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昌市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实施方案的通知

洪府发〔2024〕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湾里管理局,市直各单位:

《南昌市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实施方案》已经2024年市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4年1月12日

(此件主动公开)


南昌市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22〕14号),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4+4+X”产业发展体系和“8810”行动计划,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全面落实省会引领战略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体系初步形成,各领域标准化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实现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标准运用由产业与贸易为主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标准化工作由自身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全域标准化深度融合发展。新兴产业标准地位凸显,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标准支撑有力,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稳步提升,标准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和服务业标准化持续深化,数字经济标准化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事业等领域标准化不断拓展。

标准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在创新工作机制、标准体系重构、科学管理等方面取得成效。标准化发展环境和基础保障更加完善,市场自主制定比重显著提升,地方标准化管理体制和推进机制更加完备,标准化试点示范等管理更加高效,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生态效益充分显现。

标准化质量水平大幅提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研究成果的比率达到50%以上。引导、鼓励企事业单位新增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参与制定团体标准30项以上,其中“江西绿色生态”认证评价团体标准15项,制修订地方标准40项,国家、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0个。推进“对标达标提升活动”、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深入实施,推动我市优势、特色技术标准的研制,培育一批研制先进标准的企业和机构。

标准化工作基础更加夯实。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一体化运行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培养一支高素质标准化人才队伍。完善省市联动对接模式,依托省级标准化专家人才库和标准化服务机构,拓展标准化服务业范围,基本适应南昌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到2035年,全市覆盖全面、科学适用、运行有效的标准化体系更加健全,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全面形成。

二、主要任务

(一)促进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转化

1.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标准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评价机制和服务体系,拓宽科技成果标准化渠道。支持企业参评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形成一批掌握国内外标准、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将标准研制融入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缩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标准研制周期。加快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落实标准必要专利制度,强化标准制定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评价和服务体系,加强标准核心技术指标研究,鼓励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融入标准。

2.加强科技与标准培育转化。建立科技项目与标准化工作联动机制,围绕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的研制,推动市级科技项目支持,将先进适用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标准,将先进标准作为相关科研项目的重要产出和评价指标。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标准技术指标验证工作,提高标准技术指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推进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西绿色生态中药节能标准研究、江西绿色生态智慧城市、江西绿色生态VR等中心)建设并有效运转。依托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中国(南昌)科学岛、未来科学城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契机,打造区域(行业)技术标准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以标准为纽带的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研制一批支撑绿色发展、体现南昌地方特色的优质标准。

(二)运用标准化助力现代产业发展

4.筑牢产业标准化发展基础。以标准助力完善“4+4+X”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目标。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等开展标准攻关,实施标准化助力重点产业稳链工程,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现代化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形成产业优化升级的标准群。

5.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推进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先导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围绕未来科学城、省级数字经济集聚区建设,打造全省数字经济示范区,助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助推新兴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聚焦电子信息、航空、汽车及装备、新能源4个优势新兴产业开展标准攻关,研制一批技术自主的标准。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平台、共享、民营经济标准化建设,加大移动智能终端、LED、VR产业规模,探索布局5G、新型显示、物联网、汽车电子、航空电子、锂电、光伏等未来产业链标准研制,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升级。

6.强化产业转型发展标准化支撑。加快新材料、医药健康、绿色食品、轻工纺织4个特色产业标准优化升级。强化钢、铝、钨、锆精深加工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衔接,聚力发展中医药、化学药、生物药、医疗器械等细分产业链,聚焦饮品、粮油、畜禽、饲料四大传统领域,着力织布、印染、品牌建设等纺织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标准研制,运用标准化手段助推产业转型融合发展。

7.推进现代服务业标准优化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标准化建设,升级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科技咨询、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完善生活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推进家政、物业、住宿、餐饮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开展面向数字应用的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等新业态标准研究。

(三)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

8.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支撑。推动国家、省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工程,健全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标准体系。严格执行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和配套标准,实施省级节能地方标准。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在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查、碳中和评价、低碳产品标准研制工作,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推进新旧能源有序替代,推动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强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工业数智化等关键核心技术标准研制,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研究,加强低碳零碳流程重塑,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效的标准技术支撑。

9.优化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标准化建设,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与产业政策衔接配套。加快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和标准化治理,提升鄱阳湖南昌湖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筑牢绿色生产标准基础,强化绿色消费标准引导,开展“绿色细胞”创建标准,构建绿色生活标准

10.持续唱响绿色生态品牌。深入推进“江西绿色生态”品牌建设,落实“企业申请+第三方评价+政府监管+社会认同”的品牌培育保护机制,鼓励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建立绿色生态标准,引导企业开展绿色生态品牌认证,推出一批优质产品和服务,支持对已有的区域公用品牌互认和品牌协同培育保护,推动绿色生态品牌与其他公用品牌同线同标同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市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加快城乡建设标准化进程

11.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标准化建设。通过标准引领乡村特色产业、绿色食品产业、设施农业、都市农业等发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标准体系,重点管控产地环境保护、种子(苗)质量控制、生产过程控制、收储运管理、加工、追溯等关键环节,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标准可依。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智慧农业、地方特色产业等加强标准研制,持续推进机械化育秧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智能化水平。

12.实施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完善和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研究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农产品电商等新模式,推动度假休闲、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等发展,围绕数字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乡村旅游等领域开展标准研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3.推动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发展。开展城市标准化行动,围绕智慧平安小区、智慧平安校园等建设,探索新型智慧城市标准,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城乡融合的标准化模式,积极争取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推动开展城市标准化效能评价,提升城镇功能品质建设和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

(五)增强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标准化能力

14.加强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标准化建设。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标准化建设,重点推行“一网通办”“一照通办”“省内通办”、智慧监管、公共资源交易等标准化建设,规范政务服务,优化办事流程,全面推行政务服务、监管等标准化。在城中村(开放式居民区)围合网格化服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领域开展社会治理标准化行动,提升社会治理标准化水平,打造更多“昌治久安”治理品牌。

15.提高公共安全标准化保障能力。围绕“平安南昌”建设,实施公共安全标准化筑底工程,严格执行公共安全领域强制性标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燃气等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提升企业安全生产和规范化管理能力。加强食品安全治理标准化建设,深化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完善农产品抽检、监测体系建设,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研究制定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应急救援、应急保障等配套地方标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16.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进程。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促进均等化、普惠化,守好标准底线。开展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专项行动,加强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建设与管理、养老服务评估、居家社区养老管理与服务、家庭护理床位等标准制定。实施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工程,提升公共资源配置均等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水平。用好南昌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孺子书房”等文化项目标准化建设,提升保障生活品质的标准水平。

(六)深化标准化改革创新

17.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和运行机制。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标准化活力,大幅提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比重。推进地方标准改革,完善地方标准化工作机制,优化制修订流程,提高地方标准质量水平。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行动,发挥技术引领和规范作用。积极推广“团体标准+认证”模式,传递团体标准价值和消费信任。发挥企业标准化主体作用,引导企业主导或参与各层级标准制定和对标达标提升行动,鼓励优势企业参与标准创新贡献奖、申报企业标准“领跑者”。发挥技术领先企业作用,探索标准与创新协同发展路径,打造标准创新型企业。

18.强化标准实施应用和监督。发挥标准化试点示范的引领作用,推动各级标准实施。加强地方标准制定、实施、监督和信息反馈闭环管理。贯彻落实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开展标准“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将企业产品和服务符合标准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发挥各类标准化服务机构在标准实施工作中的作用。建立标准实施举报、投诉机制,鼓励社会公众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19.深化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标准制度型开放,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标准制定。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积极参与、建设各类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联动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机制,在发光二极管(LED)等特色优势领域提出更多国际标准提案。积极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标准领域的对接合作,积极推动标准“走出去”。

(七)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

20.提升标准化技术支撑能力和水平。完善省市联动对接模式,依托省级标准化专家人才库和标准化服务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效能。鼓励各级单位、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国际、全国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争取国家级、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验证点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落户南昌。

21.大力发展标准化服务业。完善促进推进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系统发展,依托江西省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向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培育标准化服务业市场主体。鼓励标准化服务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和电子信息、航空、汽车及装备、新能源4个优势新兴产业,新材料、医药健康、绿色食品、轻工纺织4个特色产业开展标准化专业指导服务,针对企业实际需求,整合上下游资源,提供标准化整体解决方案。

22.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高等院校开设标准化相关课程,加强标准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推动标准化普及教育。依托高等院校、企业及科研院所加强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加强标准化技术组织和企业标准化培训,提升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标准化技能、标准化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政府公务人员和社会公众的标准化知识,健全标准化领域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基层标准化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标准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省级实施意见,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健全标准化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将标准化工作纳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

(二)完善配套政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与资金保障,将标准化工作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对在标准化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因地制宜制定标准化激励政策。完善经费多元筹措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标准化建设。

(三)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世界标准日”“质量月”“品牌日”等重要宣传节点,积极开展标准化宣贯活动。深入企业、机关、学校、社区、乡村宣传标准化知识,普及标准化理念、知识和方法,提升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推动标准化成为政府管理、社会治理、法人治理的重要工具。加强标准化文化建设,讲好“南昌标准”故事,推动标准化成果共建共享。

关联稿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