人工插秧、肩挑背扛的劳作方式下,亩产仅七八百斤,一个壮劳力最多管理15亩地。“那时候凌晨4点下田,弯腰插秧一整天,腰都直不起来。”他回忆道。即便在2022年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400亩,问题依然棘手:播种不均匀导致出苗率波动,施肥过量造成土壤板结,农忙时田里乌泱泱挤着十余号短工,效率却始终提不上来。

转机出现在当年春耕前的一场农机推广会。

展台上,一架标价7万元的农业无人机让范江金驻足良久。政府工作人员的介绍打消了他的顾虑:“购机补贴能覆盖30%到50%,补贴1.5万元,还有免费培训。”三天后,他在培训中掌握了航线规划、药液配比等技能。首飞当日,无人机仅用2小时完成80亩农药喷酒,成本较人工直降40%。这次尝试如同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现代农业的大门。

走进范江金的农机仓库,3架无人机、4台旋耕机整齐排列,总价值30余万元。“这台机器一天能耕80~100亩地,顶得上20个劳力。”他轻抚着旋耕机的金属外壳,语气中带着自豪。机械化的红利立竿见影:无人机播种使均匀度提升30%,农药用量减少20%;八人团队管理面积从传统模式的1400亩暴增至2000亩,效率提升近10倍。

转变

科技带来的转变不仅是规模扩张,还有生产模式的革新。

在1200亩早稻田旁,800亩油菜花已进入收获期。“稻油轮作”模式下,土地利用率提升30%,油菜籽每亩增收六七百元,粉碎还田的秸秆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过去种一季稻子要‘养地’半年,现在土地‘连轴转’能越种越肥。”范江金抓起一把泛着油光的黑土,笑容里透着踏实。这种示范效应形成良性循环:周边农户将400余亩土地托管给他种植,既保障了收益,又释放了劳动力。在范江金看来,转型之路离不开政策的“托举”。南昌高新区社发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区统筹1913.38万元用于粮油生产奖补,早稻种植每亩补贴200元,机插秧额外补助80元。对于种粮大户而言,这些政策如同“及时雨”——去年夏季持续高温导致1400亩早稻亩产降至1000至1100斤,正是有了补贴资金让他勉强保本。“刚来高新区时,政府帮我们修水沟、铺电路,这些基础设施才是规模种植的根基。”他补充道。

政府的支持还体现在全链条服务上。在鲤鱼洲管理处的智能育秧工厂,恒温恒湿环境使秧苗成活率达95%;春季农资监管行动中,执法人员严查假冒伪劣产品,为农户系上“安全带”;农机合作社里,18万元的无人插秧机经补贴后售价不足10万元,吸引越来越多农民加入“机器换人”行列。

然而,现代农业的征程并非坦途。

范江金站在田埂上,望着延伸向远方的田垄,语气中多了几分凝重:“去年高温差点让心血白费,今年是否追加投入,还得看天公是否作美。”这位老农人并未退缩,他计划引进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用数据指导灌溉施肥;还打算让儿子学习无人机维修技术。

夕阳西下,范江金的无人机完成最后一趟播种作业,稳稳降落在田埂。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人力苦耕”到“机器智耘”,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正以科技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新的篇章。

分享:
TOP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