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o689821--2021-0008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青云谱区政府办公室 | 生成日期: | 2021-01-22 |
文件编号: | 有效性: | 有效 |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区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文件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1年1月20日在青云谱区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区人民政府区长 吴江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期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多措并举促转型,建管并重美城市,持之以恒保民生,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和区十六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人文生态慧圃、都市产业新城”的蓝图正逐步变为美好现实。
——人文旅游亮点纷呈。八大山人梅湖·象湖文化旅游区建设纳入全市十大文化重点工程,4A景区创建有条不紊,八大山人文化论坛、艺术节、书画展系列活动精彩呈现,南昌印钞厂特色旅游彰显工业底蕴,“青云谱镇灯彩之乡”成功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山水人文青云画卷徐徐展开。
——生态文明增绿添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1%,较2015年提高21.6%;绿化覆盖率达38.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5平方米,“两湖三河”水系得到良好保护,盎然绿意与蓝天碧水浑然一体。
——慧圃生活逐步实现。以“赣服通”“赣政通”为依托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以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为核心的智慧城管、智慧平安小区、“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逐步走进群众生活。
——都市品质渐次蝶变。十字街棚改助推中心城区最大商业综合体王府井拔地而起,开业当天客流量达32万人次,千年十字街繁华再现;老旧社区改造惠及1.7万户群众,60年老洪都化茧成蝶,城市提质与老城复兴实现双赢。
——产业布局雏形初显。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二五”期末的0:71.3:28.7预计调整为2020年的0:68.5:31.5,“3+5+X”产业体系逐步成型,实现发展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2019年荣获南昌市服务业发展贡献奖。
——新城建设如火如荼。以洪都新城建设为主阵地,辐射带动全区路网建设、功能配套、产业转型等有序推进。2019年,我区因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成效突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荣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区,产城融合的新城呼之欲出、蓄势待发。
五年来,经济运行取得的成绩鼓舞人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质量增长,实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趋优”。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265.14亿元提高到380亿元左右;财政总收入由2015年的40.75亿元提高到42.91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5年的10.28亿元提高到10.64亿元;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6%左右;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7%左右;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左右;预计实际利用内资由2015年的32.53亿元提高到83.67亿元左右;预计实际利用外资由2015年的1.49亿美元提高到3.67亿美元左右。
五年来,转型升级实现的突破振奋人心。围绕“3+5+X”产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商贸服务、文化旅游、军民融合、检测检验、现代物流、智慧信息等现代服务产业,推动工业依赖向现代服务业驱动转变,传统工业向现代都市工业转型。五年累计签约项目105个,九州通现代医药物流中心、中国技术交易所军民融合中心、江南云港·物流总部产业园等重点项目落地投产,海凭国际等重点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因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成效明显,荣获全省第二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培育壮大重点产业领域及时奖励”集体先进奖;2018-2019年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区”荣誉称号。
五年来,改革开放交出的答卷激励人心。稳妥完成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放管服”、国资国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推进“只跑一次”“一次不跑”改革,公布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385项,大幅减少审批环节和时间;深化延时错时预约服务改革,社保局、医保局窗口实行“365天不打烊”服务。全面完成12个行政村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多措并举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对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中小微企业和拓展国际市场的企业给予补助,不断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五年来,创新服务积蓄的力量凝聚人心。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6亿元,获得科技企业扶持资金8000余万元。成立全省首支双创基金,规模达1.5亿元,并成功投资中德生物、普瑞丰生态科技等6家优质科技型企业。打造“阳光驿道”营商品牌,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加大“财园信贷通”支持力度,为106家企业发放贷款11.71亿元。开展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省、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库入库企业6家,在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及展示企业85家。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与第三次普查结果相比,2018年末二三产从业人员增长216.62%,为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
五年来,城市面貌发生的变化深得人心。深入实施“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三年行动,以及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城市面貌实现有机更新。在省内率先启动“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试点,探索推行垃圾分类市场化运作模式。按照“和谐拆、精细建、自主管”思路,启动三轮共计5.4万户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程,已完成1.7万户改造。推进洪都新城路网建设,新建和提升改造道路19条,打通断头路3条。新建公共停车场34个,新增停车泊位8439个。新建公厕35座,升级改造公厕61座。完成征迁总面积约144万平方米,完成历年征迁扫尾面积约30万平方米,清出可出让土地约536亩。完成安置房建设项目14个,总建筑面积约378万平方米,总安置户数22433户。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10年均浓度总体下降27.1%,PM2.5年均浓度总体下降35.6%,48件中央、省环保督察信访件已全部解决。
五年来,民生事业收获的实效温暖人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在全省率先开展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试点工作,每年度项目计划均圆满完成。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26万人,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8902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实现快速增长。建成“1+5+X”社区邻里中心22个,社区服务功能不断优化。设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95个,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有效提升。完成朱桥派出所、洪新派出所等9个派出所改建新建工作,达到公安部一级派出所标准。稳步推进医联体建设,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有序推进总投资近5亿元的教育类重大重点项目10个,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项指标任务,体育特色教育斩获多项“全国冠军”,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扎实推进“雪亮工程”,新增“天网”探头4018个,建成智慧平安小区45个。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摧毁黑恶团伙5个。持续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工作,生产经营领域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强力推进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新增案件参与集资人数同比下降87.73%。深入推进疑难突出信访问题专项治理等行动,一批久拖不决的信访问题逐步化解。我区荣获“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京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成为全省唯一获中国社区卫生协会授牌的国家级培训基地。
二、2020年主要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极不寻常、极为不易的一年,面对新冠感染疫情的不利影响和支柱产业退出的严峻形势,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发展不动摇,全区各项事业保持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好了以下工作:
(一)以三大战役为核心任务,全力以赴稳定发展大局
——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迅速构筑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要求。全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4例,交出了确诊病人“零病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优异答卷。疫情期间,从专项资金兑现、社保费用返还、国有资产减免房租等方面对企业给予扶持,全力稳定市场信心,充分发挥“财园信贷通”作用,落实复工复产企业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为61家企业发放贷款超2.9亿元;落实社会保险“减、免、缓、返”等政策,为740家中小微企业减免各类社会保险费1250万元,发放稳岗返还补贴33万元;落实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企业房租减免政策,为360户承租户减免租金近581万元;举办政银企专场对接活动,各金融机构为全区700余家企业授信超22.2亿元。
——打好经济发展复苏战。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迅速出台“稳增长20条”等一系列复工复产帮扶方案,“四上”企业复工复产率排名全市前列。各项经济指标呈回升趋势,部分指标的负增长态势逐步收窄,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8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4%;财政总收入完成42.91亿元,同比下降11.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64亿元,同比下降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同比增长1%;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同比增长8%;实际利用内资预计完成83.67亿元,同比增长20.75%;实际利用外资预计完成3.67亿美元,同比增长21.52%;出口总额预计完成4.35亿美元。
——打好防汛减灾主动战。严格落实24小时防汛值班、易涝点值守、实时汛情调度、实地巡查等制度,对道路积水点定人定岗、重点盯防、严密监控;迅速成立6组防涝突击队,配备强排、疏浚、抢修等设备,及时对暴雨损坏的市政设施进行抢修,城区内涝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汛期共出动突击队员约5410人次、疏浚车约370台次、抽水机约270台次,先后完成冶建小区夜间强排除险、南昌十六中积水强排等急难险重任务,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不遗余力推动经济增长
——多元产业繁荣发展。全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提升行动,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初步建立物联网等9个产业链链长制,“3+5+X”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完善。都市工业业态升级,中国技术交易所军民融合中心已入库项目1000余项,并获2020年大南昌都市圈重大平台建设专项投资补助300万元;江西九州通药业有限公司二期工业检测大楼项目获老工业区振兴发展专项投资补助860万元。现代服务业多点开花,依托王府井商圈开办十字街夜市,日均客流量达5万以上,成为全市网红打卡地;举办复工复产以来全省首场线下“汽车消费节”,共售车1657台,销售额达2.15亿元;大力发展流量经济,联合拼多多开展“南昌优品”青云谱区直播专场活动,吸引超15万网友在线观看;华宏汽车等5家企业获评“2020-2021年度江西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文旅产业绽放光彩,稳步推进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提质升级工作;大力推进梅湖湾文旅项目、尚书阁精品图书馆等建设,优化景区功能空间布局。八大山人纪念馆荣登国家一级博物馆榜列;洪都机械厂旧址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城南龙灯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
——招商引资成果喜人。在招商中心代理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基金招商力度,壮大产业基金池,基金数量增加至3支,规模增加至4亿元,引入、投资、孵化众多优质项目,已成功引进峰范科技等多家创新企业。疫情期间,积极开展“不见面”云招商活动,成功签约中辉大仓供应链管理平台项目、象湖东岸五星级酒店及商业配套开发项目。组织召开“2020年‘高质量转型升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签约九益车检测等26个项目,总金额达105亿元。
——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全力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行动,2020年,全区列入市重大重点项目共计21个,其中市级重点推进项目2个,总投资约254亿元,投资完成率100%;总投资约549亿元的63个全区重点项目(含省市重大重点项目)已经完工或投产7个,53个项目正在建设中。举办“战疫情,稳增长”重大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涉及12个项目,总投资约107亿元。
——创新动能不断积蓄。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近9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99家。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兑现全区科技型企业补助资金233万元,获得上级科技扶持资金近2500万元。不断吸引优秀创新人才来昌就业,兑现人才政策“一网通办”,发放青年人才生活补贴216.6万元。进一步做大做强区级投融资平台,整合成立青云谱区国投集团,运营资本超70亿元。我区获评第三批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建设试点单位和第一批市级创新型县(区)建设试点单位。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区行政审批局正式揭牌,并持续推进“一次不跑”和“只跑一次”政务服务改革,涉及16个部门385项清单,共办理560655件事项;项目审批流程不断精简,立项环节审批时间缩减15个工作日,并实现网上备案“一次不跑”。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全面上线,“赣服通”青云谱分厅升级至3.0版本;全市首个市民服务中心大楼项目全面建成;全区新增开业企业3604户,新增注册资本319.75亿元。新经济产业集聚区获评全省“第一届十佳优化营商环境工业园区”称号。
(三)以统筹建管为主要抓手,内外兼修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建设快速实施。以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为抓手,建机制、补短板、强弱项,投资9.16亿元,推进92个项目,已完工88个。完成洪溪竹园等12个邮票绿地建设。新建王府井等8个停车场,增设1874个公共停车泊位,有效缓解城区停车难问题。升级改造32条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全区交通拥堵指数同比下降12.7%。高品质推进14个老旧小区改造,涉及约1.5万户群众;在拆违过程中创新五“心”工作法,京山街道麻纺小区实现“零补偿、零阻工、零上访”的好成效。
——城市管理精心精细。全力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投入430余万元设置垃圾分类设施,实现全区227个居民小区、165家公共机构全覆盖,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率达28%以上。完成康泽园垃圾站和玉带河垃圾站提升改造工程。投入763万元,新建21座公厕,全力打造“10分钟如厕圈”。实施农贸市场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打造以南深农市场为代表的大型市场管理样板,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投入300余万元,集中开展建筑屋顶专项整治和高架沿线环境精细整治,打造美丽空中风景。
——环境保护措施有力。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投入约664万元,在全市率先安装32台高密度空气质量微型监测设备,构建大气污染精细化智能监管系统,提高监管靶向性,促进监管方式由粗放型向全过程精细化管理转变。切实履行“河长制”工作职责,共设地表水监测点位9个。投资约2000万元,实施玉带河南支上游周边污水截污工程,水质得到有效改善。
(四)以民生普惠为矢志追求,尽心竭力增进群众福祉
——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大力落实医保惠民政策,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签约率达96%。累计发放低保金约1567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627万元,灵活就业困难人员、企业社保补贴237.15万元,困难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93.1万元。举办14场“才聚青云”系列线上线下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近8200个;推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共开展卫生防疫等培训159期,补贴资金1266.78万元。全面铺开“救急难”工作,累计发放临时救助困难群众备用金190余万元;加大“七彩虹”帮扶特困群众力度,开展各类帮扶服务500余次。我区获评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单位;医保“订单式”服务新模式获评全国医保精细化管理服务典型案例优秀奖。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承办的5项市人大票决民生实事工程和9项区人大票决民生实事工程已全部完成。投入4500余万元,全面建成18个“1+5+X”社区邻里中心。投资1800余万元,稳步推进居家养老站点建设;盘活11个村内闲置场所建立颐养之家。南菁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万溪王华霖小学等9所学校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区少儿活动中心正式对外运营;14所配套幼儿园无偿移交。总投资约5亿元的南昌市第五医院广州路新院区正式开诊;区疾控中心PCR实验室标准化建设顺利完成,现已具备独立开展新冠病毒检测能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有序推进,与75家国有企业完成签约,涉及退休人员2万余人,成功打造“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治理改革江西样板南昌经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朱桥花园等3个安置小区分配工作,共涉及3050户。青云谱区小桔灯社创中心被评为“全国百强社工机构”。
——和谐局面不断巩固。大力开展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主动化解欠薪矛盾纠纷86起,为2735名劳动者追回工资3884万元,实现“零”群体讨薪、“零”重大信访、“零”重大积案目标。持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深化“法治青云谱”建设。健全完善“五位一体”治安巡逻防控体系,全力推动“四大中心”建设;深入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扫楼、端窝、清网”行动、“断卡”行动以及“2020赣鄱百日缉毒”行动,综合成绩位居省市前列。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区信访稳定、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人民武装建设全面提升,征兵工作“五率”考评排名全省第一,连续第九次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区”。新经济产业集聚区因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获得省政府第五批及时奖励和通报表扬。
(五)以转变作风为正确导向,驰而不息强化自身建设
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保障群众过“好日子”,2020年,政府一般性经费支出压减10.7%,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一步提高;全区民生支出19.6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1%。深入开展“彰显省会担当,我们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不断推动“五型”政府建设,着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政务督查,文件和会议数量进一步精简;大力推广“赣政通”应用,线上办文、办会、办事成为常态,政府运转效率有效提升。主动接受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5件、政协委员提案94件,办复率和满意率均达100%。畅通政府与群众互动渠道,“问政江西”平台办结群众诉求143件,办结率100%;共受理12345政府服务热线群众有效诉求19323件;公开政务信息18613条。持续整治“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政府系统作风效能和清廉形象进一步提升。青云谱镇荣获省级“五型”政府建设示范乡(镇、街道)称号。
与此同时,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外侨外事、对台事务、档案史志、统计审计、机关事务、防灾减灾、爱国卫生、机要保密、老龄、妇女、青少年、科普、残疾人、红十字、慈善、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均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我们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既有困难、问题和挫折,也有转机、信心和希望,成绩的取得实属来之不易,这是区委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鼎力相助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同心同德、担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区人民,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区各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以及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注、关心、参与青云谱建设和发展的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尤其是,向一年来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工作者、社区和基层干部、公安干警、志愿者们,向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的全区人民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奋进中的青云谱还有不少差距和短板,主要表现在:新兴产业仍处在培育期,新动能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还不稳固,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尚需时日;财政增收任务艰巨,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城市功能设施还不完善,路网不够畅通,老旧小区改造攻坚任务仍然繁重;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尚未解决,大型商业综合体、学校、公园等布局不完善,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等等。对此,我们一定要坚定意志、不忘初心、迎难而上,用务实高效的举措,积极稳妥加以解决,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变化。
三、“十四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
“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彰显省会担当”新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老工业区转型升级,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融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产业、人文、生态、生活深度融合,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在共绘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中开创新局面。
发展目标是:围绕“人文生态慧圃、都市产业新城”的战略定位,立足“十四五”发展趋势,努力打造全国老工业转型示范区、全省军民融合样板区、全市产城融合发展极和独具风韵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新高地。
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2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达到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到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到7%;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5%;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3%。
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
(一)经济发展韧劲更强,产业转型汇聚新动能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产业链引导创新链,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围绕“3+5+X”产业体系,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进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依托“互联网+”对资源和信息要素的聚集效应,推动现代服务业主导地位更加巩固,战略性科技型新兴产业持续壮大。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根据中央和省市部署安排,统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财税管理制度、投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拓展招商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创优营商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潜能。全力推动我区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跃升。
(二)城市建设内涵更优,功能空间形成新格局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推动“一核、一带、三区”融合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全面成型。依托洪都新城和即将完成搬迁的江铃片区腾退出的巨大发展空间,带动全区旧城改造、城市更新、产业转型,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功能品质提升。以八大山人梅湖景区为核心,推动工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创旅游等文旅产业链成型,策应形成“南有八大山人”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三)人居环境质量更好,生态文明开启新篇章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绿色发展模式。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推动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全面退出,促使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重要河湖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推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绿化覆盖率等不断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全力建成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青云谱。
(四)群众幸福指数更高,美好生活展现新图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动“城市大脑”运行,深入实施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工程,打造信息化与城市化高度融合的智慧互联都市生活。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持续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探索推行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PPP合作模式。坚持每年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工作生活更加便利、安心、幸福。
四、2021年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
各位代表,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青云谱区定位转换和发展转型的“双转”关键时期,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中的重大目标、重大任务、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等开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高质量的“稳”支撑可持续的“进”,确保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动“五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五城”建设,为开创青云谱“十四五”新局面起好头、开好局、迈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左右;实际利用内资增长7.5%左右;出口总额与2020年持平。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以下工作:
(一)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全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提升行动,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不断优化“3+5+X”产业布局,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我区综合实力。
——推动产业结构再升级。建立完善物联网、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链条,推动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积极推动工业转型,继续以新经济产业集聚区和洪都新城为产业转型主战场,引导低端产业退出,培育导入新的支柱产业,实现本土培育、本土产业化,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盘活闲置工业厂房,科学谋划洪都内保留的15万平方米老厂房的保护和招商工作,招引新基建、文化创意、综合商贸等行业企业落户。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以商贸服务、智慧物流、设计检测、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五大行业为主导,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培育科研、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打造服务业龙头企业和品牌,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板块。大力打造文旅产业,全力推动环象湖梅湖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做好全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持续做强做优八大山人文化品牌,加快推进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创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完成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的提升改造工程,力争今年6月创建成功,将其打造成为广泛影响、广受喜爱的南昌文化高地、精神高地;深挖南昌印钞有限公司、乔家栅等工业旅游资源,串联陈云旧居陈列馆、程允贤雕塑艺术馆、梅汝璈故居等红色景点资源,形成文旅产业链式发展、集群发展的新局面。
——推动项目建设再提速。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千方百计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抢抓新基建带来的发展机遇,系统谋划、有序推进一批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重大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构筑支撑未来战略发展的坚实基础。鼓励支持万溪村等各村盘活村集体闲置低效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大楼和特色产业园。加快推进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调度,提高履约率、开工率、投产率。全力推动海凭国际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实施江耐建材市场升级改造(二期)项目,打造多功能、现代化、生态化都市建材综合体。
——推动招商引资再突破。按照“高、新、精、优”的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引进母体型、旗舰型、总部型、龙头型企业,提升产业发展整体实力。继续拓展运用“中心+基金”招商模式,扩大基金规模,形成联动式、滚动式、可持续的多元化招商模式,增强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创新创业项目的股权融资服务能力,深入挖掘和引导潜力大的中小微企业落户,打造形成一批产业高端、产品高质、产出高效的产业链项目。探索推广PPP融资建设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投资道路设施、地下管网、教育养老等民生实事项目,缓解财政资金压力。
(二)跑出改革创新“加速度”,着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坚定不移抓改革、强创新、扩开放、促消费、优服务,深度激发经济新增长点,加快形成我区作为中心城区发展的比较优势,打造充满潜力、动力与活力的创新开放“慧圃”。
——挖掘消费升级新潜能。鼓励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进一步完善洪都新城和象湖东岸等热点区域商业网点布局,促进商业、文化、旅游、娱乐、教育等多元业态有机结合,形成行业融合发展的消费生态系统,不断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大力发展夜经济,推动王府井夜经济商圈、洪都夜巷·文化商业街区、夜游象湖商圈形成规模。加快推进王府井城市综合体B地块项目开业运营,形成王府井奢品百货、五星级酒店、正盛中心5A写字楼及近百家商业品牌组团,打造南昌乃至江西区域潮流生活新地标。
——打造优质服务新高地。深入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事项“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加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编制,不断提高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网办率。利用新建成的市民服务中心,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一站式、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完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平台功能,逐步实现面向个人的民生事项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打造“阳光驿道”升级版,在基层商会建立阳光驿道工作站,扩大企业挂点范围,健全完善企业问题协调机制。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政银企合作,创新融资模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制定差别化扶持政策,对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重大项目给予政策倾斜。
——开启改革开放新航程。持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放管服”改革等工作,稳妥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推动“赣政通”全面上线运行,不断提升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引导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找准主责主业,加快市场化运作,支持区国投集团申报AA企业主体评级,拓宽集团融资渠道。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要素溢出和产业转移、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贯彻落实南昌“人才10条”政策,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产业紧缺急需人才,营造人才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提升我区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发放工作。
(三)打好城市更新“持久战”,着力建设生态宜居新城
以深入开展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为抓手,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精细管理上台阶。围绕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和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三年创特色”目标,通过大力推进城市管理“六改”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各项功能设施。投资约8亿元,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全区老旧小区居民18400户。结合“管、监、养”改革,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全面巩固执法体制改革成果,全力推进环卫市场化改革落地,统一规范全区城市管理协管员招聘管理。主动对接全市“城市大脑”建设,引入大数据、智能化管理系统,着力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深入推进“厕所革命”,继续提升全区公厕建设与管理水平。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做好“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试行“不分类不收运”。
——完善功能提品质。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总体要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扎实开展交通路网规划建设,启动新溪桥北路等7条“断头路”、城南路等12条规划道路和1条规划支路建设,预计2022年上半年全面完工;继续推进洪都新城博文路、航空路等15条道路建设。大力推动9宗地块出让,面积约610亩。积极配合南北连通渠建设,有效解决昌南片区内涝问题。投资约3亿元,启动占地约34万平方米的洪都航空文化园建设。新建曙光文化广场等5个邮票绿地,新增绿化面积约2400平方米。推进朱桥东路小型消防站建设,建成后灭火救援辐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保护生态美环境。健全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大气污染防治精准溯源、靶向治理水平,实现大气污染问题实时发现、快速交办、有效处置和长效监管。优化调整地表水监测网络,新增1个省控县界地表水考核断面。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控“三高”和产能过剩等项目审批,防止布局性污染。深入推进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全力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四)书写社会民生“大文章”,着力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社会矛盾问题,用心用情用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推进“五型”政府形象走进群众心里,努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筑牢基本保障底线。充分发挥好临时救助的“救急救难”和“托底线”功能,探索完善“七彩虹”帮扶救助体系。持续扩大“全民参保”覆盖面,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多领域应用。继续擦亮“才聚青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品牌,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打好“免、减、缓、返、补”系列组合拳,落实对企业的各项补贴政策,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认真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各项制度措施,坚决打赢根治欠薪攻坚战。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医联体建设,积极发挥第五医院等区域医疗资源作用,促进辖区优质卫生医疗资源下沉;持续改造升级疾控中心PCR实验室及其他实验室;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岱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青云谱镇卫生院新建项目和洪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加快推进京山小学、楞上学校和博文学校新建项目。大力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治理服务项目,优化社会治理服务格局;打造国家5A级婚姻登记机关。继续推进12个“1+5+X”社区邻里中心和12个居家养老站点建设,实现服务全覆盖。推进区福利院提升改造建设,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全省养老机构的样板工程。
——守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统筹开发综治中心大数据平台,完善智能化监管体系。依托“雪亮工程”“综治地网”和智慧平安小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联测联防联控机制。全力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常治工作,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势头。深入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金融活动,妥善化解政府隐性债务存量,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大力开展治理重复信访化解突出矛盾三年攻坚行动,完善“访调对接”“最多访一次”和第三方介入信访调解工作机制,加快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
各位代表,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今年,区政府遴选了12件提请人大代表票决候选项目,分别是:(1)“1+5+X”社区邻里中心项目;(2)社会福利院提升改造项目;(3)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4)区疾控中心PCR实验室建设项目;(5)区属幼儿园二次装修工程项目;(6)八大山人梅湖环境提升改造工程项目;(7)智慧平安小区项目;(8)邮票绿地项目;(9)停车场建设项目;(10)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1)新经济产业集聚区部分路灯改造工程项目;(12)辖区企业职工家属区维修改造项目。根据安排,上述12件民生实事项目,提请各位代表审议。
(五)锤炼担当作为“硬本领”,着力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坚持解放思想、执政为民、忠诚担当,切实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忠诚型、创新型、担当型、服务型、过硬型”政府。
——解放思想勇担当。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落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持续深化全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成效,锤炼担当实干的过硬本领,大胆开拓、敢闯敢试,从历史、文化、交通、景观、建筑、市政、配套公共服务、安全防护、社区智能化和社区管理等方面着手,在体制机制、工作模式、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
——依法行政出实效。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自觉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各方面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坚决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完善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和“两法衔接”等工作全面落地并取得实效。
——清正廉洁作表率。强化行政问责和效能监察,继续整治“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坚持树立清正廉洁之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实行政务过程和结果全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带头过紧日子,严格管理公共资金、公共资源交易、国有资产资本,坚决压减和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
各位代表,“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南昌市“五城”建设目标,立足“人文生态慧圃、都市产业新城”发展定位,为“彰显省会担当”、全力做大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贡献青云谱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注释
1.“3+5+X”产业发展体系:是指我区建立的产业发展体系,通过招引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3”即都市工业、总部楼宇(园区)、文化产业;“5”即检测检验认证产业、军民融合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智慧信息产业以及跨境电商产业;“X”即适合我区产业发展的其他若干产业。
2.“放管服”:是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3.“只跑一次”:是指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的服务模式创新,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实现“最多跑一次”的行政目标。
4.“一次不跑”:是指企业和群众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通过采取全程网办、上门服务、邮递办理等措施,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无需前往政府部门或设在各地的办事大厅,让办事“零”跑动。
5.“阳光驿道”:是指以在本辖区内经营纳税或成长性较好的企业为服务对象,建立科级以上领导挂点服务企业机制,常态化开展挂点联系服务企业活动,着力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6.“财园信贷通”:是指青云谱区政府与银行合作,面向青云谱辖区内中小微企业,在企业按贷款额度的一定比例缴纳保证金的基础上,由青云谱区政府提供担保的信贷业务。
7.“映山红行动”:是指江西省政府牵头开展的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寓意着传承江西红色基因,让江西的上市企业如映山红一般,迎春绽放,星火燎原,红遍赣鄱大地。
8.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是指政府在广泛征求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基础上提出民生实事候选项目,经同级人大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以投票表决方式选择决定,由政府组织实施,并接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监督的制度。代表票决制工作由浙江省宁海县于2008年起探索试行,2013年起在宁波市全市乡镇开展,2017年浙江省在全省推行,历经十余年不断完善、推广。2017年9月,我区在南昌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学习借鉴浙江宁海县先进经验做法,在全省率先开展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工作。
9.“1+5+X”社区邻里中心:是指依托社区单元,建立1套综合保障体系,配置社区邻里中心幼儿园、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点、社区便利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类便民服务功能,拓展X个其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集聚区。
10.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原南昌市第二医院)、南昌市第五医院、南昌市第三医院、解放军第九四医院、南昌市生殖医院、南昌大学附属三三四医院等6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
11.学前教育三项指标:是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和公办在园人数占比。我区三项指标分别已达91.5%、94.5%和51.3%,均已完成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三个百分比目标,有效缓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12.“雪亮工程”:是指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13.“天网”:是指为满足城市治安防控和城市管理需要,利用图像采集、传输、控制、显示和控制软件等设备,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的视频监控系统。
14.智慧平安小区:是指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在小区周边全面建设各类技防设施,提升公安大数据建设应用水平和风险预测、预警、预防、预制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全。
15.“六稳”:是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16.“六保”:是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17.“稳增长20条”:是指我区为应对疫情、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出台的《关于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增长20条政策措施》。
18.“四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等这四类规模以上企业的统称。
19.“赣服通”:是指依托江西政务服务网和支付宝移动端而开发建设的一款手机软件,实现江西政务服务由PC端向手机端延伸。
20.五“心”工作法:是指京山街道京新社区麻纺老旧小区在综合改造过程中,创新建立的“同心党建、精心组织、耐心宣讲、细心规划、用心善后”的工作方法。
21.“七彩虹”:是指我区建立的对特困群众的长效帮扶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机构托管供养、部门联动援助、党员结对帮扶、社工志愿服务、邻里互帮互助、慈善救济救助等7项具体帮扶措施,为帮扶对象提供日常照料、医疗护理、社工服务、慈善救助、安居保障、教育援助等服务,确保帮扶对象居者有其所,老者有其养,病者有其医,弱者有其助。
22.“四大中心”:是指区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反诈中心、网安作战中心、民警培训中心。
23.征兵工作“五率”:是指报名率、上站率、合格率、择优率、退兵率。
24.“一核、一带、三区”:“一核”即洪都新城核心区;“一带”即梅湖·象湖生态文化旅游带;“三区”即新经济产业集聚区、现代商务商贸带动区、总部经济创新发展引领区。
25.“城市大脑”: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及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开放式智能平台,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
26.PPP合作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27.南昌“人才10条”政策:是指南昌市出台的《关于支持大学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来昌留昌创业就业的实施意见》,简称南昌“人才10条”。
28.“六改”项目:是指包括道路“白改黑”、路灯“暗改亮”、道路架空管线“上改下”、老旧社区“旧改新”、建筑立面“面改美”和园林绿化“绿改彩”在内的改造项目。
29.“管、监、养”改革:是指城市“管理、监测、养护”改革,按照综合化管理、属地化监管、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执法,达到“全覆盖监管、网格化定位、联合式执法”的工作要求。
30.“厕所革命”:是指对厕所进行改造的一项举措,通过全面动员政府、企业、社会参与改造厕所环境,从而改善厕所建设、管理、服务和文明水平。
31.“三同时”制度:是指根据我国2015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32.“三高”:是指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
33.国家5A级婚姻登记机关:是指集婚姻登记、颁证服务、婚姻文化宣传、婚姻家庭辅导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5A级婚姻登记机关。
34.“综治地网”:是指大数据、云计算、ICT技术、车辆识别、智能门禁、可视对讲动态管控、视频监控系统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实现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惠民、AI大数据融合、物联网智能管控、多方位智能监控。
35.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是指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36.“双随机、一公开”:是指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将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37.“两法衔接”:是指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是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形成合力的旨在防止和纠正以罚代刑、有罪不究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