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决策公开>规划计划
分享到:
索引号: A25010-0303-2023-0001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布机构: 西湖区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22-12-14
文件编号: 西府发〔2022〕24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于印发《南昌市西湖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 浏览量:
  • 字体【      】

关于印发《南昌市西湖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街办,区政府各部门,区直各单位:

南昌市西湖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政府

                                    20221214

(此件主动公开)

南昌市西湖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过去五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着力推动《西湖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组织实施,全民健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逐步增多,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稳步增长,社区15分钟健身圈”已经形成,全区居民群众健身意识明显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大幅增加,体质健康水平逐年提高,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同时,全民健身新旧小区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为深入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办、国办《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2161号)精神,认真落实《江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南昌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和《南昌市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文件精神,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群众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聚焦“率先‘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与综合价值,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健身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加快建成“幸福西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

(二)发展目标

1.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新提升。按照布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网的思路,推进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建设工程,建设“举步可就”的健身设施。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拥有社会足球场地数达到17块,新建公共体育场馆1处。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7人,全区体育健身人口占比达到42.5%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5%

2.竞技体育实力实现新突破。项目布局更加合理,训练体系更加科学,学校运动队管理更加规范,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创建省、市级基地各1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5所以上,长年坚持业余训练的青少年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向市队、省队输送优秀运动员数量明显增加,力争在省运会、市运会等重要赛事中取得新突破。

3.青训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结合课后体育服务,借助体育培训机构的力量,积极引进高水平体育教练员,加大体育社团的普及提高,帮助青少年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进一步提升身体素质水平。持续抓好中小学生游泳教育普及活动,巩固教育体育联盟校、“一条龙”、“区队校办”等多元化青训模式,以“滕王阁杯”区级联赛为基础,打造多项目、多层次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4.体育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依托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推动形成体育消费引领、创新驱动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助推全区服务业产值占比进一步提升,培育1-2家体育场馆运营龙头企业,打造1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到2025年,全区体育产业总规模较2020年翻一番,体育产业从人员超过8000人。

二、主要任务和举措

(一)全民健身水平达到新高度

1.优化全民健身设施布局。加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基础薄弱和群众身边倾斜力度,与常住人口总量、结构、流动趋势相衔接。充分合理利用公园绿地、闲置场所和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金角银边”区域,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便民实用的中小型场地设施,促进社区养老设施与全民健身设施的资源共享、功能衔接。新建居住社区要严格执行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 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 0.3 平方米标准配套健身设施的规定,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鼓励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的区域建设体育健身活动场所。

2.加大全民健身设施供给。 2025 年,建有一园一场一中心(一个体育公园、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中心)。十四五期间, 全区新增健身步道不少于 10.6公里,新建社会足球场不少于 5 块。完成街道社区健身路径 200 套以上,100%的街道、社区建有便捷、实用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社区健身设施未达到规划要求或建设标准的既有居住小区,须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充分利用居住社区内空地、荒地及拆违拆临腾空土地,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统筹完善健身设施。针对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人群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特点,增建相应的健身设施,满足全年龄段、全人群健身需求。全区每年至少新建或改造一个室外公共标准灯光篮球场,鼓励社区新建或改扩建一个以上篮球场,促进公共篮球场低价或免费向社区开放,实施社区健身设施夜间“点亮工程”。

3.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资源建设共享健身空间,支持更多的社会力量挖掘废旧厂房、商场空间、楼宇屋顶、仓库、地下空间、园区空地、立交桥下、尚未明确用途的城市空闲土地、储备建设用地等存量场地资源,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临时性活动场馆、百姓健身房以及符合环保和安全等要求的气膜结构健身馆、装配式健身馆等健身设施。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室外健身设施在符合相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由各方协商依法确定健身设施产权归属,建成后5年内原则上不得擅自改变其产权归属和功能用途。

4.提升体育设施开放水平。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免费、低收费开放力度,针对儿童、青少年学生、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免费、低收费服务,引导场馆为学校开展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提供场地支持与服务。已建成且有条件的学校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新建学校规划设计的体育设施要符合开放条件;支持第三方对区域内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进行统一运营。鼓励经营性体育场所扩大社会体育公共服务范围和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经营性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鼓励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向社会开放自有健身设施。结合各体育设施开放管理实际,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对于由政府出资建设配备的公共体育场馆,要严格按照体育场馆有关法律法规落实管理要求。体育部门应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维护、保养的监管力度,确保符合应急、疏散和消防安全标准,保障使用安全。

5.大力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建立以体育总会为枢纽单项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社会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全面推动各单项体育协会向社区延伸,到2025年,全区各级体育社会组织总数达130个以上,区属体育协会达10个,社区全民健身站点达到90个,健身气功站点达到30个。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支持社会组织采取项目化、市场化运作模式,提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能力。

6.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积极建立区级、街道、社区等不同层级的全民健身竞赛体系。发挥我区球类项目优势资源,广泛开展全区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比赛,推动球类项目运动发展;鼓励各街道举办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群众性体育比赛,区政府定期举办综合性全民健身运动会;支持开展残疾人健身活动,促进健全人与残疾人体育运动融合开展;着重推进城市社区运动会的组织与开展;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体育项目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举办小型多样、形式灵活的全民健身竞赛活动;积极引导开展跨区域、跨项目的全民健身竞赛联盟,打造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点、影响力大、可持续性强的品牌赛事活动。支持体育行政部门以政府招标、管办分离、公建民营的形式向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依法购买体育赛事服务,鼓励各市场主体依法组织承办赛事的方式提供服务;积极推动各级各类体育赛事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全面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级党政机关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及健身骨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引导服务作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健康发展。

7.加强全民健身活动宣传。建立全民健身宣传长效机制,结合全民健身月(日)及重大体育赛事,开展健身讲座,体育摄影、送体育到基层、到社区等各种活动,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媒介特别是移动新媒体开辟健身专栏,普及健身知识,传授健身技能,宣传健康理念,提升健康素养。积极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以参与健身活动为荣,拥有健康体魄为傲的价值观,树立人人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竞技体育发展开创新局面

8.强化校园体育工作。以做实体育课堂教学为抓手,实施体育常规教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合理分配场地资源,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在开足、开齐体育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体育、艺术2+1”活动,实行体育“大课间”、“两操”制度,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以推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为着力点,创设校本特色体育课程,充分发挥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进“走班选课”、体育社团、运动队等特色体育课程、训练活动,让体育锻炼覆盖到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

9.完善训练保障体系。优化“体教融合”的运行机制,落实《西湖区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训练运动队保障工作方案》,拓宽训练经费来源渠道,保障体育训练经费。完善运动员输送的奖励办法,扩大广度,加大深度,保质保量的向上一级输送优秀体育苗子。加强区级训练基地的建设,完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基地的软硬件设置的建设,加强基层教练队伍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科学选材和训练,抓实竞技后备人才“选星计划”,解决“学训矛盾”,切实提高成才率。区政府设立的教师奖励基金要向体育倾斜,加大体育团体获奖的奖励经费比重,充分激励获奖单位,调动广大体育教师和带队教练参与体育训练、赛事活动的积极性。

10.优化项目布局与结构。完善“区队校办”整体布局,建立以“全民健身中心和广南俱乐部”为龙头,以体育传统项目网点补充的有特色、多层次、多渠道的业余训练网络。在“体教融合”的基础上,采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建设几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练员、运动员队伍,继续保持田径、游泳、网球等运动项目的优势和特色,努力打造精品项目,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享、体教双赢”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争创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11.继续推动“三大球”发展。抓实“三大球”特色学校组队招生工作,坚持体育联赛高标准、严要求,每年举办“三大球”等项目区级、校级、班级体育联赛,以赛促练、以赛促训,促进各校师资、场地、器材服务水平的提升,促进全区体育训练学生基数的不断增加,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力度,提升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继续抓实“三大球”运动队建设,发挥自己的优势特色,长抓业余训练,建立能练、会赛、常胜的学校运动队。研究制定三大球区级校本教材和课程标准,以及评估细则,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提高。

12.抓实游泳教育普及活动。2022年开始启动游泳教育试点工作,每年对全区四至六年级,近18000名学生开展免费培训,采取开启达标测试、开设游泳课程、开办暑期训练营、开展分批轮训等方式分步推进实施,扎实开展以游泳技能和防溺水知识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泳动西湖”行动,真正将“学游泳、防溺水、强体质”目标落到实处,并坚持常年开展青少年游泳训练,培养高水平游泳后备人才,切实提高了西湖学子的游泳素养与体能,持续擦亮西湖游泳品牌,在教育体育改革中创造多赢局面。

13.端正队伍思想作风。切实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作风建设,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强化祖国培养意识。认真研究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扎实、有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健全优秀运动队管理制度,形成铁的纪律和顽强作风,为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努力构建新型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扩大高等教育输送比例,提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等综合素质,增强文化学习水平,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14.努力提高市场活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为目标,积极引导市民进行健康文明的体育消费。按照功能定位,发展标准化、系统化、多层次的体育产业项目。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引导体育人才、信息、资本、技术等要素进入市场,配合完善激励体育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支持体育产业具备自主发展活力。做到扩大优势、填补劣势,在服务、创新方面进行重点产业建设,促使体育产业市场更具有活力。

15.规范体育产业管理。规范体育市场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不同的经营活动实行分类管理,对于一般性的体育项目的经营活动,加强服务质量和安全的日常监管,对于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危险程度大的体育项目,确定并执行规范的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对于可能对自然资源、环境带来影响的体育项目要认真评估。加强体育经营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和体育服务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支持各类体育经营实体建立行业性管理组织。

1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运营方面,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领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社会力量从事场馆运营、健身服务的政策扶持;在群众性体育活动方面,将扩大政府购买服务,引导体育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参与,不断丰富体育活动的数量和内容;在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依托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教育资源,加大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的体育产业管理人才。

(四)体育文化建设彰显新成果

17.加强体育文化传播。充分利用互联网上各种新媒体通道扩大体育文化的影响力,鼓励政府、企业、个人等各级媒介传播绿色健康的体育知识与文化,提高居民参与全民健身的意识,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参考贵州“村BA”等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品牌赛事模式,打造西湖区体育品牌赛事,发挥奥运冠军许艳梅等优秀运动员的品牌影响力,增添更多的努力拼搏、凝聚力量、奋勇争先的体育文化元素,扩大西湖体育优秀文化的传播力。

18.加强体育交流与合作。深化与发达城市的体育交流合作,共享优质信息,打破交流壁垒,通过领导互访、共同办赛、技能交流、调研观摩、举办论坛等形式,加强区域间的互动沟通,形成常交流,常合作的亲切关系,扩大西湖体育朋友圈,促进民心相通、产业互通,提升我区体育发展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各街道要把全民健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统筹资金,大力支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体育部门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成员的作用,落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用地政策,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严格执行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健身设施规定。

(二)科技保障。推动健身场地设施智能化升级,推进健身步道智能化改造、智慧体育公园及智能室外健身路径建设。依据场馆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稳妥推进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客流监控、场馆预定、赛事活动、应急事件处理等信息的智能收集与上报,有效降低场馆能耗和运营成本。

(三)人才保障。加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科技研发、宣传推广、志愿服务、体医融合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供给。畅通人才培养渠道,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体育工作者提升服务技能,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鼓励退役运动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校体育教师等高素质专业人才参与全民健身服务。

(四)资金保障。将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竞赛等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及青少年体育竞赛方面的投入。加强资金保障,对社会资本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予以支持。

(五)安全保障。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安全监管,确保场地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监管责任体系,强化赛事风险评估,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关联稿件

手机扫码浏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