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进展
南昌市“五型”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报(第17期)
  发布日期: 2023-06-19 

编者按: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以“五型”政府建设为抓手,对照企业群众期盼,对标一流先进地区,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数字赋能,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持续提升我市营商环境竞争力。现摘编刊发部分单位、县区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的有关经验做法。

市商务局:优化营商“软”环境

拼出口岸“硬”实力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反映,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竞争力和软实力。今年来,南昌市不断提升通关效率、拓展口岸平台、服务外向型企业发展,致力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力提升口岸工作效能,为推进南昌市“一枢纽四中心”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抓实效,提升通关效率。一是压缩通关时间。通过“进口直提+出口直装”改革,先后实现“船边直提”“抵港直装”“铁路快通”和“离港确认”等业务模式,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大幅缩短通关时间。二是优化通关流程。高质量推进推广“提前申报”“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等便利化举措,探索开展与深圳盐田港“组合港”、与广州港“一港通”等区域通关便利化改革,优化通关流程。三是助力通关便利。南昌海关持续推进通关便利化提升。2月,南昌海关联合两地海关,通过签署《“湘鄂赣跨省一KEY通”项目合作备忘录》,积极推动建立长江中游三省通关便利机制。4月,南昌海关为江西汇盛通关物流有限公司颁发南昌市首份“云签发”出口检验检疫证书,标志着出口货物检验检疫证书网上“云签发”模式改革在南昌正式落地。

二、抓通道,拓展口岸平台。一是持续推进南昌多式联运发展。积极开拓国际物流新通道,推进铁海联运、中欧班列稳定运行。1-5月,南昌至温州、广州两条铁海联运线路先后开通,南昌铁海联运常态化运行线路由4条增至6条,其中南昌至宁波、厦门铁海联运已实现“天天班”;完成外贸重箱运量44278标箱,同比增长92.31%。积极推进中欧(亚)班列开行,继南昌国际陆港正式开通首条中亚班列线路之后,南昌市已开通11条中欧(亚)班列。运行线路更加完善,运行效率进一步提升。二是不断完善口岸服务。积极推进口岸区域合作、推动监管场地建设。5月,广州港南昌内陆港揭牌仪式在南昌国际陆港举行,推进昌穗口岸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同月,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跨境电商监管场所顺利通过验收,周边跨境电商国际物流通道进一步畅通。三是提升口岸物流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口岸物流信息化建设。2月,铁路数据与中国(江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式实现数据信息交换和共享。4月,南昌龙头岗码头建成5G物流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了码头与企业之间物流信息同步。

三、抓主体,提升服务水平。一是降低企业进出口成本。全面贯彻落实南昌市航空物流、口岸“三同”和国际陆港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建设高效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切实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通过实地检查、网上发布等方式,全面推进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和口岸作业流程时效动态管理,持续增强口岸作业流程及收费透明度,帮助企业节约通关时间及成本。二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持续释放RCEP政策红利,一季度,南昌海关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966份,签证金额达4.4亿美元,同比增长722.8%,帮助企业享受国外关税减让约1.5亿元。三是加强政企沟通,深入组织企业,高频次举办外经贸发展、口岸“三同”等惠企政策及“单一窗口”相关业务培训,持续提升惠企政策知晓率和覆盖面,以应知尽知保障市场主体应享尽享。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企业走访活动,点对点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提升企业获得感。

企业开办赋新能  经济发展添动能

——市市场监管局助力全市营商环境再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近年来,南昌市坚持把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作为“一号改革工程”,聚焦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通过数字赋能、改革集成,持续优化市场准入、准营,着力打造“南事不难办成,办成不必求人”的营商环境品牌。南昌市市场监管局荣获“江西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1年、2022年连续2年开办企业指标位列江西省营商环境考评第一名。

一、从“多平台”向“一网通”集成。针对企业开办信息不通、时效不强、多头申报的“痛点”,按照“市县联动、全域覆盖、共建共享”思路,精心搭建“一网通办”服务平台,打通市场监管、公安、税务、人社等7个部门业务系统,将营业执照、印章、发票、社保等7个事项压缩成一个环节,实现“一网”“一表”“一次申请”“并联审批”。企业开办全流程时限压缩至0.5个工作日,市本级推行“3小时”办结,网上可办率达100%,实际网办率达95%以上。

二、从“单执照”向“全审批”拓展。针对企业准入不准营的“堵点”,推行营业执照和后置许可联审联办的新审批模式。紧盯搭建平台、打通系统、数据交互三个重点,在“一网通办”改革的基础上,再破信息壁垒,全面推行跨部门“一照通办”。改变“逐一申报、串联审批”的做法,推进“证”“照”审批流程再造,按照前端一次申请、中端同步审批、后端统一加载的模式,将20余个市直部门的103项高频许可事项与营业执照实行联审联办,通过营业执照归集企业所有许可、监管、信用等信息,实现一企一照、一照准营、全部涵盖,办证时间缩短80%,提交材料减少80%以上。

三、从“窗口办”向“智能办”迭代。针对企业群众“线下跑”的“难点”,在深化“一窗办”“一证办”的同时,大力实施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着力提高便民利民服务水平。利用“赣企开办e窗通”APP和赣服通,实现企业登记事项“掌上办”“指尖办”,足不出户就可通过手机办理企业开办、实名认证、电子签名等业务。创新推出智能预审平台,由人工审核变为机审人核,实现智能帮办。依托“5G+VR技术”,在大型商超、村(社区)逐步铺开“政务晓屋”建设,通过远程视频联审、跨域数据传输等方式,形成上下贯通、集约整合的一体化服务网络,实现企业开办、食品(卫生)许可证核发等1200余项人工服务事项就近办。目前已连线全国12个省24个地区办理跨省业务2.6万余项。

四、从“大众化”向“定制化”升级针对不同类型市场主体的需求“热点”,开展分级分类定制化服务。对省级开办企业事项,推行“基层点单、市县零售、省级批发”的精准赋权模式,实现市县两级同权受理。对大型企业分支机构、连锁门店,在江西省率先开展营业执照集中申办试点,批量办理变更登记、注销登记,试行跨层级、跨地区集中统一办理。对外资企业,允许使用简化版公证文书,开通外资企业申领电子营业执照渠道。对本地特色企业,开展“江西地方特色经营范围公示”工作,实现企业自主宣传推广个性化产品、品牌化商品,充分展现企业自主经营特色。同时,组建一支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小赣事”帮办代办服务队伍,实施全事项、全领域、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

五、从“被动找”向“主动送”转变。针对惠企政策知晓度低、兑现难的“焦点”,依据企业开办信息,建立企业标签,精准政策匹配,实行部门联动,建立政务数据共享供需对接机制,为开展惠企政策兑现提供数据支撑,实现“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在全省率先上线运行“惠企通”平台,全市132条惠企政策全部上线到位、公开发布。率先推行“免申即享”新模式,实现企业“登记即享”,财政兑现资金“在线拨付”,让政策红利“一站式、无障碍”精准直通企业,惠及企业109.1万户次,该做法被列为江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攻坚典型案例。

市中小企业局:践行“专精特新”服务理念  

加速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优化升级

市中小企业局深入贯彻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以优化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以破解中小企业发展突出问题为着力点,不断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服务,推动全市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先后获评全省首次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第1位,2022年度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省会城市第11位。

一、服务能力专业化。聚焦中小企业发展薄弱环节,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全面推动组织机构、服务人员、队伍管理专业化。一是组织机构专业化。市县两级中小企业服务部门机构设置日益完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发挥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作用,召开2023年度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重要事项,搭建起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服务体系。二是服务人员专业化。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人才专业化作为重点任务。通过组织考察调研、导师帮带、业务培训、工作讲评等形式,多措并举提升干部专业化水平。开设周末大讲堂,邀请高校名师针对性讲学,打造一支人人懂政策、个个能落实的中小企业服务铁军。三是队伍管理专业化。深入开展“党建引领抓落实、打造勤廉好机关”行动,选树榜样做示范、激励干部勇争先,大力培养有干劲、有思路、有办法、有活力的“四有”干部,引导党员干部在政策直通惠企、纾困解难助企、帮扶提升强企等实践中展现过硬作风、过硬成效。

二、服务举措精细化。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全市中小企业服务部门用“保姆式”“妈妈式”精细化服务切实提升中小企业获得感。一是精心扶持培育。积极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和“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今年来,全市国家级、省级公共示范平台、小微企业双创基地等共为18459家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入企、创业培育、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等9项服务。二是精准纾困解难。深入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清偿自查件和投诉件147件,清偿账款2.56亿元,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组织13家优质中小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展会等合作交流活动,为中小企业开拓市场、获取订单。三是精细政策解读。强化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打出政策宣贯组合拳,通过召开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编印发放《南昌市惠企政策指南》、“一周一策”政策宣讲、开设“洪城政策通”线上专栏等多措并举,积极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全面提升小企业政策知晓率。

三、服务模式特色化。积极对标深圳、青岛等民营经济发展先进标杆城市,发挥省会资源禀赋优势,全面塑造服务中小企业南昌特色。一是要素支撑“特全”。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50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并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兑现政策清单,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制度支撑,陆续出台《关于加大帮扶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南昌市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加快政策、技术、资金等要素向中小企业聚集。二是政策兑现“特快”。优化政务服务,协同相关部门建设企业服务平台,开设“惠企通”专区,全市132条惠企政策均线上发布,市中小企业局通过“免申即享”方式兑现中小企业奖励资金4744万元,全程网办率达100%。三是帮创机制“特优”。弘扬“四千精神”,落实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对在有效期内的全市443家专精特新企业“特派员”走访全覆盖,提供“一对一”贴身服务。强化企业家培育,依托南昌创业大学品牌,累计培训各类企业管理人员3200余人。缓解中小企业用工难题,联动县区组织招聘活动31场,1200余家企业参加,提供岗位2.5万余个。

四、服务理念新颖化。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开拓服务中小企业新路径。一是发展理念新。聚焦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助力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能,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建立数字经济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成立“专精特新”研究中心,开设数字化转型课程,提供多渠道指导服务。二是服务形式新。以开展一起益企活动为主线,以一批大型活动为牵引,营造服务中小企业生动局面。先后举办南昌市专精特新企业高峰论坛、南昌市中小企业产融对接会等大型活动,助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畅通银企对接,举办产融对接会71场,健全中小企业“白名单”,打造“融资直通车”品牌,推动各驻昌银行为436户企业发放贷款140.19亿元。三是培育项目新。积极培育数字化转型项目,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指导企业参加第七届“创客中国”大赛,我市3个项目在省决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1个项目荣获全国总决赛企业组三等奖。依托“产业链链长制”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我市小蓝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项目成功入选全国33个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典型模式优秀案例。

高新区:实施“三创服务”

着力打造区域性营商环境标杆园区

高新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营商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要求,创造性贯彻“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以企业“三服务”推进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奋力让创业更有温度、创新更有保障、创强更有力度,全力打造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示范园区。

一、服务创业: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方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政务支持上加力加码。在全省率先实施企业开办“零成本”“1小时”办结制,打造全省首个“5G+智慧政务”实体办事大厅,推出无感办事、5G远程视频联审、政务数据毫秒传输等系列智慧化服务举措,减少办事平均等待时间5分钟,压减区本级权限内项依申请事项审批耗时20%以上。布点24小时行政许可自助服务厅,实现企业准入、准营“一链办理”“一次办好”。截至5月底,我区市场主体总量为53140户,较去年同期增长14.54%。另一方面优化政策兑现服务机制,在财政支持上见行见效。设立惠企政策兑现服务专窗,针对省市区惠企政策事项分类梳理、重构流程、精简材料、打通壁垒、共享数据,构建“线上一网,线下一窗”政策兑现服务闭环,截至4月底,平台累计入驻企业19969户,兑现惠企资金36.14亿元,惠及企业2.6万余家。

二、服务创新:以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一是突出产业与科技融合,创新成果反哺产业发展。在全市率先实施、率先完成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其中晶能光电、江中药业、双胞胎等7家获批国家级研发机构,14家获批省级研发机构,17家获批市级研发机构。占全市比重位列第一。特别是华勤图灵研究院研发人员增加至2500人,研发投入接近25亿元,推动产品增加值率由5%增加至17%。二是突出政策向创新倾斜,推动综合效益持续提升。以企业创新积分制为切入点,推进科技金融服务“百十千万”专项行动,建立企业创新积分管理系统并丰富金融超市、双创地图、科技中介服务等多种功能板块。截至目前,平台已入库企业1500多家,已为300多家企业实现授信70多亿元。将保护知识产权视为呵护创新主体的重要一环,依托中国(南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和警企联席工作机制,形成专利快速授权、确权、维权和协同保护“绿色通道”,2022年新增发明专利1138件,同比增长65.17%。三是突出人才向创新聚集,打造“天下英才的重要首选地”。全速推动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建设,人才产业园核心区一期落户项目44个,集聚了包括8名院士、16名国家级人才在内的千余名人才。规划建设江西数字营销人才实训基地(抖音江西学院),预计3年内数字人才实训规模达2万人;与软通动力合作建设软件人才实训项目,预计5年内培训软件研发人员1万人,将为江西省数字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发布瑶湖英才卡和高新人才码,实现人才服务工作数字化转型升级,让1万余名本科和大专学历人才“一码智享高新”,有力完善“近悦远来”的创新人才生态。

三、服务创强:以精准对接帮扶推进重点骨干企业产业倍增。一是多举措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在全市首推“一企一策、一企一方案、一企一专班”的“三个一”工作法,与江铜、联创电子等30多家重点骨干企业谈心交心,从发展空间、项目配套、技术升级改造、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个性化配套支持,制定《协同发展行动方案》《产业倍增“一企一策”方案》16份。截至目前,区内存量企业增资扩产项目已落地投产4个,累计实现营收超180亿元;完成签约项目17个,其中已开工建设6个,计划开工项目11个,累计投资达329.5亿元。二是全方位改进服务企业方式。创新性举办“高新下午茶”等政企零距离沟通方式,构建“企业出题、协同解题、交账答题”工作机制,获专题政论片《中国的民主》报道。今年来,开展了8期“高新下午茶”活动,为80余家企业、机构跟踪各类共性及个性诉求60余条,有效增强了企业经营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三是高标准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围绕亲商、护商、便商、安商,帮助企业防范在投资融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的法律风险,建立企业“诉求有道、解决有效、发展有力”的长效服务机制;创新打造硕士检察官企业服务团,累计走访企业项目500余个,为200余家规上企业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深化“企业吹哨、法院报到”工作机制,设立营商环境服务通道,专人专线对接企业,确保一般诉求当场处理、复杂事项24小时内反馈。

湾里管理局:唱响“湾”里挑一营商品牌

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强磁场”

近年来,湾里管理局持续紧扣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目标任务,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以“五型”政府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满意度,持续唱响“湾”里挑一营商环境品牌,为“打造一园三区,建设幸福湾里”和助力打造湾里管理局高质量发展“强磁场”做出积极贡献。

一、强化政务服务这个“着力点”。营造高效务实的政务环境,致力做好三项服务,最大限度减审批环节、减申报材料、减办事时间,让企业和群众办事花最少的时间、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材料、找最少的部门。一是推进“一站式”服务。巩固深化“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推动全局2144个政务服务办事事项进驻,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应尽必进”,推动“专业窗口”向“综合窗口”集成,“综合窗口”设置率100%。二是推进“网上办”服务。全局14个部门全部使用市四级一体“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100%,全程网办率95%以上,承诺时限提速率96%,一次不跑率97.08%,只跑一次率99.92%,群众等候时长相比去年同期缩短61.2%,总办理时长缩减32.8%,“赣政通”注册率100%,活跃率96.86%。三是推进“平台办”服务。今年来,网上中介服务平台发布建设工程项目172项,总成交额46.55万元,节约资金7.77万元,资金综合节约率23% ,资金平均节约率22.02%。 

二、把握服务企业这个“关键点”。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狠抓湾里营商环境改善,为企业发展赢得主动、争得先机,让企业更有预期、更有尊严。一是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一班两制一清单”湾里特色,成立局优化营商环境专班,实施双月调度机制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结合省市任务举措涉及湾里层面,细化分解形成湾里管理局优化营商环境任务清单,明确工作目标和方向。二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政府采购”,提升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便利度,湾里管理局自2023年2月起全面推行非招标采购活动“不见面”评审工作,确保“不见面”评审工作占比达100%,切实降低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减轻企业资金压力。通过定期组织“政银企”座谈会,会同几大银行深入企业送政策上门等多种服务形式,切实为企业解决资金问题,截至5月中旬,湾里已为辖区企业授信“财园信贷通”贷款额度共计13560万元。四是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持续推进“社银一体化”服务模式,利用银行网点数量多、覆盖面广、群众办事频次高等服务优势,实现创业人员“家门口”放款。截至目前,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10万元,直接扶持54人,带动就业143人。

三、突出作风建设这个“总抓手”。对审批慢、环节多、服务差等问题和不作为、乱作为、乱执法等不正之风,实施“零容忍”,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震慑一批,涵养出湾里营商环境的“清新空气”,让企业办事不再“靠关系”“找熟人”。一是大兴亲清之风。坚决守住与企业交往底线,既亲近企业多交心、交流,又亲而有界,杜绝商品交换原则、政商交易行为,努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持续唱响“湾”里挑一营商品牌。二是大兴实干之风。建立市场主体“亲商管家”响应,提供“管家式”服务,构建诉求收集、部门对接、问题解决、结果反馈的工作闭环,为企业发展“撑腰”,促进湾里经济发展微循环;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结合暖心护企和全局挂点服务企业工作,为企业加强沟通对接合作,最大限度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截至目前,在企业群、公众号推送最新惠企政策15条,发布民宿业、金融业、食品业等推介信息9则,1-4月份共兑现惠企纾困金额2.93亿元,惠及企业(个体工商户)2440笔。三是大兴廉洁之风。加强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监督,让权利运行在制度中进行,让审批在阳光下“晾晒”。始终保持严的主基调,重点对企业落户、企业开办、行政审批等领域的问题线索和违规违纪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整治一起,营造良好为企办事环境。

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title>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