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波斩浪奋楫进 行稳致远谋新篇
——《南昌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2022年,面对形势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南昌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应对疫情、旱情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和各类风险挑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经济呈现持续恢复、结构向好、动能蓄积、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最新发布的《南昌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面记录了全市人民顶住压力拼搏奋进的过程,生动展现了过去一年南昌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进步。
一、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综合实力再上台阶
2022年,全市经济运行承压前行,面对内外部风险挑战,全市上下因时因势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发展,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达到7203.50亿元,再上一个千亿台阶,在全国省会城市排第14位,较上年前移1位,连续两年实现赶超。人均GDP突破11万元大关,达111031元,预计列全国省会城市第9位,按年平均汇率(6.7261)计算达到16507美元,达到高收入地区水平。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为22.5%,城市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5:48.1:48.4调整为3.4:48.4:48.2,第二产业占比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4.9%,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6个百分点。顶住了高温旱情的压力,实现农林渔牧增加值4.1%的正增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42亿斤以上,保障了农业发展稳定有效;主导产业实现了新的突破,八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达到6054.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4.6%,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排第二,实现消费市场的扩容提质。
市场主体活力涌现。营商环境的优化为我市经济主体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年新增一套表单位2050户(不含其他投资法人),比上年增长36.9%,列全省第二;单位总数达到8597户,比上年净增1600户,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年新高;全市市场主体数量达到68.46万户,净增市场主体16.34万户。
人口规模持续扩大。我市持续推进“每年吸引10万名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昌留昌创业就业”工作,人才培育和引进工作取得重大成效,人口聚集能力明显提升。截至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53.81万人,比2021年末的643.75万人增加10.06万人,增长1.56%,增量和增速均位列全省第一。常住人口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21年的14.25%提升到14.44%,提高0.19个百分点,增量占全省的95.1 % 。
二、内生动力不断积蓄,创新发展凸显成效
2022年,我市加大支持企业研发,从政策支撑、资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入手,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
科技实力持续加强。我市坚定贯彻落实创新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科技事业发展,加强核心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全年专利授权量17855件,登记技术合同4639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35.75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创新产出量保持较高水平。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58家,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38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9家,重点实验室182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有力带动现产业现代化发展。
金融支撑稳健有力。全年资本市场活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加强。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6110.30亿元,同比增长9.2%,增幅较上年回升1.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8949.13亿元,增长7.5%,存量贷款盘加大,资金利用率提高,为我市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充足的资金供给。
高技术产业引领增长。我市深入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我市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3.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6.2%。对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增强,新动能增长引擎作用持续显现,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4.2%,高于固定资产投资6.6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4%。
“双一号工程”稳步推进。我市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和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致力打造智慧南昌发展格局。政务服务更加便捷。率先开展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41个改革事项,升级打造赣服通南昌分厅4.0版,将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四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施“一网、一门、一窗、一次”办理模式,全市2137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一网通办率分别提升至96.12%、95.84%,基本实现“网上办、就近办、不见面、不求人”。数字产业加速发展。我市高标准打造九龙大道数字经济产业园核心引领区,“一核三基地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加速形成;截至12月底,全市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87.77亿元,总量位列全省第一,比上年增长8.3%。
三、绿色低碳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展新面貌
2022年,我市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全市绿色转型成果凸显,生态环境展现新面貌。
“双碳”工作落实有效。全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60万千瓦,超过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四分之一,为节能减排打下基础;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4.1万亩,梅岭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提高了我市生态吸碳能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612.6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2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7%,万元GDP能耗下降1.0%。
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大力开展城市水系综合治理,赣抚尾闾综合整治、裘家洲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持续开展专项“清河行动”,有效消除黑臭水体,前湖水系、乌沙河等水质明显改善;有序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全年完成1152个排水单元整治任务。
生态成果日益显现。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3天,优良率85.8%,列中部六省会城市第二;赣江、抚河南昌段国考、省控监测断面共19个,水质优良率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质达标率100%。生态文明主体不断扩大。拥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2个、国家生态县(市、区)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8个,省级生态县(区)4个,省级生态乡(镇)64个,省级生态村9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级实践创新基地4个,市级生态村844个;2022年获评国际湿地城市。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软硬设施日趋完善
2022年,我市聚焦民生短板,满足群众所盼所需,不断推动医疗、文化、教育、交通等领域进步,软硬件并驾齐驱,推动我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文化体育协调发展。普及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我市新增普惠性幼儿园40所、普惠性园位10600余个,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和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基础教育日渐完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我市拥有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367家,比上年增加65家,实现营业收入547.29亿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重要;拥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3个,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28个,夯实的文化设施基础有效的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消费需求。体育事业齐头并进。全民健身工程总投资196万元;举办全民健身活动400次,参加活动的人数总计28.86万人。
卫生水平不断提高。2022年,全市公共卫生体系日趋完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经受住了疫情多发的考验,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截至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703个,其中医院138个;拥有床位4.57万张,其中医院床位3.97万张。全市拥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52 万人,较上年增加1100人。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市实施交通强市建设行动“1688”工程,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构建。西二环绕城高速、洪腾高架、洪州大桥、复兴大桥、隆兴大桥等项目快速推进,地铁1号线北延、东延及2号线东延项目按期建设,桃新大道顺利通车,全市交通健康指数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一。加快基础设施布局,全年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24.9%。网络信息业务不断增长。全年电信业务总量88.37亿元,增长23.9%;移动电话用户803.20万户,增长2.5%;互联网宽带用户数358.25万户,增长15.2%。
五、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居民生活更加幸福
2022年,面对疫情多发,居民就业、收入和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利民惠民政策持续巩固,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提升。
城乡差距不断缩小。2022年,全市全体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44422元,比上年增长4.8%。城镇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52622元,增长4.3%;农村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24218元,增长5.7%。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调整为2.17:1,比上年收窄0.03个点。
社会保障逐步健全。我市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在财政收支紧张的情况下,依旧持续加强民生保障力度,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超80%。全年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6.34亿元,增长18.4%,高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5个百分点;发放困难群众生活救助资金7.48亿元、创业担保贷款15.62亿元,全力保障居民正常生活水平。参保人数持续增加。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53.83万人,比上年增加11.4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6.57万人,增加 37.38万人。
就业物价保持稳定。我市全面落实稳就业稳物价政策,全力助企纾困稳岗扩岗,促进重点对象就业创业。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安置“4050”等困难群体0.7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53万人。市场物价保持温和上涨。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6%,服务价格上涨0.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
2022年是我市落实强省会战略、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的起步之年,面对各种风险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进步来之不易。2023年,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推动南昌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昌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