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市直各单位:
《南昌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行动计划(2023-2026年)》已经2023年市政府第38次常务会和市委第120次常委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3年11月24日
(此件主动公开)
南昌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行动计划(2023-2026年)
为深入落实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坚定实施省会引领战略,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建设体现南昌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的通知》(赣府字〔2023〕40号)文件精神,制定如下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按照市委决策部署,围绕“一枢纽四中心”发展定位,坚定制造业立市不动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为总体目标,以优势主导产业链为重点,以高效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完善产业链、畅通供应链、优化政策链、融合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强化链群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4+4+X”产业体系持续深化完善(电子信息、航空、汽车及装备、新能源4个新兴产业,新材料、医药健康、绿色食品、轻工纺织4个特色产业,工业设计、智慧物流、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等若干生产性服务业),力争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目标,即:电子信息、航空、汽车及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绿色食品、轻工纺织8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打造VR、光电及通信、航空装备、汽车、新型储能、铝型材、医疗器械、针纺8个优势明显、集中度高、关联性强、有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统筹制造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取得明显成效,基本构筑“支撑可靠有韧性、动态平衡有活力”的产业链体系。
三、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8条重点产业链
电子信息产业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软件和硬件协同发展,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全力聚焦移动智能终端、LED、VR等优势细分产业链,探索布局5G、新型显示、物联网、汽车电子、航空电子等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优势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3000亿元。
航空产业链。坚持以整机制造为牵引,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为重点,聚力发展国产民机、教练机、无人机等优势领域,全面构筑研发、制造、试验、试飞、运营和配套服务为一体的航空产业链,着力打造航空制造、民航运输、航空服务、临空经济“四位一体”产业发展体系。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600亿元。
汽车及装备产业链。坚持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聚力发展汽车产业链,强化整车、整机与材料、零部件协同,做强商用车、做大乘用车、做特专用车。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链融合发展,强化研发、制造、服务协同推进,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积极培育高端装备零部件精密加工,发展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装备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300亿元。
新能源产业链。紧盯“双碳”战略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多元互补、协同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布局,聚力发展锂电、光伏等细分产业链,培育氢能、钠离子电池和其他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链,不断提升资源绿色供给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构建“发、储、送、用”一体化的新能源发展体系。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
新材料产业链。坚持高端化、低碳化、集群化方向,强化钢、铝、钨、锆精深加工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衔接,重点发展铝合金光伏支架、高端铝合金门窗、高品质特钢、建筑用钢结构等金属材料产品,积极培育发展铝箔、汽车轻量化材料等铝基新材料,推动研发、生产、应用、回收全链条协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向先进材料领域迈进。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500亿元。
医药健康产业链。强化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中国(南昌)现代医疗器械科创城引领作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聚力发展中医药、化学药、生物药、医疗器械等细分产业链,以强龙头、聚集群、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为主线,加快建设产品研发、生产、营销、流通一体化产业链条。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300亿元。
绿色食品产业链。坚持绿色、健康、安全导向,立足资源禀赋,聚焦饮品、粮油、畜禽、饲料四大传统领域,重点发力预制菜、地方特色食品等细分领域,加快完善绿色食品“田间—车间—舌尖”全产业链,构建特色鲜明、全链融合、绿色安全的产业体系。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
轻工纺织产业链。以满足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为导向,统筹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质量提升,聚焦织布、印染、品牌建设等纺织产业链核心环节,丰富纸制品、家具、文具、日化用品、烟花等多轻工产品元化供给,持续拓展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产品,不断提升消费供给能力。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
(二)8个标志性产业集群
VR产业集群。以红谷滩区、高新区、南昌县(小蓝经开区)为主阵地,重点依托未来科学城、VR科创城、小蓝VR产业基地、“5G+VR”特色产业园等产业承载平台,瞄准VR技术研发、硬件制造、内容制作、创新应用、人才培育等产业链环节,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整合要素资源,加强区域分工合作,加快构建泛VR产业的“产、学、研、用、融”生态圈体系,打造“世界级VR中心”城市品牌。
光电及通信产业集群。以高新区、经开区为主阵地,辐射带动新建区、青山湖区、进贤县、安义县等配套支撑区,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产业协作,进一步强化南昌电子信息产业链在全省的引领带动作用,瞄准移动智能终端ODM制造,深耕LED芯片制造和封装,补齐产业链短板,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综合竞争力,有效提升产业链发展的内生性、稳定性和自主性,打造全国重要的移动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和以硅衬底LED为特色、以应用端为突破的“南昌光谷”。
航空装备产业集群。以高新区、经开区为主阵地,辐射带动南昌县(小蓝经开区)、安义县、青云谱区、新建区等配套支撑区,加快推动南昌航空城、空港新城等平台建设,紧跟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深入参与大飞机国产化替代进程,深入挖掘在机体复合材料、航电系统、机电系统、相关结构零部件制造等细分领域优势,积极承接C929制造任务,不断延伸拓展ARJ21产业链,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端航空产品研发、制造中心。
汽车产业集群。以南昌县(小蓝经开区)、经开区为主阵地,辐射带动新建区、高新区等产业协同区,充分发挥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引领作用,推动整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协同发展,补链强链、集链成群,不断提升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建设,促进汽车产业链与人工智能、电子、信息通讯、道路运输等领域深度融合,打造面向全球、辐射亚洲的轻型商用车生产基地和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乘用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新型储能产业集群。以经开区、新建区为主阵地,辐射带动高新区、南昌县(小蓝经开区)、安义县等配套支撑区,积极抢抓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机遇,围绕储能材料、储能核心设备、储能系统集成和电源管理系统、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推动新型储能多场景应用,前瞻布局新一代储能技术及装备,加快促进新型储能与能源、电力、电子信息等领域深度融合,推动“火光氢储”多维发力,“源网荷储”一体化推进,打造中部地区新型储能产业集聚区和融合应用示范区。
铝型材产业集群。以安义县为主阵地,带动南昌县(小蓝经开区)、经开区协同发展,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铝精深加工产业链,逐步向建筑铝模板、工业散热管、光伏铝边框、汽车轻量化材料、新能源铝箔等铝基新材料领域迈进,健全完善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认证中心等产业服务体系,加速推动铝型材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打造中部地区铝基材料产业高地。
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以进贤县为主阵地,带动高新区、南昌县(小蓝经开区)、青云谱区协同发展,巩固扩大一次性输注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领域优势,重点发展高值耗材、体外诊断医疗器械、血液净化器械等中高端医疗器械。持续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研发生产、孵化转化、检测临床、注册办证和人才培育功能为一体的产业服务体系,促进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打造全国驰名的卫生材料生产基地。
针纺产业集群。以青山湖区为主阵地,带动南昌县(小蓝经开区)、安义县协同发展,加快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重塑,推动纺纱、织布、染整、印花、成衣加工全链条提升。聚焦“个性化、多样化、时尚化”消费需求,完善提升创意设计、时尚会展、电子商务、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产业配套体系,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和配套中小企业垂直整合、兼并收购、产能对接、联合攻关,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针织服装产业高地。
四、主要举措
重点围绕“机制引领、强链建圈、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平台提升、企业培育、融合发展、要素聚焦”工作思路,实施八大行动。
(一)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引领行动。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健全完善产业链链长制运行机制,市级层面由市政府市长担任总链长,市政府其他市级领导担任各重点产业链链长,探索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链主+”工作模式。推进“链长+链主”工作模式,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政企沟通渠道,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联动链上企业及时向链长反映重大发展诉求,不断完善“链长统筹协调、链主牵头反馈、部门跟踪落实”的全流程服务体系。推进“链长+园区”工作模式,链长指导规范产业发展导向和产业区域布局,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县区、开发区集中资源力量统筹推进本区域产业链项目建设、企业培育、招商引资,打造产业集群。探索建立“产业链+链主企业+X(产业基金、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运作机制,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完善平台、技术创新。〔责任单位: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责任部门,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二)实施产业强链建圈攻坚行动。加快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依托世界VR产业大会、中国航空产业大会暨南昌飞行大会等重大活动平台,加强国际产业链合作,主动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紧盯产业链关键环节,力争引进落地一批“高大上”“链群配”项目。加快落实“一产一策”,统筹开展一批产销、产用、产融、人才、技术等对接活动,推动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关键设备以及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市场应用等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联动,增强产业协同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链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打造一批标志性产业链。依托未来科学城建设,积极布局培育未来产业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坚定实施省会引领战略,充分发挥南昌产业引领作用,落实市际联系会议制度,持续加强与赣江新区产业协同,不断强化区域合作,推进创新链紧密协同、产业链深度耦合、人才链交互共享、资金链精准配置,加快构建链式关联、梯度布局、协同融合的产业链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委人才办、市金融办、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三)实施产业创新能力升级行动。围绕8条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发挥作用、协同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促进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市场化运作机制,打造形成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深入实施“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科技示范工程,建立重大科研任务“重大专项”“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深入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快推进“专精特新”、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切实加强区域统筹,积极引导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提速建设,努力创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形成东、西交相呼应的区域创新格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四)实施产业链数字赋能行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和集成应用,充分发挥南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作用,分类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 推动工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园区数字化转型, 探索建设产业大脑。深入推进“5G+智慧工厂”试点示范建设,推动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的智能工厂、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链数字化水平。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存储和算力基础设施等建设,切实运行好、管理好、利用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建设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西分院和中国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西分中心,积极培育国字号工业互联网平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五)实施产业平台优化提升行动。持续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健全优化“管委会+公司”和“一区多园”管理模式,推动开发区提能升级。高标准推进未来科学城建设,充分发挥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作用,重点突破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等方向,探索推进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建设。积极盘活闲置土地、厂房、设备等资源,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建立健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标准体系,提升开发区承载功能。强化发展实体经济主责主业,进一步聚焦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着力构建布局优化、结构合理、链条完善、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强化区域分工和优势互补,积极融入全省产业链分工体系,发挥省会引领作用,协同打造电子信息、航空等一批跨区域的产业集群,积极创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六)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倍增发展,深入推进领航标杆企业培育工作,建立重点培育清单,“一企一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强化“五上”企业培育工作,扶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专业化“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深化拓展供应链合作关系,加快构建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引导独角兽、瞪羚企业及培育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建立研发机构、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上市和发行公司债券融资,全力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实现境内外上市公司质量和数量显著提升。〔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中小企业局、市金融办,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七)实施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科技咨询、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广服务型制造模式,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深化产业链链间协作,推动基础材料产业链与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中后端应用类产业链融合。全面梳理供应链关键流程、关键环节,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关键重要领域备份系统。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与工业安全生产深度融合,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应急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
(八)实施产业要素保障提升行动。综合运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产业链现代化指数、产业集群先进性指数和企业“亩均论英雄”等评价结果,合理配置资金、土地、水、电、气、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充分发挥南昌现代产业引导基金、南昌VR产业母基金、江西映山红股权投资基金等引导作用,加强与国家级产业基金体系开展资本合作,推动产业补短板强弱项。积极发挥新“人才10条”“顶尖领军人才领航计划”“南昌市双高工程”等政策作用,充实南昌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快南昌技师学院和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等技工院校建设,培养、输送、储备一大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在放宽市场准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优化服务模式,落实“一网选中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扎实推进工业企业“大走访、大帮扶”活动,优化帮扶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
五、组织实施
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产业链推进工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链长制工作的组织协调,牵头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研究建立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工作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市直相关部门要把链长制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重要范畴,市统计局要研究建立产业链统计监测体系,各县(区)、开发区要建立相应的产业链推进工作机制,树立“全市一盘棋”意识,形成抓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合力。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政企沟通渠道,更好发挥企业家推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作用,健全企业家参与重大产业政策制定的制度。加大对推进产业链发展特色典型经验案例的发掘和宣传推广力度, 营造抓产业链、抓制造业的共识和氛围。
附件:1.南昌市电子信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2.南昌市航空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3.南昌市汽车及装备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4.南昌市新能源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5.南昌市新材料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6.南昌市医药健康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7.南昌市绿色食品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8.南昌市轻工纺织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附件1
南昌市电子信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进一步推动南昌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对南昌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提高南昌在国内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地位,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优化产业生态圈,增强产业链发展韧性,聚焦高端化、规模化,培育具备国内一流市场竞争力、产业辐射力和创新活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打造我市工业万亿时代的新增长极,引领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全力聚焦移动智能终端、LED、VR“3”个主导优势产业链,探索发展新型显示、汽车电子、电子材料、物联网等“N”个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全力打造“中部电子信息重镇” “国家级电子信息制造基地”和“世界级VR中心”。
(二)主要目标。到2026年,“3+N”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链全产业链规模达到30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2600亿元,电子信息服务业400亿元。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高地基本确立,产业链补链强链取得明显成效。企业实力显著提升。力争培育1家千亿级企业集团,1家500亿级企业,2家300亿级企业,5家百亿级企业,50家10亿级企业;聚集20家以上中国VR50强企业;新增5家上市公司。要素支撑显著提升。产业基金体系加快构建,优质专业人才、资本、平台等一批要素资源向我市集聚。高新区、经开区两大支撑区以及南昌VR科创城、小蓝VR产业基地、青山湖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进贤县印刷电路板产业园等专业特色园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移动智能终端、半导体照明等产业链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承担一批省部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深度参与制定一批国家及国际行业标准,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孵化方面取得一批显著成果。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力争手机ODM年产量达到1.5亿台,笔记本电脑ODM年产量达到3000万台规模,产量位居全国前三;LED外延芯片和封装年产量分别进入全国前五,VR技术在教育实训、文化旅游、党建宣传、社会治理等重点应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链。一是做大整机制造规模。支持高新区进一步集聚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支持ODM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着力培育本地特色终端品牌。积极拓展终端产品种类,积极引进平板电脑、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车载终端、智能水电气仪表等企业。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在终端的集成应用,鼓励整机企业开发具备5G应用、全面屏、高清显示屏、柔性显示、人工智能图形处理器、人脸识别、无线充电等新技术的高端产品。二是延伸关键零部件链条。支持龙头企业继续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发展,进一步扩大产能。布局光学镜头、虹膜识别摄像头、摄像头模组、手机闪光灯、受话器、耳机、玻璃盖板、陶瓷后盖等元器件的研发和制造,打造智能终端元器件领域的综合型产业集群。开展屏幕发声、屏下摄像头等新一代视听技术研发创新,抢占未来手机技术发展先机。三是提升配套软件水平。加快突破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在移动智能终端上的应用,支持移动智能终端制造企业与软件企业联合开展终端软件更新和适配,打造整机方案设计、个性化定制等应用服务。
(二)LED产业链。一是扩大上游芯片规模。优先支持硅衬底LED技术,强化硅基LED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开发,加快硅基LED产业化进程,将硅衬底LED芯片辐射到全国LED产业主要集聚区。二是拓展中游封装市场。突出硅衬底LED芯片大功率方向光的技术优势,重点发展硅衬底大功率LED封装,优先支持功率型白光LED封装、新型显示LED封装、紫外LED封装、红外LED封装项目。拓展硅衬底LED封装在户外照明、背光源、紫外照明,以及汽车、手机闪光灯、安防、家电等领域的新应用。三是发展下游应用环节。重点发展中、高端LED应用产品,大力发展室内功能性照明、户外功能性照明、景观照明、LED显示屏、交通指示灯、电视背光、手机和键盘背光源、Mini/Micro LED背光、装饰灯等LED传统应用产品;积极拓展智能照明、紫外固化杀菌消毒、红外应用、光通信、汽车照明灯等LED新兴应用产业。重点支持LED照明、大尺寸LED背光源、全彩显示屏等产业的发展,优先发展LED大功率照明应用产品。以太阳能LED路灯项目为切入点,推进LED产业与光伏产业的互动与联合。四是突破关键设备及配套材料。重点突破硅基LED材料制备专用高端设备(MOCVD),发展自动封装设备、光电测试和筛选仪器等设备。发展智能化、全自动化LED应用生产线。重点发展为LED配套的MO源以及荧光粉、胶水、支架、专用二次光学器件、专用驱动电源等基础材料项目,构筑与LED全产业链相适应的配套系统。
(三)VR产业链。一是做大终端设备规模。大力发展面向普及型消费领域的PC端、移动端、电视端、一体机、CAVE沉浸式系统等多形态虚拟现实终端及显示系统。重点发展面向工业制造、教育、医疗健康、文化艺术、商贸等重点行业及特定应用场景的终端设备产品。二是加快发展配套产品。核心组件方面,重点发展光学镜头、衍射光学元件、影像模组、三维建模模组、三维相机等。配套设备方面,重点发展数据手套、数据衣服、操纵杆、触/力觉反馈装置、三维位置传感器和三维声音产生器等交互设备,以及内容采集、编辑、处理等虚拟现实相关设备。三是加快研发软件产品。重点发展虚拟现实专用软件,包括虚拟现实操作系统、软件工具包(SDK)、中间件、三维引擎、影像合成和绘图工具软件、行业解决方案、内容制作以及开发平台等。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平台和开发引擎,提升虚拟现实产品软硬件集成能力。四是推广行业融合应用。重点开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制造、教育、岗位实训、旅游、文娱、医疗等行业场景的示范应用。发展面向移动端、客户端、网页版的虚拟现实游戏、动漫内容、网络原创视听节目的创作生产。积极发展虚拟现实融合业态,推动虚拟现实在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应用。
(四)其他领域。积极布局5G、新型显示、物联网、汽车电子、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电子信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势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新型显示产业重点发展Mini-LED、Micro-LED、OLED等显示面板产品和配套材料。5G产业重点发展适用5G智能终端产品、关键器件和行业应用。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芯片、传感器件等关键元器件以及行业解决方案。汽车电子产业重点发展车载电子核心零部件及应用产品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重点发展存储、处理、网络等算力资源的租用服务。
三、重点任务
坚持产业发展“生态思维”,重点实施平台联动、龙头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服务促动等“五大工程”,不断优化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
(一)实施平台联动工程。充分发挥以高新区、经开区为核心集聚区,以红谷滩区为创新引领区的“两核一新”集聚功能,夯实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高新区依托移动智能终端VR硬件制造全产业链;经开区以LED、移动智能终端产业为主导,推动区域内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红谷滩区全力发展VR、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力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同时,积极发挥南昌县(小蓝经开区)、新建区、青山湖区、进贤县、安义县等县区(开发区)的“多点配套”功能,根据本地资源禀赋,错位发展独具特色的县区(开发区)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模式,促进我市电子信息全产业链协作互补。
(二)实施龙头拉动工程。围绕移动智能终端、LED、VR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在项目试点示范推广、优质人才团队引培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向千亿、五百亿的标志性领军企业迈进。深化政企协同,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部委,以及江西省各主管部门的沟通对接,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级、省级重大专项和试点示范等扶持政策,加快提升品牌知名度。对于龙头企业进行中的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一项目一工作组”的方式,派专人全方位、全过程参与项目推进实施,协调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增设分厂等方式,整合南昌及周边业务资源,加大在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创新集聚区的战略布局,向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企业梯队迈进。
(三)实施项目带动工程。一方面,着力激活存量。支持现有企业扩产扩建,推动龙头骨干企业继续增资扩产,推动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另一方面,着力引进增量。办好世界VR产业大会、南昌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会等重要对接活动,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交流,招引一批电子信息领域高成长项目和行业龙头及配套企业。移动智能终端领域,着力完善二、三级配套环节,加快推动显示屏、光学镜头、内存芯片、传感器、手机精密马达等零部件配套生产;LED领域,针对性地补强我市LED下游应用薄弱环节,引进普通照明、显示屏、背光源等传统应用和植物照明、健康照明、深紫外、智慧照明等新兴应用企业,同时,引进荧光粉、胶水、支架、专用二次光学器件、专用驱动电源等短板配套项目;VR领域,聚焦虚拟现实终端、感知交互外设、内容采集制作设备等环节招引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
(四)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做强国家级平台,落实配套资源、政策支持,提升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引领能力;实施年营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自建或共建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支持行业头部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政策,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重大新产品和关键技术产业化;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研发费用后补助政策、“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重点鼓励企业围绕Micro/MinLED等新型显示技术以及“近眼显示、感知交互、三维传感、云化渲染”等VR领域核心技术开展科学研发,推动解决行业重大需求或产业关键技术难题。
(五)实施服务促动工程。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持续保障企业投资、建设、运营、发展全过程中的各类要素供应,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一是夯实政策支持。做好现有政策的兑现工作,引导各类政策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以市场化机制提出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服务需求,促进政策与产业链发展同向发力。二是夯实机制支撑。强化日常调度机制,完善日常监测机制,切关注重点区域、重点集群、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及时准确掌握重大情况和变化,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三是夯实人才支撑。依托骨干企业、产业基地、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重点引进一批电子信息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驻昌公办院校与电子信息骨干企业加强订单式培养合作,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提高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匹配度。四是夯实金融支撑。鼓励金融机构针对电子信息类中小企业,积极创新科贷通等特色金融产品,量身定制开发金融产品。加快推进江西VR产业母基金、世纪华通XR产业链基金、浙江大学南昌研究院产业投资基金等的组建,尽快开展子基金及优质标的项目遴选,加快推动优质项目的孵化和发展。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统筹推进。全面落实全省深化发展和改革“一号工程”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市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统筹推动作用,推动各县区(开发区)、各部门找准定位,强化工作联动,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调度监督。强化日常调度机制,根据工作需要召开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会议,调度重点工作,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完善日常监测机制,做好电子信息产业运行监测工作,密切关注重点区域、重点集群、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分析各地产业动态,及时准确掌握重大情况和变化。
(三)强化人才支撑。支持高校联合重点企业、重点园区探索建立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和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长效机制,加强专业人才订单式培育,分批次大力培养电子信息类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健全弹性引进人才机制,柔性引进高端电子信息领域人才。
附件2
南昌市航空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江西省航空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等有关工作部署,加快推进南昌“一枢纽四中心”建设,进一步推动航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产业链构建和产业集群培育,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各方资源,不断拓展产业规模,优化空间布局和配套层级,稳步提升科研水平,形成航空制造、民航运输、航空服务、临空经济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努力将南昌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端航空产品研发、制造中心,中部地区重要的航空运输枢纽,国产民机产业承接和维修基地及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二)主要目标。到2026年,全市航空产业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600亿元,其中航空制造营业收入力争突破650亿元,航空制造营业收入实现全省第一、中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目标。形成以高新区南昌航空城、经开区空港新城为重点,以南昌县(小蓝经开区)、新建区、青山湖区、红谷滩区等地为支撑的“双核引领、错位发展、多区协同”航空产业发展格局,着力将南昌建设成为国产民机研发制造示范基地,教练机、无人机研制重要基地及航空发动机重要的试飞试验基地,构筑成集研发、制造、试验、试飞、运营和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完整航空制造产业集群,成为国际知名的高端、高效、高辐射航空产业基地。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聚焦国产大飞机发展,打造国内重要的国产民机产业制造、试飞、维修基地。大力发展国产大飞机机体设计、复材研制、发动机试验等研发环节。发展国产大飞机大部件制造、零部件加工,做强试验、试飞、完工交付等制造环节,成为中国商飞第二制造基地。拓展国产大飞机运营、维修等相关业务,依托基地航司,建立国产民机维修中心。
(二)助推军用飞机军民融合发展,形成国内一流的高端航空产品研发制造中心。推动教练机、无人机、直升机等整机研制工作。积极对接国内外用户需求,大力开拓军贸市场,巩固提升南昌军机产业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力。围绕军机产业开展军民融合配套工作,做大做强零部件制造、机载系统等配套产业。
(三)紧盯通航产业发展机遇,打造国内重要的通航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通用飞机、民用直升机等整机研发、制造,加快现有机型军转民步伐。推动无人机产业发展,引进无人机整机、系统、配套、培训等产业配套企业。加快培育通航服务产业市场,打造从通航研制到通航运营的产业链生态。
(四)大力推动民航运输发展,打造中部地区重要区域枢纽。重点打造南昌空港新城,建设综合功能较强的航空服务园区,大力发展航空客货运,建立现代航空物流体系,带动航空食品加工、航空培训与会展经济的全面发展与产业升级,成为国内一流的航空枢纽中心。
(五)加快培育临空经济,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重点发展航空维修、航空客改货等航空核心产业,发展临空商务、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轻量化高端智能装备等临空高端制造业,以及跨境电商、航空培训等临空现代服务业,形成完备的临空产业体系。
(六)做大航空会展经济,打造商务会展基地,树立航空会展品牌。按照“一东一西”、“一城一郊”的模式,依托中国航空产业大会暨南昌飞行大会的影响力,合力打造商务会展基地。在瑶湖机场,依托现有厂房设施,举办航空飞行器展、航空装备制造展、飞行测试展;在空港新城,利用临空优势,举办跨境电商展、工程机械展、汽车展。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协同融合的航空产业创新体系。一是培育一批创新型航空企业。加大航空产业研发投入及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军民两用教练机、直升机、通用飞机、无人机、大飞机及相关设备系统的技术水平。以南昌航空城为依托,围绕C919大飞机、ARJ系列支线飞机、C929宽体客机、发动机、军民教练机、直升机、中高端公务机等,积极争取参与研制工作的国内外企业落户南昌,引导企业参与整机及零部件、大部件、发动机、机载系统、复合材料研制,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深度融入国际国内航空制造分工体系新格局。二是打造一批航空产业研发创新平台。围绕军民两用飞机研究、开发、集成、试验、试飞等,加快建设高水平的航空科创城、航空研究院、国家级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等。加强与国内知名航空研发机构、高校对接合作,建设一批核心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以企业为主导,依托科研与产业项目,建立企业与研究机构科研联合攻关机制,建设多个航空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在南昌综保区内建设航空产业保税研发设计、航空发动机检测维修中心。整合航空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科技资源,积极推进国家航空器试飞改装基地建设。三是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创新的推动作用。以创建国家(昌景)军民融合创新建设区为引领,充分发挥军机研发制造优势,大力开展“民参军”“军转民”科技创新,加大对军工技术转化产品的建设和推广应用。重点推动龙头企业军转民发展,引导企业制定专项实施计划,编制产能释放清单和承接企业清单,带动“军转民”中小企业发展。在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和完成自身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分类推进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重大试验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国防科技资源向民用领域开放。
(二)构建一体化发展的航空制造体系。一是大力发展以整机制造、总装交付为牵引的主干产业。干支线飞机方面,以国产C919大飞机项目试飞基地运营为契机,争取ARJ21生产试飞、C919完工交付等更多任务落户南昌。军民用教练机方面,瞄准未来飞行训练发展趋势,大力开发L15外贸升级型高级教练机、K8改进型基础教练机,拓展运动、训练类军民用教练机,完善军民用教练机产品体系。无人机方面,以国家深化低空空域改革为契机,大力开发轻、中型无人直升机、物流无人机、固定翼无人机以及多旋翼无人机,扶持壮大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推进无人机产业化快速发展。二是加快发展以零部件、大部件、发动机、机载系统、复合材料为依托的分支产业。零部件方面,以企业一般能力产能释放和社会化配套为牵引,从组件、部件、标准件入手,推进企业参与多种类型的航空零部件生产,引导铝合金、铝型材产业向航空用铝合金薄板、厚板、挤压材和锻件延伸拓展。大部件方面,围绕国产C919大飞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机身大部件制造由前机身、中后机身向机头、中机身、机翼、垂尾、起落架、机舱门等机体结构大部件拓展,着力形成机身集成制造能力。发动机方面,积极推进航空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和完善航空发动机产业链配套能力。机载系统方面,策应航空产业国产化发展需要,整合航空、机械、电子产业优势,突破机电、航电系统研制关键技术,推进航空航天集成线缆制造项目建设,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成为配套商和供应商。复合材料方面,依托参与C929宽体客机中后机身研制的契机,大力支持航空企业发展,重点突破大尺寸复合材料结构件的设计、工艺、制造、检测、维修等关键技术。
(三)构建多业态发展的航空运营体系。一是着力织密航空客运网络。加快引进基地航空公司落户南昌。推进国际、国内直达航线建设,填补国内重要航点的2小时时刻空白,力争与旅客吞吐量500万量级以上中远程机场航线网络全覆盖,实现与三四线发展潜力城市网络无盲点。依托区位优势,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外溢客源,推动东南亚航线向点多、面广、频次高发展,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航空枢纽。二是大力拓展国内国际货运航线。鼓励更多国内航空公司新开通南昌始发的航班,鼓励更多国际航空公司增加至南昌的中远程航班。培育南昌本土货运基地航司。支持航空公司增开全货运航线航班。三是提高国产民机运营水平。以现有干支线机场为依托,鼓励在南昌运营的航空公司全面启动运营国产民机,组建国产民机机队,助推国产民机快速发展。支持干支线飞机整机制造企业与运营航司开展航空产业运营合作,在连接国内主要城市的直达航线和旅游航线中引入国产民机,扩大国产民机在南昌的市场占有率。四是完善通用航空运营模式。依托南昌良好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通航+旅游”,增开直升机游览业务,进一步推进通用航空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大力开拓初教6飞机民用市场,完善初教6飞机服务体系,为后续飞机进入民用市场奠定基础。鼓励政府机关积极购买通航服务,开展“通航+应急”“通航+警务”等业务,依托大南昌都市圈建设,以南昌为中心,着力建设突发公共事件航空紧急救援体系。
(四)构建多极化的航空支撑体系。一是建立航空产业飞行服务体系。全力推进昌北机场进离场航线分离和江西辖区空域管理精细化,提升民航航路、航线的飞行容量,加快推动昌北机场三期改扩建工作,不断做大南昌民用航空市场。积极推进低空空域开放,改善低空空域使用条件,努力拓展民用航空机动空间。联合航空企业、军民融合企业以及国有资产投资平台,推进固定运营基地、维修机构、飞行服务站以及其它配套设施建设,适时打造航空一站式维修基地,配套提供保税航油加注、航务飞行计划和航空气象信息等综合服务,不断健全航空服务体系。二是持续完善航空口岸功能。常态化运营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进境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水果三个指定监管场地。三是提升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能力。依托中国民航江西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大力开展正常类、实用类、通勤类飞机和旋翼航空器,以及运输类飞机、发动机、螺旋桨零部件和组件的审定,拓展华东、华中地区适航审定服务范围,尽快形成较大规模的适航审定能力。发挥适航审定的技术优势和服务地方航空产业发展的保障作用,提升航空器审定效率、降低审定成本、缩短审定周期,推动更多航空器产品、型号落地。四是打造航空产业试飞试验核心基地。充分利用瑶湖机场试飞资源,加强瑶湖机场规范运营管理,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把瑶湖机场建设成为国内重要改装试飞基地,进一步保障飞机整机制造企业试飞需求,为改装试飞基地远期建设预留发展空间,为后续争取C929宽体客机试飞任务奠定基础。五是加快夯实航空服务平台。契合未来航空服务产业大发展的需求,充分依托南昌保税区高新片区,借助海关特殊监管区优势,积极筹建航空器材保税仓库,推动建设航空金融示范区。加快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国内重要的航空枢纽,促进民用航空产业“弯道超车”。积极筹建航空产业计量检测平台、航空器无损检测平台、3D打印平台、零部件精密加工平台等,促进区域内企业资源共享,增强服务能力,降低企业研制成本。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依托南昌市航空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协调各方力量与资源,统筹全市航空产业发展,推动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完善和兑现相关支持政策,为南昌航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各县区(开发区)要对辖区内的中央驻赣相关航空单位做好联勤保障工作,形成联动机制。
(二)强化要素保障。支持航空投资平台发展,做大总量规模,以政策性及引导性投资方式,为落户我市的航空产业重大项目发展提供支撑。明确航空领域新项目用地类型,依法依规运用多种方式供应航空新项目用地。对纳入国家、省重大项目清单的航空产业项目,直接配置计划指标。
(三)加强人才建设。强化人才要素保障,全力落实人才“引、培、用、留”各个环节的政策,加大飞行、机务、空管、航空制造工程、航空推进理论与工程、飞行器制造、飞行器设计等航空类紧缺性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推动产业人才量质双升。按照现有人才政策,进一步加大航空产业人才引育力度,加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航空院校的对接合作。
(四)强化安全生产。深入贯彻实施《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根据《江西省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要求,强化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等有关部门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的监管职责,严格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积极应用消防物联网监控、火灾智能探测预警、电气火灾检测等先进物防技术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管理,防止安全生产事故、火灾事故发生。
附件3
南昌市汽车及装备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贯彻落实《江西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 (2023-2026年)》有关要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市汽车及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瞄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方向, 强化整车、整机与材料、零部件协同,坚持创新引领与应用牵引并重,立足现有基础禀赋与特色优势,聚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应急装备制造等发展方向,进一步补齐产业链、完善供应链、优化创新链、拓展服务链,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打造特色高端产业集群,推动全市汽车及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中心,为我省全力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提供坚强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6年,产业规模稳步提升,汽车及装备产业链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2300亿元,其中汽车产量达到60万辆,建成“全国商用车高地”,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实现轻客第一、皮卡第二、轻卡第三的目标。产业配套显著完善,重点引进、培育和提升一批在汽车电子、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领域的关键零部件企业,新增汽车及装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00家左右。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共性与前瞻性技术研究、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培育省部级新能源汽车重点实验室1家和国家级汽车检验检测机构1家。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3个以上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优秀场景),培育5家以上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设10个数字化车间与智能工厂,开发和推广一批数字化转型方案。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汽车产业链。依托小蓝经开区、南昌经开区、南昌新建区等三个省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重点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聚焦汽车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围绕电机、电控、汽车电子、动力电池等关键领域开展招商,补齐短板弱项。重点推进油电混合驱动系统、动力系统总成、高性能动力电池、整车性能优化和轻量化等汽车节能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提升商用车电动化和乘用车规模化水平。加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力度,积极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路径,推动汽车产业加快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依托小蓝经开区区、高新区、经开区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制造等产业基础,积极培育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数控机床领域重点发展高精度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加大对数字化协同设计、精密及超精密机床的可靠性及精度保持技术、复杂型面和难加工材料高效加工及成形技术、人机交互编程、加工工艺数据库管理智能化、自适应控制和调节、远程监控和诊断等数控系统智能化技术等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实现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远程维护等智能化功能。智能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机器人零部件、机器人用先进材料与加工技术。围绕“核心零部件—整机—后市场”产业链条, 加大对伺服电机、减速器等短板环节的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建设高端智造科技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三)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依托新建区轨道交通产业园,重点引进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积极培育轨道交通产业链。重点发展智能化轨道故障检测装备、轨道交通制动系统、动车组及客运列车、城市轨道交通制造及维修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
(四)应急装备制造产业链。依托小蓝经开区、高新区应急电源、应急救援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推进应急产品高端化、智能化、系列化、成套化发展,积极培育应急装备制造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精度灾害监测预警与信息发布产品、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产品、智能无人应急救援装备、重大消防救援产品等附加价值较高的应急产品。依托重点企业建立完善应急动力装备云平台、大型通信指挥移动平台等, 加快发展应对突发事故的应急电源、抢险救援车、负压救护车、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安全监测系统等产品。
三、重点任务
(一)做大产业规模。一是盘活企业存量资源。鼓励骨干企业依法依规通过企业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提升企业核心业务水平。推动整车企业的乘用车生产资质重新启用和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获取。持续推进国内外知名头部车企、造车新势力与现有车企开展资产重组、产能合作、代工转产等战略合作,全力盘活存量资源和现有资质、产能。二是深化企业战略合作。加快重组后的整车企业战略转型,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基地;进一步推动企业靠大联强发展,持续深化整车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头部车企的合作,共同开发、引进先进产品。三是加大产业招商力度。聚焦延链强链补链,围绕电机、电控、汽车电子、一体化压铸、动力电池生产及回收利用等关键领域开展招商,补齐短板弱项。引进和培育一批车载操作系统、智能传感器、智能座舱等方面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延长补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条。四是积极培育特色装备产业链。依托现有产业优势,积极培育高端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精密模具、轨道交通装备、应急装备制造等细分产业链,重点支持一批特色装备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快速发展。
(二)推动产业升级。一是加快车企电动化转型。引导整车企业转型发展,重点支持整车企业加强纯电动平台体系建设,积极布局增程式、插电式、氢燃料等多种技术路线,全方位完善传统商用车转型电动化实施路径。二是发展高端整车产品。准确把握消费升级新需求,支持整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中高端轿车、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商务车等乘用车,加快轻客、皮卡、轻卡等商用车车型迭代升级,开拓皮卡乘用化细分市场,引导专用车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三是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重点推进南昌经开区、小蓝经开区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深化5G应用,实施城市道路、城市快速路、普通公路的交通标志标识等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以安全出行为前提,逐步对高级自动驾驶进行半开放和开放道路测试。四是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推动汽车及装备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支持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深入推进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加快建设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引导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企业管理、营销服务等环节推广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系统,构建以整车企业为重点,协同带动零部件企业同步提升的数字化新格局。
(三)加强创新研发。一是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组建研发机构,梯次构建“初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研发机构体系。采用“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研发机构围绕重点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引导作用,支持汽车及装备产业链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二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省级汽车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瞄准前沿技术,深化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推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产业化技术之间的有效贯通。鼓励符合条件的汽车及装备产业链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导入研发团队和创新项目资源,提升产业技术研发能力。三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江西省智能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共建研发平台、联合技术攻关、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促进汽车及装备产业链“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发展。四是实施推广新模式。深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相关政策实施,落实产品应用保险政策,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互促发展模式,鼓励有需求的主体采购技术转化、软件、零部件和整机产品,加快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在汽车及装备产业链的推广应用。
(四)完善产业生态。一是强化整零协同发展。鼓励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加强合作,多层次开展产业链对接活动,引导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促进上下游供需相衔接、资源要素互共享、产品服务强协同。二是完善新能源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申报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三是促进行业交流合作。依托江西省汽车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南昌市汽车产业制造联合会等行业组织,搭建高效务实的政企对接服务平台,开展行业交流、供需对接等相关活动。四是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支持汽车及装备产业链创新企业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鼓励符合条件的汽车及装备产业链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省内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五)促进汽车消费。一是强化汽车品牌建设。以品牌建设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南昌市在商用车细分领域的品牌优势,扩展南昌造汽车品牌影响力。鼓励南昌汽车及装备企业通过展会、赛事、营销等多维度推广自主品牌,不断提高行业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二是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推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使用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除专业及特殊用途车辆外,一般性公务用车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确保不低于30%,力争达到50%。鼓励企业、经销商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引导农村绿色出行。推进公交、出租、物流等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三是支持企业扩大出口。引导金融机构依托出口融资担保、信用保函等产品,支持汽车企业开展外贸业务;支持企业参加境外专业汽车展会和出口信用保险,开拓“一带一路”沿线等新兴市场,带动整车及零部件出口。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持续推进产业链链长制,精准帮扶产业链协同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困难问题,优化链长制工作推进体系、支撑服务体系、决策咨询体系、议事协调体系。统筹推进各县区(开发区)建立和完善推动汽车及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细化落实有关推进措施。
(二)加大政策支持。发挥市级产业“一产一策”的引导支持作用,强化对汽车及装备产业链政策支持。强化链主企业推进产业链发展的主导领航作用,以市场化机制提出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服务需求,引导各类政策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促进政策与产业链发展同向发力。
(三)优化人才服务。进一步发挥好《南昌新“人才10条”》引领作用,利用好南昌市相关政策吸引和培育一批汽车及装备产业链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在昌创新创业。深化工程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创新能力突出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支持各大高校与我市汽车及装备产业链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鼓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活动,提升企业人才层次。
附件4
南昌市新能源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我市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市新能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聚焦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坚持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重点做大、做强、做优锂电和光伏两个细分产业, 通过龙头引领、创新驱动、集群集聚、绿色智能、供需互促、融合协同,进一步增强我市新能源产业链综合实力和内生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增强全市新能源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为推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大力实施新能源产业链长制,充分发挥全市新能源产业联席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合力推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加速形成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2026年,全市新能源产业链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其中,锂电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光伏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发电、输变电设备及电线电缆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氢能、钠离子电池、其他新型储能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制造环节,锻长板、补短板、巩固锂电产业链的电池电芯、锂电铜箔,光伏产业链的电池及电池组件等优势环节,补强锂电产业链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光伏产业链的硅料硅片、逆变器等薄弱环节。应用环节,大幅拓展规模、范围和领域,打造一批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力争在锂电池关键材料、锂资源及锂电池制造、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领域的创新能力达到先进水平,在固态电池、新一代高效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技术研发产业化上取得突破;推动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龙头引领有效发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力争在三年内新增3家营业收入超百亿规模的行业领军企业,5家营业收入超50亿元规模的骨干型企业。重点龙头骨干企业整合资源、技术创新、行业引领、产业协同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锂电产业链。引导各县区、开发区合理有序布局锂电产业,促进产业链协同配套。在区域布局上,重点打造经开、新建为锂电产业发展核心区,引进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领军企业,并带动一批上游关键材料企业落地,完善储能产业链条,努力打造经开区和新建区两个新能源电池制造产业集群;支持安义、小蓝、高新等地依托基础禀赋,培育发展各具特色优势的细分市场。在产业环节上,重点巩固锂电池制造、锂电铜箔、碳酸锂等材料的生产能力,补齐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环节短板。
(二)光伏产业链。全力打造高新区光伏制造业集群,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发展TOPCon、HJT等N型高效电池及组件大规模产业化,进一步提升我市硅片、电池片、组件优势产能规模。加快补链延链强链,强化多点布局,加大“专精特新”企业的的支持培育力度,引进N型高效电池和组件项目,进一步扩大先进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其他新能源产业链。钠离子电池方面,支持龙头骨干电池企业降低电池成本和提高安全性,加强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材料研究,加快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氢能(氢燃料电池)方面,加强电堆、双极板、膜材料、催化剂等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绿氢制取、储氢产品等研发攻关。此外,支持发展全钒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等液流产品,提高能量效率、降低使用成本、推动规模应用;推动超级电容、压缩空气储能等其他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突破。
三、重点任务
强化产业生态思维,夯实我市新能源产业链发展的各项要素支撑,从项目建设、行业应用、动能转化、政府服务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全面优化产业营商环境,全力推动我市新能源产业链提质提速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项目支撑。一方面,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树牢“项目为王”理念,不断完善项目服务机制,推动一批重大重点项目顺利投产,推进电池铝铡板、线束生产及组装、精密模具等一批“专精特新”配套项目加快建设,持续提升产能。另一方面,加大招引企业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和项目带动作用,加速引进产业上下游优质项目,着力完善产业生态圈。支持新建区、高新区、经开区、小蓝经开区、安义县等重点县区依照自身产业特点针对性引进有引领性、补充性的项目,重点布局电池电芯、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系统集成配套环节。
(二)进一步推动行业应用。重点依托有资质的专业化企业投资建设用户侧新型储能设施,推动分布式“光伏+储能”在工业园区、大型商场、5G基站、数据中心、公路服务区、水产养殖场等区域示范应用,鼓励国有企业先行先试,并探索综合能源、智慧能源、虚拟电厂、光伏制氢加氢一体站等新业态新型储能应用。同时,有序推进电源侧新型储能项目建设,布局一批配置新型储能的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项目;发挥储能应急备用技术优势,推广应急备用、移动储能等电网侧应用模式,提升配电网保障能力。
(三)进一步加快动能转换。支持新型储能企业瞄准钠离子电池、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高电压耐受电解液等前沿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引进共建新型储能高端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并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合创新联合体,开展产业链关键技术集中攻关,提升产品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及使用寿命等性能。同时,推动我市电子信息企业研发智能传感器、电池管理芯片、功率半导体器件、直流变换器、能源路由器、断路器、柔性配电装备等关键设备,促进“光储端信”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
(四)进一步加强服务保障。坚持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发挥我市新能源产业联席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全市各部门、各县区(开发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合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研究出台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结从引进培育项目、加强研发创新、拓展产品市场、应用场景开发等方面,给予我市新能源相关产业真金白银的大力支持。通过举办世界VR产业大会、南昌电子信息产业大会、新型储能产业招商对接会等,瞄准新能源相关行业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其核心资源落地。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深入实施新能源产业链链长制,统筹推进全市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工作。有关县区(开发区)、市直单位严格落实责任分工,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凝聚全市合力推动我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调度监督。健全调度机制,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会议,调度重点工作,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和困难,有序有力推动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到位。健全监测机制,密切关注重点区域、重点集群、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分析各地产业动态,及时准确掌握重大情况和变化。
(三)强化服务支撑。深入贯彻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部署要求,不断优化服务举措,改善政务环境,协同有关县区(开发区)、市直单位解决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附件5
南昌市新材料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市新材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重点,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不断推动新材料产业链延链、补链、固链、强链,推进新材料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多元化、集群化发展,为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6年,新材料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取得突破,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加速融合,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规上工业企业超620家,全市新材料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500亿元。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钢铁产业链。以青山湖区钢铁冶炼加工、进贤县钢结构为重点,依托链主和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废钢资源回收利用和进口,降低铁矿石用量,支持优势钢铁企业牵头组建大型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中心,推进废钢回收、拆解、加工、分类、配送一体化发展,提高市内供应能力;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人无我有”的高科技钢铁产品,壮大一批“人有我优”的高附加值合金钢和优质钢产品,巩固一批“质优价廉”的量大面广普钢产品市场优势,打造“金字塔”型产品结构。发展高性能、高质量的特殊需求弹扁产品,开发中高端悬挂弹簧钢、中高端高强紧固件用钢等产品;鼓励钢结构开发新产品,支持钢结构企业转型升级,重点引进一批钢结构配件、焊接设备生产等企业,促进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集群发展。
(二)铝型材产业链。以安义县铝型材生产加工为重点,依托链主和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光伏边框和支架,积极发展汽车轻量化产品。紧扣光伏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机遇,推动铝型材产业链由初加工向门窗终端、民用型材向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市场等新兴工业型材领域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电池用高端铝箔、汽车用高强轻质铝合金和航空航天用铝等高端铝型材产品。支持企业建立品牌商标,便于企业建立顾客忠诚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打造企业良好的品牌声誉,建设人才培育平台,为企业定向培育铝型材专业人才。
三、重点任务
(一)鼓励高端化发展。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大型骨干企业自主建立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校、设计院联合建立研究院所、设计院所、技术中心等机构,创造具有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并鼓励企业创建知名品牌,引导企业将品牌建设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与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发挥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主动对接本省具有发展优势的电子、航空、汽车、装备等下游应用市场,大力培育发展先进材料,生产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走高端发展之路。
(二)推进数字化转型。扎实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不断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进龙头企业逐步建立信息、交易、结算、物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模式,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好安义化工集中区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重点在化工行业推进智能化改造;贯彻落实《江西省钢铁产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3-2025年)》精神,发挥环保、能耗等标准倒逼作用,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工作;抓住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发展机遇,提高铝型材产业数字化水平。
(三)抓好产业链招商。强化产业链式招商,对接我市电子信息、航空、汽车及装备、医药健康等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引进一批高端新材料企业。高新区重点引进电子信息新材料、航空新材料等;经开区重点引进新能源、钨基超硬新材料等;小蓝开发区重点引进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等;进贤县重点引进高性能医疗器械材料等;安义县重点引进化工新材料、铝合金新材料等。
(四)做优产业集群。继续发挥产业集群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引擎和支撑作用,壮大规模、提高质量。切实提高企业间专业协作水平,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的发展格局,推动安义县铝型材产业集群和进贤钢结构产业集群做强做大做优,打造核心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带动作用突出的产业集群。
(五)推动绿色发展。深入落实《南昌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引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行业按期实现碳达峰目标。推动钢铁企业进一步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工作,指导安义高新技术产业园化工集中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化工园区本质安全。鼓励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提升工艺装备水平,淘汰落后高风险工艺技术和设备,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发挥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作用,统筹新材料产业链重大事项协调、重大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等问题。各县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找准定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协调,推动重点项目实施和低效产能有序退出,引导企业加快完成技改升级。
(二)加大政策扶持。统筹引导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向产业链汇聚。发挥现有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每年选取重点产业链的核心缺失环节予以支持。引导和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各金融机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面资金扶持新材料产业做优做强。
(三)强化人才支撑。依托重大项目、创新平台,加快引进国内外新材料行业高端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推进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技工学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培养企业急需的各层次专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企业家。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作用,加强企业指导服务,提供决策咨询,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附件6
南昌市医药健康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南昌市医药健康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作为根本目标,依托我市医药健康产业区域优势,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突出全产业链整体布局,坚持研发与制造并重,把南昌打造成为中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和全国驰名的卫生材料生产基地。
(二)发展目标。到2026年,产业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创新研发、临床试验、生产制造、商贸流通全产业链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初步形成以高品质中药、医疗器械为优势支撑,化学药稳中求进,生物制品快速突破的产业格局。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到2026年,力争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300亿元,力争培育500亿元级企业1家(总部经济),50亿元级企业3家,20亿元级企业3家,10亿元级企业10家。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研发投入占比逐年提升,到2026年,力争新创建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2-4个,获批创新药1个,新申报上市药品10个以上,新申报上市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100个以上,建成区域领先的医药研发创新中心。拳头产品优势提升。到2026年,力争培育年销售额10亿元级核心品种4个以上,亿元级品种20个以上;进一步巩固输注类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领先地位,全国市场占有份额力争达到30%以上;全力扩大卫生材料全国前三的优势地位,其中血透耗材全国市场占有份额力争达到25%以上。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打造大中药产业链。深挖已上市药品临床价值,开发新的适应症;紧跟中医药简化审评审批的政策趋势,开发一批治疗重大疾病的创新中成药物;推动中药产品剂型多元化;积极培育中药药膳和食疗产业;培育发展新型成套中药制药特色装备产业;积极培育“老字号”品牌。
(二)推动医疗器械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医疗器械由低端耗材向中高端医疗器械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值耗材、体外诊断医疗器械、医用影像设备、监护设备、麻醉呼吸器械、血液净化器械、家庭护理设备等领域产品。
(三)稳步壮大化学药品生产规模。重点发展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发,特别是采用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新药;鼓励企业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提高现有品种的市场竞争力和临床认可度;加快临床急需、专利到期、国内尚无仿制或供应短缺的药品开发,特别是列入《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品种。
(四)突破发展生物制品技术。加快原料药企业实现“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的一体化协同发展;积极引进在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头部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物。
三、重点任务
(一)壮大产业规模。一是强化企业引育,树立行业发展标杆,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整合等方式突破单一领域或单一产品的市场规模和空间限制,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医药产业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为企业在生产经营、项目建设、资金扶持等方面营造良好宽松的环境,帮助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和引导国内外医药龙头企业落户江西,并相应引进一批配套企业。二是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建立完善重大重点项目库,加大项目调度力度,提升产业能级。重点推进一批医药健康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尽快形成新增量。三是促进产业集聚,依托现有的医药产业资源,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优势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向产业集群集聚,全力推动进贤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小蓝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实现产业链共建、共创、共享,促进产业集群提能升级。四是实施数字赋能升级,推动“数字化工厂”建设,引导医药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建设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推动医药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五是做强流通行业,积极开展药品经营企业“批零一体化”试点,规范零售药店连锁化经营,支持医药经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提升我市医药商业竞争力。鼓励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推动建设一批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品信息可追溯的药品现代物流基地,发展药品流通供应链各环节智能化应用,积极打造绿色低碳智慧供应链。
(二)提升创新能力。一是构建研发平台,依托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江中药谷核心区,发挥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经典名方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中药先进制造与现代中药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作用,打造产业化创新平台、产业链协同平台、科研平台;依托中国(南昌)现代医疗器械科创城,吸引器械研发、检测、人才等资源要素集聚,打造集研发生产、孵化转化、检测临床、注册办证和人才培育功能为一体的产业服务体系。二是鼓励研发外包,积极吸引生物技术外包服务和医药健康研发生产外包服务机构等在南昌设立分支机构或服务平台,鼓励相关企业与合同研发组织以项目委托、联合研发等形式开展研发外包服务。三是突破关键技术,鼓励企业加大新药研制、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制剂等自主研发力度,重点突破细分领域核心技术,按照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思路前瞻性部署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具有引领性、突破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三)强化保障能力。一是聚焦品牌建设,鼓励企业针对已有的知名品牌,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进一步做大市场规模和扩大影响力;选择市场潜力大的品种进行自主品牌跟踪和培育,借助我省“赣药”“赣械”品牌建设工程,创立一批新兴医药品牌;开展热敏灸特色治疗技术产业化推广,做强做优做大热敏灸产业。二是优化空间布局,依托现有医药产业资源,围绕“双城创新引领、三区高效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医药产业布局调整和空间优化,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最大限度提升医药产业资源要素整体利用率。切实保障产业发展空间,加大产业用地和用房供给,依法依规优先保障重大项目落地。三是强化金融服务,构建政银企联动机制,组织开展政银企对接、产融对接等活动,引导金融资源向医药健康产业汇聚。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根据医药健康产业特点,创新抵押方式,开发各具特色的金融、信贷产品,实现融次需求与金融供给精次匹配。积极推进“映山红行动”,鼓励优质医药健康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四是加强人才建设,围绕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南昌新“人才10条”政策的引领作用,采用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引进一批急需紧缺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行业领军人物。建立健全人才创新创业激励和评价机制,努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四)完善产业生态。一是加强南昌都市圈产业协同,加强与宜春、抚州、赣江新区等地战略合作,推进与樟树医药产业的多点对接,探索在医药供应链保障、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和产品展销等方面的合作方式;加强与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产业联动,引导企业深化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西分院、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预研中心、道地药材质量评价研究中心等科创平台合作,打造中医药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促进优势互补。二是优化注册审批,加强与国家、省药监部门的对接协调,积极指导企业做好前期产品注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快检验检测进度等服务。全力支持药品注册申报尽快进入国家药监局优评审批通道,推进重大创新项目尽快落地。三是畅通供应链条,持续加强药品反垄断宣贯工作,打击垄断行为,维护药品市场竞争秩序和药品价格秩序。引导原辅料、药包材、医药产品、制药装备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等进行产供销用对接,稳固产业链条。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加强对医药健康产业链链长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细化职责分工,明确重点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坚持点线面结合,及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合力推动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指导帮扶。强化产业运行监测分析,掌握重点产业集群及重点企业运行动态,及时调度分析,做好预警预测。深入企业指导帮扶,做好《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政策宣传,继续加强供需对接、产融对接、人才对接,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链向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
(三)强化要素保障。推动资源要素配置与产业链开展联动,引导用能、用工、材料、运输、融资等资源要素向重点集群、重 点企业、重点项目集聚,提高资源要素使用效率,有效保障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要素需求。
附件7
南昌市绿色食品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充分发挥优良环境、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引领全市绿色食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企业培育为重点,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转型升级为抓手,深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促进源头追溯、生产加工、品质把控、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融合发展,建设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绿色食品产业链,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效协同,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链绿色化、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目标。到2026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链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产业体系逐步完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集聚资源要素,做大做强饮品、粮油、畜禽、饲料等4大传统优势产业,做精做优预制菜、地方特色食品等2大未来潜力产业,加快构建“4+2”绿色食品产业链发展新体系。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完善绿色食品产业链,培育做大一批链主型龙头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出口企业比重明显提升。到2026年,力争规上企业突破200家,培育营业收入超100亿元企业2家、超5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26年,绿色食品产业链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力争超过3.5%。到2026年,绿色食品产业链新产品数量年均增加10%,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创新平台5个,引领产业发展的标杆智能工厂10个以上。品牌效应显著提高。绿色食品产业链品牌公信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绿色消费引领作用明显扩大,品牌效应显著提高。到2026年,力争有效期内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数量达到60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达到10个;累计认证“赣鄱正品”品牌30个,累计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5个。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绿色饮品产业链。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以南昌县(小蓝经开区)为核心,经开区、新建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协同发展的绿色饮片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植物蛋白饮料、谷物饮料、茶饮料、果蔬饮料、酒类制品、牛奶制品、碳酸饮料、纯净水(矿泉水)等。
(二)粮油制品产业链。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以南昌县、进贤县为核心,新建区、安义县协同发展的粮油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优质稻米、烘焙食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南昌米粉、食用油、粮油副产品等。
(三)畜禽制品产业链。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以南昌县为核心,进贤县、新建区、高新区、青云谱区协同发展的畜禽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冷鲜肉、腌制畜禽品(腊肉、板鸭)、酱卤制品(酱鸭制品及其配件产品)、咸蛋(皮蛋、味蛋)制品、羽绒制品、畜禽副产品等。
(四)饲料制品产业链。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以高新区、进贤县为核心,经开区、南昌县等协同发展的饲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复合饲料、无抗饲料、乳猪饲料、禽类饲料、水产饲料、宠物饲料等。
(五)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链。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以南昌县、进贤县为核心,安义县、新建区协同发展的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三江萝卜腌菜、新建藠头、安义瓦灰鸡、进贤瓦灰鸽、军山湖大闸蟹等地理标志产品、风味食品、干货制品等。
(六)预制菜产业链。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以南昌县、青山湖区为核心,新建区、进贤县协同发展的预制菜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本土农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为主要原料,通过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经预加工、预烹调、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预制食品及相关制备和配套产业,包括即食及即热预制菜、即烹菜肴、即配预制菜等。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产业布局优化工程。 聚焦绿色食品产业链规模大、产业集中度高、品牌影响力强的南昌县、青山湖区、新建区等集中园区,着力打造有规模有特色的绿色食品生产“特区”,重点在做优产品、做响品牌、做大市场上下功夫,引导开发一批品质高、品牌响的优质特色产品,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生产经营主体,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智能车间,提升食品产业园区产业规模和聚集度。
(二)实施产业基础提质工程。加强种业创新体系建设,支持种业企业开展育种研发创新,建设一批制(繁)种基地。推动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修订一批绿色食品地方标准,引导推广绿色标准化新技术和规范化管理新模式。统筹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加快构建原料基地与绿色食品企业的对接机制,优先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急需的标准化原料生产,规范食品加工制造、仓储物流、批发零售、进出口等全产业链各环节监管,严把绿色食品质量关口。
(三)实施企业强链争先工程。围绕绿色食品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九大环节,推动产业全链条协同发展,打造一批支撑绿色食品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链主型”龙头企业,打造一批食品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省内前列的单项冠军企业。积极引导人才、资本、技术等各个要素向重点绿色食品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建设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工厂和生产线。针对产业发展短板支持引进一批关键领域知名企业,鼓励食品企业兼并重组和主板上市,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
(四)实施品牌赋能增效工程。挖掘绿色食品品牌内涵,强化绿色食品品牌宣传,创响南昌绿色生态品牌。鼓励创建一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创响一批在国内省内有影响力的食品品牌。积极推动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渠道建设,支持食品企业开设线下销售店、销售专区(专柜)和线上电商销售、直播带货等业态;鼓励企业积极参办区域性专业展会,加速“走出去”拓展市场,扩大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五)实施食品支撑能力提升工程。强化专业型和跨领域复合型绿色食品产业链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绿色食品产业链企业与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支持创建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专精特新”绿色食品产业链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全覆盖。建立覆盖全产业链、全业务流程的专家智库,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与专业服务。落实绿色食品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用电及贷款等优惠政策,优先保障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入推进产业链链长制,由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会同相关市直部门建立工作推进协调会商机制,统筹协调推进有关工作。相关市直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绿色食品产业链相关县区(开发区、湾里管理局)要落实属地管理,建立完善绿色食品产业链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痛点堵点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建立健全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服务快捷通道,根据食品行业新业态发展状况,依法依规适时对相关审批事项和市场主体登记予以优化。优化绿色食品产业链企业电力基础设施接入,进一步减少办电环节,降低用电成本。建立大企业“一企一策”服务模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难题。加大绿色食品产业链创新创业扶持力度,积极探索 VR 技术在食品领域应用,创新驱动绿色食品产业链发展。着力推动绿色食品领域科技进步,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全面支撑绿色食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要素保障。建立绿色食品产业链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整合相关单位资源,增强协同能力,聚集要素保障,提高产业管理效率。统筹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指标配套,健全人才引进计划,推进技术、营销模式升级。协调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南昌市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平台和中小微企业融资直通车等作用,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绿色食品产业链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食品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四)加强调度推进。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要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项目督导调度,科学规划发展路径,建立健全定期调度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全市绿色食品产业链发展情况,对发展成效显著的地区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滞后的县区(开发区、湾里管理局)加强指导和督促,确保项目建设、产业培育有序推进。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要及时总结和宣传绿色食品产业链发展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组织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树立一批经济效益好的标杆企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绿色食品品牌。
附件8
南昌市轻工纺织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推进轻工纺织产业链转型升级,提高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推动全市轻工纺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以提升产业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为目标,以强链补链延链为主线,以自主创新、数字化转型、品牌建设、绿色发展为主要发力点,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产业生态,加快推动轻工纺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产业规模不断提升。到2026年,力争规上企业突破500家,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到2026年青山湖针织服装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力争突破400亿元,安义纺纱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力争突破70亿元。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到2026年力争新增智能制造标杆企业6个以上,完成20条以上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优强企业不断壮大。到2026年,力争培育10亿元以上企业4家,5亿元以上6家,3亿元以上企业10家。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针纺产业链。在针织服装领域,按照“内衣外衣化、品质高端化、生产智能化、接单大牌化”的发展方向,融入文化创意元素,推进T恤衫、衬衫、童装、夹克衫等特色产业时尚化、高端化、品质化发展。鼓励企业加大品牌投入力度,培育一批自主服装品牌,鼓励企业引进、并购国际知名品牌,加快提升针织服装附加值,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在纺织印染领域,着力发展中高档服装面料、家纺面料、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发展新型纺纱、织布及非织布工艺技术。重点应用新型纺织装备,智能检测装备,自动化印染连续生产线和染化料自动配液输送系统,围绕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开展纺织加工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的应用。在创意设计领域,依托中国(江西)针织服装创意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基地、江西流量经济产业园等平台载体作用,聚集一批优秀设计师、优秀打版师和创业大学生,引进一批中高端品牌,培育提升一批知名服装品牌,孵化一批原创品牌;推广个性化定制和网络营销模式,鼓励终端品牌企业引导消费需求,提供消费体验及个性化服务,实现个性化定制与批量化生产的有机融合,引导企业由产品为中心的传统制造模式向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
(二)纸品制造产业链。利用我市现有造纸产业基础,加强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定位骨干企业发展方向,建立完善污水处理、原料供应、延伸产品开发、市场建设、运输服务等相关配套功能,推进产业特色化、差别化发展,重点发展轻涂纸、轻型纸、胶版纸、黄色防粘原纸、铜板卡等,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专业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加快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全面提高造纸工业生产效率和制造水平。
三、重点任务
(一)聚力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依托产业链链长制现有体系架构,对我市原有的现代针纺产业链全景图、区域分布图、延链补链项目清单等进行修改完善,精准分析产业链现状,梳理企业上下游关系,确定产业发展目标、任务,提高产业链建设的精准度。进一步提高废纸回收利用水平和集约化加工能力,稳定造纸行业原料供应。强化纺织服装产业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打造包含纺纱、织造、印染、服装服饰、等各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
(二)引育优强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支持现有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等方式做大做强,鼓励有条件企业增加生产梭织服装品种。与国内外知名服装制造企业,广泛开展对接合作,支持中高端品牌收购,力争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落户我市,增强品牌运营和设计制造能力,丰富我市纺织服装产品品种。积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梭织服装生产项目。
(三)加快数字化赋能。大力推进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纺纱、服装装备的应用,支持企业应用智能吊挂系统、柔性整烫系统、精密数码络筒机、自动染色、数码喷墨印花、纱线在线监测等装备,打造一批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支持企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互动式的柔性设计解决方案,提升产业柔性化、智能化水平。
(四)提升产业链创新力。鼓励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高水平学科建设,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依托大中专院校重点人才工程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平台载体,引育一批高水平产业创新人才。发挥“揭榜挂帅”机制作用,精准招引紧缺型人才,带动实施高水平创新项目。
(五)推进品牌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引进一批服装设计师(设计团队),通过注册新品牌或品牌授权等方式开展品牌经营,推进产品个性化、时尚化、多样化、品质化发展。鼓励具有潜力、成长型的中小企业依托其良好的出口加工经验和设计能力,通过注册新品牌或品牌嫁接等方式,培育新增一批自主原创品牌。
(六)加强人才保障。加强与市内外各类院校联系,吸引应届毕业生来昌留昌创业就业。依托南昌大学、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加大技能人才培训力度,与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加大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技工人才队伍。建立专家咨询智库,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研究、咨询等支撑。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实施轻工纺织产业链链长制,统筹推进全市轻工纺织产业各项工作,相关市直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轻工纺织产业链相关县区(开发区、湾里管理局)要落实属地管理,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痛点堵点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要素保障。强化政策宣贯,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加强规划编制、外脑咨询等资金支持,推动信息畅通、政策贯通、服务联通。鼓励金融机构对轻工纺织装优质企业在信用评级、贷款准入、贷款授信和利率优惠等方面予以支持,充分发挥“财园信贷通”贷款风险代偿保证金的杠杆作用。支持融资担保机构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缓解针纺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三)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宣传轻工纺织产业链的发展成就、社会贡献和“科技、时尚、绿色”属性,引导公众重新正确认识发展轻工产业链。鼓励以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自主品牌、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推介,挖掘一批先进典型,推广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抄送:市委,市纪委市监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南昌警备区,市委各部门,市法院,市检察院,群众团体,新闻单位。
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
20223年11月24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