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南昌县农业农村工作按照中央、省、市和县委一号文件精神要求,围绕夯实“三农”发展基础,以实施“两整治一提升”三年行动为主抓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被江西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定为江西省美丽宜居先进县、被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评为江西省五星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还获得部省共建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县级先进标杆,《推进农药减量控害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获评全国种植业技术推广典型案例。
一、2022年工作成效
(一)产业发展稳中有进
1.坚守粮食生产安全。粮食方面:省市下达我县全年粮食生产任务面积182.23万亩、产量15.9亿斤。实际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82.24万亩,其中,粮食80.5万亩,中稻16.94万亩,晚稻82.02万亩,大豆等旱粮2.78万亩(其中大豆0.7万亩)。全年总产量15.82亿斤。播种面积和产量较上年相对稳定;冬季油菜面积18.83万亩,超上级任务2.83万亩,完成率117.69%。蔬菜方面: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24.55万亩、70.46万吨,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03%、3.5%。已完成设施蔬菜基地面积6573亩,完成率101.44%。均列全市第一、全省前三。生猪方面:全年生猪存栏36.72万头,较上年同期均增长3.8%;能繁母猪存栏3.526万头,较上年同期增长2.7%;生猪出栏69.2万头,较上年同期均增长19.43%。肉牛出栏27351头,较上年同期增长2.9%;羊出栏8800头,较上年同期增长33.6%,列全市第二。家禽方面:家禽出栏2580万羽,较上年同期均增长2.2%;禽蛋产量67631吨,较上年同期均增长0.3%,列全市、全省第一。水产方面:水产品起水量预计数153223吨,同比去年147165吨,增长4.12%,总产量列全市第一。
2.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全县目前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8家(2023年1月新认定2022年度市级龙头企业7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0家(1月新认定7家)。国家级、省级数量均列全省第一。2022年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1亿元。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6家,其中市级示范联合体6家,2022年新认定省级示范联合体5家。培育建设市级田园综合体8家,其中黄马凤凰沟田园综合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培育家庭农场390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48家。5个2022年度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项目已确定施工单位,将陆续进场施工。
3.不断唱响昌南品牌。为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全县农业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2022年举办了南昌县(小蓝经开区)2022年度“十佳农业品牌”评选活动。经过推荐报名、资格审核、公众票选、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评选出了“绿滋肴”(江西省绿滋肴实业有限公司)等十个“十佳农业品牌”、“人之初”(江西人之初营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个“十大农业潜力品牌”。目前全县现有绿色食品共14家企业51个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我县入选“赣鄱正品”品牌有11家,占南昌市37.9%,区域公用品牌在2022年也正式启动创建工作。
4.切实夯实发展基础。2022年,我县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建设任务1.1871万亩,现全面开工建设,2022年12月底完成工程量的60%,2023年春节前完成田间工程量的80%,春耕前基本完成。
(二)乡村建设亮点纷呈
1.全力推进新农村村点建设。投资9000万元围绕国、省道等主要道路沿线村庄、高速出入口周边村庄、共同富裕样板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沿线及周边村庄、重点农业产业园区周边村庄和未整治过村庄等5类村庄建设300个新农村提升村点,截至目前全县新农村建设村点总进度已达75%,预计在12月中旬全面完工。同时开展示范样板村建设,建立健全“每周调度、每月考核、每月通报”推进机制,采取强化组织领导、整合项目资金、落实现场调度、组织现场观摩、专家指导整改、督导考评通报等工作举措,扎实推进全年既定任务,全县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88个共同富裕样板村已有93个村点全面完工,1个村点正在进行扫尾。
2.着力推进村庄亮化工程。2022年,我县结合实际,在确保25户以上未安装路灯的168个村庄100%安装的前提下,在全县农村范围内共安装10000盏路灯。目前,县级资金采购的总数7135盏已全部安装完成;市人大票决路灯项目和市中标单位安装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共同富裕样板村”项目路灯总数2865盏也已全部安装完成。
3.大力开展农村污水治理。2022年,我县继续投入1亿元县级财政资金,实施8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重点安排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共同富裕样板村、市级重点帮扶村、水质断面整治村庄、水源保护地村庄和其他环保部门建议治理村庄。截至目前,全县8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共建设污水管网项目79个、污水处理终端项目67个。其中污水管网项目72个已完工,完工率91%;污水处理终端项目59个已开工建设,开工率88.05%,20个已完工。
(三)脱贫质量持续巩固
一是强化监测预警。联合县教育、民政、残联、医保、卫健等部门建立了信息排查预警推送机制,每月建立预警台账,及时下发乡镇村进行核实核查,坚持“一月一分析、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研判”。同时,出台了南昌县《关于开展2022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我县每周三开展的网格活动,实行“网格员查网格农户、村级查所有农户、镇级查重点农户”分级专项排查,尤其是对脱贫户、低收入农户等“八类人群”进行重点排查。到12月底,已推送核查各类信息794条,新增监测对象14户63人(其中:边缘易致贫户5户27人、 突发严重困难户9户36人)。
二是强化结对帮扶。持续加大帮扶力度,推动全县县级领导、乡镇主要领导和科级干部挂点帮扶监测对象全覆盖。到12底,全县防返贫监测对象123户367人,其中已消除风险103户291人,占比83.7%。监测对象中,享受产业、就业、金融、健康、教育、综合保障等帮扶措施326项次。
三是强化兜底保障。加快建立城乡困难群众返贫预警机制,持续稳定增加因病因残致贫人群收入,印发了《关于提高我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保障标准的通知》,1-12月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22794多万元,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1889多万元,发放物价补贴308多万元,惠及脱贫户、监测户8237人;完成年度“防贫保险”理赔92例,金额83.18万元。同时,积极开展“农村特殊对象巾帼帮帮团”工作,91位巾帼志愿者与94户残疾人进行了结对帮扶;为5941名残疾人进行了康复服务(其中包含:脱贫残疾人940名、监测对象23人)。
(四)“三农”改革纵深拓展
1.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县264个(含1个村改居)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达17579.86万元,村均66.59万元,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20-30万元27个,占全县总村数的10.23%;30万元以上的有237个, 占全县总村数的89.77%;其中: 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30-50万元127个,占全县总村数的48.11%;50-100万元79个,占全县总村数的29.92%;100万元及以上31个,占全县总村数的11.74%。全县2021年经营收入5万以下的47个村,村集体资产资源经营和产业发展服务等经营收入均达到5万元及以上,提前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
2.稳妥推进禁捕退捕工作。完善了禁捕退捕网格化监管体系,在全县有禁捕水域的16个乡镇设立了46个网格点,招聘了188名护渔员,共开展执法、巡查155次,出动执法人员926人次,销毁三无船只52艘,办结行政案件13起,另移送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5起。实现禁捕退捕水域“四清四无”目标。
3.深入开展乡村治理体系试点。因地制宜推广运用“清单制”和“积分制”,进一步提升新时代乡村治理水平。印发了《南昌县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事项清单(试行)》和《南昌县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相关清单管理制度》,因地制宜推广运用“积分制”和“清单制”。《推进“四民”融合 促进治理有效》入选2021年南昌市改革创新十佳典型案例。《“三感一力”促乡村治理现代化——探索南昌县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共建共享机制》2022年11月在《江西农业》杂志“经验交流”栏目刊发。同时申报了“开展智慧农业集成应用试点”和“探索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作为2022年拓展试验任务。11月29日-30日,通过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省级验收,相关工作得到验收组充分肯定。
4.有效发挥财农信贷通作用。全县“财农信贷通”自2014年实施以来至2022年12月底,已累计为经营主体申请发放贷款8035笔、22亿元,为经营主体节省贷款利息超4000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导产业优势不足。粮食、蔬菜、水产、畜禽等农产品品牌不响、主导产业产地不集中、技术集成及应用程度不高;现代农业企业分布比较零散,区域分布不够集中,缺乏串成线、连成片的新看点。
(二)品牌影响力不大。全县现有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和产品数量虽列全省首位。但着眼全国来看,存在着品牌多而不响、在知名度不高等问题,与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差距。
(三)土地制约瓶颈明显。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需要一定的生产生活配套建设用地。但是受制于用地指标紧张,申请用地程序相当繁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投资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三、2023年工作计划
(一)加快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一是做强特色产业。坚持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以融合理念发展农业,立足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补短板、拉长板、树样板,围绕粮食、果蔬、生猪、家禽、水产等为的五大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以南新乡、幽兰、武阳、黄马乡、三江镇、塘南镇为主的果蔬产业和以冈上镇为主的水禽产业等一批现代乡村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市级产业强镇及省级产业园项目建设,全力争创2023年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二是培育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以煌上煌、益海嘉里、苗旺实业等为重点的“领军型”企业,以神珠田园、大家族种业、瑞祺食品、市政公用农业、印智农业等为重点“成长型”企业,以秀挹三江、牧原农牧、风湖农业、赛景园林等为重点的“雏鹰型”企业。力争2023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培育10家。
三是唱响昌南品牌。大力挖掘和培育优质稻米、畜牧水产、蔬菜水果、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四大优势区域特色区域品牌,唱响和促进“莲塘麻鸭”地理标志商标示范带动作用,加大稻米区域公用品牌宣传,不断提升我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二)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1.谟划项目安排。按照连点成线、拓线扩面、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的建设思路,围绕重点区域、重点线路、特色产业统筹布局,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以亮点呈现引领村庄建设方向。在“两类村”指标分配上向2022年建设成效好的乡镇倾斜。同时,综合考虑城郊区域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明显的现实,在指标分配时适当向城郊乡镇倾斜。
2.统筹资金分配。集中精力、集中资金抓好重点工作,做到捏紧拳头发力。在重大重点项目预算资金中,“两类村”市级补助资金原则上与2022年资金总数持平。其中,共同富裕样板村最高不得超过200万元,最低不得少于100万元;乡村振兴示范村最高不得超过500万元,最低不得少于300万元。
3.抓好项目管理。紧盯项目规划、立项、招投标、实施、资料归档等各个环节,系统总结近年来乡村建设特别是2022年“两整治一提升”行动“两类村”建设的经验教训狠抓落实,做到闭环管理。在“两整治一提升”行动“两年大变化”实施方案、2023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项目定位和建设内容,避免无序建设。
(三)深入开展农业农村改革
1.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对标“三年强村计划”不断完善集体经营机制和提升集体经营能力,探索组建乡镇集体经济发展公司,由辖区内各村共同出资入股或资源资产折价入股,赋予乡镇集体经济发展公司优先承接辖区内小额工程建设、山水田林湖草管护、村庄环境管护等功能。探索“飞地抱团”发展。选取集体经济发展强村,在组织建设、产业项目、就业创业等方面帮带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促进薄弱村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形成“1+N+1”强村带弱村抱团发展,提升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
1.筹备乡村治理试点示范综评。总结提炼典型经验,迎接省级、国家级终评。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好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引领带动作用,强化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全方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代乡村治理“昌南样板”。
2.严格落实财政资金扶持政策。严格按照《南昌县(小蓝经开区)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和《“财农信贷通”融资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强化金融资金对农业的扶持和信贷投入,有力助推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升级。
(四)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1.守住一条底线。就是坚决守住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
2.突出两个重点。就是紧紧抓住项目推进和扶贫资产管护这两个工作重点。管好用好衔接资金和扶贫资产,摸清底数、明晰产权、落实责任。
3.做细三项监测。持续细化强化对“三类人群”的监测;持续细化强化对收入变化情况的监测;持续细化强化对脱贫人口就业情况监测。
4.防范四大风险。健康帮扶政策调整带来的医疗报销方面的风险;脱贫户收入下降的风险;衔接资金使用不到位的风险;产业项目收益使用和项目闲置等的风险。
5.强化五大保障。强化健康帮扶保障;强化教育帮扶保障;强化住房安全保障;强化饮水安全保障;强化兜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