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保税区作为海关实施封闭监管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域,是南昌大都市圈开放发展的先行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提升南昌综合保税区发展水平,对新时代南昌塑造开放引擎、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高地意义十分重大。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和高位推动下,2021年1-10月南昌综合保税区完成进出口额137.21亿元,占全市进出口额的13.48%,贸易规模位居全省四个保税区之首。
一.南昌综合保税区发展面临的困境
南昌综合保税区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家对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综合保税区整体实力偏弱
从进出口规模来看,近年来南昌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值在100亿元上下波动,且进口规模远高于出口规模,长期处于贸易逆差。2021年1-10月南昌综合保税区完成进出口额同比增长83.2%,但低于全省综合保税区134.40%的平均增幅,对全市的开放型产业引领性不足。2020年南昌综合保税区在全国139个有进出口业务的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中位列第65位,排名位次中等靠后。2020年全国进出口超千亿元的综保区达14家,而南昌综保区仅过100亿元,差距明显。
2.开发程度低,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
第一,土地利用方面不足。当前,南昌综合保税区土地利用率约为75%,区内土地仍有较大的开发利用空间。
第二,从南昌综保区入驻企业来看,入驻活跃企业数量偏少,2021年1-10月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仅有43家。且南昌综保区内缺乏龙头企业或大型企业,无力辐射带动区内外上下游企业和配套关联产业集群式发展。
第三,产业附加值普遍较低。南昌综保区进出口产品主要为加工工序简单,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产品附加值高的支柱产业。研发、维修、结算等增值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充分。
3.配套不够完善
南昌综合保税区最初规划主要考虑物流交通及项目建设便利等因素,选址位置较为偏僻,相关的住宅、商场、餐馆、公交站基本生活配套设施缺少,使得综合保税区与城区之间的融合不足。
4.区内区外协同发展力度不够
综合保税区内外招商项目缺乏统一规划。综合保税区的综合功能、保税优势没有充分发挥,难以形成政策叠加和产业联动效应,政策优势和产业潜能尚未最大化激活。
5.有效的政策支撑体系尚未形成
从兄弟市来看,相比东部发达城市和综合保税区发展较好的中西部地区,南昌出台针对综合保税区发展的财税、金融、电力等方面的优惠便利措施不够突出,甚至有些政策还处于盲区和空白。
6.国际化运营高层次人才缺乏
综合保税区紧缺外向型经济人才,外贸政策掌握不全,极大地影响了综合保税区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和高效益发展。
对策建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势下,“十四五”时期我市应高质量推进南昌综合保税区发展,主要建议包括:
1.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科学发展
针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势,成立南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升级布局南昌综合保税区,共同研究解决“十四五”综合保税区重点项目建设、规划发展、产业培育等有关重大事项以及体制机制创新问题,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归口管理、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
2.优化综合保税区功能定位,彰显特色优势
要聚焦省会城市的产业特色,布局综合保税区产业项目,提升优势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以南昌综合保税区为基础,结合昌北空港新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产业特色,避免城市功能区间、综合保税区与周边产业功能区如南昌经济开发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在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上,与南昌(向塘)国际陆港形成“南北呼应”的高水平口岸开放门户。
3.在更高水平上开放创新,实施精准招商
瞄准世界500强和知名跨国公司,加大全产业链招商力度,抓住粤港澳、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机会,重点承接产业辐射带动和技术溢出能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节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形成具有保税特色的产业集群。
4.深挖制度潜能,推动转型升级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协调推动落实海关对南昌综合保税区发展的支持政策,支持其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研究出台支持企业入区发展的融资贷款、综合服务和人才引进等措施,在用地、用电、生活配套、物流补贴方面应加大对综合保税区的优惠力度。
5.优化产业链布局,高质量建设“五大中心”
发挥省会城市的比较优势,不断提升南昌综合保税区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与创新链中的分工和层次。
1)打造加工制造中心。支持大型企业入驻综保区发展,对合适的项目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重点支持电子信息制造、移动通信终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2)打造新型销售服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和检测维修中心。第一,推动跨境电商业态的发展,逐步实现综合保税区全面适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政策。鼓励因地制宜打造跨境电商运营和展示交易中心,推动区外搭建跨境商品展示中心,实现前店后仓。第二,打造物流分拨中心。利用综保区地理位置优势,打造“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中心枢纽等物流关键节点。第三,支持综合保税区内企业进口专业设备开展软件测试、文化创意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促进南昌国际维修和保税检测业务发展。
3)打造研发设计中心。进一步加大综合保税区入驻企业与在昌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特别是对现有项目在区内设立研发中心、设计服务等新型业态给予大力支持。
6.强化人才支撑,优化宜居宜业环境
建立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放大综合保税区人才政策效应,把综保区打造成推动创新、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人才高地。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综合保税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为区内企业的经营提供全方位有效保障,为园区工作人员创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让其留得下,能安心。(市政协人资环城建委、龙晓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