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d909614--2024-0016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发布机构: | 青云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生成日期: | 2021-07-12 |
文件编号: | 有效性: | 有效 |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前 言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更高级的经济阶段,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应用,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方式与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
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走向深度融合,驱动着传统经济深刻变革,催生层出不穷的新业态新模式,全球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中国而言,数字经济已成为当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5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7.7%。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江西省提出加快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努力建设全国政务服务满意度一等省份。南昌市提出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可见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对于数字经济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青云谱区地处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腹地,深居“内陆双向开放高地”,青云谱区正加速融入数字经济示范区、泛长三角地区、泛粤港澳大湾区、大南昌都市圈等多重战略区域,孕育着下一个黄金20年的新蓝海。作为全省工业城区改革创新引领区,青云谱正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新动力培育战略关键期,全区上下正全力推进“创新强区”战略、数字化变革和数字赋能。此时坚定不移地发展青云谱数字经济新生态,推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将为青云谱实现由“南昌青云谱”迈向“江西青云谱”、由“块状经济”迈向“平台经济”,由“工业时代”迈向“数字时代”提供最强发展推动力。
本规划纲要正是基于对数字经济新时代、新发展机遇的把握,基于对青云谱制造业强区产业基因的深刻认识,结合青云谱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实际,为青云谱勾勒出既应对数字经济新发展要求、又具有青云谱特征的数字经济新蓝图、发展路线以及相应的发展策略和保障措施。为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特编制《青云谱区“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2030年,其中,重点实施期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0年。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首个五年,也是青云谱区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战略期。按照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部署,我省将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产业重要基地。为此,应牢牢把握数字经济的核心,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多管齐下,全面推进我区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建设。为加快青云谱区新旧动能转换,有必要准确评估“十三五”发展成效,深入分析“十四五”时期发展基础,准确把握青云谱区在新发展格局下机遇,于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持续建设“人文生态慧圃、都市产业新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根据国家、省、市、区“十四五”发展规划总体要求,结合青云谱区实际,拟制定本专项规划。
第一章 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抢抓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深入落实省、市各级政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部署和发展数字经济的工作要求,以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重点,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发掘“数据资产”价值,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青云谱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利刃”,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园区建设、数字经济企业招引、数字经济企业培育、智慧应用场景供给、专业人才队伍壮大、优质配套服务提升等六大行动,壮大数字经济能级,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发展试验区,提升全区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全面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青云谱样板”贡献“青云谱力量”。
第一节 依据任务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更高级的经济阶段,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应用,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方式与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
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走向深度融合,驱动着传统经济深刻变革,催生层出不穷的新业态、新模式,全球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中国而言,数字经济已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4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7.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1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江西加快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包括深入开展数字经济发展“八大行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左右等。南昌市委市政府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将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提升数字产业能级、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这是南昌顺应数字经济时代潮流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中央到省市县区各级政府对于数字经济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第二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拼搏实干、负重奋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建设,在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防汛排涝救灾、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青云谱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五大优势
制造业强区基础优势。青云谱作为传统制造业强区,实体经济底蕴深厚,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265.14亿元提高到2020年38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7.2%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左右。2019年,青云谱区老工业转型升级工作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成为全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典型,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区,并获省政府通报嘉奖。
现代服务业迭代出新。“十三五”期间,全区坚持统筹协调,全面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全区规上服务业企业数从2015年48家增加至2020年93家,营业收入从2015年16.06亿元增至2020年36.8亿元左右。全区共有23家企业被评为市级以上服务业龙头企业称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9个(其中省级集聚区4个),服务业发展工作多次获得南昌市服务业发展贡献奖。“夜间经济”迅猛发展,正盛太古港·王府井夜经济特色商圈、青云小镇夜市开市运营,全省首届水果文化节等一系列主题活动顺利举办,商贸消费活力迸发。
文化旅游底蕴深厚。“十三五”期间,青云谱区投资新建区级文化综合大楼,打造了非遗展厅、少儿阅览室以及全市首个名人阅读室——许渊冲阅读室等多功能活动室。八大山人纪念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区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县级公共图书馆二级馆、2020年江西省全民阅读先进单位。“青云谱镇灯彩之乡”作为全市唯一、全省唯三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南龙灯”闪耀登场2019年央视春晚井冈山分会场舞台;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生产车间旧址、梅汝璈故居、陈云旧居和工作车间入选江西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托辖区内工业遗址和老厂房,推动南钞公司、阳光乳业等工业旅游项目建设;2021年5月,江西省文旅厅公告八大山人梅湖景区排名全省第一,正式荣升新一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依托八大山人文化品牌资源,举办了八大山人艺术节、“八大山人”全国书法展八大山人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和“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2020中国·南昌八大山人文化论坛”等活动;开展了青云谱区旅游LOGO图案征集和宣传、“青云谱八景”评选以及“爱江西,健康游——乐游青云谱旅游摄影大赛”等活动;推荐的文创精品南钞·美丽中国井冈山立体贺卡旅游产品荣获“全国优秀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称号和“江西好礼”优秀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称号;《建军九十周年双联璧合》在全省首届红博会展出,并获铜奖;《八大山人纪念徽章系列》获2020年江西省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大赛铜奖,《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八大山人》珍藏册获优秀奖;八大山人纪念馆获2020年江西省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大赛文创旗舰奖。打造了青云读书会品牌,举办了全国著名诗人走进青云谱活动并结集成书,举办了一系列书香青云讲座。
特色产业生态集群显现格局。“十三五”时期,四大特色产业生态圈已初见雏形。物流服务产业生态圈,基于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模式,重塑物流行业生态格局,赋能现代物流产业,结合区域电子商务,大力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升级,发展第三方物流、物流服务产业,创新打造了集物流全产业链要素于一体的总部物流产业园,已吸引110余家物流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新型建材综合体产业生态圈,成功打造全省首家新型建材综合体装潢设计师产业园,推动司马庙建材市场由传统的单一销售模式向全产业链服务布局,已集聚30余家装潢设计、家装体验、服务金融等配套企业入驻。军民融合技术交易生态圈,引入全国首家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平台——中国技术交易所军民融合中心项目,促进军民融合资源向南昌集聚、为全国服务。电子竞技产业生态圈,进一步拓展电竞产业空间,强化综合保障,成功引进了江西省霖感电竞娱乐传媒有限公司落户青云谱区,成为全省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电子竞技俱乐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围绕“3+5+X”产业发展体系出台实施意见,为军民融合、检测检验认证、5G、工业互联等新经济产业集聚发展奠定基础。中国技术交易所军民融合中心项目获得2020年省预算内基建投资大南昌都市圈重大平台建设专项投资计划300万元;江西九州通药业有限公司二期工业检测大楼项目获得老工业区转型升级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860万元。
打造都市工业成效明显。传统产业向中高端不断迈进。在支持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方面先后为江铃股份、江铃华翔等传统产业企业争取省级工业转型资金和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2000余万元。聚焦AI+新型智能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新型都市智能产业发展。我区因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工作成效明显,荣获全省第二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培育壮大重点产业领域及时奖励”集体先进奖和“江西省工业高质量目标发展先进县区”称号。
创新活力喜获量质双升。“十三五”期间,我区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挂牌成立了区国投集团,做大投融资平台。突出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基本形成产业孵化体系,发展质量喜得新提高。充分激发人才资源潜力。举办“才聚青云”创新创业等活动,带动大学生创业就业,不断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制定可行的培训计划,通过业务培训、外出进修、基地示范、跟踪培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释放“人才第一资源”活力。充分发挥双创基金作用。精准扶持处在“起步”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投资8250万元,引入具备核心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落户,其中江西中德生物工程、江西普瑞丰生态科技获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青云谱镇入选南昌市首批创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厚植创业成长沃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6亿元,争取科技企业扶持资金8000余万元,设立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23个,高新技术企业9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5.76亿元。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全区科技创新活动、引导企业社会科技投入、促进全区科技整体实力提升,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称号,全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排名第二,获评第一批市级创新型县(区)建设试点单位和第三批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建设试点单位。
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喜开新局面。“十三五”时期,青云谱区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宗旨,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积极推进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期盼、体现青云谱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全面完成行政单位机构改革。2020年青云谱区行政审批局正式揭牌,是我省第三批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试点单位中首家挂牌成立的区级审批局,分散在14个部门的123个事项将集中划转至区行政审批局。聚焦重点领域政务公开,主动公开政务信息18613条。加强企业事中事后监管,开展智慧市场监管试点,为全市推广积累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
政务服务更加高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容缺受理机制,审批环节和时间大幅缩短,荣获2017年度全市县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和推进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优秀单位,推行社会组织党建“双孵化五同步”,实现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覆盖率100%;开展延时错时服务,真正做到政务服务“不打烊”;大力推进“一网通办”“一次不跑”和“只跑一次”政务服务,不断充实“赣服通”青云谱区分厅网上服务内容,30项审批及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创业。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以来,减免退抵税费达6.71亿元,纳税人满意度进入全国省会县区前一百名。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大力推广“财园贷”,为106家企业发放贷款11.71亿元;争取市级产业引导资金6300万元;与省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合作,推出新四板“青云谱区新经济板块”,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市域社会治理成效显著。以深入推进“五型”政府建设为抓手,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持续整治“怕慢假庸散”,政府系统作风效能和清廉形象进一步提升。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积极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生产经营领域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一般事故数量下降25%,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扎实开展食品安全工作及食品安全示范县区创建工作,获评全市食品安全示范县(区);在大型驻赣央企中率先完成洪都集团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助力打造“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治理改革江西样板南昌经验”;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区“九连冠”;全面推进“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工作,整合可改造空间和相关资源,配置社区邻里中心幼儿园、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便利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点、综合性文体服务中心5类便民服务功能,并拓展若干个其他功能,目前已建成22个,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
(二)五大劣势
区域竞争格局压力加剧。伴随近年南昌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市辖各县区发展均取得了可喜成绩。与其他区、县相比,青云谱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在全市排名均靠后,推进发展进程中面临人才和资金问题比较突出。产业的结构层次不高,服务业发展迅速但占比相对偏低,企业规模不大,产业整体效益不高,科技含量偏低,发展不足与发展不优问题依然存在。
要素瓶颈制约明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资金要素不足,经济增长缺乏新的重大引擎。产业要素政策不够,“招大引优”难度较大。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品质、转型创新发展任务艰巨。我区主攻的现代服务业、智慧产业等新经济产业还未形成新的产业支撑。
公共服务供给短板相对突出。未来城区发展必将进入到一个品质竞争的新阶段。目前,青云谱区交通、信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仍有待进一步跟进,城管品质亟待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养老等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有待加快,城乡服务功能亟待完善。
数字化转型路径受限。青云谱以机械制造等传统制造业为主,产出多为行业中间产品。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其改造升级效果受价值链上下游环节钳制,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显现,数字经济通过消费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整体价值的路径较难实施。青云谱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结合程度较低,直接推行数字化的难度和复杂度较高。数字化思维不成体系。就目前数字经济发展看,青云谱区数字经济发展依然围绕制造业改造升级为主线,缺乏系统思维,尤其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依赖的高级生产要素的重视不足。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单纯的机器换人、工艺改进,而是生产要素、价值环节与数字时代的全面跨界融合,是传统制造业价值模式的根本转变。
高质量产业平台与园区载体不足。青云谱区工业用地供应粗放,工业用地总量虽大,但并未充分规划用以承载高质量的产业集群落地。另一方面,工业用地主要在镇街,并没有进入产业园区,工业用地入园率不高,能够承载数字经济需要的高质量产业平台匮乏。 数字化发展较为薄弱。目前数字化主要应用于交通、警务等社会治理场景,未注重培育相关新经济产业。缺乏指导思想,城市数字化关联衍生效应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四大机遇
一是现代服务业“深耕”空间巨大。青云谱区处于“在彰显省会担当中挑重担、走前列”的产业转型期,后发优势明显。洪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国家试点及旧城改造获得国家、省级表彰,为我区复兴洪都新城,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发展机遇。“十四五”期间,江铃搬迁后,为我区发展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有望成为我区经济增长新引擎。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并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取得的创新成果融合于实体经济各个领域。
二是军民融合产业大有可为。中国技术交易所军民融合中心项目落地,军民融合展示、创新、孵化三大平台建设有力,为我区军民融合产业大发展打好了基础。都市能级提升的城市机遇,随着南昌拥江发展格局的不断深化,数字经济时代机遇使南昌进入智慧城市建设新阶段,青云谱作为南昌城市规划新中心,逐步增强综合服务功能的城市价值正不断凸显。不断提升的城市化水平,优越的拥江发展区位优势,都为数字经济在青云谱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开放机遇。
三是现代医疗物流产业和新经济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有效助推新经济产业集聚区“两医一新”行动计划。数实融合产业变革机遇。中国制造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一方面,传统实体经济逐渐成为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战场与落地基础;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在推动实体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这为数字经济发展倡议首发地、拥有强大制造业发展基础的青云谱,带来了全新的产业变革重大机遇。
四是智慧文旅产业前景广阔。八大山人城市人文旅游资源深度一体开发利用。这些条件为我区新一轮产业“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发展智慧文旅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机遇。内陆双向开放试点建设正在迈入创新驱动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南昌市拥江发展格局已经形成。青云谱区正在迎来数字经济战略红利叠加时代,正孕育着下一个黄金20年的新蓝海。
(四)三大挑战
人才挑战。数字经济是以人才为本、以知识创新为关键驱动力的新型经济形态。而素以制造业闻名的青云谱,过去的发展更多依赖的是青云谱人的拼搏精神。在吸引外来人才、推动外来优秀人才落户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要发展高质量的数字经济,青云谱面临的首要命题就是如何引进、孕育既具备数字经济观念又有制造业工程师思维的跨界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青云谱以外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青云谱区发展高质量数字经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产业挑战。青云谱作为制造业强区,在数字经济时代其工业产业规模有余而发展动力不足。在南昌数字经济发展版图中,青云谱尚无明确而独特的定位。青云谱区具有丰富的制造业应用场景,但缺乏从应用场景挖掘、产业创新能力培育到供应链整合等一系列的产业变革生态,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制造业发展观念对数字经济平台化、赋能式思维的挤出效应,致使青云谱空有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的理想,而没有形成两者深度融合的路径和方法。这是青云谱区发展数字经济面临的第二个挑战。
开放挑战。作为制造业强区的青云谱,曾经的块状经济为青云谱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造成了青云谱目前产业要素不集聚、产业空间布局碎片化、资源浪费严重等诸多瓶颈性问题。当前,青云谱虽然具有开放发展的区位优势,具有“腾笼换鸟”的时代机遇,但不得不面对优质增量产业尤其是数字经济相关产业集群和项目落地困难、对外来优质人口吸引力不足的现实。如何实现从“以我为主”的工业经济向“服务区域”的都市经济转变是青云谱发展高质量数字经济的第三个挑战。
第二章 发展思路
青云谱区数字经济发展基本思路为“12387”,系统构建发展目标、特色、路径、任务和措施体系,加快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数字时代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紧扣1个目标: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区。利用青云谱本土制造业优势与东部南部可拓展的规模制造业发展空间,依托东部、南部不同的产业地缘优劣势,各具特点地打造青云谱数字经济制造升级区,发展成为青云谱“一圈两集群”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突出其传统制造转型升级示范的功能价值。其中东部先进制造集聚集群发展与信息、交通、新能源等新基建相关的战略新兴制造产业,形成数字赋能的新兴产业规模制造发展示范;南部特色智能制造集群发展涵盖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相关的数字基础设施设备制造产业,形成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设备制造培育示范。
体现2大特点:数字多元,以倡导多元协作和市场机制为手段,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的包容性与协调性。数字活力,以挖掘数据要素价值为核心,释放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创造潜力和中心城区发展活力。
践行3条路径:通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三条路径,推动青云谱区数字经济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
抓好8项任务:构建以优化数字基础设施、激发数据要素价值、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进现代服务业与数字技术融合、推进军民数字技术融合、推进先进制造业与数字技术融合、谋划青云谱区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等8项重点工作为核心的任务体系。
落实7大举措:落实以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引育数字英才、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开放合作和强化安全保护发展为重点的保障措施。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更高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江西省委十四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和南昌市委十一届十次、十一次全会决策部署。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全市一盘棋,深化落实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以完善城市治理体系为支撑,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推动产业转型为重点,提高我区综合竞争力。
1、坚持场景应用驱动。充分发挥青云谱制造业应用场景丰富的优 势,深度挖掘应用场景,开发智能工厂、智慧城市、智慧政务综合服 务等多领域的应用场景,搜集场景相关数据,拓展产业应用相关需求,释放数据资源价值,发展满足应用实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数字研发项目、升级改造项目、创新应用项目落地。
2、坚持开放创新引领。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地区及国际交流合作,深化与国内创新高地跨区域交流合作,促进数字经济高级生产要素汇聚青云谱,通过产业数字化能力中心与数字产业化应用创新中心的建设,发挥新制造业中心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南昌市、江西省、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国制造业区域的联动辐射与转型升级。
3、坚持融合互利带动。围绕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入融合所衍生的相关领域,以应用为导向,加快互联网、物联网在制造业全领域的渗透,深入推进互联网企业、产业公司和软件开发企业集聚,激发传统产业活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4、坚持生态协同聚能。构建跨界人才融合、应用技术复合和企业主体共生的生态体系,不断提高产业要素供给质量,加快实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APS)、数字核心产业和数字融合产业集群化发展。
5、坚持平台共享支撑。搭建 ABCD 技术应用平台、APS 产业服务平台、产业载体支撑平台等共享平台,重点推动产业数字化能力中心与数字产业化应用创新中心建设,并以此为基点推动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向社会共享开放,提升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效率。
青云谱区应当高度重视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助力全市、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键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把数字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抓手。
数字经济专项规划总体要以数字新型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数据要素安全有序流动为突破,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核心,重点聚焦“五个新”持续发力,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左右,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左右,应坚持“五新定位”:
一是数据新要素。创新数据要素市场基础制度,挖掘数据资源新价值。深化政务数据共享开放,选择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数据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推进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要素资源互通、开发能力共享。探索发展壮大省级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市场,加强对数据安全的保护。
二是数字新产业。加强关键数字技术科技攻关,谋划建设重大项目,培育壮大产业新优势。持续对接好世界VR产业大会,打造省级VR产业中心。深入推进国家“03专项”试点,建设具有特色的国家级物联网产业集群。壮大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等新兴数字产业。推动移动智能终端、数字视听等优势领域取得新突破,打造亿级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
三是智造新动能。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工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智能制造升级工程,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行“上云用数赋智”。发展智慧金融、智慧物流、数字商贸、数字文创等数字化服务业。实施新业态成长计划,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四是智治新模式。推进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打造数字化治理新模式。进一步拓展升级“赣服通”“赣政通”,深化实现“一网通办”“跨域通办”“一链办理”。拓展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领域数字化深度应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努力消除“数字鸿沟”。
五是智联新设施。开展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大会战,全面推广千兆光纤网络,实现重点街区、园区平台等5G网络全覆盖,争取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落户青云谱区。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全区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进物联网设施部署,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升级,构建全域泛在智联感知体系。
青云谱区地处南昌市城区南部,地处赣抚平原腹地,介于东经115°51′15″—115°56′3″、北纬28°36′22″—28°39′32″之间。与青山湖区、南昌县、西湖区接壤,面积43.2平方千米,辖5个街道(即三店、洪都、徐坊、京山、岱山街道)、1个镇(青云谱镇)、1个省级工业园区(江西青云谱新经济产业集聚区)和1个景区(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共有73个社区和12个行政村。截至2020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86556户,户籍总人口260704人,常住人口262513人。
融合型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充足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重要城市功能要素,也离不开产业基础、应用场景等产业功能要素。青云谱都市功能区与产业功能区得天独厚的高度融合,为青云谱全域发展融合型数字经济提供绝佳载体。立足“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人文生态慧圃、都市产业新城”战略定位,将青云谱打造成全国老工业转型示范区、全省军民融合样板区、全市产城融合发展和别具特色的生态文旅休闲新高地,构建“一核一带三区”空间布局。在保证都市产业空间梯度格局与融合型数字经济产业生态结构充分匹配的前提下,青云谱区数字经济重塑布局新格局。
(一) “一核”
即洪都新城核心区。主要包括洪都老厂区、广州路以北等周边区块,辐射青云谱镇。以建设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洪都新城核心区为目标,以推进青云谱全域一体化发展为中心,围绕青云谱数字经济发展重点,全面统筹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优化青云谱经济地理结构,着力打造青云谱数字创新要素集中集聚的数字经济核心发展区,军民融合应用的数字经济辐射融合区、区域现代商贸、智慧楼宇经济为特色的数字经济示范区。
图2-1 青云谱数字经济空间功能布局
(二)“一带”
梅湖·象湖生态文化旅游带。主要包括八大山人梅湖景区、象湖景区、花博园等周边区块。依托八大山人梅湖、象湖景区丰富的生态人文资源,利用八大山人梅湖景区4A创建契机,对梅湖、象湖、花博园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空间进行合理布局,融入八大山人相关人文、生态、旅游特色元素,着力布局文化创意、工艺美术、教育培训、文化研究、博物馆、文化会展、休闲娱乐等,打造集梅湖艺术体验带、象湖生态休闲带为一体的青云谱区生态文化旅游带,融入全市“北看海昏侯汉代文化、中看滕王阁唐代文化、南看八大山人明清文化”格局中青云谱重要一极,将青云谱打造成为别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新高地。
利用青云谱数字经济产业功能最优、对外交流功能最强的发展载体,打造青云谱数字经济创新引领的数字经济核心发展区,以此作为青云谱数字经济发展的开放实践特区,成为青云谱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和强力引擎。突出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与创新要素的集中、集群、集聚的功能价值,打造涵盖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科技企业集聚的总部基地、研发平台、领先的智慧城市场景、丰富的金融资本、便利的商务配套的核心数字经济创新生态。
图2-2 青云谱数字经济核心发展区
(三)“三区”
新经济产业集聚区、现代商务商贸带动区、总部经济创新发展引领区。将青云谱镇打造成为数字经济产业路由器,重点发展智慧楼宇、智慧医疗、智能物流等产业,形成青云谱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基地。将高潮湖新经济产业园打造成为数字经济都市活力区,重点发展虚拟现实、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流量经济等数字经济产业,形成数字经济都市生活应用场景基地、ABCD企业总部集聚高地。
新经济产业集聚区。以新经济产业集聚区为主体,主要包括广州路以南等地块。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和相关领域中小企业,加快推动5G技术产业发展。依托高潮湖新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VR、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制造、云计算等数字经济产业,加快构建新经济产业生态圈。大力推广数字应用技术,以医疗器械和医药物流产业为抓手,延伸整个医药产业链,形成智慧化的医疗药品和器械制造、销售、物流的产业集群。以南昌深圳农产品物流中心为重点,架构农产品供应、批发和零售链上的桥梁。形成医药物流、现代农产品物流、数字经济、科技研发服务聚集的综合城市功能区,构建集知识、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为支撑的新经济产业体系。
现代商务商贸带动区。主要包括十字街、井冈山大道、京山街道、徐坊街道等地块,辐射带动全区商务商贸业繁荣发展。通过架设连廊的形式,使王府井商圈联动绳金塔商圈、上海路商圈、青云小镇商业街以及青云印象汇、麦德龙、华润万家等大型商场、形成西起司马庙立交,东至解放东路,绵延五公里的商业走廊。吸引国际一线品牌在南昌设立区域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培育高品质国际知名五星级豪华酒店、超五A甲级写字楼、餐饮、零售、高端消费品等新兴消费业态。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发展“夜餐、夜购、夜娱、夜健、夜赏”,形成“基础商业+休闲商业+特色商业”为一体的商务商贸带动区。
总部经济创新发展引领区。主要包括江铃老厂区、江联老厂区、迎宾大道及其周边区块。再塑展示青云谱区城市特色与核心竞争力的又一中心区块,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适应南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利用地铁3号线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采用“综合开发+产业引擎+轨道交通”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健康服务、产业孵化、数字服务、教育培训、建筑服务业等总部经济业态。加快专业化楼宇配套设施建设,吸引国际化、高素质的产业人才,注重发展以专业型、成长型总部企业为重点,着力形成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总部经济高地,形成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总部经济创新发展地标。
利用青云谱区洪都新城产业功能与传统城市功能复合优势,承接数字经济核心发展区强力的创新辐射,提高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深度,突出青云谱新制造特色,打造数字经济辐射融合区。突出其智能制造产业体系的承载腹地与发展前沿的功能价值,打造涵盖技术密集型的数字元器件轻制造、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等装备制造、高端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字经济驱动的智能制造生态。
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及解决方案集群,发挥数字与制造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成果展示价值作用。将洪都新城打造成为战略新兴制造发展前沿,重点发展中国制造战略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新经济产业集聚区协同发展。
图2-3 青云谱数字经济辐射融合区
(四)数字经济制造升级示范区
利用青云谱本土制造优势与东部南部可拓展的规模制造业发展空间,依托东部、南部不同的产业地缘优劣势,各具特点地打造青云谱数字经济制造升级区,发展成为青云谱“一圈两集群”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突出其传统制造转型升级示范的功能价值。其中东部先进制造集聚集群发展与信息、交通、新能源等新基建相关的战略新兴制造产业,形成数字赋能的新兴产业规模制造发展示范;南部特色生态制造集群发展涵盖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相关的数字基础设施制造产业,形成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设备制造培育示范新策源地。
依托新经济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传感器、元器件、智能硬件、智能零部件等产业,培育环境、空间敏感度较低的数字基础制造,形成数字基础设施轻制造培育示范;提高青云谱在优势制造业细分领域的竞争力,加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本土优势产业隐形冠军发展示范;依托先进制造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等战略新兴制造业的规模制造产业,提升青云谱在新经济新产业招引的承载力,形成新兴产业规模制造示范;重点推动开放数字赋能场景应用,推进数字技术与工业Know-how 融合,培育数字赋能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形成制造业数字改造升级示范。
图2-4 青云谱数字经济制造升级区
1、总体目标
产业数字化方面:成为江西省新制造基地,具备应用场景集成、数字化转型示范、APS产业集群引领的数智融合型产业聚集区,实现数智服务青云谱,聚合全区优势产业资源,辐射江西。
数字产业化方面:初步形成以ABCD应用技术为核心,“数字信息服务+数字基础设施轻制造+数字赋能特色制造”三层次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并优先建成一个百亿级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两个百亿级的智能制造领域数字新产业集群与智慧城市领域数字新产业集群。
数字化治理方面:“云网库”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在全区实现全面深度覆盖,部分智慧园区、智慧街区、健康社区等建设完成,智慧生活场景、智慧产业场景、智慧商贸场景及智慧治理场景实现全面开放,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最优区基本形成。
区域数字价值化发展方面:产业功能区与城区功能区高度融合,与国内外创新高地联动效应明显,在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上实现协同发展,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域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开展数字化改造合作,在资源整合、数据价值实现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2.阶段目标
(1)蓄势聚能(2021年-2022 年)
打响“全市产业数字化示范区”品牌,率先建成具有全市影响力 的产业数字化示范区、数字产业化集聚区和城市数字化示范区。到 2022年基本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智能制造产业、智慧城市新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总量突破50亿元(待确认);基本形成数据驱动、开放引领、融合带动、生态聚能、平台支撑的产业融合型数字经济创新生态;基本确立数字资源开发利用、数字赋能产业能力、数字城市建设全市领先的发展格局,初步完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2)跨越发展(2023年—2025年)
建成泛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桥头堡,成为南昌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排头兵。到 2025年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形成面向数字经济2.0时代的智能制造与智慧城市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总量突破100亿元(待确认);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生态,对外输出代表深度融合、行业一流的青云谱技术、青云谱产品、青云谱服务;数字经济产业应用高地建设初步形成规模,形成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数字经济赋能与服务主结点格局。
(3)创新引领(2025年—2030年)
成长为具有区域乃至国际影响力的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数字经济高地,成为产业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先行者。到2030年建设成全省产业互联网发展综合实力先进区;全面建成全省产业数字化主阵地、全省数字新技术应用示范最优区、全省数字应用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全省数字跨界人才创业最佳孵化地;全面建成具有全国知名度的产业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区。
第三章 主攻方向
青云谱区制造业发展历史较长、产业积淀深厚,且以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为主体所形成的制造业集群具有产业链点多、面广的固有特征。鉴于此,以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展开的青云谱数字经济发展路径,需要明确首要主攻产业方向,而不应面面俱到、雨露均沾。结合青云谱区制造业发展基础与相关条件,青云谱区数字经济发展路径需沿着产业平台打造、名企引育支撑、产业突破和城市智慧化四大主攻方向展开。
第一节 重塑产业
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三条路径
以数字经济使能赋能为关键,结合青云谱区产业发展现状,重点推进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融合、数字经济与文旅、生物医药产业经济融合以及数字经济核心软件产业发展三条产业突破路径,通过以点带线,以青云谱辐射江西乃至泛长三角的梯次推进,实现青云谱产业发展的全面升级。
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融合方面,重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与智能制造产业链集群的发展。
数字经济与生物医药产业融合方面。以构建生物医药创新走廊为主线,以(医疗应用)智慧医疗+(药物应用)生物创新药+(器械应用)高端医疗器械为产业方向,全面推进数字经济与生物医药产业的融合发展。
数字产业化方面。以物联网传感器芯片设计应用为突破口,积极向传感器封装、测试、机器视觉识别、增材制造等人工智能领域拓展,做大、做强面向制造控制终端的智能硬件和机器人产业,提升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工业软件及自主安全可控信息安全产业信息服务支撑,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
第二节 缔造平台
产业数字化能力中心建设锚定打造全省产业数字化试验区总蓝图,以省“2+6+N”产业链链长推进工作机制为指引,以信息安全产业链数据中心建设为契机,结合省工信厅关于工程创新中心试点,以工业大脑体验中心和工程师创新中心为双驱动,构建产业数字化能力矩阵、服务矩阵、产业矩阵三大供给池,汇聚产业数字化科研资源、产业资源、合作资源三大生态,打造以“产业数字化路由器、数字产业化新引擎”为总体定位的青云谱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使青云谱成为服务江西、辐射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数字化供给核。
公共服务平台与市场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政府各部门各层级的统筹协调,综合运用规划引导、体制创新、政策扶持等手段,积极引导经济社会领域的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共同推进制造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青云谱使能赋能和辐射周边区域市场服务相结合。充分发挥青云谱制造业基础优势,加快工业数字化能力集聚,深化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深度对接省内外数字化转型需求,推动本地数字化能力跨区域流动共享,打造立足青云谱、服务江西、辐射长三角的制造业数字化使能和赋能策源地。
实体能力中心和数字能力中心相结合。强化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以促进实体能力中心发展为主线,采用数字技术推动能力中心服务升级,满足多行业、多层次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实现服务能力、信息等资源的高效流转,加快形成广覆盖、有特色、服务优的数字化赋能平台。
第三节 落地场景
数字产业化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以构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综合创新生态为目标,以校地合作平台为依托,深入推动大院名校引进计划,并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拓展数字应用技术资源的落地,构建数字产业化的技术集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数字复合型人才汇聚中心,汇聚科创资源、创新主体、创新人才,打造以数字经济应用技术为特征的数字产业化应用技术创新中心。
加快建设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科研院所等校地合作平台,扩大与高校科研创新资源对接合作。支持建设物联网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省级固态硬盘和数据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点研发平台。创建科技创新大学科装置,建设一批数字经济核心研发平台和创新中心。
第四节 激活数据
城市数字化场景应用聚合行动。围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四梁八柱”架构,充分发挥青云谱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以打造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最优区为核心抓手,以八大山人景区、江铃新能源网联汽车为重点展示窗口,重点推进智慧文创场景、智慧交通场景(交通小脑)、智慧产业场景的数字经济场景展示、应用挖掘,实施城市数字化场景应用聚合行动,通过典型应用场景,激活数字经济应用需求、聚集相关应用型企业、汇聚综合应用型项目,将“城市数字化”从政府投资主导转变为产业应用为主体,为产业数字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优化数字基础设施
加快“5G青云谱”网络建设。深化建立与三大运营商的战略合作关系,协同引导电信、移动、联通、铁塔等公司有序布点,推进5G网络规模组网。2025年全区5G基站不少于1000个(待确认),推动5G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大力推进“双千兆带宽青云谱”提速建设。加速光纤网络全域扩容,优化骨干网络结构,布局大容量光通信高速传输系统,加大高速率宽带接入覆盖,持续推进“全域提速”。提高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人民消费水平,满足群众智慧生活体验需求。推广5G+千兆宽带的“双千兆”网络模式在青云谱全覆盖,为更多家庭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智能的、便捷的、更美好的数智生活。
积极谋划“数字新基建”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新基建”助力全区经济转型的效应,以投资拉动、创新驱动、产业链带动的思路,谋划、编制、申报、实施一批“新基建”项目,培育一批新企业,积极争取我区数字经济“新基建”项目资金。聚焦新基建,立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着力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培育新动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在线新经济,积极捕捉行业发展新机遇,着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在线文娱、新型移动出行、新零售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形成先发优势,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第二节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大力发展服务型数字经济产业。将服务型数字经济作为核心增长极,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推动数字应用型平台建设,形成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青云谱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示范商务区,规划建设青云谱数字经济流量经济产业园,促进数字产业集聚发展。高效推动“两张网”建设。夯实“一网通办”基础平台AI能力。设立“人工智能”平台,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实现无人干预自动办理。推进综合类自助终端进社区,实现多条线、多业务的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办理,实现咨询、申报、过程查询、结果领取、评价等全程自助服务。完成“一网统管”移动终端在区级部门和各街道的部署和应用,鼓励基于移动端的城市运行轻应用、小程序的开发应用,实现基层一线移动端统一应用。运用物联网技术,在建筑物、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上部署一批高智能化的感知“神经元”。
第三节 推进现代服务业与数字技术融合
打造“智慧楼宇”。发展楼宇总部经济,全力推进发展江南云港物流总部产业园项目。以打造广州路总部经济区为井喷点,梯次推进江苏大厦、泉商大厦等总部项目建设综合楼宇的智慧化建设,力争将泉商大厦发展成中国(青云谱)数字经济产业智慧楼宇标杆,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区域总部聚集地。推进楼宇内企业数字化升级。加快形成富有人文内涵、生态宜居、配套齐全、服务业集聚的现代都市绿色生态办公区。
打造“智慧商圈”。大力推进正盛太古港等项目,重点打造王府井、十字街、三店、洪都大道等重点商圈,支持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商圈”。加强“智慧商圈”的生活服务功能建设,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在线商圈服务。
打造“智慧物流”。建设大数据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持续打造专业化智慧物流产业链条。扶持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精耕医药物流和相关第三方专业服务,打造特色智慧物流产业。鼓励利用“无车承运”物流体系的理念和方式,实施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一体化运作。
推进“智慧新零售”。支持红星美凯龙购物公园、府井大街城市综合体、深圳农产品昌南物流中心、凯旋国际商贸城、岭南国际电商产业园等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升级,建立线上智慧新零售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发展“互联网+零售+配送”新模式,变革传统属地化地缘依赖批发零售模式,解决传统专业批发市场、集散中心对于城区环卫、城建管理、交通运输等城市发展顽疾。
发展“科创云平台”。推进区块链等技术在知识产权等领域应用。精耕新经济产业聚集区,支持建立区电商产业孵化基地、中航长江设计师创意产业园等构建“政产学研金用”六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战略联盟。
打造“智慧电商”。围绕优势商业领域,推动区电商产业孵化基地建设。支持并鼓励企业转型发展新电商。推进“青云谱直播小镇”建设。推动电子商务在青云谱区各领域的普及和深化应用。
打造“数字文旅”。提升八大山人梅湖景区、梅汝璈故居等主题文旅项目数字化水平。打造数字IP,加快推进数字文化创意和数字内容的开发和产业化。培育形成一批实力较强,别具特色的数字文化创新企业。
实施“老字号+互联网”工程。推动“老字号”与新零售的跨界合作,让江铃汽车、阳光乳业、乔家栅、峰范科技等“老字号”企业释放新活力。支持江铃汽车向中下游延伸产业链、价值链,鼓励支持其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如汽车用雷达等物联网传感器的自主研发、生产和整车装配。
第四节 推进工业与数字技术融合
规划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依托新经济产业聚集区,数字园区以发展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型业态为重点,构建包括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科技金融、智能服务等多种业态的智慧产业集群。规划建设青云谱区先进制造业创新型智慧园区省级试点。
加快智能化技术改造。拓展“智能+”。加快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骨干工业企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江铃华翔数控机床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形成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整机制造、下游细分领域系统集成与检验检测体系。推动江铃等重点骨干企业智能化改造,积极打造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
推动工业企业“上云”。推动制造业向“制造+服务”发展,实施生产全流程网络化协同试点示范,推动企业内部加快工业互联网、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等各类资源的集成整合。
第五节 谋划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
依托中国技术交易所军民融合中心,引进能够在青云谱区长期发展的潜力型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建设青云谱数字政府大数据应用平台(一体化“数字青云谱”智慧平台),与市级大数据平台无缝对接。
整合脱敏应用青云谱区各级各类数据,通过平台运营管理、实时监控、周期跟踪、按需分析,实现数据指令统一指挥调度。提升全区数据资源利用效率,支撑数字经济发展,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及相关产业链精准招商落地提供良好的数字治理环境基础。
第六节 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进“智慧党建”。坚持以智慧化、信息化、现代化推动党建科学化、高效化发展。打造“智慧党建”系统,推进数据归集,引领青云谱区集党建宣传、党员教育、党务工作、党建管理为一体的智慧化场景应用模式。
推进“数字卫健”。建成青云谱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信息管理系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管理系统,规划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平台。
推进“数字应急”。坚持以数据驱动应急管理水平提升,建设“平战结合、高效协同、相互支撑、按需开放”的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安监、公安、城管、环保等多部门资源调配实时跟踪显示,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功能,针对性进行风险预测。
推进“智慧政务”。提升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功能,融合“赣政通”等各级政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一次不跑、掌上办好”,助力服务型政府建设。
打造“智慧社区”。搭建集社区管理、社区警务、便民服务、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商业服务于一体的智慧社区云平台。发展养老助残、生活辅助等智慧社区生活应用,扩大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服务消费。推进“智慧单元长”建设,在青云谱区现有“两长制”运行的基础上,探索以信息化手段优化基层治理。
推进“智慧教育”。引入“教育云”系统,构建“教育云+智慧校园”的教育教学模式。完善智慧教育云服务体系和教育专题数据库,发展个性化在线教育服务。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立体化智慧教育生态系统,从线上弥补我区实体教育资源的不足。
打造“智慧金融”。提升区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在监管地方金融机构营销、服务、运营、风控等方面智慧水平;打造全区金融服务智选平台,发展区块链金融,探索“银行+征信+担保”信用贷款新模式,高效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中小微企业高效融资,经营发展壮大。
第七节 激发数据要素价值
建立“数长制”。为数据管理、归集、应用提供制度保障。提高政务数据“聚通用”水平,提升经济数据、社会数据归集数量、质量,为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数据整合。由区大数据中心牵头推动全区各部门数据互联互通,数据信息归集、整合,丰富平台资源,创新服务模式,释放数据资源价值,消除“信息孤岛”,形成数据“富矿”。
第五章 落实四大发展工程
第一节 产产融合工程
主动构建三个传统产业与数字产业融合的、优势突出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1.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
(1)重点支持、招引规模汽车制造企业等在我区设立子公司,从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载体方面的建设,重点强化智能网联汽车雷达等物联网传感器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终端产品应用装配生产能力,全力实现青云谱汽车产业链特色补位和产业突围落地。
(2)重点招引、扶持以汽车制造产业链上游龙头企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全力支持汽车底盘、万向节等传统零部件行业数字化,并做大做强。着重引入并培育智能网联汽车感知元器件、传感器、控制器等智能汽车零部件设计制造企业与智能汽车交互感知终端设备研发制造企业。
(3)重点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科技研发项目及创新公司,重点发展智能驾驶芯片设计与算法两大产业方向;重点扶持行业尚为蓝海竞争、应用场景具象性强、需求明显、用于智能驾驶的边缘计算芯片设计创业型企业与智能驾驶算法技术提供企业。
(4)积极打磨江南云港智慧物流小镇的规划,加快“四个一”建设,即“一个馆,(智慧物流馆),一个会(智慧物流博览会),一个园(智慧物流产业园),一个镇(智慧物流小镇)”。
(5)加快青云谱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场景建设,开发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测试开发道路,引入汽车能源解决方案服务、智慧停车服务、智能道路/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积极发展智能网联驾乘服务,积极引入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平台服务公司、车联网解决方案公司,培育互联网汽车生态圈新势力。
(6)重点支持青云谱智慧物流平台项目建设,依托中联物流等本地物流服务龙头企业带动,扶持物流数据平台运营商、物流枢纽仓储中心运营商、物流运输与配送服务商,发展“无车承运”的智能物流服务。
2.培育智能制造数字新产业集群
(1)重点支持机器人小镇、未来智造小镇、网联汽车制造基地建设等数字制造特色载体建设,突出数字制造园区内企业产业数字化能力,重点扶持、引进新型LED技术产品、3D打印、传感器、机器人等关键零部件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
(2)鼓励支持全国数字化基础较好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业型企业落户青云谱,建设产业互联网平台,建立青云谱产业引导基金、青云谱专业产业园区投资运营企业、国资平台公司参与产业互联网发展。
(3)面向5G时代智能工厂的物联服务,依托机器人小镇等载体,大力招引面向产品设计、资产跟踪、节能减排、虚拟现实、远程控制、物流运输等环节的系统集成商、网络运营商、平台供应商,提高青云谱智能制造服务辐射能力。
(4)组织筹备青云谱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面向青云谱企业推广智能制造诊断答疑、智能化评估等服务,推动企业制造方式加快智能转型。
(5)重点扶持重要创新载体中工业企业与智能视觉科技公司创新项目合作,重点发展智能视觉制造业、零件故障预测、组建装配、在线缺陷检查、裸眼3D视觉、产品追踪等碎片化、专业化场景的应用创新。
3.培育智慧城市数字新产业集群
(1)重点推动青云谱城市大脑建设项目,加快交通、公安、城管、环保、医疗等子领域建设,深入挖掘其产业应用场景,加强数据运算能力,支撑多领域行业应用。
(2)加快王府井等商圈,落地城市数字化应用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青云谱智慧商业综合体、智慧会展、智慧商贸等智慧城市示范项目。
(3)发挥数字内容服务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依托八大山人梅湖景区,重点发展数字音乐、智慧文创、智慧健身运动等能够激活智慧城市生活的数字内容产业,打造青云谱数字IP。
(4)重点支持智慧城市新产业应用创新能力,鼓励中国技术交易军民融合中心、江铃华翔、霖感电竞娱乐传媒、九州通药业等应用创新企业在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语音、智能视觉等新产业应用创新。
第二节 产业链强基工程
围绕新产业集群发展要求,强化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
1.夯实5G 网络基础设施
(1)全面启动青云谱5G发展部署与规划工作,重点覆盖5G应用需求角度的场景和区域,形成青云谱智慧交通、智能制造、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端到端的典型应用场景。
(2)以VR/AR虚拟现实场景应用创新为依托,加强5G创新企业招引,支撑多样化的5G应用创新和产业升级,从5G试点示范、网络规划、政策支持和共建共享等层面,提升5G网络供给能力和水平。支持青云谱5G创新企业参与国家5G技术标准制定。
2.打造产业云平台
(1)大力支持江铃集团等青云谱本土重点扶持产业的龙头企业建立产业云平台,鼓励全国创业型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科技型企业来青云谱参与部署产业云平台建设。
(2)依托青云谱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建设智慧城市大数据开放及挖掘分析平台,为各部门辅助决策、统计分析、业务管理等提供支撑。
3.加强专业产业载体建设
(1)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方面,全力打造汽车用雷达等物联网传感器制造产业园区,大力支持科技城创新要素集聚,支持以集聚区为代表的智能汽车零部件和终端产品的产业园建设。
(2)智能制造新产业集群方面,加强机器人企业的产业招商和产业带动作用,打造为智能制造服务高地;加强未来智造业对于都市研发轻制造产业集聚能力;加强专业物流基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3)智慧城市创新产业集群方面,以集聚区为核心,打造智慧城市创新应用高地。
4.加强应用示范场景建设
(1)谋划打造智能交通小镇,建设智能驾驶封闭测试场地,申请网联汽车开放、半开放测试道路。
(2)依托昌大医院入驻青云谱,打造康养医疗小镇,激活医疗人才、研发、设备等优势,补全医养健应用场景。
(3)依托青云谱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加强交通、医疗、警务、文旅、环保、城管领域的应用场景建设。
(4)推进青云谱制造企业产业数字化,推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放大青云谱智能制造应用场景,支持数字创新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围绕产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
5.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
(1)推进城市教育、医疗、市政公用设施、环卫设施、地下管网、电网等基础设施改造与5G信息网络、传感技术融合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推进,构建覆盖全区的智能感知物联网。
(2)加快智能终端布局。支持智能商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科技企业研发和普及面向商业全场景的物联网设备,包括智能收银设备、自助设备、AI摄像头、电子价签、商用网络设备等,构建物联网云平台,为实体商户开展移动/刷脸支付、O2O外卖、小程序营销、电子商务、在线直播等在线化业务提供基础设施支持;支持重点企业在区域商业综合体、医院、学校、社区等布局智能售货机、无人贩卖机、智能回收站等各类智慧零售终端,着力提升智能化、集成化和综合服务功能。
第三节 产业示范工程
扶持样板项目和示范企业,开启青云谱“点(标杆项目与企业)-线(产业链)-面(产业生态)”的数字经济唤醒之路。
1.打造数字经济集聚发展示范高地
(1)将集聚区打造为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地:充分发挥科技城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其中依托科创中心,汇聚科技研发平台,重点布局芯片、5G等关键技术;以江铃汽车为主,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算法、零部件和智能终端。
(2)将王府井商圈沿线打造成为数字经济都市活力区:依托商业场景,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商贸、文化创意产业的应用;大力发展具备辐射和聚合能力的总部经济,大力发展数字会展经济,强化金融资本服务和商务配套服务。
(3)将青云谱区块打造为数字经济产业路由器:以集聚区为中心,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应用。
2.打造五类数字经济样板项目
重点打造数字经济样板系列项目,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样板项目”“智慧城市应用服务示范项目”“数产融合技术创新示范项目”“产业互联网示范项目”“数字化升级改造示范项目”。
3.加强数字经济企业引领作用
(1)按照数字产业发展需求情况,修订细化已经实施的“四图”“五清单” ,重点关注三大产业瞪羚阶段企业发展,加强数字产业化梯队建设,增强落地可行性。
(2)按照数字产业发展需求情况,支持产业龙头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研发项目,加强产业数字化梯队建设。
第四节 技术创新工程
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补齐产业生态短板,提高青云谱数字经济承载力。
1.部署一流科研创新平台
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聚焦数字经济科技前沿领域,推进“大院名校”引进计划;由青云谱区政府牵头发起,联合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组建以应用技术原创性研究、关键应用技术突破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研究院;鼓励龙头企业设立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区域创新中心,基于行业产品对新兴技术研发的需求,培育一批实用性强的新兴技术;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联合成立创新共同体,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关键技术结合领域开展合作研究。
2.支持“一圈两集群”产业共性技术研发
重点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自动驾驶边缘推断芯片设计,自动驾驶算法,面向制造场景的智能视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面向智慧城市跨界应用等青云谱重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
3.加强数字技术产业应用转化
培育与主导产业相关的科技成果转换众创空间,谋求建设内陆双向开放产业应用转换基地,加快将青云谱建设成为南昌乃至江西的科技成果转换示范区。 推进新零售模式发展,鼓励区域内的电商平台和重点企业培育直播经济和流量经济,拓展日销渠道。积极发挥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履约中台+智慧物流系统+定制化的仓拣配一体化履约解决方案,助力实体零售商在线发展。积极抓住电商平台、商超线上应用、社区微信团购等,依托京东到家平台上连锁商超、社区生鲜及菜市场,积极打造以实体零售伙伴为依托的本地即时零售新业态。
第六章 保障措施
加大规划实施力度,强化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有效发挥规划引导作用,确保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全区数字经济发展统筹协调,成立全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确定重大战略和配套政策。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按照领导小组安排部署,定期沟通协商社会民生、公共管理、产业发展、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统筹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布局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合力,构建科学高效的数字经济发展决策、管理和协调推进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成立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专门协调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和目标任务。要明确责任,将试点工作的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成立数字经济试点专家咨询组,对试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评估。为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双组长制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统领全区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重大事项,解决重大问题,制定政策措施和工作推进路线。
第二节 统筹规划发展
区直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将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作为本部门、本地区的重要工作,统筹安排,制定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年度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定期监督检查,抓好督促落实。结合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多元发展模式,并总结经验,推广示范。做好数字经济规划与全区“十四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衔接,确保各类规划在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提高规划的执行效率。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区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年)。加强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统筹资金谋划建设青云谱区数字政府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积极融入“数字江西”“数字中国战略”。
第三节 加大政策扶持
围绕统筹产业发展、推进优化投融资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搞好全区数字经济发展试点,积累经验,示范带动。选择不同类型区域,围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投融资、智慧城市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开展试点,探索数字经济发展经验。推进专项政策制定与实施,积极争取市级产业扶持引导基金政策,设立数字经济创新产业专项基金,打造区域政策新能级。
第四节 引育数字英才
建立区数字经济智库。加大数字经济应用型人才引进及培育力度,集聚省内外、国内外优秀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团队、企业来我区发展。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数字经济人才实训基地。健全数字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数字经济发展中人口规模、人口流动、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和统计标准。动态掌握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和资料,如相关人才基本信息、就业、返乡、社保等情况。
第五节 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原则,完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环境,简化涉企行政审批事项,提高青云谱区数字经济发展软实力。围绕提高数字经济发展质量,建立全面、综合、科学的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切实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约束和导向作用。加强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跟踪分析相关政策措施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评估,提出对策建议,确保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和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第六节 加强开放合作
深化与省、市内其他地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捕捉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等地区产业溢出效应。以数字经济带动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汇聚。实行目标化管理、项目推进、责任化考核。把全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量化、可评价的阶段性目标,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可检验的成果形式,推动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地。科学评估各类项目工作质效,以责任到位确保数字经济发展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充分利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对重要指标定期进行预测预警,提高规划执行效力。依法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评估报告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创新评估方式,评估“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的进展,主要是改善民生福祉等重要工作的进展,及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中的趋势性、苗头性、风险性问题,并研究制定下一步改善规划实施效果的政策举措,对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题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
第七节 强化信息安全保护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数据资源在采集、存储、应用和开发等环节的安全管理,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公民隐私等重要信息的保护,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