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市场监管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紧扣全市“迎难而上、敢作善为,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按照“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的工作思路,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聚力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聚力推进两个强市建设,聚力提升三大监管效能,聚力守住四个安全底线,聚力加强自身建设,为落实省会引领战略贡献更多市场监管力量。
一、聚力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认真履行牵头部门(与市发改委双牵头)职责,对照全省总体工作方案和我市任务分工,挂图作战、对账销号,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是提升经营主体质量。坚持“量质齐升、以质为先”,推动经营主体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规范经营主体登记,严格审批程序,统一审核标准,确保登记材料合法合规、真实有效。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加大“一照通办”改革攻坚力度,实现营业执照与许可证联审联办准入、准营“一链办理”“一次办好”,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区)局申请外资登记授权,将企业开办审批时限稳定在0.5个工作日。推动企业跨区域迁移和经营便利化,让经营主体好进好出、来去自由。建立健全数据监测预警和纠错机制,着重监测八种异常情形,及时纠正制止虚假登记、违规登记行为。
二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开展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专项清理,推动公平竞争审查投诉举报、政策措施会审和抽查评估机制在县(区)全面落地。以在昌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为重点,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合规指导,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开展“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评定,引导行业标准经营、诚信经营,提升消费维权满意度。强化舆情监测力度,加强舆情应对能力培训,健全落实处置突发事件、舆情“三个一”工作机制,严防负面舆情发生。
三是强化重点领域执法。聚集群众关心、民生关切,对重点消费品种、投诉举报量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域,持续推进民生领域办案“铁拳”行动,查处一批重点案件、严惩一批违法主体、曝光一批典型案例。推进价监竞争“守护”行动、持续加大重点领域广告监管力度、强化民生计量监管、进一步提升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质效。严厉打击价格欺诈、短斤缺两、违法广告等行为。开展打击侵权假冒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加大市场流通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整治。
四是加大民营经济帮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落实国家、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措施,综合发挥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职能优势,聚焦行政机关、金融、交通物流、行政审批中介、行业协会商会等领域,落实好结构性降费减负政策,帮助解决经营场所、用工、金融等方面的突出困难,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二、聚力推进两个强市建设。紧紧围绕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和南昌“8810”行动计划,大力实施质量强市、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推动全市制造业产业质量能力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一是以质量提升服务产业升级。聚焦稳链补链强链,深入落实国家总局“六个一批”重点任务,着力打造质量标杆和先进标准。认真履行质量工作牵头部门职责,出台《南昌市关于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的实施方案》。树立鲜明质量发展导向,推动我市质量工作考核对象调整为各县(区)党委和政府,让质量强县(区)脱颖而出。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在全省首位。持续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推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重点行业中小微企业聘任率进一步提升。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审查制度,打造一批诚信计量承诺示范单位。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推广绿色、低碳等产品认证。开展第五届南昌市市长质量奖评选,高水平做好江西省井冈质量奖推荐工作,大力推广应用质量奖获奖组织的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制度和方法,实施各级政府质量奖滚动培育与发展。
二是以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创新。加快构建以“示范城市-示范试点县区-示范试点园区-示范优势企业”为核心的示范城市建设体系。指导企业加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力争中国专利奖取得突破。开展密集型产业群商标品牌建设,争取更多的特色农产品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和保护产品。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水平,推动全省首单ABN模式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加强与中部省会城市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巩固提升南昌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窗口品牌效应,推进第二批国家专利复审无效案件多模式审理试点单位、首批国家级专利导航基地、第三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三项国家级试点项目建设。
三是以标准赋能服务品牌建设。综合提升标准制定、实施和监督水平,开展标准化助力产业升级、企业和团体标准培优、“对标达标”等提升行动,推动更多企事业单位主导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培育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加强前瞻性、先导性关键技术标准布局,抓好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推进,争取获得更多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落实“企业申请+第三方评价+政府监管+社会认同”的品牌培育保护机制,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建立“江西绿色生态”标准,推动南昌县、新建区创建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
三、聚力提升三大监管效能。坚持一体推进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以法治为根本、以信用为基础、以智慧为手段,进一步完善基础性制度、构建常态化机制、搭建信息化平台,提升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法治监管能力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牢固树立“法治工作全局化、全局工作法治化”思维,坚持依法监管、严格执法,加强行政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建设,制定行政处罚程序规范、执法行为规范,统一基层执法标准和实施程序,推动执法办案流程信息公开透明。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实国家总局“三书一函”制度,综合运用挂牌督办、责任约谈、立案调查、行政建议、责令整改、提醒敦促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强化监管权威,提升监管效能,确保各项制度措施执行到位、高效落实。严格执行自由裁量基准,实行重大复杂案件集体讨论、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常态化开展案卷评查工作。持续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推动行政执法领域“四张清单”全覆盖。
二是持续推进信用监管能力建设。推进信用激励约束作用,扩大企业信用分级分类运用面,推动企业信用与重点领域监管深度融合。深化信用提升三年行动,发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部门牵头作用,进一步提升联合监管部门数量、联合监管事项占比、检查结果录入公示率,让守信者安心经营,倒逼失信者合规经营。持续做好经营主体守信激励工作,健全信用修复制度机制,主动帮助企业修复信用、恢复信誉。
三是加快推进智慧监管能力建设。围绕数字政府建设,用好现有“赣溯源”、电梯应急平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等智慧监管手段,做好各平台市场监管数据的采集和运用,强化数据挖掘和智慧分析,在“三品一特”等领域探索非现场监管,开展不见面“云检查”,更加高效化解风险隐患。主动加强与省局沟通对接,待省局智慧监管建设方案出台后,有效整合现有平台统筹推进,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效能。
四、聚力守住四个安全底线。守好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底线,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践行监管为民理念的具体实践。要牢固树立“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理念,时时刻刻把“三品一特”安全监管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坚决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是建强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以落实国家总局出台的“两个责任”2.0 版为重点,推动末端发力终端见效的食品安全责任机制落地见效,压紧压实“四方”责任。深入打造“食安南昌”品牌,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深化实施食育普及三年行动,加快建立食品企业“吹哨人”制度,围绕粮食制品、校园食品、保健食品、食用农产品、婴配食品、集中用餐单位食品安全等方面,全方位、滚动式排查各类风险隐患。按照国务院食安办等五部门联合部署,集中力量组织开展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开展“百企千坊”帮扶行动、中小微食品生产企业管理能力提升行动,从生产源头提升食品安全质量。推进“明厨亮灶”建设,加强食品专兼职检查员队伍建设,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置体系,组织应急演练,开展实操培训,提高队伍履职能力水平。
二是严防“两品一械”安全风险。持续深化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抓好重点品种(疫苗、血液制品、植入介入医疗器械等)、重点企业、重点环节、重点区域的监管,推动药品安全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贯通联动。建立完善化妆品经营企业进货查验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巩固“智慧药店”建设工程成果,不断提升零售药店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是狠抓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以特种设备“两个规定”为抓手,深入开展市场监管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城镇燃气安全、出租车用气瓶、冷库特种设备专项整治行动,配合市人大开展电梯立法工作,持续推进电梯安全筑底行动,完善电梯应急服务平台、电梯维保智慧监管平台和气瓶追溯平台建设,加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发证等行政许可事前监管。紧盯电梯、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气瓶、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车辆、起重机械等高风险设备和公共聚集场所、充装企业、特种设备集中单位等重点场所,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全力确保特种设备运行安全。
四是强化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管。加强民生领域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围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重点产品,切实维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夯实促进消费的质量基础。围绕危险化学品、钢筋、水泥、电动自行车、燃气灶具等重点工业产品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推动建立完善“隐患排查—风险整治—规范发展”的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实施市县联动监督抽查和专项抽查,强化抽查后处理工作,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违规行为。对全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获证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提高检查结果处置能力水平,按照“两个规定”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开展质量技术帮扶,增强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