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
目标纲要
2021年2月
目 录
第一章 “十四五”时期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1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就............................................. 1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环境........................................... 11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 16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6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7
第三节 发展定位....................................................................... 18
第四节 主要目标....................................................................... 21
第五节 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 25
第三章 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26
第一节 加强创新人才建设....................................................... 26
第二节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27
第三节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28
第四章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30
第一节 做强工业支撑............................................................... 30
第二节 做旺现代服务业........................................................... 42
第三节 做特现代农业............................................................... 51
第四节 做优数字经济............................................................... 55
第五节 做实产业承载平台....................................................... 62
第五章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 67
第一节 加强城乡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67
第二节 构建“高效安全、保障有力”水利网........................ 72
第三节 构建安全高效清洁现代能源体系............................ 75
第四节 积极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77
第六章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80
第一节 深化“放管服”改革....................................................... 80
第二节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 81
第三节 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83
第四节 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84
第五节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86
第七章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协同推进区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89
第一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89
第二节 提升城市建管水平....................................................... 98
第三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101
第八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04
第一节 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 104
第二节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06
第三节 推进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 108
第四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12
第九章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唱响新建文旅品牌............. 114
第一节 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114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15
第三节 打造新建特色文化名片............................................ 118
第四节 构建文旅融合产业体系............................................ 120
第十章 坚持生态优先战略,打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126
第一节 加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 126
第二节 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130
第三节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132
第四节 提升生态文明制度水平.......................................... 134
第十一章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共享社会民生发展成果 137
第一节 提高全民收入水平.................................................... 137
第二节 稳定扩大就业创业.................................................... 138
第三节 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140
第四节 全面建设“健康新建”................................................. 144
第五节 提升全民社会保障水平............................................ 147
第十二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151
第一节 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151
第二节 全力保障经济安全.................................................... 151
第三节 牢固夯实安全生产.................................................... 152
第四节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153
第十三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十四五”规划目标圆满完成提供坚实保障..................................................................................... 156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156
第二节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57
第三节 加快推进法治新建建设............................................ 158
第四节 全面落实规划目标任务............................................ 158
新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新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新建区委关于制定新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是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景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十四五”时期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起步期,也是我区打造产城融合的现代产业新城新区,建设实力繁荣和谐新建的关键跨越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新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于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凸显我区在南昌市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谱写我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就
——综合实力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壮大。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可达382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83.8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分别为9.0%左右和9.5%;20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9.2亿元,年均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亿元,年均增长16.5%。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502元,农村居民可人均支配收入完成20967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49.2%和56.6%。“十三五”期间,全区投资驱动和消费拉动同步发展,经济总量持续增长,首次跻身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国百强区”,荣登人民日报“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连续三年荣获“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区)”称号,位列“江西十强县(市、区)”。
——经济结构在转型升级中持续优化。全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提升行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链条不断延伸,总量不断提升。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将调整为17.8:39.8:42.4,与“十二五”末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6.9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8.5个百分点。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机电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聚集发展,绿色食品、出版印刷、能源建材等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加快推进,创新发展了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众创研发、智慧物流等X个工业服务业,初步形成了以“3+3+X”为特征的中高端产业发展体系。新建经开区获批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全省第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科骏实业、中至数据分别入选2020中国互联网领军企业、中国VR50强企业。一批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百强企业、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纷纷入驻加盟,全市重要的VR/AR硬件设备生产项目东莞双莹顺利落户。三产活力持续增强,新建中心、首创·奥特莱斯、新城吾悦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日益繁荣,消费市场韧劲十足。文化与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南昌绿谷·溪霞田园景区顺利通过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盛大开园。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溪霞现代农业园区3个招商项目建成运营,牧原集团、正邦集团规模养殖基地签约落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连续两年获得省级表彰,获评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县(区)。
——招商引资在环境复杂多变中成效突出。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整合优化“1+6+20”招商力量,全面推行“1+6+1”项目推进机制,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投资项目。“十三五”期间,新建区共签约引进重大项目超300个。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超过100个,10亿元以上项目60个以上,20亿元以上项目30个以上,50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100亿元以上项目5个以上。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开工104个,完成投资312亿元,新引进项目签约投资额增幅、立项投资额增幅均位居全市第一,开工和投资完成率创历年新高。中国联塑南昌基地、维科LG锂电池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再次彰显“新建速度”。投资120亿元的绿地国际商品贸易港、100亿元的龙隐山康乐旅游度假、50亿元的轨道交通产业园(一期)、20亿元的东方雨虹等重量级项目纷纷落户,填补了产业发展的多个空白。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由2016年的22020万美元和15028万美元上升到2020年年末的50500万美元和1790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由2016年的73.99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172.1亿元。
——改革创新在全面建设中持续推进。结合“五型”政府建设,狠抓工作作风,集中整治“怕、慢、假、庸、散”等问题,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实行了“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一厅式”办公、“一窗受理”窗口等各项服务。全面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实施延时错时和预约服务,实现365天“不打烊”,组建了区行政审批局,171项行政许可及相关事项全部划转到位,303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全程办。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注册登记“审核合一,一人通办”,网上注册办理率全省第一。“四最”营商环境进一步显现,完成区属平台型国有企业改革,区城投公司获得企业主体信用和债项评级两个AA级,成功发行公司债券20亿元。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乡镇党政内设机构精简30.4%。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全市人才新政,引进了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共建南昌植物园,推动了与苏州大学的校地合作。围绕“1+1+2+N”总体架构,打造了一云、一中心、两中台、多个应用场景,全力推进数字新建·智慧城区项目建设。构建和培育了江西科骏实业有限公司(科骏ARdEZ增强实业产业园)、工控云创港、德国SAP、博士鑫科技等一批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完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发挥企业创新联盟作用。金达莱环保成为全市首家科创版上市企业,远成汽车成为全市首次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乾照光电研发团队斩获省“双千计划”奖励资金500万元。
——城乡品质在建管并重中显著提升。依托作为南昌城市西进主战场的区位优势,高标准完成15平方公里的九望新城规划设计,并纳入了全市五大新城建设计划统筹推进。启动实施望城新区5000亩土地、42万平方米房屋征迁收储,为再造一座产城融合新城奠定了基础。加快推进城市干线路网建设,红湾公路、长富大道、兴国路等“六改”项目和子实路西延工程全面完成,新建大道东延、新城大道等道路加快建设,文化中心片区路网建设强势推进,开发区西拓道路建设如火如荼,坚磨大道、梦庐大道、兴业大道等竣工通车,城区主干道通行能力进一步提升;前湖快速路(昌西大道至昌九快速路段)、昌西大道(前湖大道至祥云大道段)建成通车,城区道路对外贯通互连有效提升,县道三级标准以上公路达60%左右。“六纵六横”的城市框架初步成形,东融、西扩、南建、北合、中优的城市发展格局拉开序幕。创新实施“街巷长制”,强力整治“五车六乱”、出店经营、垃圾广告、施工围挡、违章搭建、乱停乱放等城市乱象。实施立新路和凤凰山社区等10个老旧小区及15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正大社区、幸福里社区邻里中心投入使用,创建兴国路和花果山路两条食品安全示范街,全面推进“三拆三清”工作。城市更新加速演变,老城区功能不断完善,“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屏全观”的数字城区治理体系初步构建。大力开展集贸市场、交通乱象、小区违章建筑等集中整治,全面推动“白条禽上市”、生活垃圾分类、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大为改观。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全面推进2186个新农村点建设,溪霞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农村人居环境和“三沿六区”环境整治成效明显。联圩镇肖淇村和溪霞镇店前村双双获得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成为全市唯一有两村镇获此殊荣的县区。
——生态环境在绿色发展中持续优化。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等环境整治行动,工业废气、餐饮油烟、工地扬尘、燃煤散烧等得到有效管控,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全面完成省市下达任务,PM2.5浓度大幅下降,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71个村点污水治理工程即将完成,4个集镇污水处理工程启动建设,前湖水系整治工作扎实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大力实施区、乡、村三级“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荣获“全省农村清洁工程工作先进集体”,相关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乌沙河续建配套整治项目加快实施,顺利通过水利部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复核,成功获批全市第一个江西省绿色低碳试点县区。溪霞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国家级试点项目基本完成,第二次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普查顺利通过国家考核。通过封山育林、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资源保护逐步强化。2020年,绿化提升县、乡道路20.3公里,完成“18+1”秀美乡村和风景林村庄绿化建设;在城区见缝插绿,完成13公里绿道、12个“邮票绿地”建设,马兰圩“沿河花海”、溪霞玫瑰花谷成为南昌最新“网红打卡地”。稳妥有序推进禁捕退捕工作,实现了“禁得住、退得出”的发展目标,获得“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县(区)”等称号,连续九年被评为江西省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工作先进县区。
——民生福祉在全面小康中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区22个贫困村提前实现全部“摘帽”,4540户共12349名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进入了第一方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全面发展,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化解走在全市前列,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积极贡献集体”称号。深入推进“健康新建”建设,全面加强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和乡镇医院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通道全面打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积极开展稳就业、保就业行动,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全覆盖,零就业家庭就业率达100%。群众体育健康工作蓬勃开展,建设和完善群众健康休闲设施,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治理持续改善,深入推进“平安新建”“法治新建”建设,推动扫黑除恶和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纵深发展,在全市率先实现重点网逃清网率100%。智慧检务《认罪认罚办案助手》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导入第二代办案系统,并向全国推广。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大工程,基层综治中心实体化提档升级,市域社会治理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扎实开展信访“百案化解、百日攻坚”双百行动,全面加强网络和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建设,深入开展反颠覆、反暴恐斗争。深入推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治理城市工作,大力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百日攻坚”行动,平安和谐新建建设奏响新旋律。
——党的建设在纵深推进中全面加强。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扎实开展“彰显省会担当,我们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严格落实县乡党委书记现场办公制度,深入推进纪律建设“四必谈”,创新实行干部作风档案制度,不断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围绕“三从三先”,将作风大整治与优化营商环境结合起来,深入企业一线,现场解决问题,深化自查自纠。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实现了一届区委巡察和村级党组织延伸巡察全覆盖。全面推进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新建“红色驿站”,打造“红色物业”示范点,有效激活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红色因子”。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出台激励担当作为“十条措施”,大力弘扬“五行工作理念”,内部管理进一步强化,严格抓落实,紧紧抓住“关注点”“着力点”“梗阻点”,对人民群众重点关注的事项、对上级部门和领导批示与交办的事项重点督查,对各级重要会议明确的事项跟踪督查。科学抓考核,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真正以考核促质效,持久激发干部高效干事的动力。
五年来的发展成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伟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必须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朝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五年来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省委、市委对新建区的一系列指示要求是科学的,充分证明了区委的一系列工作思路和部署是完全正确的,符合中央精神,贯彻省市部署,契合新建实际,顺应人民期盼。五年来的发展成就为我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专栏1-1:“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
|||||
分类 |
指 标 |
2015年实际值 |
2020年 目标 |
2020年预测 |
指标属性 |
经济总量与质量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257.94 |
585 |
382 |
预期性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
39855 |
80000 |
55000 |
预期性 |
|
财政总收入(亿元) |
40.05 |
80 |
83.8 |
预期性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17.1 |
9.2 |
8 |
预期性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64.91 |
118 |
139 |
预期性 |
|
三次产业结构 |
19.4:46.7:33.9 |
9:50:41 |
17.8:39.8:42.4 |
预期性 |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9 |
22 |
25 |
预期性 |
|
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 |
97.0 |
98 |
98 |
预期性 |
|
城镇化率(%) |
50.26 |
60 |
57.26 |
预期性 |
|
工业化率(%) |
48.06 |
52 |
55 |
预期性 |
|
社会进步 |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 |
12 |
12 |
预期性 |
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个) |
—— |
2 |
2.9 |
预期性 |
|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 |
—— |
预期性 |
|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 |
95 |
100 |
预期性 |
|
民生改善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7.62 |
7.7 |
9.6 |
约束性 |
贫困发生率(%) |
5.65 |
5.0 |
0.1 |
约束性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8305 |
44800 |
42502 |
预期性 |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3235 |
22300 |
20967 |
预期性 |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2.14 |
2 |
2.03 |
预期性 |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0.5 |
【2.5】 |
【2.5】 |
预期性 |
|
调查失业率(%) |
3.5 |
3.5 |
4.0 |
预期性 |
|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
耕地保有量(千公顷) |
74.6 |
74.6 |
75 |
约束性 |
森林资源蓄积量增长率(%) |
1.5 |
1.5 |
1.5 |
约束性 |
|
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43.3 |
>45.0 |
45 |
约束性 |
|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85 |
90 |
90 |
约束性 |
|
空气质量达标率(%) |
79 |
93 |
93 |
约束性 |
|
地表水质达标率(%)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达到功能区标准 |
约束性 |
|
城镇垃圾集中处理率(%) |
66 |
85 |
90 |
约束性 |
|
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
0.2950 |
0.79 |
0.2856 |
约束性 |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27.5】 |
【30】 |
【30】 |
约束性 |
|
万元GDP碳排放累计下降(%) |
【19】 |
【16】 |
【16】 |
约束性 |
|
注:1.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按常住人口计算); 2.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 3.贫困发生率=(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农村五保户供养人数)/常住人口; 4.【 】为五年累计数 |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需求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感染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所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从江西省内来看,我省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推进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同时,江西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发展不足仍然是我省的主要矛盾,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不优等问题亟待破解。
(一)发展机遇
——经济要素的多元化和融合程度的持续深化,有利于重塑经济发展模式。当前数字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给全国各地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创建带来了极大机遇。因此,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现代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新建区作为南昌城市发展西进的主战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区,开放型经济实验区的前沿阵地,正处在政策红利释放的最强风口,能够承接大量的要素转移,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的集聚集约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有利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首先,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已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其次,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其作为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并进一步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十四五”时期是新建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顺应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新基建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产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新业态与新模式,有利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多层面的区域和城市发展优势,有利于形成大开放发展态势。一方面,我国正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构建面向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的两个开放体系,鼓励和组织企业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拓宽了企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以大城市为核心,多级卫星城市为支撑的多层级大都市圈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城市间的交通体系、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正逐步建立。新建区地处南昌市的中心位置,具有赣江新区、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等各类发展政策的叠加优势。大开放的发展态势和都市圈的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新建区融入长江中下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海峡西岸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提升开放与合作水平,不断增强对各类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吸引吸纳能力。
——大南昌都市圈建设的全面推进,有利于促进全面融入发展。江西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大南昌都市圈建设,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各个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必将推动南昌市新一轮的大投入、大建设和大发展。新建区作为南昌城市西进的主战场,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主阵地必将得到大量的要素投入;同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区域性智慧空港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以及VR科创城等各类平台建设正加速推进,为全区的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利于新建更好地全面融入和对接周边区域。
——九望新城的高标准建设,有利于强力支撑高质量发展。九望新城将无缝对接九龙湖片区,实现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城市功能的优化互补、生态廊道的串联成网、市政设施的共建共享,是策应南昌城市空间向西拓展的重大行动,已被列入南昌市未来重点打造的五大片区之一,将成为全市最为重要的新经济增长极之一。因此,加快九望新城建设,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将使新建区的发展基础将更加厚实,后发赶超优势将更加凸显,有利于加速产业集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是新建区进位赶超、换车超车,实现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打造产城融合的现代产业新城新区,建设实力繁荣和谐新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面临挑战
——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逆流的兴起,大国之间博弈的加剧,新冠感染疫情的加速扩散,全球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持续弱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世界面临长期衰退风险,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这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必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在这一外部环境的影响之下,我区的发展和跨越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国内发展新问题逐步呈现,内生动力尚需激发。首先,区域发展分化趋势明显。除了我国沿海少部分省市外,其他省市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大多不同步,产城融合不紧密,各类新生产要素都尚未很好地转化为经济增长新动能,都面临着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任务。其次,我国虽然拥有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但中高端产品的供给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基础不稳固,庞大的国内市场尚未完全转换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三,国内各类矛盾风险和国际政治经济风险交织共振,亟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更好地防范各类风险和挑战。
——南昌市各县区竞争更加激烈,抢占机遇和加速发展形势严峻。一是与中部地区武汉、长沙、郑州、合肥等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南昌市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方面不具优势,因而在集聚项目、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之后,如何争取将更多的生产要素布局于新建区,以更好地推进南昌市高质量发展,是我区面临的重要挑战。二是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以地方政府平台公司为主体的借贷融资行为受到严重约束,南昌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也将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而新建区作为南昌城市西进的主战场,如何争取更多建设资金面临挑战。三是南昌市各县区都在抢占机遇和加速发展,在争夺市级层面的有限资源,尤其是土地指标、政策倾斜等方面显得尤为激烈。
“十四五”时期我区总体上将处于大有可为但充满挑战的战略机遇期,也到了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全区上下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抢抓大南昌都市圈构建战略机遇,瞄准南昌城市发展西进主战场定位,围绕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主线,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新建区高质量发展大厦建立在坚实的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基础之上,强攻产业、主攻工业,三产协同、“换车超车”,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融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繁荣老城、开辟新城,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在全市彰显省会担当中作表率、勇争先。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完善上下一致、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围绕“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彰显省会担当更高要求,凝心聚力、守正创新,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构建新发展格局,积蓄发展动能,着力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努力保持经济较高速度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同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挺起南昌市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治理效能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进改革大攻坚、环境再优化、开放再升级,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创造力。
——坚持系统观念。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在新格局中找定位,在新阶段中谋发展。以产业和城市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开辟和建设新城,不断拉大城市框架,打造产城融合的现代产业新城新区。
——坚持解放思想担当实干。坚持“立足南昌作示范,面向中部勇争先”的发展视野,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前列意识、主动意识,向好的学、同强的比、与快的赛,扛起新时期南昌城市西进主战场的历史责任,带头担当、争做示范,竞相争先。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综合研判新建区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机遇挑战,全面贯彻省委、市委指示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解放思想担当实干,立足区情实际,明确我区今后五年总的发展定位是,紧紧围绕“打造产城融合的现代产业新城新区,建设实力繁荣和谐新建”的目标要求,重点发力“三区三园”,全面推进“六区同创”:
——工业强区。围绕汽车和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机电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招引一批龙头旗舰型企业、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和重大重点产业项目,形成以百亿级企业为龙头、十亿级企业为主体、亿元级企业为基础的行业骨干企业群,推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工业体量迈上新台阶。支持推进绿色食品、出版印刷、能源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更新和升级改造。在新建经开区内规划设立特色产业园和中小微企业产业园,引进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发展动能强、亩产税收高、确有用地需求的中小企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夯实新建经开区“千亿级产业园、国家级开发区”产业承载平台。
——商贸旺区。引进发展研发设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全省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园和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实现商贸服务业总量扩大、品质提升、业态创新。依托大型商业综合体,打造区域特色商业街,引进中高端消费品牌入驻,优化业态布局,做大商圈经济和夜市经济,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农业特区。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定位,坚持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建设、特色化打造,大力发展特色种养、观光休闲、民宿经济、设施农业、精深加工等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大力提升特色优势农业质量效益。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农业和旅游休闲、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重大农业产业平台,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力打造南昌溪霞现代农业园区和南昌植物园,形成“一体两翼、两园互补、产学研用”的发展新格局。
——文旅活区。按照“一产围绕旅游提升、二产支撑旅游做强、三产融合旅游延展、文化联姻旅游做大、城市结合旅游做靓”的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思路,深入挖掘整理全区文脉、地脉、人脉、水脉资源,整合区域内重点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小镇,串点成链、连景成片,形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格局。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为依托,带动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引进综合实力雄厚、引领带动能力强劲的文化旅游企业,布局大型旅游开发项目,促进地域山水人文资源尽快转化为产业资本。积极培育发展高端文旅业态,完善文旅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配套,精心打造“海昏古国、西山福地、溪霞田园、厚田体育、象山森林、南矶观鸟”等文旅名片,不断提升本区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数字兴区。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城市数字化“三化”改革,大力培育AR/VR、5G应用、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经济产业,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体系。拓展生活及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运用,探索构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安创建“一屏全观”的数字城区治理体系。
——生态立区。坚持“两山”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完善生态优势转化机制,打造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升级版,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坚决打好“三大保卫战”,加强溪霞水库、象山森林公园、梦山风景区、南矶湿地、环鄱阳湖西侧生态旅游带等生态敏感区保护,全面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捕,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净土芬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步伐,引导公众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和理念,全面提高土地、水等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构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体系。
第四节 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中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贯通、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统一、城市品质提升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统筹,一鼓作气、乘势而上,担当实干、奋勇争先,把新建各项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市前列,经济总量在全市的位次前移,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45亿元,年均增速维持在7.5%左右;投资质量明显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在8%以上。消费贡献显著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亿元。中心城区集聚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加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产城融合的现代产业新城新区基本建成。
——改革开放创新取得新突破。重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取得突破,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取得重大成果,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驱动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左右,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区。市场化改革持续走深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市场主体充满活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开放合作层次进一步提升、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深化,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保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达到7.5%左右,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7.40亿美元。
——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新跨越。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城市水环境治理基本完成,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0%,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提高到93%。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风貌颜值持续提升,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稳定在45%左右。公共服务更加便利,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安全韧性稳步提高,历史文脉接替延续,多元参与、共治共享、智慧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融合性明显增强,美丽乡村更富内涵,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宜居宜业、绿色低碳、韧性智慧、人文彰显的新型城区基本建成。
——社会文明水平达到新高度。红色基因更好传承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作用更加明显,文明城市常态长效,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新建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彰显。
——民生福祉改善谱写新篇章。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略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基本消除城市贫困人口。
——市域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五型政府”建设取得更大成效,政府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成效稳居全市前列,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平安新建建设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自然灾害防御等关键性短板领域得到明显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动员体系更加完善,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巩固。
专栏2-1:新建区“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2020年基期值 |
2025年 预测 |
年均增速或累计增长 |
属 性 |
综合质效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382 |
545 |
7.5%左右 |
预期性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
55000 |
72000 |
5.5%左右 |
预期性 |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34.2 |
40 |
5%左右 |
预期性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39 |
200 |
8%左右 |
预期性 |
|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17.1] |
-- |
8以上 |
预期性 |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8.1] |
-- |
8左右 |
预期性 |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 |
11 |
11 |
保持稳定 |
约束性 |
|
创新驱动 |
研发支出占GDP比重(%) |
1.4 |
2左右 |
[0.6]左右 |
预期性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2 |
50 |
[8]左右 |
预期性 |
|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9左右 |
-- |
预期性 |
|
协调发展 |
三产结构 |
17.8:39.8:42.4 |
10:43:47 |
-- |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57.26 |
67.5 |
[10]左右 |
预期性 |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
2.03 |
2左右 |
[0.03] |
预期性 |
|
改革开放 |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1.79 |
2.55 |
7.5%左右 |
预期性 |
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
5.05 |
7.40 |
8%左右 |
预期性 |
|
营商环境便利度(分) |
-- |
全市领先 |
-- |
预期性 |
|
生态文明 |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
-- |
下达目标 |
-- |
约束性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 |
下达目标 |
-- |
约束性 |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90 |
90 |
保持稳定 |
预期性 |
|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
92 |
93 |
保持稳定 |
约束性 |
|
民生福祉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42502 |
61000 |
与经济增长同步 |
预期性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0967 |
30500 |
略高于经济增速 |
预期性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5 |
4.5以内 |
-- |
预期性 |
|
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个) |
2.9 |
5 |
[2.1] |
预期性 |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100 |
100 |
保持稳定 |
预期性 |
|
注:1.2020年基期值均为预计数; 2.[]为五年累计提高或下降数,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固投增速为“十三五”平均增速; |
第五节 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
展望二O三五年,新建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产城融合的现代产业新城新区、实力繁荣和谐的新建基本建成,新建成为大南昌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南昌城市发展的亮点板块。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区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具有新建特色的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市重要的创新中心、智造中心和南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在全省的排位进一步前移;市域治理现代化基本实现,平安新建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法治新建基本建成,社会繁荣稳定、和谐有序。实力繁荣和谐新新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主导产业链条更加完备,开放型经济形成更大竞争优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居民生活品质差异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三章 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深化科技改革为动力,以强化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为切入点,以科技人才引育为核心,以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努力构筑创新发展新高地。到2025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80%,全区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4%左右。
第一节 加强创新人才建设
着力构建“人才+项目+平台”的人才培养开发体系。依托重大产业和创新平台,采取顾问指导、技术联姻等方式,引进一批“假日专家”“候鸟式人才”“星期天工程师”,扎实做好南昌籍、新建籍人才回引文章。围绕数字经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智慧物流、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产业,充分发挥新建经开区博士科技的人才平台优势,高位推动高端人才引进,设立“一人一议”工作机制,开通绿色通道,确保高层次人才引进无障碍。开展区领导直接联系人才活动。完善我区人才需求信息库,力争在“洪城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等高层次团队、人才及项目的引进上有所突破。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探索建立个性化培养机制,推广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共用、产学研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金蓝领引育工程”,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实行联合订单式培养技能人才。开展“技能提升行动”,积极推荐技能人才参加“洪城技师”评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重点围绕新建经开区建立科技人才服务中心,开设人才工作服务窗口,配备专职人才服务专员,服务各类企业人才。
第二节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技术交易合同登记、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建设覆盖科技成果登记、发布、交易、管理的服务平台,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对新获得国家或省级科技进步奖的企业及机构给予补贴,鼓励企业研制新项目、新产品,开展技术委托开发活动及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交易活动,支持技术转移机构联合研发单位、企业及投资机构,共建技术转移平台。加强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促进政府、企业、高校院所、中介机构等信息在平台上互通共享,实现科技成果线上线下快速交易,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打造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市场。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对创新人才的股权、期权、分红激励。全面下放创新成果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和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到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8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亿元。
第三节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打通技术到效益的“最后一公里”,建设知识产权强区。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健全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长效机制,开展知识产权许可权、股权与其他资产组合的新模式试点,加快培育专利保险市场。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推行简易注销程序。积极开展信息检索、专利代理、专利代办等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专利技术交易和转化。
(二)完善科技金融支持
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供高效综合金融服务。大力开展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建设,努力构建有利于企业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在科技园区内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大力发展“政银保”联动贷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投贷联动、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宽企业科技融资规模和渠道。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研发投入体系,积极引导和带动各类投资基金投入研发活动,对研发投入强度高的企业予以优先支持,向有自主科技经费投入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无偿发放“洪城科创券”。用好用活“科贷通”、创新基金等政策资金,加快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创新金融模式,推动科技金融发展。
(三)强化科技财税支持
加大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多方投入创新的机制。加大财政科技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改革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方式,把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作为财政支持的重要考核指标,形成以绩效奖励、后补助等间接支持为主的方式。加大财政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研发强度大的企业,保持财政科技支出持续稳定增长。全面落实各级各类财税优惠政策,重点围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尤其是科技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强化对创新产品研发的首购、订购支持。
第四章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立足数字经济时代新技术、新业态和新趋势,着力推进“一核两重”产业发展总战略,强攻产业、主攻工业,三产协同,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融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建设产城融合的现代产业新城新区提供坚实的支撑。
第一节 做强工业支撑
围绕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机电装备制造三大新兴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招引一批龙头旗舰型企业、研发中心、总部基地和重大重点产业项目,推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工业体量迈上新台阶。支持推进绿色食品、印刷包装、能源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更新和改造升级。依托产业数字化赋能,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建立健全产业链和供应链,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十四五”期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5%左右,到2025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突破260家。
(一)夯实“3+3+X”产业发展体系
进一步壮大三大新兴主导产业、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和若干生产性服务业,夯实“3+3+X”的产业发展体系。瞄准价值链高端方向,做大一批以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众创研发、智慧物流等为代表的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筑牢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体系支撑。
1、加速发展三大新兴主导产业
以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为导向,以掌握核心技术为关键,通过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核心企业,做大做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机电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强化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支撑。力争2025年,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合计突破750亿元。
(1)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坚持以做大做强整车制造与研发为主线,以打造和提升特色零部件产业为重点,着力突破关键领域、完善创新服务、延补汽车服务链条、推动汽车产业实施国际化战略。重点推动以江西五十铃、江铃晶马等为龙头的整车研发制造,巩固已有的整车、专用车及其专用底盘产品线,加快发展符合国家安全、节能、环保法规要求的整车和专用车。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产品性能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的领军企业,完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实现关键零部件“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到2025年,力争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培育2~3家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整车企业,基本建成国家级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基地。
专栏4-1: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重点及项目支撑 一、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重点 1、整车制造:以江西五十铃、江西晶马为龙头,推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发挥技术力量优势,突出“专、精、特、新”,满足不同层次市场需要。 2、汽车零部件:以远成、宇傲、帝宝、申宝、华春、乾元等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为龙头,加大技术引进与合作,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实现与整车同步发展,通过培育系统开发及模块化供货,逐步融入全球化采购体系。大力发展汽车板簧、安全气囊、自动变速器、尾气净化装置、车灯等具有核心技术的高附加值产品;鼓励发展曲轴、凸轮轴、差速器、分动器等技术含量高的准资源型产品。 二、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项目支撑 1、江西五十铃汽车有限公司新能源研发中心建设项目:项目占地面积6821.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815.41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新能源实验室、造型实验室、试制车间办公室等,食堂、宿舍等公辅工程依托厂区内现有设施。项目总投资为7731万元。 2、华宏汽车总部:规划商住用地约480亩,建设华宏全省汽车营销总部。 3、中车交通中部超级工厂总部:项目规划用地800亩,建设体验式展厅与定制设计中心、整机与部件云仓、维保中心。 4、乾元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江西乾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7亿元,打造专业汽车行业MES系统平台,解决交互数据的技术瓶颈,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生产线控制和追溯系统解决方案。 |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AR/V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前沿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助推实体经济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换升级。推进南昌工控云创港物联网产业园和江西淘鑫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以工业物联网和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乾照光电二期项目开工投产,以乾照光电、维科集团、LG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布局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绿色生态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和创新空间,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芯屏端网”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科骏•国际AR/VR科创产业城、三极光电、极目科技项目投产运营,加快AR/VR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项目引进培育,打造国内领先的AR/VR前沿产业生态体系。到2025年,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收入达到150亿元,其中AR/VR产业规模达到8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80亿元,建设成为市内重要的LED蓝绿芯片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VR/AR产业基地,全力打造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生态产业链。
专栏4-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及项目支撑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1、物联网:依托南昌工控云创港物联网产业园项目,形成可中试、可研发、可办公的智能物联网发展环境,依托江西淘鑫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创新资源集聚,打造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农业物联网创新生态城。 2、电子信息:依托乾照光电蓝绿芯片生产基地建设,聚焦光电LED、通信设备主导产品体系,打通从材料、外延、芯片、封装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形成完整产业集群。 3、AR/VR:依托科骏•国际AR/VR科创产业城、三极光电、极目科技项目,集聚发展AR/VR软硬件研发生产、内容制作与交易,以及教育、视听、游戏等应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项目支撑 1、南昌工控云创港物联网产业园:以创新驱动和融合应用为主线,构建核心技术、产品服务、商业模式“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路径,推进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运营服务协同发展,建设产业能级高、带动能力强、集聚效应好的全省物联网产业中心。“十四五”时期累计实施物联网示范应用20项以上,到2025年,力争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物联网产业领军企业1家,超5亿的龙头企业3家,超千万骨干企业20家以上,集聚产业链核心企业30家以上。 2、南昌乾照光电基地(二期):总投资15亿元,主要建设LED行业生产、研发、销售等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地标,打造“南昌光谷”新名片,建设亚洲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基地。 3、维科LG电池合资项目:项目总投资20亿元,用地约300亩。依托全球电池制造商之首韩国LG化学先进技术支撑,建设锂电池智能制造基地,规划产能为2000万只/月。 4、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拟投资20亿元,依托中国电子集团,以构建央企为龙头的双创服务体系为抓手,形成央企对接、产业聚集、协同创新三大服务平台,着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5、协进LED研发生产基地:规划用地470亩,建设3000KK/月产能的LED封装生产线。 6、江西科骏·国际AR/VR科创城项目:总投资20亿元,主要建设国际AR/VR产业中心、国家级AR/VR创新创业基地、工信部通信信号考试中心、zSpace全球软件研发中心、AR/VR人才培训基地及专家楼等。 7、三极光电VR/AR光电模组项目:总投资3亿元,项目拟租赁新建经开区江西京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厂房,规划建设光学镜片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VR/AR头部显示装置,专用应用相机(车载、运动、无人机、360度相机等),精密光学零件,移动通信系统,光学仪器,消费性电子产品及其周边产品等。 8、VR应用设备生产基地:项目位于新建经开区,总投资20亿元,根据南昌市VR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依托新建区现有VR产业平台基础,整合江西科骏、三极光电、极目科技等优势VR企业资源,打造新建区VR应用设备生产基地,为南昌市VR产业发展赋能。 9、5G+VR智慧教育示范应用项目:总投资1.73亿元,拟选择一批学校作为5G+VR智慧教育项目基地。包括5G+VR资源云平台,不低于300门VR学科课件、VR+STEAM教学资源包(赣文化系列)、5G+VR云课堂、5G+AR互动教室覆盖100所2万名学生的学业分析提升系统、智慧课堂助手等内容。 10、南昌腾讯智慧产业园:项目位于经济开发区,规划用地1200亩,建设南昌腾讯智慧产业园。 |
(3)机电装备制造产业。以南昌轨道交通产业园为主阵地,推进机电装备制造业发展。推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聚集。重点发展以南昌轨道交通产业园、中国中车为龙头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促推轨道交通产业园等集约高效的特色产业园区成为新的增长极,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圈。大力发展以中电建江西装备公司、江西第二电力设备公司、东佳信电缆等为龙头的电力装备制造业,鼓励电力装备企业抱团“走出去”,开展国际装备产能合作。加快发展以金达莱环保为龙头的环保装备制造业,引导支持企业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管控”技术改造。支持发展以康达电梯、康威电气为龙头的电气装备制造业,金科交通、帝宝交通为龙头的道路交通装备制造业。推动发展以爱环仕为龙头的酒店设备制造业。推动向机器人、无人机、增材制造、通用航空、北斗卫星应用终端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延伸,促进传统装备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到2025年,力争机电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涌现一批在行业中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和“专、特、精、尖”企业,实现我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发展。
专栏4-3:机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及项目支撑 一、机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 1、轨道交通装备:加大对南昌轨道交通产业园、中国中车轨道交通(南昌)生产基地的扶持力度,积极研发高铁、地铁、动车整车制造和大型养护机械,打造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整车制造和大型养护机械制造基地。 2、电力装备:重点扶持中电建江西装备公司、江西第二电力设备、东佳信电缆、新华电缆、开开电缆、越光电缆、赣越电缆等企业,大力发展大型节能高压、超高压、特高压电力变压器,电力输配用高原型开关成套电器,微电网关键设备,电线电缆产品,电动汽车充电站(桩)关键设备,智能配电网关键设备,高效节能电机等高技术产品。 3、环保装备:以金达莱等环保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环境智能自动监控服务平台及环境监测智能设备,智能空气净化设备,智能环保水工装备,传统制造业节能设备、生活节能产品、固废处理和水处理设备。 4、其他装备业:以康达电梯为龙头,重点发展智能电梯、自动扶梯、自动电梯、无机房电梯及高速电梯等产品及配套零部件,提高产品可靠性、安全性,形成稳定、可靠、相对齐全的零部件配套能力,努力打造特色产业链。以金科交通为龙头,支持道路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大力发展交通信号控制、交通警示监视、交通智慧管理等高端智能装备。 二、机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项目支撑 1、南昌轨道交通产业园:总投资62.47亿元,占地约3000亩,分3期建设。一期约投资50亿元,用地约780亩,规划建设企业总部基地、科技研发区、生产制造区、企业定制区、综合服务区。到2025年,项目二期建设基本完成,重点引进轨道车辆维修、新制式轨道交通车辆、轨道车辆核心部件等产业,预期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打造江西省轨道交通高科技创新与服务产业基地。 2、东佳信线缆生产基地项目:江西科本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10亿元,规划用地约80亩,总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约5.2万平方米,仓库3.8万平方米,办公楼3880平方米,其他配套建筑1120平方米。 3、爱环仕智能酒店设备产业园 :总投资10亿元,主要对传统酒店进行智能升级,建设智能客房助手、智能前台、智能送物、智能迎宾、智能客服等智能酒店设备,提供具有核心价值的智能服务。 4、中核集团大型无人货运飞机制造基地:规划用地约1300亩,建设无人机研发设计院、生产总装厂、培训学校和飞行控制中心。 5、新型路桥装备生产基地项目:规划总用地约200亩,计划建设交通装备及配套件。 6、创泽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产业基地:规划用地1550亩,将打造集机器人研发、制造、创新孵化为一体的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
2、大力发展三大传统优势产业
以产业绿色化和数字化为契机,加快实施一批技改项目,推动绿色食品、能源建材、出版印刷等传统优势产业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1)绿色食品产业。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培育汪氏蜜蜂园、小黑小蜜、双胞胎饲料、绿源油脂、林恩茶叶等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品牌建设为核心,以质量安全为保障,重点做好制蜜制茶、果蔬加工、饮品生产、粮油加工、饲料制造等特色食品行业,推动我区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开放实验室,构建绿色食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特色优势企业。巩固提升农副食品加工和饮料制造,推广应用高效分离、节能干燥、非热杀菌等先进技术,重点提升食品制造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互联网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到2025年,全区绿色食品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50亿元。
专栏4-4: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重点及项目支撑 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重点 1、绿色饮品:发展茶叶深加工、果蔬菜深加工产业,提高发酵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在饮料生产中的应用水平,稳步发展优质、多品种、高营养价值和高经济附加值的果汁产品。重点加大功能性饮料、植物蛋白等饮品领域国内龙头企业招商力度,进一步拓展产品领域,补齐功能性饮料、植物蛋白等饮品环节短板,培育行业新增长点。 2、粮油加工:大米加工业以粮食产品的深度开发为重点,向烘焙食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产业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植物油加工业以绿源油脂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壮大茶油、花生油的生产规模,实现从要素禀赋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的转变。 3、食品制造:以中国最大的蜂产品龙头企业——中国驰名商标汪氏蜜蜂园为龙头,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链相关研发、生产、销售、物流配送等。以中国驰名商标南方黑芝麻食品为龙头,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链相关种植业、食品研发等,大力开发健康食品保健绿色食品。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项目支撑 1、林恩茶现代城市工厂:总投资1.6亿元,规划用地面积约54亩,建设现代茶叶生产基地。规划建设存茶4千吨标准化中央仓,清洁化、智能化、可视化、深度体验式分装厂房,高洁净、可调式中央茶仓,茶品展示体验行,标准化品鉴、研发拼配及检测实验室等设施。 2、金鹰巧克力生产基地:总投资1亿元,主要建设巧克力、巧克力制品、代可可脂巧克力、代可可脂巧克力制品等制造基地。 3、“菜东家农产品供应链大数据中心”总部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元,以溪霞现代农业园区为中心,拓展千亩时令蔬菜等农产品种植基地,利用自建电商平台,实时为固定的客户群体进行线上订单,线下配送业务。 |
(2)能源建材产业。以新型能源建材为抓手,推动能源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新昌电厂(二期)扩建项目开工投产,提升传统能源系统综合效率。支持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以东方雨虹、海螺水泥为龙头,进一步提升防水材料、水泥等建筑材料精深加工水平。以朝晖建筑工业化为龙头,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加快推动中国联塑(南昌)二期生产基地开工建设,大力发展PVC管材等绿色建材。以新昌电厂利废产业为方向,重点发展大宗工业废渣和城市污泥、生活、建筑垃圾等为主要原料的新型建筑材料。加大对市政绿色建筑产业园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化各种公共资源和产业要素资源配置,按照建筑资源化综合利用,引进相关配套产业和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工业企业,建设新型绿色建材产业园区。
专栏4-5:能源建材产业发展重点及项目支撑 一、能源建材产业发展重点 1、传统能源:以新昌电厂(二期)扩建项目为抓手,推动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 2、新能源: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 3、建筑材料:重点扶持中国联塑、海螺水泥、东方雨虹、朝晖建筑工业化等龙头企业,以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PVC新型管材、节能环保水泥、环保防水材料、装配式建筑结构件、屋面系统材料、新型透水材料和产品,将建材产业打造成为技术装备水平先进、经济效益高、生态环境好、最具竞争力的绿色产业。 二、能源建材产业发展的项目支撑 1、传统能源项目:新昌电厂二期2X100MW扩建项目;新昌电厂600万吨煤炭储运项目。 2、新能源项目: (1)光伏发电项目:国家能源集团江西电力有限公司松湖镇10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2)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南昌市新建区30MW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项目单位为四川能投环境工程投资有限公司。 (3)风力发电项目:昌邑板山集中式风电项目,建设规模4.95万千瓦;昌邑昌北集中式风电项目,建设规模4.95万千瓦;联圩二期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规模5万千瓦。 3、建筑材料项目: (1)市政公用集团绿色建筑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一期用地500亩。主要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PC构件、综合管廊及其他市政构件,可再生能源供应服务中心,智能化环保供水设备集散地,一站式汽车循环利用中心、公交一站式调度服务中心六大板块。 (2)装配式建筑建设项目:总投资20亿元,规划用地100亩,分为生活区、办公区和生产区三个部分,总建筑面积约35000平方米,可年生产装配式建筑150万立方米,生产年平均营业收入可达25000万元,年平均纳税800万元。本项目将打造成为南昌重要的装配式建材生产基地,推广装配式建筑这一新型绿色建筑材料,推动南昌建筑领域向模块化、定制化、高效化、绿色化转变。 (3)联塑南昌生产基地:总投资20亿元,占地380亩,兴建智能化、高科技的绿色环保建材生产基地,包括自动化生产制造中心,仓储中心、研发中心以及综合配套区。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实现新型环保管道产品年总产能12万吨,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0亿元人民币,年纳税不低于8000万元人民币。 (4)东方雨虹(江西)生产基地:项目主要内容为建设防水材料生产车间、保温材料生产车间、综合生产车间和配套仓储、企业综合办公与研发大楼等。项目用地选址在新建经开区规划范围内,总用地面积约200亩。投资建设规模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3年内年产值达15亿元,年纳税超5000万元。 |
(3)出版印刷产业:支持江西新华印刷集团、江西教育印务、龙莹印务等印刷企业稳健运行和发展壮大。加强出版、印刷和发行上下游相关产业链发展,力争形成集研发、出版、发行、制版、印刷、装订、耗材、物流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南昌方正包装、江西春红实业为龙头,加大新型智能包装和功能性包装开发力度,大力发展包装产业。以江西出版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新媒体传播以及文化信息服务、动漫游戏、高端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广告会展、演艺娱乐和高端出版印刷等产业,推动出版印刷向数字文化产业转型。以南昌日报传媒集团建设中国健康文化产业园项目为契机,打造集健康新传媒产业、报社印务、文化产权交易、文化传媒交流等为一体的传媒文化产业创意中心。到2025年,出版印刷产业营业收入力争超过100亿元。
专栏4-6:印刷包装产业发展重点及项目支撑 一、印刷包装产业发展重点 1、印刷产业:继续研发高中教辅、小学教辅、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图书,创新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发行模式。大力发展出版物、包装装潢、现代商业票据、智能票证、防伪票证等满足社会多种需求的印刷。 2、包装产业:重点发展纸包装、金属包装、塑料包装等细分子行业。 二、印刷包装产业发展的项目支撑 1、现代出版传媒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20亿元,项目规划用地约437亩,总建筑面积约37万㎡左右。规划建设“现代传媒产业园、智慧物流产业园、现代印贸产业园”三大产业板块,建设一个“运营管理服务中心”。 |
(二)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赋能,以绿色食品、新型材料等产业为重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契机,组织企业开展管理体系贯标对标,打造企业上云升级版。扎实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建设,积极运用工业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开展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支持江西五十铃等企业开展“企业上云”等试点示范,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推广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深化制造业与数字化融合发展。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规模化集约式发展,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解决企业在生产信息化、质量提升、经营运营、品牌创建、宣传展示等方面的问题,为产业增添数字动能。到2025年,累计新增亿元以上技改项目20个,培育10家以上省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
第二节 做旺现代服务业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高品质发展,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态,构建以都市商圈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为核心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业态集聚的服务业空间新布局,推进服务业扩容提质,为全力打造大南昌都市副中心提供强劲产业支撑。到2025年,力争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超过300亿元。
(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促进高端商务服务集聚。规划、优化全区商务产业集群发展空间布局,构建南昌市重要的商务营运中心。依托毗邻红谷滩区南昌中央商务区的区位优势,打造以绿地双创中心为核心的高端商务核心区。培育“商务+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头部企业在九望新城、绿地双创中心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细分领域平台企业,引进一批服务能力突出、商业模式成熟的综合性平台企业。引进一批工业设计机构,建设工业设计服务交易市场,推动设计成果产业化。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现代供应链、检验检测认证、商务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服务业。
2、提升现代金融业服务水平。依托城区金融产业基础,促进国内外金融机构聚集,实现与南昌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发展。加大金融产业招商力度,推进重点企业总部、投融资和金融后台项目在我区落户,链接国内外优质金融资源,打造新的金融服务发展增长极。完善城市核心商贸区的金融配套支撑,大力引进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融资担保、商业保理等金融机构在我区入驻设点。稳步推动光大、华夏、民生、广发、平安等竞争实力较强的股份制银行落地营业,增强融资造血功能,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推动“江西省一站式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江西省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线上融资对接平台应用,搭建政企银高效对接机制,增强服务小微客户能力;大力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不断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助推中至集团、洪兴大药房、朝晖城建等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3、加快发展智慧电商新业态。依托“南昌市旅游电子商务与农村电子商务重点发展区”的定位,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商产业。依托淘鑫电子商务与农业物联网生态链优势,加快发展网红经济、直播电商、社群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做好电商示范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电商创业和企业转型氛围。推进实体零售企业与跨境电商进口企业开展采购供应链合作,设立跨境电商线下体验销售店,打造物联网特色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等特色新经济园区,做优物流、支付、金融、保险、海外仓等跨境电商产业生态。支持江西赣铁物流、江西康莱特医药、江西华宏星汽车等公司拓展电商销售业务。到2025年,形成10个以上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建设江西省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和发展高地。
4、推进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化。抢抓5G时代智慧物流发展机遇,大力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内外联通、相互衔接、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商贸物流设施改造和模式创新,充分发挥“铁公机水”的立体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共享物流,加快物流设施现代化改造。通过智能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化技术与手段,提升物流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大力促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实施以冷链、物流仓储、商贸物流园区、城乡配送平台、图书发行、医药仓储六大板块为重点的商贸智慧物流领域“03专项”行动,提升交通组织保障水平。着力推进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工作,发展连锁企业统一配送、零担运输“落地配”、线上线下统一配送、农村末端配送四种城乡配送智慧物流模式,畅通流通血脉,提升城市功能。加速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和物流标准化试点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全省物流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大力建设农副产品、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家居建材等物流集散中心,加快推进鑫润物流园、华南城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江西省最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商贸物流园。
专栏4-7: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项目支撑 1、新南昌建材大市场(鑫润物流园二期)项目:总投资20亿元,占地680亩,总建筑面积将达100多万平方,主要建设会展中心区、商业区、住宅区、物流仓储用房区以及展示交易中心区五大区块。打造江西最大石材市场及江西首创石材业CBD商业模式,联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倾力打造集贸易、展览、仓储、物流、金融设计、信息为一体的商业生态系统。建成后将为我省及我国中部地区的石材业提供最佳的综合服务。预估年产值30亿元,可为望城新区创建税收约2000万元,同时可为附近区域提供约3000余个就业岗位。 2、国盛证券总部项目:项目投资10亿元。国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将注册地以及呼叫中心、运营中心等主要经营场所迁至新建区,精准对接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为我区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主要通过增加专业人员配置、储备上市项目、重点服务投行项目、大力开发债券融资、积极推动“新三板”和区域市场挂牌等措施,充分发挥证券中介机构作用,着力培育和繁荣金融市场。 3、巴夫洛互联网+农业项目:总投资1亿元,项目选址在新建区溪霞现代农业园区,以溪霞现代农业园区为中心,利用自建电商平台,实时为固定的客户群体进行线上订单,线下配送业务。 4、华南城物流产业园二期:总投资10亿元,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目前1#至8#仓库已报批报建,主要建设地基基础工程、地上主体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消防工程、机电安装工程、电气智能化工程、室外道路及管线安装工程等,总工程量约为8.9万平米正加速推进。 5、新建冷链及配套基地项目:总投资1.7亿元,建设生猪及家禽屠宰产业集待宰车间、屠宰车间、分割车间,冷库(包括高温冷库和低温冷库),食品安全检测及科研楼、辅料仓库、办公楼、员工宿舍于一体的现代化屠宰厂。 |
(二)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1、加强都市商圈建设。科学谋划空间布局立体化、功能定位差异化、商业文化本土化、业态发展都市化的重点商圈建设。加强综合体之间连通互动,实施商圈赋能升级,构建智慧商圈生态产业链发展体系,推动商贸服务迈向中高端。以世纪万象城、新时代购物广场、新建中心、沃尔玛超市等为载体,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以及相关配套服务,打造精品购物商圈。以新城吾悦广场、居之家•香江家居、麦德龙大卖场等为载体,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以及相关配套服务,打造购物消费新势力中心商圈;以乌沙河滨水商业街等为载体,重点发展商贸服务、酒吧茶艺、休闲娱乐以及相关配套服务,打造生态休闲消费圈。以首创•奥特莱斯、欢乐大世界、居然之家、南昌大都会、伊丽铭豪大酒店等为载体,形成融入商务办公、商贸服务、住宿餐饮、休闲娱乐、金融信息于一体的多业态活力商业圈。以新建城万达广场、新建文化中心、新建城体育中心等为载体,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休闲娱乐、文化创意和体育健身等业态,打造昌西极具辐射力的商贸文体消费圈。依托都市商圈建设,力争将我区打造成为繁荣南昌商贸服务业的又一重要窗口和南昌中央商务区副中心。
2、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提升现代服务集聚能力、打造服务业新增长极为目标,进一步整合要素资源,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我区现代服务业错位集聚发展。以国际双创中心、绿地•中央公园、绿滋肴•云镜生态园为载体,建设大型休闲购物广场、五星级酒店、高端房地产、高档写字楼、大型餐饮娱乐等,打造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以打造西山万寿文化广场、南昌汉代海昏侯遗址公园、汪山土库为切入点,巩固和提升已有西山道教文化特色小镇、溪霞度假休闲特色小镇等2个特色小镇的知名度,加快推进大塘坪府第文化特色小镇和流湖温泉养生旅游小镇的规划和建设,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华南城电商物流基地、医药物流园、江铃实顺物流、江西出版集团新华物流、蓝海科技物流、鑫润物流园等项目建设为抓手,带动我区公路物流业进一步聚集规模,提升档次,集约发展,打造为昌西南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赣江黄金水道、昌北国际机场等区位、交通优势,形成航空、公路、铁路、水运高效衔接、互动发展的联运格局,加快引进和培育航空物流产业龙头企业,提升航空物流产业的竞争力,打造为空港物流服务业集聚区。以江西省第一批省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依托淘鑫电子商务产业基地、中至互联网数据中心基地、国际AR/VR科教产业创新城等项目,积极发展商务办公、电子商务、休闲购物、酒店餐饮、互联网服务、软件信息等新兴高端产业,打造为有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产城融合发展集聚区。
3、打造区域商贸品牌。做大做强以林恩、汪氏蜜蜂、大塘清明酒、老俵哥等为代表的本土原创商贸品牌,实施品牌名牌化战略,支持新建原创品牌产品进商超,鼓励设立“新建制造”精品馆。聚焦“江西老字号”“南昌老字号”发展,加大老字号品牌宣传推广,积极组织相关企业赴全国各地参会参展,振兴激活老字号。支持本土商贸企业发展直营连锁,提升本土品牌市场影响力。以补齐短板为重点,加大商贸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零售商、奢侈品牌旗舰店,打造高端时尚消费中心,进一步优化商贸领域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进一步提升商贸消费层次、规模和水平,增强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住宿餐饮业,加大引进国内外酒店管理公司、知名连锁品牌酒店力度,填补星级酒店空白,提升城市形象。
4、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以“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为抓手,推进社区商贸服务业多样化、专业化、精准化发展。加快建设“优家优社区驿站”项目,积极发展便民商业网点,推动建设集生活缴费、家电维修、代办邮快件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加速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纵深推进城区农贸市场综合整治行动,建立健全城区农贸市场长效管理考核机制,进一步提升乡镇农贸市场品质。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培育家政服务龙头企业。支持设置社区智能快件箱等末端服务设施,大力引进“盒马鲜生”“苏鲜生”“京东之家”等知名O2O电商品牌,提高全区住宅小区智能快件箱覆盖率。探索服务、信息、营销和物流“四网合一”,促进电商、零售、物业、快递等社区服务功能跨界融合,整合社区电商、社区网点和配送平台,提供线上下单、线下体验、便捷支付、网订店取、配送到家等服务。
专栏4-8: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项目支撑 1、居然之家家居生活MALL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占地面积约360亩,建设以家居生活MALL和奥林匹克文化博物馆为核心,配套商住共同构建家居健康运动生活港,项目包含国际家居会展、阿里巴巴智慧家居服务、居然室内高级定制设计和装修,高端家居销售、奥林匹克文化展示、室内运动场馆、甲级办公和活力动感社区等一站式家居生活体验中心。 2、绿地国际商贸中心:项目总投资120亿元,用地面积约734亩,规划建设全球商品贸易港、缤纷城、进口商品直销中心、铂瑞酒店、总部办公、公寓、教育、居住等功能板块。围绕“新零售”“新形势”“新未来”主题,构建立足南昌、面向中部地区的集贸易、会展、酒店、办公、配套于一体的全产业聚合高地。 3、智慧农博城:规划用地1760亩,建设集农产品交易会展、大数据分析、农业贸易为一体的数字农业服务示范基地。 |
(三)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
1、大力发展体验经济。大力培育新型消费热点,创新服务体验融合、线上线下互动、购物体验结合等消费服务。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进入高品质服务领域,拓展商贸服务维度,精细服务环节,延伸服务链条,增加服务有效供给,提升服务消费品质。引导鼓励实体商贸企业顺应消费趋势潮流,打造“一站式”“全天候”综合体,丰富餐饮、影院、娱乐等体验式业态,积极向“商品+服务”转变升级。积极发展线上VR体验,开发虚拟现实购物、观影、看房、教育等新型消费业态,引领电子数字高科技体验消费的新潮流。引导个性化定制消费,加快“她经济、童经济、银发经济”发展,促进体验式消费。
2、繁荣城市夜间经济。以构建“活力新建•不夜新城”为目标,打造具有新建特色的夜间经济,促进商、旅、文、学、体、会全面融合。实施夜间经济繁荣工程,分类实施“夜游”“夜赏”“夜品”“夜购”和“夜健”等项目,打造滨江休闲品牌和特色夜市街区,合力建设大南昌都市圈夜间经济体系。提升已开街的“水幕夜市”品质,培育建设若干个夜间零售网点,调整夜间商业业态,形成夜间经济产业聚集,创造良好的夜间发展生态圈。推动夜市街商户、企业自发成立协会组织,有效畅通政府、行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优化夜间经济经营环境,实现夜间经济市场主体抱团发展,繁荣夜间经济。
3、创新发展云上经济。以场景产业发展为契机,打牢场景产业的共性技术和智慧城市升级所需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因势利导发展“美”经济、“宅”经济、“最”经济、“网红”经济、“时光”经济等流量经济。实施“电商+产品+销售”模式,借助直播、短视频销售平台,深化电子商务、物流企业、产品供应商合作。完善、延伸中医药产业链条,搭建医疗集团、企业、农户三位一体的产供销产业联盟,积极开展VR+5G中医诊疗,建立“共享中药”智能配送中心,加强线上线下联动。推动传统餐饮住宿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绿色饭店”“绿色旅游酒店”“智慧餐厅”“旅游民宿”等新模式新业态。创新经营模式,加大餐饮企业与线上平台联网,推行外卖送餐等“无接触式”配送服务。
第三节 做特现代农业
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定位,按照“接二连三”思路,以“绿色生态、高产高效、特色精品”为目标,以“优化布局、提升品质、产业融合”为方向,以“稳存量、扩增量”为路径,坚持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建设、特色化打造,优化现代农业空间布局,进一步壮大特色种植业和以水产为代表的养殖业规模,加快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全面推动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现代农业空间布局
围绕构建“一带一谷五集群”的都市现代农业总体布局,打造以联圩、昌邑、铁河等乡(镇)为核心区域的优质水稻和“鄱阳湖”小龙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金桥、象山、溪霞等乡(镇)为核心的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苗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松湖、流湖、厚田、石岗等乡(镇)为核心的藠头、花生、马蹄等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石岗、金桥等乡(镇)为核心的油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溪霞、象山、金桥、大塘坪、铁河等乡(镇)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南昌溪霞国家级农业园区为龙头,加快发展农业新品种科研实验基地、农业育苗育种基地、现代农业实践基地,出品种、出示范、出团队,着力建设全省现代农业新高地。
(二)大力发展都市特色农业
1、发展特色种植业。结合各乡镇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按照“绿色生态、高产高效、特色精品”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稻米、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畜牧、水产、油茶、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园”的特色发展格局,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和特色乡镇。重点发展蔬菜种植业,改造石岗锦南、界坛、松湖和平、双垣、联圩肖淇为核心的传统保供基地设施,发展以流湖、厚田、石埠、西山、象山等乡镇为重点的优质蔬菜产区,扩大以联圩、象山为重点的水生蔬菜种植面积,稳固流湖、石埠、西山等乡镇的藠头生产,打造石埠西岗芦笋特色蔬菜产业园,推进厚田富硒产业发展,推进联圩-昌邑“鄱湖明珠”市级示范田园综合体建设。到2025年,在全区形成特色鲜明的蔬菜产区,力争百亩以上蔬菜基地达到45家,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7万吨,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的蔬菜生产基地。
专栏4-9:新建区特色种植产业 1、优质水稻:按照“一稳二增”(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升单产增总产、强化服务增效益)的总体要求,大力推广两优、五丰优、株两优、早丰优等系列杂交稻新品种,全力推动高产示范创建,大力推广示范全程社会化服务。 2、特色蔬菜:重视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扩大藠头、水果黄瓜、圣女果、芦笋、西红柿、藕带等种植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加大石埠西岗芦笋和华山菊花特色种植业种植力度;不断适应市场,立足于反季节蔬菜生产,在稀特菜、野生菜、品种多样化上做文章,增加蔬菜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3、花卉苗木:打造南昌市高档花木、苗木基地,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名、优、特、新、稀品种,提高高档观赏苗木、高档盆景、盆花所占比重。 4、高产油茶:重点扶持连片面积150亩以上油茶高产示范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扩大油茶资源培育规模和产出总量,使油茶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重要基础产业。 5、特色水果:大力发展葡萄、梨瓜、梨、桃等瓜果种植,建设一批特色优势产区,建立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生产基地,创建一批省内外知名品牌,培育壮大果业产业集群,实现果业发展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
2、发展规模养殖业。突出抓好牧原、正邦等大型企业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推动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牛羊、家禽、特种水产等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进一步优化水产品品种结构。依托鄱阳湖小龙虾产业集群项目,做大做强小龙虾养殖产业。推广现有成熟配套技术,进一步扩大河蟹、黄颡鱼、黄鳝等特种水产养殖。重点发展联圩、象山、铁河等地虾稻产业。更新改造规模养殖户养殖鱼塘,创建健康养殖示范场,提升休闲渔业品牌,鼓励推动水产品加工业发展,以铁河、松湖两大养殖大镇为龙头,创建水产养殖大区。到2025年,力争特种水产养殖量突破3.5万吨。
专栏4-10:新建区特色养殖业 1、生态畜禽:稳定畜禽生产,引进优良品种,积极发展生态养殖;优化布局结构,在远离城镇、村庄、公共要道、干流、水源区域布点,发展融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于一体,养殖、环保、旅游观赏相和谐的生态循环型牧业。 2、特色水产:调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围绕“甲鱼、龙虾、泥鳅”等特色优势产品,积极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的养殖;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水域产出率、资源利用率。 |
(三)建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
依托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农业主导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上规模的种养大户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重点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灵活的农业生产基地,打造一批发展质量高、辐射能力强的特色种养产业园。重点建设联圩蓝筹莲虾、石埠禄祺芦笋、金桥畅丰葡萄等特色种植业基地,建设颐荷园莲虾现代乡村特色产业园,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富农增收的莲田、稻田套养莲虾、稻虾等特色种养业,分区建设农业种养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区、商贸物流区和综合服务区,将联圩镇打造为中国鄱阳湖生态白莲、龙虾第一镇。全力推进南昌植物园建设,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将南昌植物园打造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植物园,与南昌溪霞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一体两翼、两园互补、产学研用”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创建15个左右市级现代乡村特色产业园。
第四节 做优数字经济
以打造九望新城再造一座“昌西新城”为契机,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线,统筹谋划、整体跟进、重点突破,集聚壮大先发优势数字产业、加速布局新兴前沿数字产业、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构建全区数字经济发展体系。到2025年,全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35%以上,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成为全市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地、产业数字化变革示范地、数字城市建设样板地和数字经济创新要素集聚地。
(一)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
1、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园建设,做大做强数字文化优势产业。依托中至科技集团数字文化基地项目,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园,大力构筑数字文化产业链,积极培育云演绎、云展览、沉浸式等新型文化业态,重点发展动漫游戏、电子竞技、文创设计、广告会展、出版印刷、网络文化和网络数字营销等数字文化消费,做大做强数字文化优势产业。积极举办全国性动漫节、音乐节和电子竞技赛事等活动,吸引有实力的动漫、游戏、电子竞技及其衍生品生产制造企业落户。到2025年,我区数字文化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5亿元。
2、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大数据·云计算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江西(新建)科创产业城项目建设,依托省级政务信息化建设运营平台——云上(江西)大数据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及沈阳东软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软云联集团有限公司等,不断吸引互联网巨头和行业领军企业入驻,打造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好国家级孵化器科创中心、省市级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数字智慧园、金融中心、城市(大脑)展示中心、总部基地等,研发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的大数据优秀产品,培育壮大大数据•云计算新兴产业。到2025年,培育5-7家具有竞争力的大数据•云计算产业新兴龙头企业,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70亿元,建设成为市内重要数据资源集散中心和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基地。
3、推进物联网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物联网及电商产业。推进南昌工控云创港和江西淘鑫电子商务产业基地项目招商运营,打造物联网产业园,大力发展物联网智慧产业。依托工控云创港可中试、可研发、可办公的产业楼宇形态的发展优势,形成产--城--秀互补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体系。到2025年,力争引进100家以上轻资产企业入驻,全力打造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生态产业链。依托淘鑫电子商务与农业物联网生态链优势,加快发展网红经济、直播电商、社群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与电商深度融合,探索推广“以销定产”等新生产方式。到2025年,力争引进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及配套企业不少于200家,电商交易额达到500亿元,打造成为市内有影响力的农业物联网创新示范区。
4、推进AR/VR和信创产业园建设,巩固提升AR/VR前沿产业。积极推进科骏·国际AR/VR科创产业城、三极光电和极目科技投产运营,打造AR/VR产业园,加快产业项目落地,推进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巩固提升AR/VR前沿产业。到2025年,力争AR/VR产业规模达到10亿元,建设成为全市VR/AR产业重要基地。全力推进中国电子·江西数字经济产业示范基地落地运营,围绕地方信创替代、产业升级以及现代数字城市建设与运营,以中国电子集团为龙头,引入中国系统、中国长城、中国软件等旗下企业,集聚南昌本地及整个江西区域的产业企业、高校院所、服务机构、专业人才等生态资源,建成以PK体系为核心、兼容其它主流路线的信创产业全要素集聚区。到2025年,引入信创相关软硬件企业30家以上,打造成为江西省信创产业高地。
(二)培育数字经济创新平台
1、构筑一批数字技术创新平台。全力推进SAP中部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中至·大数据中心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申报创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大力支持中国电子、中国长城、中国软件、中软云联、乾照光电、科骏等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等创新平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数据安全等方面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到2025年,力争在数字经济领域建成1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建成2家省级产业创新中心,5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2、打造一批数字化智能车间。依托工控云创港和SAP中部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可中试、可研发、可办公的产业楼宇形态的发展优势,以本地化运营和服务为支撑,推动江西五十铃、南昌龙然实业和江西联塑等一批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车间提升改造,让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深化开发区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到2025年,打造20家数字化智能车间。
3、强化企业精准引育能力。围绕电子信息、AR/VR、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信创等重点产业,构建数字化产业图谱,以“铸链、补链、延链、强链”为目标,建立精准招引企业库,提升企业精准对接能力。以“精准施策、分类指导”为原则,建立健全“初创-瞪羚-独角兽-行业领军企业”精准招引行动计划与培育体系,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协同融合发展。到2025年,引进培育数字经济领域行业领军企业3家以上,潜在(或种子)独角兽企业2家以上,瞪羚企业5家以上。
4、汇聚高端数字人才资源。深入实施南昌市“天下英雄城,聚天下英才”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博士鑫(国际)产业创新综合体平台建设,打造高层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项目孵化、人才产业深度对接、项目投融资“五大平台”,吸引数字经济各领域创新创业团队、技术专家落户。发挥新建区毗邻30余所高校院所智库圈优势,加强数字经济领域交叉学科建设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培养一批复合型、实操型人才。到2025年,将我区打造成为博士科技集团首个全国人才产业创新基地,引进数字经济领域领军人才5名以上,组建创新人才团队5个以上,培养500个数字经济领域职业技能型人才。
(三)推进数字化应用工程建设
1、新型数字设施升级工程。以“新基建”为契机,大力推进5G网络建设,加快主城区、经济开发区、大型商圈、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覆盖。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促进4G网络深度覆盖和光纤宽带提速。统筹规划建设信创云平台和政务大数据中心,推动数据中心绿色集约化改造和性能提升。加强市政公共设施、环卫设施、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城市基础设施感知体系。到2025年,建成功能完善、全区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
2、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工程。开展政务服务整合提升行动,加强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结果互认,实施“一枚印章管审批”,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精简和流程优化,升级完善“赣服通”新建分厅,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平台办理,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打造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与“赣服通”新建分厅对接,实现政务信息实时提醒、非涉密政务工作便捷处理、办公流转无缝衔接,高效支撑政府办文、办会、办事,全面提升数字政务效能,并充分发挥赣服通一体机的无接触式、24小时不打烊服务特性,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下基层”的进度,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的落实。到2025年,完成“赣服通”新建分厅、政务服务下基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等建设,我区数字政务水平居全市前列。加快推进“赣政通”新建平台建设,逐步实现行政办公组织沟通、业务协同移动化,推动“掌上办事”和“掌上办公”政府核心业务全覆盖。
3、民生服务数字化转型工程。围绕医疗、文化、旅游、教育、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服务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数字化应用创新示范项目,以“赣服通”新建分厅为入口,推动公共服务资源整合汇聚,重点发展智慧出行、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文化、智慧医疗、智慧健康等智慧民生服务,打造“一站式”在线民生服务平台,提升全区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到2025年,“赣服通”新建分厅特色民生服务事项超过50项,移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民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4、城市治理数字化升级工程。支持与中国电子集团合作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全面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创新社区治理线上线下模式,建设数字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围绕城市管理、交通运行、公共安全、市场监管等领域建设一批数字化应用,加强数据汇聚接入、系统打通、业务协同,打造“平时-战时-展示”线上线下一体的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强化数字技术在重大疫情监测分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应用。到2025年,智慧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居全省前列。
专栏4-11:数字经济发展的项目支撑 1、江西(新建)科创产业城项目:项目总投资300亿元,用地约5000亩,以建设智慧、创新、生态产业新城为目标,产业聚焦于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建设“大数据•物联网”研究中心,国家级孵化器科创中心、中科瀚实产教实训基地、金融中心、城市(大脑)展示中心、总部基地、国际商务酒店、医养中心、九年制义务及国际学校、职业教育基地、智慧社区等。 2、中国长城(江西)自主创新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租赁工控云创港3-2栋厂房,一期计划投资约5000万元,建设自主创新计算机整机研发生产线和创新中心,项目主营产品和服务涵盖国产化、安全计算机和服务器等相关零组件的研发、制造、销售和售后维修服务,力争一期投产后具备10万台/年的生产规模,三年内实现30万台/年整机生产能力。 3、中国电子信创产业联盟(江西)基地项目:总投资2亿元,按照“一基两院三中心”建设模式,以南昌市为核心向全省辐射,集聚一批信创产业生态企业和特色产业领域企业,与省内高校及科学院合作互通,在基于PKS体系的生态建设、技术攻关、适配认证、应用研发等方面发挥核心推动作用,带动江西整体信创产业生态圈,形成信创生态产业联盟,打造全国乃至中部地区信创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4、SAP中部智能制造创新中心:项目总投资5亿元,聚焦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以本地化运营和服务为支撑,重点打造“两个平台,一个基地”即企业信息化、智能制造大数据服务创新平台,产业生态联盟创新平台,工业4.0人才培训基地。 5、淘鑫电子商务产业基地(江西博士科技孵化基地):打造国内领先、适应我省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数据化发展的物联网生态链,建设中国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农业物联网创新生态园区。引进博士科技平台,建设创新体验中心。立足新建成立江西博士俱乐部,建设全球创新中心江西分公司。 6、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约46.31亩,规划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吸引互联网企业入驻,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数据共享平台。 7、中软云联集团总部基地项目:中软云联集团有限公司拟将中软云联集团及其下属的4家企业迁入新建区,总投资1亿元,建设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为一体的综合数字服务平台。 8、中南高科•新建数字化智造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4亿元,规划用地面积约263亩,依托开发区主导产业,建设集研发设计、中试成果转化、生产企业总部、产品展示、生产制造和生产配套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智造产业园。 9、中国系统智慧城市示范基地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积极参与信息基础设施与重点应用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以及城市数据的汇聚、治理和开发利用,带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及现代数字城市领域重点企业、顶尖团队、高端人才和技术要素在新建区聚集。 10、“数字新建 智慧城区”项目: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其中工程费用1.8亿元,其他费用0.2亿元。以“1+1+2+N”为建设架构,打造一云、一中心、两中台、多个应用场景。一云:基于安全可控的信创云平台,建设新建区信创云及X86云;一中心:基于新基建的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设新建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两中台:建设新建区城市数据中台和数字技术中台;多个应用场景:以一云两中台为底座,以场景化应用为牵引,重点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管理、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等领域打造多个区级特色场景应用。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信创云及安全工程、运营中心平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一网共治平台以及智慧平安小区、智慧平安校园、智慧平安景区、数字工地、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数字党建、城市服务门户等多个应用场景。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在功能布局上设立机房、展示中心、指挥中心等。 11、新建区医疗信息共享中心:总投资3000万元,完善“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医共体服务平台、大数据中心、公共卫生系统、中医特色信息化建设等。 |
第五节 做实产业承载平台
围绕“千亿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目标,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中心,推行“一园一主导”“一园一特色”的发展模式,推动新建经开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产业强园、特色立园、创新兴园,着力打造一批以南昌轨道交通产业园、南昌云创港物联网产业园、江西(新建)科创产业新城大数据产业园为典型的产业高端、产品高质、产出高效的高能级产业平台,加速产业集聚提升,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提升承载功能。
(一)优化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
1、提升经开区产业配套能力。推动新建经开区由侧重生产型园区向产城融合、创新驱动、复合经营的新型园区转变。按照“北边新型工业强实力、南边科技创新增动力、西边文旅康养显魅力、东边贯通红谷添活力”的思路,合理规划产业和空间布局,通过“区中园”“专业园”“园中园”等形式,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差异化发展的产业园。以“5G+VR”产业示范园、VR科创城人工智能产业园、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为增长极,形成“一圈引领、多极联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聚焦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首位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主攻新一代信息技术、机电装备制造产业,壮大绿色食品优势产业,培育数字经济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开区集群式满园扩园。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着力点,以支柱产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为支撑点,不断完善产业链,发展壮大新型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保障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加快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高品质建设标准厂房。清理盘活土地、厂房等闲置资源,充分挖掘存量潜能,推动全区产业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支持新建经开区整合相邻、相近区块,实现区块间联动发展,重点抓好望城片区南部、新丰新城、九望新城等重点片区内基础设施对接。实施“节地增效”行动计划,推进“标准地”建设,加快推进“退二进三”,进一步“扩大规模、盘活存量、激活增量、做大总量”,换取更多可利用空间。加快推进路网、管网等市政设施建设,打通长堎城区、望城镇、望城新区交通脉络,增强互通能力,形成一体化城市格局,提升项目。拉大路网框架,形成“一横一纵”快速路系统和“九纵四横”的主干路系统,提升项目承载力。完善开发区生产生活配套,增强创新功能,推进“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构建“大园区+小城市”公共服务网络,打造宜产宜居生态开发区。加快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融城建设、贴城发展、联动互补、产城一体”发展战略为方向,打造省级产城融合示范区。
(二)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高标准建设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和公共平台,积极探索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新平台、新形式、新应用,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优化创业创新资源配置水平,提高协同创新水平。以工控云创港物联网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形成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的新平台,实现创新创业融合发展。以江西省物联网行业协会为载体推动产业联盟发展,打造物联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构建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赢的产业生态。抢抓科骏“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机遇,积极推进创新型乡(镇)建设,推动“双创”活动深入开展。做实德国SAP、博士科技、工控云创港等创新创业平台,加快项目引进填装。大力推进绿地“双创”中心、工控“云创港”等项目,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企业成长基地、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壮大电商产业基地。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大力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构建专业服务链,不断升级众创空间。积极推广研发创意、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和创业创新模式,推动大众参与线上生产流通分工。规范稳健发展实物众筹、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
(三)优化提升园区产业服务
制定和完善园区产业扶持政策,设立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对重点发展的产业在人才引进、租金、规费、税收、土地、项目建设等方面予以扶持。强化新建经开区经济管理职能,赋予开发区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推动全链审批赋权。深化新建经开区行政管理体制、运营体制、监管体制、人事薪酬制度等改革,提升开发区发展活力。以打造“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为“推项目、扩投资”提供有力的保障。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飞地经济”合作模式,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打造南昌“飞地经济”发展示范区。探索在存量建设用地较多的乡镇规划建设中小微企业产业园,实现产业园区错位发展。
第五章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
以基础设施补短板、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为导向,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合理布局、提升品质的要求,加强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的水利网,全力建设安全、高效、清洁能源体系,积极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综合立体、功能完备、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加强城乡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导向,积极争取配合过境铁路建设,着力构建完善高品质公路网络,稳步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全力推进水运和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争取城市轨道交通向新建延伸,打造形成“高度联通、覆盖面广、便捷经济”的交通运输网络。
(一)积极争取配合过境铁路建设
按照“网络完善、能力提升”的思路,积极争取过境铁路建设,争取在新建区形成“三纵两横”铁路网。以新建快速铁路为重点,积极争取与配合常岳昌高铁、京九高铁昌九段建设,促进南昌与九江两市形成“1小时经济圈”。围绕提升大南昌都市圈的引领作用,积极配合推进南昌—高安城际铁路、南昌—丰城城际铁路建设。
(二)着力健全公路网络布局
以服务区域经济协作为导向,加快推进内外通道建设,依托南昌西二环绕城高速、南昌西二环绕城高速的建设,重点推进溪霞互通、南昌北互通、厚田互通、流湖互通、西山互通、西山北互通等建设,力争下新建片区形成“一纵两横两互通”高速公路网,上新建片区形成“两纵两横五互通”的高速公路网,提升对外交通能力和过境疏解能力。优化干线公路网络布局,重点推进G320绕城改道工程、G316新祺周至溪霞乡改建工程、S103黄湖闸至南矶改建工程,S101昌邑至五七靶场改建工程、S509铁河乡至金桥乡改建工程,稳步推进干线公路建设,争取在上新建片区打造形成“两纵两横四联”干线公路网络,在下新建片区打造形成“一纵一横两环四射”干线公路网络,实现干线公路全面覆盖乡镇、重点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区、3A级以上景区等主要交通节点。到2025年底,全区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92.2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达到333.2公里。
(三)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
按照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意见》及江西省关于农村公路“三个提升”“三个突破”“四个100%”的要求,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构建形成“路网覆盖广泛、服务水平优良、产业支撑有力、安全生态文明、养护管理有效”的农村公路网络。实施县道升级改造和乡道、村道双车道拓宽工程,大力推进乡村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安全设施综合完善,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水平和通行能力,抗灾能力和安全水平,加强技术标准的提升和路面状况的改善,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出行条件。推进“农村公路+产业”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和公益事业路等的建设。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工作,全力推进农村公路“路长制”,加大农村公路养护工程投入,提升农村公路养护专业化水平。到2025年,县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75%以上,乡道双车道四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40%以上,乡镇、3A级及以上乡村旅游景点等节点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通达。
(四)努力争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加快地铁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城市轨道交通向新建区延伸。配合推进实施南昌地铁1号线北延工程,设置兴业大道站、昌北机场站,远期争取昌北国际机场北延至海昏侯景区。争取地铁2号线南延至厚田乡,进一步提升厚田沙漠景区旅游价值,为新建区厚田景区发展增添新动力。配合推进南昌地铁4号线工程,设置白马山站、裕丰街站、璜溪站,积极争取在南昌轨道交通产业园设站,远期争取白马山站南延至石埠镇,强化新建区与老城区之间紧密联系。积极融入南昌地铁5号线、6号线等规划线路建设,争取其向新建区延伸。
(五)推进水运和航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南昌港龙头岗综合码头二期建设,进一步提升龙头岗综合码头货物运输能力。以厚田港区、龙头岗港区、北郊港区等为重点,积极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稳步推进以龙头岗港区的铁路专用线、各港区公路连接线和城市道路建设,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提升货物中转能力。提升航道标准,积极争取3000吨级航道工程建设。以解决船舶均临岸临时系泊的问题为导向,规划建设龙头岗港区锚地。积极开展南昌昌北机场三期工程建设,把昌北国际机场打造为集民航、高铁、地铁、长途客运、公交等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的综合交通枢纽,同时以此为依托,推进周边乡镇发展空港物流。
(六)全面提升运输服务水平
加快建设“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为基础,城乡依托、协调发展、无缝衔接”的城乡换乘枢纽体系,促进城乡客运与其它客运系统在站点功能和布局上的衔接。加快推进新建区客运站、昌北机场客运站两个二级大型综合客运枢纽场站建设。逐步完善公共交通体系,重点推进新建城公交枢纽、长堎公交首末站、松湖镇公交首末站枢纽以及大塘坪乡农村公路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西山镇客运站、象山镇客运站、溪霞镇客运站等17座农村客运场站建设。加快完善城乡客运网络,优化长途客运班线,加密新建至昌北机场快班运行班次,争取开通新建与安义、永修、丰城、樟树、高安等地的城际公交。
专栏5-1:综合交通重点工程项目 1、铁路建设工程:积极争取配合常岳昌高铁、京九高铁昌九段建设,积极配合推进南昌—高安城际铁路、南昌—丰城城际铁路建设。 2、高速公路建设:依托南昌西二环绕城高速公路工程、南昌北二环绕城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积极推进溪霞互通、南昌北互通、厚田互通、流湖互通、西山互通、西山北互通等建设。 3、国省道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G320绕城改道(石埠至向塘)工程、S103(黄湖闸至南矶)工程。 4、干线公路建设工程:下新建实施G316(新祺周至新祺周收费站)工程、G316(新祺周收费站至溪霞乡)工程、S101(昌邑至五七靶场)工程、S509(铁河乡至金桥乡)工程、X061(昌九大道至县道X043)工程、Y027(周水程家至方家村)工程;上新建实施G320(省庄村至长堎互通立交)工程、S105(西圳线至车圹出口)工程、S105(创新桥-南路村入口)工程、S216(生米至象潭村)工程、S416(乔乐至西山)工程、S416(石岗至筱岭)工程、S417(望城镇-省庄村)工程、S417(望城镇-省庄村)工程。 5、县道升级改造工程:X056(昌九大道-新祺周)升级改造工程、X058(西外环-幸福水库)升级改造工程、X060(岗背-群力)升级改造工程、X061(昌九大道-汪山水库)升级改造工程、X800(璜源至岗群线)升级改造工程。 6、经济开发区道路建设工程:月光垴路(宁远大街-羊通西街)、羊通西街(月光垴路-梦山大道)、宏图南大道(武功山大道-龙兴大街)、裕泰街(宏图南大道-白马山路)、庙前路(宏图北大道至望北大道)、帅家三路、规划路(宏图北大道至帅家三路)、企业外围环形路、发展八路(明志大街至梦庐大道)、田冈街(梦山大道-坚磨大道)、兴业西大道(玲岗路-岗前路)、官马街。 7、乡道升级改造工程:推进乡道双车道拓宽,按四级公路建设标准建设,建设里程共133.3公里公里。 8、旅游公路建设工程:建设厚田沙漠、海昏侯景区、西山万寿宫景区、赣西大堤旅游观光路(金水大道至海昏侯规划一路)等14条旅游公路,全面实现境内3A级及以上景区以三级及以上公路连通。 9、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推进南昌地铁1号线北延工程、争取南昌地铁2号线南延至厚田乡,争取配和南昌地铁4号线工程、争取南昌地铁5号线和6号线向新建区延伸。 10、水运建设工程:争取3000吨级航道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龙头岗综合码头二期工程;完善厚田港区、龙头岗港区以及北郊港区3大集疏运体系;规划建设龙头岗港区锚地。 11、航空工程:积极配合推进南昌昌北机场三期工程建设。 12、客运枢纽工程:新建新建区客运站、新建城公交枢纽、长陵公交首末站、松湖公交首末站、改建望城新区公交枢纽站、大塘坪乡农村公路综合服务中心、昌北机场客运站、西山镇客运站、象山镇客运站、溪霞镇客运站、厚田乡客运站、 南矶乡客运站、石港镇客运站、石埠镇客运站、流湖镇客运站、联圩镇客运站、大塘坪乡客运站、铁河乡客运站、昌邑乡客运站。 |
第二节 构建“高效安全、保障有力”水利网
全面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加快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健全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增强农田水利保障水平,努力构建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民生水利保障体系。
(一)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着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积极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城乡供水保障工程,重点推进石埠水厂、望城水厂、石岗水厂、象山水厂等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提高村镇自来水普及率,保障供水安全。大力推进新建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溪霞中型灌区等节水改造工程,加快城乡备用水源、水库监测预警设施建设,提高应对连续干旱和供水安全事件突发的能力。积极改造供水管网及净化设施,加强供水水源保护,提升供水水质,保障供水安全。稳步推进加强溪霞水库、幸福水库等大型水库和中小型病险水库及水闸除险加固工作。
(二)健全防洪排涝减灾体系
构建城乡防洪体系,重点推进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积极完善城区、乡镇排水设施。着力推进赣西联圩、廿四联圩等万亩圩堤提质升级工程。积极开展千亩圩堤、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治理、涝区治理等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中小型水库提质升级,加快幸福水库防汛能力补短板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乌沙河望城段、西山镇西山支渠(嵩岗河段等)、新建区肖峰河、新丰新城水系等综合整治工程和流湖大泵站排涝区域水系连通工程,提升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强化防汛物资储备与管理,加快建设防汛抗旱仓储基地,多渠道、多元化做好防汛抢险物资储备工作。着力提升防汛抢险队应急排涝能力建设。加快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建设新建区洪水预报调度系统,着力完善气象综合监测网布局,建设防汛监测、预警预报和指挥系统。到2025年底,城市防洪体系进一步完善,圩堤、滞洪区能够正常运用,中小河流基本达到防洪标准,重点涝区排涝能力逐步提高,山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不断完善,基本消除新出险的病险水库、中型病险水闸安全隐患,水旱灾害损失明显下降。
(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积极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大力推行高效节水灌溉,积极推进溪霞中型灌区、流湖中型灌区等生态型、现代型灌区改造提升,加强灌溉渠、排水沟及相关配套设施完善与现代化改造,新建和更新改造一批灌溉泵站,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管护,压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工程设施长期发挥效益。到2025年,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
专栏5-2:水利重点工程项目 1、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推进实施石埠水厂供水工程、望城水厂供水工程、石岗水厂供水工程、象山水厂供水工程、大塘水厂供水工程、桑海水厂供水工程、二十四联圩水厂供水工程等。 2、新建区乡村振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以石岗水厂、生米水厂、石埠水厂、象山水厂、大塘坪乡水厂、廿四联圩自来水厂出厂水为饮用水水源,解决9个乡镇,20个行政村、5个集镇的用水问题。 3、河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推进实施乌沙河望城段综合整治工程、西山镇西山支渠(嵩岗河段等)综合整治工程、新建区肖峰河综合整治工程、新丰新城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流湖大泵站排涝区域水系连通工程。 4、新建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初步拟定30处,装机容量共5000KW。 5、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推进溪霞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流湖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新培圩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等。 6、升级提质工程:推进廿四联圩升级提质工程、赣西联圩升级提质工程、药湖联圩升级提质工程、港北联圩升级提质工程、流湖大堤升级提质工程、迴栏圩升级提质工程、五星圩升级提质工程等。包括开展堤身加固、堤身堤基防渗、穿堤建筑物拆除重建,生态化绿色化,安全监测预警智慧化及防汛抢险、值守支撑系统,新建堤顶公路、防汛值班室(点)、巡查通道等防汛配套设施,防汛备料结合迎水坡防风浪堤防等建设。 7、圩区除险加固工程:推进新培圩堤除险加固工程、铁臂圩加固工程、西湖圩除险加固工程、斜塘圩除险加固工程、方洲木莲圩除险加固工程、西联圩除险加固工程、新塘圩除险加固工程等。 8、方洲斜塘蓄滞洪区工程:对隔堤进行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内转移道路改扩建、建筑物除险加固、安全转移设施维修等。 9、涝区治理工程:推进赣西联圩涝区治理工程、廿四联圩涝区治理工程、药湖涝区治理工程、五星圩涝区治理工程、新培圩涝区治理工程、港北联圩涝区治理工程、铜车圩涝区治理工程、迴栏圩涝区治理工程、赣西联圩涝区综合治理工程、铁河大泵站工程。 10、山塘工程:整治加固山塘123座,包括大坝加固、涵管翻建、溢洪道整治等。 11、新建区小型水库防汛通信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小型以上水库自动测报系统新建整合改造、通信预警系统建设,包括5座中型水库和94座小型水库。 12、新建区防汛抗旱仓储基地建设项目:建设仓储基地、防汛抗旱现代化指挥系统及大楼。 13、智慧水利建设项目:包括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建设、城乡供水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水电站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重点河流水质实时在线监测。 |
第三节 构建安全高效清洁现代能源体系
坚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总方针,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总方向,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完善能源储运体系、促进能源消费升级,构建安全、高效、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
(一)提升能源供应保障
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持续淘汰粗放低效落后产能,构建清洁能源供给新体系。推进新昌电厂2×100MW二期扩建项目和600万吨煤炭储运场项目,稳定提升火力发电的原材料保障和电力供应能力。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加快实施昌邑板山集中式风电项目、昌邑昌北集中式风电项目、联圩二期分散式风电项目;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有序开发生态友好型水电和生物质能发电,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推动能源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跨界融合发展,以优质能源供给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完善能源储运体系
着力完善能源输送网络,大力推进110KV、220KV变电站建设,积极引入南昌市特高压项目落户新建,持续推动城乡电网改造工程,争取形成特高压强劲注入、220KV双环网、110KV互供互倒的供电网络,促进输、配、用三级电网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电网通达水平、输送能力、电能储备与供电可靠性,保障城乡安全高效用电。强化天然气、石油长输管道安全生产监管。提升天然气供应水平,加强天然气管网及场站建设,加快建设天然气管道、门站、储气站和加气站,加大天然气推广利用力度,促进天然气管道向乡镇延伸。推进应急储备气源站建设,有效提高安全、稳定的供气能力。加快推进加油站调整布局,提升加油站地域覆盖率。
(三)促进能源消费升级
坚持节约优先,把节能贯穿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着力推动农村能源消费升级,大幅提高电能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创新生产生活用能模式,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用能领域电气化、智能化发展,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和农用节能技术、产品,切实提升终端用能清洁低碳、高效智能水平。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争取能耗指标政策倾斜,为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提供支撑。
专栏5-3:能源重点工程项目 1、供变电站建设项目:新(扩)建一批22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变电站,完善变电站线路输送。 2、火力发电项目:实施新昌电厂二期2×100MW扩建项目、新昌电厂600万吨煤炭储运项目。 3、风电项目:加快实施昌邑板山集中式风电项目、昌邑昌北集中式风电项目、联圩二期分散式风电项目。 4、光伏发电项目:实施国家能源集团江西电力有限公司松湖10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 5、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实施四川能投环境工程投资有限公司南昌市新建区30MW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 6、城乡燃气管网建设项目:加强天然气管网及场站建设,加快建设天然气管道、门站、储气站和加气站促进天然气管道向乡镇延伸。 7、加油站网点建设项目:建设10个左右加油站,提升加油站地域覆盖率。 |
第四节 积极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积极推进5G信息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融合基础设施、智慧绿色充电网络为重点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在政府、产业、社会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提升“新基建”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强化5G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以南昌打造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为契机,坚持统筹布局、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开放共享,着力从网络、产业、应用等方面发力,大力推进5G基站、机房及传输设备建设,加快实现5G网络多层次覆盖、5G产业多维度驱动,力求形成支撑强、覆盖深、应用广、需求旺、带动强的5G建设及产业发展格局,将我区打造成全市5G融合创新应用和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全面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高速智能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推进高速光纤网络建设,加快实现城乡有线/无线宽带“双千兆”服务能力,扩大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网络覆盖范围。积极争取工业互联网、移动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引导重点行业、大型企业建设数据中心。
(二)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政务、城建、交通、治安、医疗、教育、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应用,提升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更好支撑“智慧新建”建设。把握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机遇,创新“数字新建”建设运营模式,围绕数字政务、城市治理、城市交通,加快推进“数字新建 智慧城区”项目建设。推进以服务产业创新、智能发展的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
(三)构建绿色充电网络
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践行“桩站先行”的要求,在城区以及各乡镇公共停车场、政府机关、国企机关、重点学校、医疗机构等院内、工业园区、旅游集散地、大型文体场馆、商场超市等新建充电桩。加大充电桩建设力度,推进新建住宅停车位100%配建充电设施,新建公共建筑物停车位50%配建充电设施。适当推进充电桩进村到组,扩大充电桩地域覆盖面。加强对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充电设施建设的支持,引导重要公共场所配建充电设施,构建智慧绿色充电网络。
专栏5-4 新型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 |
1、5G建设项目:推进5G基站、机房及传输设备建设,优先在重要交通枢纽、公共场所布局5G基站,力争城区、景区、学校、工业园区、乡镇等5G网络全覆盖。 2、数字新建·智慧城区(二期)项目:以“1+1+2+N”为建设架构,打造一云、一中心、两中台、多个应用场景。一云:基于安全可控的信创云平台,建设新建区信创云及X86云;一中心:基于新基建的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设新建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两中台:建设新建区城市数据中台和数字技术中台;多个应用场景:重点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管理、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等领域打造多个区级特色场景应用。 3、国际AR/VR科创城项目:建设国际AR/VR产业中心、国家级AR/VR创新创业基地、工信部通信信号考试中心、zSpace全球软件研发中心、AR/VR人才培训基地及专家楼等。 4、互联网数据中心基地项目:占地约50亩,建设中至科技互联网数据中心。 5、城乡充电桩建设项目:在城区以及各乡镇公共停车场、政府机关、国企机关、重点学校、医疗机构等院内、工业园区、旅游集散地、大型文体场馆、交通站点等新建充电桩3000根。 |
第六章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以“放管服”改革为重点,加快政府自身建设,探索建立符合区情的“新建模式”,全面提升治理能力;以重点领域改革为抓手,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以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为目标,用活区域发展战略,畅通对外开放渠道,率先探索实施特殊的内陆开放政策和体制机制,提升新建对外影响力。
第一节 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深化“一次办好”改革,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集中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深化“一次不跑”“只跑一次”改革,完善延时错时预约服务机制。加大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力度,推行“一照含证”改革。全力打造“审批一时代 服务零距离”新建政务服务新品牌。
(二)推行数字政务服务
大力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工程项目审批系统”“政务服务自助服务机”“赣服通”“赣政通”“四级审批平台”等信息化建设,将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全区统一的网络体系,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动我区“减证便民”“一证通办”“一脸通办”全省试点工作,努力打造全省首个“无证办理”的政务服务大厅。全面推行“三集中、三到位”,加快向乡镇延伸,大力提升“一次办成”质量。到2025年,除法律法规对办理程序有特别规定的事项外,“一次办”和“网上办”达到90%以上。实现全区网上审批全覆盖、信息孤岛全打通、数据资源全共享。
第二节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
(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对闲置国有资产进行有效处置、盘活利用,实施国资国企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加快区城投公司、区国资公司等国有企业战略重组,进一步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分层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注重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完善相统一。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提升企业市场盈利和融资能力;健全国资监管制度,推动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激发国有企业活力。鼓励引导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搭建产业孵化平台和上市服务平台,构建资本运作全链条,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不断优化国资监管职能,推动国资监管向以管资本为主、以管事中事后为主和以授权监管为主“三个转变”。
(二)支持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
破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对待。完善涉企政策执行机制,健全执法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机制。优化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支持体系,支持优质民营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支持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救助纾困机制,帮助化解民营企业债务风险。
(三)推进国土审批制度改革
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按照国家和省、市部署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推动土地复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探索土地收储前期开发一体化模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指标交易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的“节地增效”行动,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存量土地处置规模挂钩。
(四)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适应的审批体制。全面落实“非禁即入”,探索试点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健全破除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及隐性壁垒投诉举报和处理回应机制,进一步清理各种显性和隐性壁垒。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建立健全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建立面向各类市场主体有违公平竞争的投诉举报和处理回应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
第三节 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一)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坚持服务至上、效率优先,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优化政务服务、实现政务公开。提升行政审批环节衔接度,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加快智慧政务建设,着力打造“赣服通”升级版,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落实惠企产权登记政策,压缩不动产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办理时间,规范不动产登记收费行为。为落地新建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企业注册、项目报建等审批提供全过程、个性化、精准化的“店小二”式领办代办服务。
(二)营造稳定持续的政策环境
持续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30条”。强化惠企政策宣传,通过新建区政务网站刊载、微信公众号推广等形式告知企业最新惠企政策,由招商部门、行政审批业务部门、开发区组织开展政策宣讲,让企业充分了解政策、用好政策。畅通政企沟通机制,定期组织开展企业家座谈、走访企业,加快建立非公有制企业维权服务中心,打造企业精准帮扶APP平台,根据实际适当邀请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列席区政府常务会议。建立线下线上惠企政策兑现专区,强化惠企政策“刚性兑现”,打通政策兑现卡点。对标对表发达地区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积极开展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建立公共服务评价机制。推动营商环境建设步入市场化、法治化和制度化新轨道。
(三)加强依法行政和政务诚信建设
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扎实做好涉企政策增量文件的公平竞争审查,有序开展存量文件清理工作,统筹推进全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持续深化“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行政裁量权范围、幅度。加大窗口单位作风常态化监督检查力度,持续整治“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树立“主动作为比实绩、敢于作为比担当、善于作为比能力”的工作机制。
第四节 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一)全面理清政府职能
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切实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事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方式创新。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界定和规范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
(二)加强和改进政务公开
优化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强和改进政务公开,健全信息实时推送和对外发布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全面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厚植“店小二”、保姆式服务文化,深入推动“信易+”示范创建,拓宽惠民便企应用场景。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渠道。推进政务信用建设,完善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解决政府管理缺位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构建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引入多元化的评估主体进行定期评估。培养全社会诚信意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管理。
(三)加快建设“五型”政府
坚持“刀刃向内”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效能,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顺畅、爽心。坚持以忠诚显本色、以创新提效能、以担当践使命、以服务守初心、以过硬树形象,加快政府自身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人民满意政府。坚持转变作风、提高效率,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基本方针,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科学民主决策,规范行政行为,强化行政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加快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扎实做好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完善政府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促进各级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增强学习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群众工作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狠抓工作落实,推进依法依规执政。
第五节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坚持对标先进、改革创新,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深入实施“三请三回”“三企入赣”行动,聚焦重点地区、主导产业、头部企业,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精准招商、专业招商。围绕全区主攻产业方向,持续派遣专业招商干部驻点上海、深圳、厦门等重点一线城市,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大型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实施精准招商,力争引进一个大企业、突破一个大产业,发展整条产业链。坚持工业优先,注重统筹兼顾,积极吸引外资投向新建,为建设现代工业体系提供支撑。工业领域重点围绕汽车与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机电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农业领域聚焦特色种养、绿色休闲观光等优势产业,着力引进一批现代农业的龙头企业;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引进一批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二)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
用活赣江新区、大南昌都市圈、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等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开放与合作水平,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用好“大兵团”优势,主动参与赣港会、赣台会、赣深会等开放活动,借助省市东风,讲好新建故事,寻求更多机遇。发挥“大事件”影响,充分利用重大活动契机,主动亮相、准确切入,着力提升新建对外影响力。持续加强与各地新建商会的对接力度,进一步深入合作,拓展中介招商新平台,拓宽项目信息来源渠道,持续丰富项目信息库,寻找新的合作点。把招大引强作为培育产业链的核心、招商引资的重点,立足新建经开区,聚焦九望新城、新丰新城等承载平台,围绕全区产业布局,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加速产业集聚提升,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三)健全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落实项目推进工作机制,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提质引项目,形成产业互补、要素互融、成果共享的紧密协作关系。完善招商引资服务机制,持续推进招商引资全程对接服务机制、回访跟踪服务机制、营商环境考核问责机制,创新项目招商引资模式,优化项目落地决策程序,协调项目统筹推进,展示“新建速度”。树立“人人都是招商员”理念,营造鼓足干劲抓招商的担当机制,形成全员上阵抓招商的激励机制。全力开展宣传推介,让更多的人了解新建、关注新建、投资新建。
(四)着力优化开放格局
积极对接融入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主动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建设,全面融入大南昌都市圈建设,全面对接赣江新区、丰樟高、鄱余万、永修等周边地区,积极推动市场、产业、项目、平台对接通道和创新资源全方位对接,努力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探索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合作新模式。加强龙头岗码头内陆口岸和综合保税区建设,大力推动“互联网+外贸”发展模式,加快引进大型跨境电商企业,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对标对表发达地区及自贸试验开放经济建设标准,率先探索实施特殊的内陆开放政策和体制机制,把新建建成沿海产业转移首选区,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先行区。
第七章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协同推进区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按照“四精”总体要求,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大力实施“三区三园”战略,提质老城区、建设新城区、活跃文旅区,做强工业园、做实农业园、做美乡村家园,推动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畅通。
第一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一)实施“东融、西拓、南建、北合、中优”城市发展战略
全面分析研判新一轮行政区域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实施“东融、西扩、南建、北合、中优”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东融”。依托省级行政中心和红谷滩城市核能升级,积极对接融入红谷滩中央商务区和金融商务区,完成江中路北延、学院南大道北延、石岗路北延、新建大道东延、宜春大街东延、抚州大街东延、上饶大街东延、龙兴大街东延等连接红谷滩中心区、红角洲片区、九龙湖片区的道路建设,积极推进地铁5号线、7号线等规划线路以及红谷滩区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向我区延伸对接。全面加强与九龙湖片区的科技新城、中央政务区之间的融入对接。
——“西拓”。向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320国道以北工业园区西拓路网工程和项目布局,推进望城片区连片开发,市政公用城、新建城实现两城呼应,在祥云大道以南再造一座新城,同时,依托南昌西二环建设,将厚田、流湖、石岗、西山、松湖等乡镇纳入到新建城市西拓建设规划总体布局。以锦江为纽带,突出休闲旅游和生态宜居功能,与中心城区形成互动发展格局,把西部片区乡镇打造成集文旅融合、品质居住、生态涵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功能区。
——“南建”。深化九望新城、新丰新城、石埠镇片区与九龙湖、昌西南等片区的有机对接,重点建设九望新城、新丰新城等。依托江西(新建)科创城,打造数字经济产业新高地;依托绿地国际贸易港,率先布局新城区三产引领带动项目;依托新丰新城,布局一批时尚居住、健康养老、高端乐活空间。以望城为中心,以厚田休闲组团、西山文化组团为支撑,延320国道产业走廊向南拓展,突出宜产、宜业、宜居、宜游等多重功能。
——“北合”。向北围绕赣江新区、空港新城等建设,充分利用乐化-樵舍组团建设和开发,与赣江新区、空港新城建设协同跟进、融合发展。以赣江新区核心区为中心,以象山生态组团为支撑,延赣江生态走廊向北拓展,突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引领和生态涵养保护等功能。
——“中优”。重点围绕长堎片区、望城片区、望城新区,加快优化中心城区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配套,通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微改造,加快推进欣悦湖片区“三馆一中心”、体育公园、学校、医院等建设,推进地铁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老城区品质功能短板。严格按照南昌市建筑风貌品质管控要求加强中心城区城市建筑风貌管控,建立建筑和谐、风貌优美的城市天际线。
图7-1 新建区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图
(二)举全区之力打造九望新城
发挥生态、区位、集聚等优势,坚持以产业为魂、生态为基、人居为本,对标九龙湖片区建设标准,推进“强产兴城、产城融合”,举全区之力,把九望新城打造成集生态居住、科创金融、商务办公、智慧服务于一体的“城西门户、科创新都”,建设成南昌产业创新极核、城市脉动绿心、乐活家园样板、文化创业引擎,再造一座昌西新城,实现居住20万人口。
——优化总体空间结构。坚持 “以态定形”的规划理念,充分结合规划区内景观资源禀赋条件,优先保留现状水系,统筹推进 “慢行系统”、绿道、交通廊道的建设,将各类生态基质条件较好地段串联成网,最大程度的服务周边功能区块,打造“一心、一廊、两轴、两片”的片区空间发展格局。一心是以铁路水库北侧打造商务商贸办公为一体化的核心;一廊是以肖峰河中央水系活力绿廊南北向贯穿片区生态廊道;两轴是以沿抚州大街东西向无缝对接九龙湖城市发展轴和沿梦山南大道南北向联系北部片区城市发展轴;两片是以北部综合服务片区、南部科创产业片区。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科学推进市政交通设施、医院、学校、体育场馆、供电、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配套、市政设施建设,争取与九龙湖片区实现全面衔接。强化交通道路建设,推进九望新城干线路网建设,由“米”字型向“丰”字型、“田”字型发展,积极争取轨道交通,构建立体化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梦山大道南段(武功山大道-茶桐街)、抚州大街(石埠大道-南昌绕城高速)、上饶大街(石埠大道-南昌绕城高速)、石埠大道(武功山大道-昌栗高速)、坚磨大道(武功山大道-昌栗高速)、宜春大街(石埠大道-南昌绕城高速)、武功山大道(石埠大道-南昌绕城高速)等主干道建设,积极推进次干道和之路建设,打造内外顺畅的交通路网。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强化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建设九望新城九年一贯制学校和江西(城投)科创生态新城二期学校,大力推进江西省第三人民医院九望新城新院建设。加强水电气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昌西南污水处理厂及管网一体化工程建设,强化基础配套支撑。
——突出核心产业引爆。发展片区核心产业,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做大做强“科创金融、国际贸易、数字经济、文化创意、健康养生、总部基地”六大产业核心。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重点推进省市级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数字智慧园、城市(大脑)展示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以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主的数字经济首位产业。依托中国科学院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及创新科技产品,培育和扶植一批领先的技术、产品和企业,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构建科技产品市场化的综合服务平台,促进科创产业发展。立足南昌城西门户窗口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积极引进商业综合体、知名商超、星级酒店等,重点推进绿地国际商贸中心和家居生活MALL项目建设。依托九望新城抚州大街和梦山大道两条主干道的重要节点,积极打造总部经济带,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大型央企和上市公司等企业落户。依托九望新城区域中的生态廊道,大力引进综合创意、设计服务、数字动漫等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打造现代特色文化产业新高地。
——全力推进生态宜居新城建设。突出生态文明彰显,加快建设肖峰河中央水系活力绿廊、沿龙兴大街区域生态廊道和沿宜春大街区域生态廊道,大力推进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构建形成“一心多园、一廊七横五纵”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打造水绿融城、生态之城和健康生活社区。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广场与道路、海绵型公园和绿地等,争取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保持不变。积极引入优质的城市配套运营商,丰富高品质、差异化的住房体系,实现职住平衡。强化科技赋能,围绕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康养,积极打造了互联网平台、数字经济平台。
专栏7-1:九望新城重大建设项目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年度考核”的原则,加快推进九望新城重大项目建设。 1、交通路网建设项目 三年内开工建设23条市政道路路网,建设长度为61.01公里,总投资63.69亿元,三年内完成投资41.81亿元。具体三年计划如下: 2021年目标:开工建设15条道路,总长度40.04公里,总投资43.95亿元,完成投资7.24亿元。其中主干路6条,分别为梦山大道南段(武功山大道-茶桐街)、抚州大街(石埠大道-南昌绕城高速)、上饶大街(石埠大道-南昌绕城高速)、石埠大道(武功山大道-昌栗高速)、坚磨大道(武功山大道-昌栗高速)、宜春大街(石埠大道-南昌绕城高速),次干路4条分别为鲁田路(华山路-昌栗高速)、宁王路(武功山大道-茶桐街)、洋湖一路(石埠大道-梦山大道)、龙兴西大街(石埠大道-梦山大道),支路5条分别为雨花街(鲁田路-梦山大道)、联欣大街(石埠大道-坚磨大道)、洋湖二路(石埠大道-梦山大道)、洋湖支三路(鲁田路-梦山大道)、洋湖支二路(宁王路-庆生路)。 2022年目标:2022年开工建设4条道路、总长度 8.93公里,总投资7.7亿元,完成投资17.48亿元。其中主干路一条为石埠大道与昌栗高速开口北互通立交,次干路一条为庆荣路(武功山大道-宜春大街),支路2条为庆生路(武功山大道-洋湖二路)、茶桐街(鲁田路-宜春大街)。续建道路工程完成土石方、雨污水管线等建设。 2023年目标:2023年开工建设5条道路、总长度 12.04公里,总投资12.04亿元,完成投资17.04亿元。其中主干路一条为武功山大道(石埠大道-南昌绕城高速)、次干路一条为龙兴西大街(石埠大道-梦山大道)、支路三条分别为兴源路(武功山大道-洋湖二路)、竹园路(华山路-洋湖一路)、鲁田二路(雨花街-茶垅街)。续建道路工程基本形成框架路网。 2、水电气配套设施项目 三年内开工建设21个水电气配套设施项目,完成建设16个,总投资12.97亿元,三年内完成建设投资9.3亿元。具体三年计划如下: 2021年目标:开工建设12个水电气配套设施项目、完成投资4.87亿元。 2022年目标:开工建设3个及续建12个水电气配套设施项目、完成投资4.43亿元。 2023年目标:开工建设6个及续建8个水电气配套设施项目、完成投资2.36亿元。 3.学校、医院社会服务项目 三年内开工建设两座学校、一所医院,总投资25.2亿元,三年内完成投资8.9亿元。具体三年计划如下: 2021年目标: 1、开工建设江西省第三人民医院(江西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九望新城新院建设项目,总投资21亿元,2021年度完成前期准备工作,一期开工,投资1亿元。 2、开工建设九望新城九年一贯制学校,总投资1.2亿元,2021年完成地下室工程、人防工程、主体结构工程,投资0.7亿元。 2022年目标: 1、开工建设江西(城投)科创生态新城二期学校,总投资3.0亿元,2022年度完成地下室及主体施工,投资1.2亿元。 2、续建江西省第三人民医院(江西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九望新城新院,完成投资5.0亿元。 3、九望新城九年一贯制学校竣工,完成投资0.5亿元。 2023年目标: 1、江西省第三人民医院(江西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九望新城新院完成一期工程,部分开业,完成投资2.0亿元。 2、九望新城九年一贯制学校完成装修及室外工程,完成投资0.8亿元。 4、污水处理厂项目 三年内完成昌西南污水处理厂及管网一体化工程,总投资2.1亿元。具体三年计划如下:2021年目标:完成可研、设计、勘察等前期工作及完成部分土建工程,完成投资0.5亿元。2022年目标:完成全部土建及部分配套管网,完成投资1.1亿元。2023年目标:完成设备安装及配套管网,完成投资0.5亿元。 5、水系提升改造项目 三年内完成九望湖公园及肖峰河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4.58亿元,完成投资4.58亿元。2021年目标:1、九望湖公园完成项目审批、报建等前期工作,完成投资500万元。2、肖峰河综合整治工程完成项目审批、报建等前期工作,完成投资300万元。2022年目标:1、九望湖公园完成全部土方工程、场地整理、部分绿化工程,完成投资1.45亿元。2、肖峰河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开始动工建设,完成投资8000万元。2023年目标:1、九望湖公园完成全部景观工程,完成投资1.45亿元。2、肖峰河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水系综合整治全部内容,完成投资8000万元。 6、安置点建设项目 三年内完成科创城安置点项目,总投资30亿元,完成投资30亿元。具体三年计划如下:2021年目标:完成1.政府抄告单,划拨用地,办理相关用地、规划手续;2.确定招标模式,立项、可研、设计、勘察等前期工作;3.年底前确定施工单位。2022年目标:一期项目开始动工建设,年底前完成部分楼栋封顶,完成投资10亿元。2023年目标:一期项目完成全部楼栋封顶,完成投资20亿元。 |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化布局
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深入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建设温情城市、智慧城市、公园城市。加强重要区域城市景观地标、重要干道“城市家具”、重要出入口和路经道美化亮化建设提升,提高城市辨识度。加快“数字新建·智慧城区”建设,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优化城市生态网络,积极实施城市更新,建设海绵城市。做好“保山、护林、治水”三篇文章,打造“山水之城”。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现代社区服务圈。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速推进西山镇、石岗镇、流湖镇、溪霞镇、象山镇、大塘坪乡等六个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谋划推进溪霞镇、流湖镇、大塘坪乡等特色小镇建设,加大对中心城镇、特色小镇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增强新型城镇吸附和集聚能力。加快老城区、中心城镇、特色小镇闲置用地清理和改造利用,加强社会停车场、农贸市场专业市场、建筑消纳场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补齐城区短板,强化城区周边乡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节 提升城市建管水平
(一)塑造整洁靓丽市容新貌
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提升园林绿化品质,加强园林绿化养护,靓化城市容貌,亮化城市景观。加大老旧小区改造,打造特色,做出品牌;全面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加强城区小区环境改造,美化社区环境。深化“马路本色”行动,加快城乡垃圾治理,优化城区公厕布点,加强大气水域治理,打造干净整洁城乡环境。提高停车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加快实现雨污分流,强化井盖井具专项整治,提高道桥管养水平,优化城区交通秩序,健全城市管理服务功能,让城市更洁净、更美观、更有序、更暖心。
(二)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体系
按照重心下移、管养分离、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进城市管理“管、监、养”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城市治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监测管养工作机制体制,形成“线上监测”“线下监管”“纵向联网”“横向协同”的城市管理监测监管体系。推动城市管干分离,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加强城市管理下沉社区体制建设,按照“责权相等”原则,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事项下沉至社区。优化考核方案,细化督查标准,形成“以查促改、以考促干、管用有效”的城市管理考核考评机制。推进城市管理失信联合惩戒工作常态化,健全和完善城市管理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开展城管综合执法改革,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建立重心下移的城市综合执法体制,加强城管执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交通、城管、商务、市场等城市管理重要单位的统筹协调机制,构建分工明确、责权清晰、齐抓共管的城市综合管理格局。
(三)提升城市管理智慧水平
全面推动物联网、大数据、5G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加快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做好智慧城市管理APP、智慧交通管理、智慧执法平台、社会共治平台、智慧环卫、智慧路灯监管平台、智慧公厕、智慧停车、云视频会议等建设,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向自动化、智慧化转变。进一步拓展四级平台建设,在长堎镇、望城镇、环卫所等进行四级平台推广,实现城市问题管理全方位覆盖、整改层层落实。以数字城管平台为指挥棒,充分联动区各责任部门,多方协同解决城市管理问题。
(四)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理念,贯彻落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要求,健全完善文明创建常态长效工作机制,将创建举措融入日常工作,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文明创建网格,实现创建常态长效。持续开展重点专项整治行动,提升农贸市场及周边、通道沿线、老旧小区、交通场站、建筑工地等创建点位综合环境,规范公园广场、商场超市、窗口行业、医院宾馆等公共场所秩序,加强对乱变道、乱停放、不礼让斑马线等交通乱象治理,打造安全、畅通、有序的城市交通环境。树立正面导向,发挥“文明基金”激励引导作用,持续开展“文明市民”“文明经营户”“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建立完善不文明行为约束制度,不断强化市民文明教育,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市民幸福感、获得感。
专栏7-2:城市管理重大建设及储备项目 1、道路改造提升项目:总投资625万元,水工路(五中后门-长麦路)、少华路(兴华路-长麦路)、福移路(幸福北路-明矾路)、乐业路(赛点羽毛球馆-外环路)路面改造、人行道改造、路缘石改造、砌筑树池等区内主要道路改造提升。 2、工业三路北延连通青岚大道道路改造工程: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道路改造工程路线全长460米,行车道宽度24米,人行道6米,强、弱管线下地。 3、工业二路北延连通龙潭大道道路改造工程: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路线全长650米,行车道宽度24米,人行道6米;道路改造;强、弱管线下地。 4、长富大道西延连通昌西大道道路改造工程:项目总投资2亿元,路线全长2000米,行车道宽度26米。 5、城区桥梁宏观监控设备工程:项目总投资400万元,监控设备工程主要涉及迎宾桥、长麦桥、蔡家桥、长堎桥、洪湾桥、工业三路桥。 6、绿化提升改造:项目总投资573万元,主要道路包括老兴国北路、友谊路、长富大道、兴华路、公安局宿舍、子实路、吉锦一号、政法路游园提升改造,主要包括:苗木移植、绿地品质提升、体育设施、小品设施的维修增设等。 7、绿化彩化提升改造:项目总投资2200万元,主要道路包括新建大道、红湾公路、礼步湖大道、礼步湖大道、长堎大道、霁亭路改造工程,主要包括:绿化、彩化提升。 8、马兰花海公园建设工程:项目计划年投资480万元,5年总投资2400万元,工程建设是做好马兰花海公园每年3至4季花海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水电设施、园建工作,设置标志性雕塑和景观小品,完善设施功能,打造永久性的花海公园。 9、城市公园建设:项目总投资4320万元,建设范围包括礼步村池塘改建公园工程、文润路公园建设工程、血防站宿舍旁公园建设工程、蔡家桥聚源大市场旁公园建设工程、红湾公路旁原建筑垃圾消纳场改建公园工程。 10、城区公共停车场:项目总投资1975万元,主要在城区范围内建设不少于五座公共停车场,停车泊位不少于1200个。 11、心怡广场中心广场改造项目: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主要包括对现有中心广场喷泉、南门喷泉进行整体改造,设置园林景观,假山奇石,玻璃栈道,全息投影,灯光,音乐,喷泉池体及周边地面全面改造等,改造面积约7000㎡。 12、智慧城管项目:建设智慧城管APP一个。基于智慧城市平台,拓建智慧执法子平台,智慧环卫子平台,智慧路灯子平台,智慧公厕子平台,智慧停车子平台,云视频会议子系统。 13、智慧交通管理平台:在交通领域中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通过高新技术汇集交通信息,对交通管理、交通运输、公众出行等等交通领域全方面以及交通建设管理全过程进行管控支撑。 14、智慧路灯监管平台:对道路路灯远程统一管理、自动调节、智能定时照明,具备感光、热感应等,通过人流量、周围环境光线程度自动调节路灯亮度明暗,具备自动检测功能,主动发现故障问题并分析故障点位。 |
第三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坚持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以本地农村居民城市化为重点,加快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破,让农业转移人口“离得开、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进一步畅通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通道,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科学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合理测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和转移支付标准,健全完善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实施居住证制度,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保障同城同待遇。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社区建设等活动,提高融入城市能力,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构建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
以破除城乡要素流动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促进人才、土地、资本、科技、信息汇聚的城乡良性循环。优化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畅通人口双向流动通道,既让农民进城,又促进城市居民下乡;落实城乡统一就业政策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的限制性、不平等性规定和做法。建立城乡统一、主体平等、产权明晰、合理有序的建设用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切实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执行严格的农田保护制度。开展新一轮的要素重组,着重考虑因地制宜地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开发特色化的乡村产业,培育农村新业态、新模式,构筑本土化的农业产业融合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三)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将特色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化和市域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和规模,积极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探索开展扩权强镇试点,促进经济强镇扩容提质,培育一批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充满发展活力的特色小城镇,打造成为连接城市和乡村发展的“纽带”。以中心村、经济强村为核心,合理调整村级规模和布局,实施村庄迁并整合,引导农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并逐步向大社区转变。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培育设施等统一规划、建设,构建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城区、乡村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同步考虑、同步安排、同步推进。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加快区域内教育联合体和医联体建设,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推进城乡空间优化调整。
第八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富裕富足。围绕“产业强、生态优、环境好、水利兴”目标,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等工作,实现农业农村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变。理清城乡发展关系,始终坚持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推动形成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新建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以后再延长30年,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扫尾工作。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成果,根据各乡镇农业发展的特点,加快分类推进农村承包地流转。以溪霞、石埠等休闲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农业乡镇为示范,通过乡镇政府引导,科学确定土地流转的价格,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实行土地的整村或大规模流转。强化村委会联系村民、乡镇和农业企业的纽带作用,明确土地流转农户与农业开发机构的利益连接机制,解决农户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以联圩、南矶、铁河等农业乡镇为重点,通过制定土地流转合同、规范土地流转程序等制度建设,引导农民自主规范地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望城镇为重点,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城乡分配格局,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在城市近郊土地流转价格较高的溪霞、石埠等重点乡镇,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开展农户承包地的股权制改革,以农户承包的土地面积为基础,确定农民土地股权份额,淡化农民承包土地的物理边界。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加快推进整村土地平整和土地的连片经营,探索以土地入股,与农业开发企业联合发展现代农业,多渠道开辟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在南矶、联圩、铁河等农业乡镇,推进荒山、荒坡、湿地、林草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改革,提高资源资产的利用水平,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在城市近郊的重点乡镇,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厂房、集体土地等经营性资产改革,探索经营性资产的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形势。创新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支持条件具备的村推行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全分离模式;条件暂不具备的村,推行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分账管理、分账运营模式。
(三)完善农村产业用地和宅基地管理
加快培育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理规划农村产业用地,有助于农民就业增收,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更好发展。根据做特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需要优先安排农村产业项目用地。以溪霞、石埠、金桥等重点乡镇为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实现形式,支持农民以闲置宅基地整理结余的建设用地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农村产业用地,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进一步壮大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联圩、象山、铁河等乡镇为重点,全面摸清“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现状,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大力整合“四荒地”,围绕各乡村农业发展的特点,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用地。落实宅基地集体使用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不能违规违法买卖。
第二节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发展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加工流通和社会化服务,组建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招大引强,嫁接改造一批龙头企业;通过辅导上市,提升做强一批龙头企业;通过优化机制,激活做精一批龙头企业;通过重组并购,盘活做大一批龙头企业。围绕稻米、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等特色农产品,着力打造以江西汪氏蜜蜂、江西绿源油脂、南昌市福华米业、江西格力特农牧等为重点的“领军型”企业,大力培育以南昌市胡老太食品、江西银桥菜业、南昌中源食品等为重点的“成长型”企业,全力扶持以江西畅丰农业、南昌市大振米业、南昌市瑞鑫牧业等为重点的“潜力型”企业。到2025年,力争全区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5家,主营业收入达到160亿元。
(二)鼓励发展家庭农场
以北部的联圩、象山、铁河等乡镇为重点,南部的流湖、松湖、石岗等乡镇为重点,大力培养农业种养大户,鼓励发展以大米、蔬菜、畜禽、水产、油茶、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家庭农场。以种养大户家庭为单位组建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或联户经营模式从事适度规模和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加工和品牌销售,拓展农业生产、农业休闲等方面的服务,形成各具特色、发展各异的经营模式,提升家庭农场经济效益。推进家庭农场提质升级,鼓励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家庭农场。以南矶、联圩等乡镇为重点,开展大米生产、畜禽和水产养殖、加工示范性家庭农场建设。以流湖、松湖等乡镇为重点,开展蔬菜、水果生产加工等示范性家庭农场建设。
(三)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水平
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进一步强化内部民主管理,健全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建设。引导农民合作社拓宽合作领域,鼓励发展股份合作,依法自愿组建联合社,开展互助保险和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加强合作社监管,开展省级合作社创建,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旗舰型合作社。
(四)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经清产核资后确认的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等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支持村集体流转或利用机动地、荒地和村庄整治、宅基地复垦等结余的土地及其它可利用的集体资源,通过领办或参股等形式,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实体。支持村集体创办农业生产类、综合服务类合作社等服务实体。支持村集体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盘活闲置房产或开发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兴办物业项目。支持通过异地兴建、联村共建等多种形式增加集体资产和物业收入。
第三节 推进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
(一)大力发展农业田园综合体
按照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文旅“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聚集十里荷塘、稻花乡里、田园社区、加工物流、电子商务、民宿餐饮、休闲旅游、文化科普等为一体的复合型田园综合体项目。全力推进联圩—昌邑“鄱湖明珠”市级示范田园综合体建设,按照一轴两核三片区的整体布局,打造产镇融合连片开发型田园综合体。加快推进溪霞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南昌植物园建设,打造中部特色、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植物园,构建江西发展的科研新高地,形成两园“一体两翼、两园互补、产学研用”的发展新格局。以联圩蓝筹、铁河方洲等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做精做特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到2025年,把“鄱湖明珠”市级示范田园综合体打造成为新产业新业态载体新建样板。
专栏8-1:部分重点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方向 1、溪霞国家农业开发示范园田园综合体:位于新建区溪霞镇,园区规划总面积6万亩。建设规模化优质粮食作物生产功能区、优势特色经济作物或林果业种植功能区、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功能区、粮食等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农产品流通功能区、生态观光功能区等6大功能区,引领新建区现代农业发展,夯实南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力争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2、鄱湖明珠市级示范田园综合体:位于联圩镇象湖村和昌邑乡西港村,规划面积15585亩,核心面积2000亩,通过“蓝筹+锦恒”双核带动,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创建区域田园综合体,为实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示范和样板。 3、溪霞农业园农业博览园:项目占地271亩,总建筑面积4.2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农业科技展示馆、假日酒店、创意农业体验馆等。 4、南昌绿谷园艺天地:项目占地70亩,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园艺展示厅及配套工程。 5、江西铭宸智慧农业科技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3亿元,打造集物联网管理平台、荷兰模式种植、管式/机器人栽培、高科技育苗中心、种子培育中心、展示中心等于一体的现代高科技农业园区,建成世界一流、全国第一高标准、节能、智能温室大棚。 |
(二)着力建设美丽乡村
持续开展村庄整治和美丽宜居“五美乡村”示范建设,进一步补齐农村基础短板,着力推进中心村建设,打造一批美丽宜居示范村。加强农村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和处置利用,全力推进“空心村”治理,盘活闲置集体资产,做美农村人居环境。积极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国道、省道、县道等干道沿线乡村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综合整治工程,提升农村发展品味。扎实做好“三拆三清二改一管护”村庄长效管护行动和美丽示范线建设、新农村建设、精品示范村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力度,有效管控农村生活污染源,完善乡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持续抓好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外包落地生效,逐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效益,推动农村地区环境卫生水平提升。深入实施“厕所革命”,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目标,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创建,构建路网结构优化,道路通畅、安全,环境优美整洁,养护常态、规范,农村客运和物流服务体系完善的农村交通运输网,进一步改善提升赣江西支两岸等农业发展重要阵地的交通条件。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提升农村村容村貌。
(三)全力打造特色小镇建设
依托各个乡镇的特色资源与产业基础,以产业为体,文化为魂,生态为脉,社区为形,对各乡镇的特色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实现各乡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实现城镇经济跨越式发展。在文化小镇方面,着力打造以道教文化为特色的西山镇、以府第文化为特色的大塘坪乡、以戏曲文化为特色的昌邑乡,以休闲文化为特色的石埠镇;在自然生态小镇建设方面,着力打造以湿地生态为特色的南矶乡、以鄱阳湖景观为特色的联圩镇、以沙漠景观为特色的厚田乡;在休闲观光小镇建设方面,着力打造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溪霞镇、以龙舟赛事观赏为特色的松湖镇,以温泉康养为特色的流湖镇。
专栏8-2:打造错位发展的特色小镇 1、打造西山道教文化特色小镇:以西山万寿宫为中心,融入道教文化、商帮文化,美食文化等多种文化,发展文化体验旅游业。 2、打造南矶乡鄱阳湖湿地生态特色小镇:充分发挥江南水乡泽国的地貌景观及鹭鸟资源优势,以南矶湿地为核心,发展湿地生态观光、度假养生,将湿地、鹭鸟与生态旅游结合,打造世界级观鸟摄影基地,高端湿地生态度假旅游地,发展船屋特色民宿。 3、打造溪霞镇度假休闲特色小镇:依托现代农业园和镇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都市近郊休闲旅游;依托近郊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4、打造松湖乡龙舟小镇:以松湖老街、南湾古村落为载体,发展传统商贸业与古镇旅游业,吸引外商回归,重现古镇风貌,复兴千年商贸古镇,传承传统商贸文化;发扬松湖龙舟赛的传统,扩大赛事规模,打造民俗旅游亮点。 5、打造联圩鄱湖生态特色小镇:利用丰富的农林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发展白莲种植等现代农业,特色乡村农业休闲旅游业,打造中国鄱阳湖生态白莲第一镇。 6、打造大塘坪府第文化特色小镇:围绕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挖掘村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历史文化考古旅游。 7、打造流湖温泉康养旅游小镇:依托温泉这一独特的核心资源,开发建设温泉酒店、温泉游泳馆、高尔夫练习场等各种休闲建设设施、疗养体检中心等,发展“温泉+”特色产业,如温泉+养生、温泉+会议、温泉+运动等,打造集温泉养生、运动休闲、会议培训、健康体检于一体的温泉养生小镇。 8、打造象山鹭鸟小镇:以象山森林公园为核心,发展森林度假旅游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9、打造厚田江南沙漠小镇:利用江南沙漠发展特色旅游业,发展沙漠影视基地等特色项目。 10、打造石埠休闲文化旅游小镇: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梦山风景区和宁王朱权墓等主要景点,发展文化艺术产业,都市型乡村文化休闲文化旅游 11、打造昌邑国家文化戏曲之乡:打造西汉昌邑王“游塘城”、五代十国“鹿苑寺”、“江南大草原”——鄱阳湖湿地之望湖观鸟亭、跑马场、水上项目、蒙古包野外生存项目、湖滨度假村等。 |
第四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构建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实现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特别是强化监测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两类人群”,对于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纳尽纳,因户施策开展帮扶,确保不再出现新的返贫和致贫。坚持“四个不减”(攻坚力度、帮扶力量、投入保障、攻坚举措),巩固脱贫质量。做大做强扶贫产业,扶贫资金向产业倾斜,强化与脱贫户的利益联结,让脱贫户实实在在受益。强化就业扶贫,结合脱贫户自身情况,提供就业岗位技能培训和公益岗位。健全扶贫资产管理,持续推进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持续发挥带贫益贫效应,拓展扶贫产品销售渠道。选优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实现“乡镇有骨干、村里有能手”,带动脱贫户共同发展。
(二)提升贫困群众发展思想和技能水平
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帮扶的原则,做到使脱贫群众实现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充分发挥“三个书记”的作用(党委书记、第一书记和村支书记),真正打通扶贫工作“最后一公里”。在注重资金项目扶贫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脱贫群众的思想扶贫、技能扶贫,要突出扶贫与扶志及扶智相结合,加大对脱贫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提升他们的就业和创收能力,帮助他们谋划脱贫致富的长远思路,使脱贫群众实现真脱贫和永久脱贫。
(三)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实施分类帮扶
着力破除农村发展环境制约,加强政府和社会帮扶,增强乡村资源要素集约能力,改善农民生活,缓解家庭负担,促进收入增长。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身体素质,构建解决因病返贫的预防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以现有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机制。对建档立卡脱贫户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要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
第九章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唱响新建文旅品牌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深化全社会诚信、道德体系建设。着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新建独特的文化资源,完善文化服务方式和公共服务文化体系,打造新建特色文化名片。推进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不断壮大文旅产业主体,提升文旅旅游品质,构建文旅产业链,唱响新建文旅品牌。
第一节 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一)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程,加强宣传引导,建设理论发声平台,打造学习传播实践的重要阵地。鼓励各单位各部门积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定期开展领导干部学习思想汇报与交流。对接国家和省市的学习部署,加强相关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等阵地管理。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考核督查等机制。依法加强网络管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
(二)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大力弘扬八一精神,加强城市精神和八一精神内涵升华。持续深化“红领巾讲解员”“青年讲师团”“青年大学习”等特色活动,定期培育选树一批“新建青年五四奖章”先进典型。扎实推进文明区域、文明村镇(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和“讲文明树新风”系列行动。深入开展“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主题活动,着力打造“三风”主题文化街、文化村。深入开展“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行动,组织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征集等活动。办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全区全覆盖。
(三)加强社会诚信道德建设
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程,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干部和群众担当敢为、诚信开放的意识和发展视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红黑榜”及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开展诚信行业、单位、示范街区等主题实践活动,发布“诚信红黑榜”。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培养推出一批新时代的先进模范。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建立完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关爱帮扶机制,全面落实道德模范礼遇帮扶政策。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常态化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文明交通、生态环境、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水节能等志愿服务活动和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布局公共文化设施,加快老城区文化体育设施换新貌进程,加快社区邻里中心建设,推进欣悦湖片区“三馆一中心”、体育公园、文化服务项目建设,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加快推进区文化中心项目和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全面布局公共文化设施,构建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国家一级馆的标准设计打造区图书馆、文化馆和展览场所,加大乡镇、村两级文化阵地建设,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
(二)推进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成区文体中心建设,加大“三大球”场地建设,继续在人口密集处安装健身路径器材,加强健身设施更新维护,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不断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加强业余体校建设,在巩固举重、拳击等传统项目的基础上,拓展武术等项目训练,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办好“全民健身日”活动,广泛开展各类健身运动,大力推动“三大球”项目发展,发展特色体育项目,提升群众体育水平。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培训班,强化体育协会建设,建立全民体质监测体系,积极为群众科学健身提供指导,促进市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三)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打造高能级公共文化产品,推进服务主体多元化,改革公共文化管理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支持民间博物馆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旅游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开展系列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革命历史、重大现实、新建地域题材创作生产,打造一批传播当代中国价值、展示文化自信,具有新建特色、新建风格的精品力作。
(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鼓励乡镇自办活动常态化、规范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加强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继续做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运动场馆免费开放,进一步加强对乡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检查指导工作,完成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配送任务。以万寿宫庙会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加快新建区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建设的步伐,促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
(五)推进文化综合执法改革
按照省、市要求推进文化市场执法改革,全力实现文化市场体制改革按时、顺利改革到位。继续加强文化市场安全知识教育和巡查,打造平安文化市场。对全区文化市场业主进行行业法律法规培训教育,普法培训再上新台阶。持续推进“扫黄打非”,对“黄赌毒”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专栏9-1:文化服务设施重大建设项目 1、新建区文化中心:项目位于新建区子实路最西端头,紧邻欣悦湖。总投资4.69亿元,用地面积约77.11亩,总建筑面积84966.77平方米,全部采用现浇砼框架结构。建设主要内容包含上述场馆土建与安装和室外园林景观工程。 2、新建区应急广播建设工程:兴建全区性应急广播系统工程,使之实现国家至行政村的纵向贯通,广电部门与气象、应急抢险等部门的横向互联互通,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 3、朱权墓与乐安王墓本体及安防工程:对朱权墓与乐安王墓本体进行保护;安防工程包括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系统、智能广播系统、安防系统供电及防雷接地、主干线传输、监控中心机房及安防系统集成管理平台等的建设和安装,管网铺设等,项目总投资1700万元。 |
第三节 打造新建特色文化名片
(一)深入挖掘新建人文资源
围绕建设“海昏古国·西山福地·生态鄱湖”的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总体目标,以及“南昌会客厅·文化休闲城”总体定位,深入挖掘全区历史人文资源,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新建区非遗三级名录体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工艺振兴名录,制定和实施好新建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计划。深入挖掘新建区文化价值内涵,重点推进海昏侯国遗址文化价值内涵挖掘研究,助推海昏侯国遗址公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成为中国汉文化传承创新地。进一步加强小平小道改革开放精神的研究、弘扬、传承,不断扩大小平小道改革开放思想策源地在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级别,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到2025年,争取申报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申报2-3项省级非遗名录。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实施新建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创新新建文化传承推广体系。完善博物馆藏品管理、陈列展览、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机制,完善朱权墓VR展示项目,完成新建区AR图书出版、疫情防控文物征集及展览等工作;积极开拓对外交流视野,创新合作模式,加强馆校合作、加强与优秀博物馆及文化机构多方面的深入合作;加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和保护工作。对朱权墓与乐安王墓、天花宫、萧氏宗祠、喻嘉言墓、风绍亲仁民居、宽庄郭宅、金城古民居等项目进行修缮,对全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重新编制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档案”。完成不可移动文物风险调查评估与保护管理工作计划、文物保护管理协议签订工作。
(三)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以打造高水平文艺新建、构建新建区文艺升级版为目标,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展示文化自信,具有新建特色和风格的精品力作。全力推进“六个一”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鼓励文艺工作者围绕新建特色文化,进行重大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和著名人物创作,打造一批更加丰富多样的文艺精品,提升新建区现代都市文创的大发展。建立多元化文化投资体系,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支持立足区域的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优化文化消费市场环境,加强文化市场培育,推动文化消费繁荣化。实施文创企业培育工程、文创智力引领工程、文创技术支撑工程、文创消费提升工程,加快文创产业发展,提供文艺精品源头水。
第四节 构建文旅融合产业体系
(一)加快文旅深度融合
以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景区为龙头引领,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统筹抓手,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双核驱动、两带串联、五区集聚、全域覆盖”的“225”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加快新建旅游集散系统建设,分步推进全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支持新建区各乡镇、街道、产业园区开展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对文化遗迹、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纪念馆、名人故居、文保单位、剧院书场等文化资源设施进行宜游化改造。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大力开发历史研学、民俗体验、红色科教等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将博物馆、非遗传习所、文化展示馆等文化场所纳入旅游线路,推动传统技艺、表演艺术、非遗项目等进景区。
(二)壮大文旅产业主体
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以创新引领高质量消费为主导,以产品打造、市场运营、投资建设、营销推广等行动为抓手,加快构建文旅行业命运共同体。培养以江西桐青金属工艺品有限公司为主力的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以中至集团、科竣实业为主力的智慧文旅龙头,以新建区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南昌市溪霞风景旅游管理实业有限公司等为主体的旅游集团公司,壮大企业规模与体量,有步骤、有规划地形成新建区文化产业园。加快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战略,发展新型文化旅游企业、文化旅游业态和文化旅游消费模式。以智能化运营、智慧化管理、数字化产品、在线化营销为导向,加快发展线上文娱、场景体验、线上培训、文创IP产品与旅游商品线上商城等新模式新业态,借助VR、AR等技术,推进线上文旅体验产品和文旅衍生品电商化。到2025年,我区文旅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
(三)构建文旅产业链条
充分发挥优质项目的创新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打造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一批国家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省级乡村旅游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加快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稳链”五大行动计划,以“智能微图书馆”、城区雕塑、新建文化中心工程等项目为支撑,搭建文旅产业“筋骨”;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争取上海履海投资有限公司、伟光汇通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蓝城集团等企业在我区投资一批农文旅深度融合项目,重点引进文化旅游度假区、大型旅游综合体、生态康养旅游、文化创意等文旅新业态;以整合行业要素为载体,实施“文化+”和“旅游+”工程,促进文化旅游与科技、互联网、研学、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形成爆发式的产业能级。以发展全域旅游为目标,继续优化文博资源,做强文博产业;坚持创意创新,做强文旅商品;承接科技赋能,做强数字经济;注重宣传推广,做强品牌优势。
(四)强化文旅品牌建设
以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景区为龙头引领,以打造“新建十二客厅”两天半文化休闲旅游圈和“最南昌”国际品牌旅游线路为抓手,以“双核驱动、两带串联、五区集聚、七大工程、十二重点、乡镇支撑”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力推动新建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江西省旅游强县。支持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创建国家5A级景区,申报世界遗产;支持溪霞镇申报创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将溪霞镇店前村打造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加快桐青、汪氏蜜蜂园、林恩茶现代城市工厂等打造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将铜源峡、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怪石岭等打造成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同时,大力提升新建区高A级景区创建率,新增小平小道、溪霞国家现代农业园、铜源峡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增象山森林公园1个5A乡村旅游点。加快打造海昏侯核心IP品牌,大力开展全媒体、全市场、跨界营销,全面提升新建文旅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推进乡村旅游提质
依托“现代农业、秀美乡村”“鄱湖明珠、中国水都”“森林城市、花园南昌”三张名片,整合区内道教文化、红色文化、古色文化以及温泉、森林、湿地等要素,做大做强金桥葡萄节、象山荷花节等系列节庆活动,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乡村。以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为中心,以紫金大道乡村振兴示范带为轴,以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为两翼,加快推进象山、大塘坪、铁河等乡(镇)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深入推进溪霞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南昌植物园、溪霞怪石岭农业休闲田园综合体等高品质休闲农业建设;加快南矶湿地、溪霞休闲、松湖龙舟、联圩荷花等特色乡镇和流湖温泉城等文旅综合体建设。大力培育建设一批民宿经济、健康养老、美丽经济等农业农村新业态,依托现代智慧风景线、乐饭线风景线和西圳线美丽示范风景线等,打造一批精品旅游和健康养生路线,把溪霞特色小镇打造成为乡村旅游示范地,形成农业与全域旅游、健康养生相融合的发展新局面。
专栏9-2:文化与生态旅游发展项目支撑 1、汪山南儒胜地项目:江西汪山土库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20亿元,主要建设汪山土库本体、汪山书院园林小镇、寻源华夏VR神话乐园和生态农业田园。其中汪山土库本体面积108亩,主要有程氏家族史展、非遗建筑艺术展、江西儒家名人馆及部分民宿、古色餐饮等;汪山书院园林小镇面积1500亩,包括水街古色商业、大塘清明酒博物馆、江西书院历史展览、雅集文化博物馆与雅集活动、夜间灯光秀、演艺秀、汉服秀等;寻源华夏VR神话乐园主要运用VR科技手段,开发沉浸式游乐项目;生态农业田园面积1800亩。打造一个占地面积3400亩的、中国首个儒家文化修身齐家度假区。 2、小平小道陈列馆项目:整体提升景区品位,使其布局更加科学、文物更加丰富、手段更加先进,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 3、蓝城·江右茶镇项目:浙江蓝城悦天盛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拟选址于西山镇与石埠镇交界处,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2000亩,其中:建设用地约为800亩,流转用地1200亩。项目定位为江西省市首个“茶文化农旅特色小镇”和“禅茶康养胜地”,旨在打造一个集茶叶种植,茶产品研发、加工、贸易,茶企办公、茶艺培训、茶叶茶文化体验,禅茶康养、颐养居住于一体,具有江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服务的茶旅特色小镇。 4、厚田沙漠生态旅游景区提升项目:总投资10亿元,立足“江南第一沙漠”主题定位,以提质扩容为战略导向,开发铁人三项、沙漠足球、沙滩排球等竞技类体育项目和射箭、赛驼、沙漠滑翔、沙漠CS实战等项目,将厚田沙漠景区打造成为国家级的体育旅游品牌、中国南方一流的沙漠主题旅游目的地。 5、新建区西山镇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总投资10亿元,位于西山万寿宫、西山朝圣广场,打造集西山传统文化、民俗文化、道教文化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6、新建区昌邑乡全国戏曲之乡 :项目总投资10亿元,立足于昌邑乡已取得的江西省“戏曲之乡”称号,打造一个戏曲文化示范区。围绕“海昏故里、戏曲圣地”主题,依托戏曲文化区项目的实施,设置戏曲大街两条景观主轴,建设戏曲圣地石牌坊、朝圣雕塑、戏曲之根雕塑、大众戏台等诸多景点。统一培训本乡6个专业剧团。 7、海昏古国旅游特色小镇项目:总投资10亿元,项目将以海昏侯遗址公园为核心,围绕环鄱阳湖景观带,联合大塘、铁河、金桥三个乡镇,打造一个占地面积约160平方公里的旅游特色小镇,形成“一核、一带、三组团、五片区”的空间结构,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创意等多元素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主题街区。主要建设游客集散中心、非遗及旅游产品展示街、美食街区。 8、南矶山湿地生态公园:预计总投资10亿元,主要建设一批特色民宿和酒店、一条休闲环岛公路、一批水上娱乐项目,创作系列文艺作品,搜集整理渔文化,打造渔文化博物馆。与汪山土库、海昏侯国遗址公园连点成线,形成具有国际招徕力的旅游线路,引领南昌旅游逐步进入“鄱阳湖时代”。 9、明代藩王历史文化旅游区:预计项目总投资1.5亿元,用地规模约50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墓园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5000平方米、墓葬本体保护工程1200平方米、墓园展示工程50000平方米、管理用房及游客服务中心1500平方米、绿化工程50000平方米、游步道2500米。 10、铜源峡造纸与明代宫廷宣纸文化展示区:总投资6000万元,用地规模约80万平方米。主要包括:铜源峡明代宣纸考古调查与发掘,面积约50万平方米;水碓群遗址整体保护和展示工程,水碓房62处,面积约1000平方米;导流渠修复工程,长度2200米;水碓运转情景复原中心,500平方米。 |
第十章 坚持生态优先战略,打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升生态文明管理能力,全力打造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第一节 加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标准打好蓝天保卫战,全方位打好碧水保卫战,高质量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力度,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一)高标准打好蓝天保卫战
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细颗粒物与臭氧污染的协同治理,强化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和生活源排放污染治理,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强化移动源污染治理,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规范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行为,督促报废车辆履行报废手续,加强各类淘汰车辆违法上路行驶路检,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强工业和燃煤污染防治,推进城区落后产能的退城搬迁,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治理。持续开展秸秆焚烧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加强固定源污染治理,规范建筑和道路扬尘污染管理。强化生活源污染治理,开展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加大餐饮业和学校油烟排放整治力度。加强大气污染监管执法力度,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常态化开展涉气环境执法检查,保持执法高压态势。到2025年底,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
(二)全方位打好碧水保卫战
加强对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加快推进水系综合整治,加强河道疏浚、生态堤防建设、水系连通和生态整治。强化水环境质量管理,推进赣江、锦江、乌沙河、龙潭水渠、礼步湖、流湖水、幸福河和辖区内鄱阳湖水质改善,确保溪霞水库、幸福水库、肖峰水库等水库达到或优于Ⅲ水质。加快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持续推进幸福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整治。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的水源及水厂水质检测,重点落实日供水1000吨或服务人口10000人以上的供水工程水质检测责任。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完善收集处理设施体系,强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昌西南污水处理厂及管网一体化工程。加强地表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确保流域水质达标。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快移除污染源、切断污染途径(面源)。加强工业集聚区水污染集中治理,全面完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配套管网、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安装并投入运行。着力推进水体整治,巩固提升乌沙河和龙潭水渠2支水体治理成果。到2025年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达到100%,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93%以上。
(三)高质量打好净土保卫战
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为重点,以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等项目的污染地块为重点,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治理修复工作,确保质量完成上级下达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任务。大力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化肥农药减量和白色污染治理等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水平。加快实施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区建设工程、建设用地污染地块修复工程、受污染农用地治理修复工程,改善土壤环境质量、防控土壤环境风险。落实农用地管控,加强林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加强土壤污染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土壤污染数据库,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
(四)加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力度
强化应急防范处置能力,完善环境应急机构指挥系统,推进建立环境风险源、环境敏感区、应急物资储备等基本信息数据库,集成共享各类环境基础信息,提升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危险废弃物监管与安全处置,强化危险废物从产生、贮存、转移到处置利用的全过程监管,健全危险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提升危险废弃物、医疗废弃物处置能力。提升核辐射环境监管与应急水平,加强核与辐射监督管理,完善辐射事故应急机制,形成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辐射事故应急响应体系。强化噪声排放源监督管理,加强交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工业企业噪声的污染防治,切实解决噪声扰民突出问题,不断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努力建设安静舒适的城乡环境。
专栏10-1:环境治理保护重点工程 1、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工程:积极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工业炉窑和VOCs综合治理,推进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治理,降低PM2.5和臭氧浓度,推进秸秆焚烧远程监控平台建设,到2025年,PM2.5浓度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0%以上。 2、水环境治理工程:完善重点地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实施鄱阳湖流域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总磷、总氮与化学需氧量协同控制,加强赣江新建段入河排污口整治,加强岸线生态保护与修复。深化赣江、乌沙河、锦江、幸福河水系等流域水环境治理。推进改造全区公立医院机构的污水处理和污水设备的添置。 3、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利用工程:建立土壤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综合防控,开展受污染场地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开展农药废物包装物回收。 4、农村环境与农业面源综合整治工程: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河道坑塘清淤疏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收运体系建设、农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等系列工程。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 5、新建区污水处理项目: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各村点为基础,在各村点建设配套收集管道及污水处理终端。在新建区松湖镇、石岗镇、西山镇、石埠镇、象山镇、望城镇、长堎镇、溪霞镇、大塘坪乡、厚田乡、流湖乡、铁河乡、联圩镇、昌邑乡、南矶乡集镇以及望城工业园区内,完善或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新建区各集镇及工业园区居民生活污水,提升居住环境及水环境。加快推进昌西南污水处理厂及管网一体化工程。 |
第二节 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严格自然生态空间管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有序有力有效推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一)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严格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加强对涉及自然生态空间的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活动管理。强化生态功能区建设与保护,打造以松湖、流湖、厚田、石岗、西山、象山、大塘坪、铁河、昌邑、恒湖垦殖场、朱港农场等镇(场)为主体的农业生态功能区;以望城、长堎、石埠、新丰垦殖场等乡、镇(场)为主体的重点城镇建设功能区;以溪霞、金桥等乡镇为主体的梅岭生态功能区以及以联圩、成新农场等镇(场)为主体及各乡镇滨湖区域的鄱阳湖生态功能区。落实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空间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转换、责任不改变。加快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分类管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按照面积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的原则,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
(二)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策应南昌市“水都”“绿谷”“蓝带”建设,统筹实施一批山水林田湖草修复项目。加快建设沿新建的溪霞水库-溪霞怪石岭风景区-象山森林公园-南矶山湿地候鸟观景区-环鄱阳湖西侧生态旅游带。加大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小微湿地建设。以生态廊道建设为主线,以增加林木覆盖、提升森林质量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加快构筑连续完整、结构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到2025年,争取森林覆盖率稳定在25%左右。全面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捕,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退圩还湖还湿。加快推进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专栏10-2: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 1、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持续推进人工造林、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封山育林,全面提升我区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和品味,森林覆盖率稳定在25%左右。 2、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实施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等工程。 3、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积极参与南昌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加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推进湿地恢复和综合治理工程。 4、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组织开展全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加强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 |
第三节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完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推广三沼综合利用、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等先进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模式。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农业采摘园。探索建设绿色生态循环农庄,创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以食品医药、建材建筑、印刷包装等为重点,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的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在生产中开展绿色原料替代,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工业园区。依托南昌轨道交通产业园、南昌维科产业园、中南高科·新建数字化智造产业园、市政公用集团绿色建筑产业园等发展平台,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型绿色建材等优势产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和建设生态型现代化工业园的要求,建设循环产业生态链,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利废环保型为重要特征的循环经济产业。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工业余热、余压、余气、余水等回收利用,推进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改造,积极发展工业4.0服务等绿色服务业。推动节能环保装备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应用,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型支柱产业。
(二)倡导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推进环境保护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组织好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植树节、湿地日、全国节能宣传周、江西省节能宣传月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环境公益广告宣传,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积极推进垃圾分类,补齐垃圾处理设施短板。以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为重点,兼顾农业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强化管控,提升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全量利用。加强医疗废物联动监管,确保医疗废物规范收集和安全处置。提高垃圾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打造一批产业废物综合利用、再制造、花园式垃圾中转等示范试点。提倡绿色出行,提高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和自行车互联网租赁规范健康发展。全面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引导全社会养成节水节电节气、使用公勺公筷、拒食野味、抵制餐饮浪费等健康文明生活习惯。推广绿色建筑,执行省市绿色建筑标准,鼓励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
专栏10-3:绿色生活重点行动 1、垃圾分类行动:到2025年底,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居民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 2、限塑行动:扎实推进限塑行动,到2025年底,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所有宾馆、酒店、民宿均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 3、绿色出行行动:划定公交专用道,优先在城市中心城区及交通密集区域形成连续、成网的公交专用道。 4、生态文明创建行动:支持、组织有条件的村庄和乡镇开展省级生态文明村和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 |
第四节 提升生态文明制度水平
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加快制度建设,推进重心由顶层设计向改革成果落地和生态治理体系建设转变,推动生态文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一)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责任终身追究制,构建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技术规范、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企业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责任主体与职责。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探索深化以环境容量为基础、以环境质量为导向的总量控制制度,拓展纳入总量控制的区域特征污染物指标。建立健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完善与周边县区生态环境治理协同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查执法机制,构建职责明确、边界清晰、行为规范、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体系。
(二)健全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明确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监管者及其相应责任,形成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统计,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完善土地、河流、林木、矿产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监督,对自然资源使用不规范或违法的行为进行纠正、清除、排查。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预警响应管控机制、政府与社会协同监督机制、资源环境承载力定期公示制度。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制,严格节能标准和节能监管。大力实施节水行动,进一步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行动,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再生资源社会回收体系,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与资源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居民大件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回收利用。
(三)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充分发挥乌沙河的河长制实施成效,进一步完善河长制、林长制、湖长制,实行一河(湖、林)一策,制定水域及岸线管理机制,建立日常巡护监管机制,建立林业资源保育与利用制度,打造河(湖、林)长制升级版。加强财税支持,建立健全常态化、稳定的环境治理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健全市场机制,提升环境治理效率,健全价格收费机制、形成“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生态环境保护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环境资源。建立健全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等机制,提高环保信息公开化水平,通过机制创新提高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度,推动“管理”的一元主体到“治理”的多元主体转变。
第十一章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共享社会民生发展成果
坚持把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新建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建立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现代收入分配体系,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主要目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能力;落实健康新建战略,构建普惠医疗服务体系;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与协调发展;切实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社区生活服务体系。
第一节 提高全民收入水平
(一)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实现同步。推进各领域工资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构建现代收入分配体系。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培育行动,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促进中等收入群体比例的提高。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重视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分配格局。
(二)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打造乡村振兴的就业创业平台,支持做大做强当地特色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推动人才、资本下乡,大力发展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和乡村旅游服务业,完善产业链利益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住房和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改革,盘活农村土地和住房资产,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养殖水面、林场等资产要素发展现代农业项目,促进财产性收入增长。
(三)建立城镇贫困的解决机制
统筹做好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落实稳岗扩岗等各项补贴政策。全面落实救助政策,确保相对贫困人口得到及时救助帮扶。逐年提高低保、特困等对象保障标准,保持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提升,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第二节 稳定扩大就业创业
(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体制机制。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加大财税、金融、产业、贸易等经济政策与就业创业政策的协同配合,构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与就业容量挂钩的产业政策,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引导零工经济、小店经济、夜间经济等就业形式规范发展。加强就业需求调查分析,放宽灵活就业的各类政策,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更好发挥市场调节就业作用,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新业态就业和灵活就业,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创业工作新机制。继续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送岗下乡”等系列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专项活动,鼓励、支持和引导更多企业将合适岗位提供给有求职意愿和就业能力的本地劳动力。支持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完善困难人群就业援助机制,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到2025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
(二)加快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
坚持把稳就业放在首位,大力推进促进就业创业工作。不断增强企业用工服务站平台功能,实施更为精准的系列就业服务举措,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扶持引导各类人员创业,强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抓好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创业培训工作。加大青年人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农创客”孵化中心。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继续开展“新建杯”职业技能大赛,推进技能人才水平全面提升发展。强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抓好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创业培训工作,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积极打造“新建直聘”信息化+就业服务品牌,不断创新就业服务新模式。
(三)完善就业支持体系
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依托工业园区、企业及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突出企业自主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和补贴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继续做好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坚持“应贷尽贷,按需放贷”原则,扩大受惠创业群体,切实为各类创业群体提供创业扶持。健全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围绕“打造仲裁品牌亮点,争创省级示范仲裁院”,依托“智慧仲裁”办案信息系统和全国劳动人事争议在线调解管理平台为抓手,着力构建“即时调解”“和谐调解”“多层次调解”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履行劳动用工的监管职责,维护各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节 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普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完善“一乡一幼”建设,加快推进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邻里中心幼儿园建设,持续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三个百分率”。积极扶持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发展,进一步整合、改造现有小规模幼儿园,提高办园水平,不断完善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基本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学前教育需求。到2025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二)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布局,同步推进学校建设与新城新区建设,保障区域内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就近入学的需求。科学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网点,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农村示范校建设,提高农村办学效益。有序扩大城区义务教育资源,全面化解“大班额”,逐步消除“大校额”。积极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发展城乡教育联盟,推进教师合理流动,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逐步健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坚持教育公益原则,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稳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到202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以上。
(三)特色多样发展高中教育
鼓励普通高中学校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优化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程,发展特色学科,建立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支持普通高中学校办好特色班、特长班,为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着力打造省级特色发展试点学校,构建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普通高中发展新格局。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新规划建设新建区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确保达到省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标准。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进一步强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到202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
(四)科学统筹发展各类教育
重视学前教育发展,添置资源教室,小学、初中学校设置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形成“教育+康复+职业培训”为一体的办学模式;扩大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数量,加强融合教育资源教室使用,到2025年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稳定在95%以上。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加快发展社区教育,推动“互联网+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五)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依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教育事业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办学方向,重视学校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着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和业务建设机制,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补齐学前教育、紧缺学科师资短板,改革教师管理体制,推动教师区域内合理流动;依法保障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终身从教,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专栏11-1:教育领域重大建设项目 1.新建二中初中部:建设面积约2.97万平方米,投资1.1亿元。 2.欣悦湖学校:建设面积约6.21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1亿元。 3.新建一中综合建设工程:建设面积约2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22亿元。 4.望城新区中学建设:建设面积约3.15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2亿元。 5.昌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面积约1.5万平方米,计划投资0.6亿元。 6.竞晖学校提升改造:新建面积0.34万平方米,改造面积3.3万平方米,计划投资0.5亿元。 7.育明学校提升改造:新建面积0.84万平方米,改造面积1万平方米,计划投资0.4亿元。 8.新建三中提升改造:新建面积0.61万平方米,改造面积1.16万平方米,计划投资0.5亿元。 9.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新建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地址和规模待定。 10.温泉大道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面积约3万平方米,计划投资0.73亿元。 11.九望新城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面积约2.1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2亿元。 12.绿地国际双创中心幼儿园:对已移交的绿地国际双创中心幼儿园进行提升改造、装修建设工程,计划总投资615万元,其中提升改造、装修建设工程投资335万元,教学设施设备购置280万元。 13.中海欣悦湖配套幼儿园:对已移交的中海欣悦湖小区配套幼儿园进行装修改造,计划总投资约300万元。 14.新建区学校电教培训中心:在新建二中兴建全区学校电教培训中心,投资约0.3亿元。 15.新建二中整体提升改造:对新建二中进行改扩建,投资约3000万元。 16.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提升改造: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现有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含设备采购),投资约0.2亿元。 |
第四节 全面建设“健康新建”
(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积极探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路径,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创新公立医院管理模式、收入分配改革模式,逐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疗绩效评价机制、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着力破除以药养医体制机制,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大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有效的医联体运行机制。强化医疗质量监管,完善医患纠纷调解机制。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坚持居民自愿、基层首诊、政策引导、创新机制,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消化重点人群中慢性病管理的供需矛盾。持续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普及远程诊疗。充分利用新建的区位优势,建成“三级甲等”医院,弥补医疗救治体系的空白区域,适应新时代“健康新建”的发展需求。
(二)加强乡镇医院建设
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加强乡镇中心卫生院“一院一品”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中心卫生院设立急救点并配备救护车及相关急救人员,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圈。加大人才培优,结合公立医院发展需要,着力培养骨干人才,不断探索高级人才留用新途径,稳定医疗人才队伍。鼓励大医院医师下基层,加强对口支援。健全乡村公共卫生体系,改善乡村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环境,切实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乡村医疗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提升镇村卫生服务品质。
(三)推进中西医并重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措施,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加快推进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强化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改造和建设,做大做强中医医院,充分发挥中西医协同救治服务效能。加快推进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专科医院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建设,有效发挥中医专科特色优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或完善中医药诊疗区(中医馆)建设。积极探索医养结合试点建设,推动中医医疗机构与医疗养老机构的深度融合,建立中医医疗养老产业联盟。逐步将中医“治未病”纳入社区健康医疗服务范围。推广应用以热敏灸为代表的中医康复治疗,规范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重点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中医药研发。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支持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卫生健康教育课程。
(四)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名医战略”,加强高端医疗人才引进培育,完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涵建设,推进和完善母婴室、托幼机构、学校医务室以及体检中心的建设。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持续推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深化健康细胞示范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大农村健身器械投入力度,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面健康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健康产业。建设“医养结合一体化”机构,配置养老、医疗、康复功能为一体的公益服务体系。
(五)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制机制
进一步建立健全由政府主导的统一指挥、反应迅速、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推进“健康新建”建设。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能力。强化区、乡镇、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预防和控制能力,提高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严厉打击医闹。
专栏11-2:医疗服务设施重大建设项目 1、新建区人民医院扩建项目:项目总投资2.67亿元,主要包括改扩建医技综合楼、120急救中心及急诊综合大楼、连廊、地下停车库等,建设面积约50000平方米。 2、区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建设:该项目位于望城镇新建城内,总投资9000万元,规划用地12亩,建筑总面积约13500平方米。主要包括医疗废物处理、功能装修、添置设备等配套设施,并对院内环境进行绿化改造。 3、长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项目位于南昌市新建区长堎镇长堎镇霁亭路北侧、幸福北路西侧,总用地面积为12.62亩,总投资8000万元,拟建设一栋综合性大楼,建设面积约为16604平方米。 4、新建城三级医院建设:项目位于新建区望城镇新建城内,总投资5亿元,拟建设一栋综合性大楼,功能有门诊、医技、住院、教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医院,建设面积约为110000平方米。 5、全区乡村二级品质提升项目:在全区各乡镇新建或改造卫生院、村卫生室,在城关镇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项目总投资3亿元,方便群众就医。 |
第五节 提升全民社会保障水平
(一)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城乡基本社会保险扩面,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规范、管理服务更加便捷、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的发展目标。按照应保尽保原则,鼓励城乡居民参加社会保险。落实好阶段性降低费率政策和社会保险扶贫政策,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保持养老金的持续增长。稳步提升全民医疗保障水平,持续推进医保门诊统筹,推动医药带量采购,不断优化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加强对医保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的医保基金监管。稳步扩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保障范围,发挥失业保险的保障作用和激励作用,完善工伤认定机制,简化工伤认定程序,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健全社会福利和救助制度
健全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等社会福利制度,鼓励残疾人参与劳动力市场活动,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推动公租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扎实推进安居工程,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创新医疗救助模式。突出精准救助,做到应救尽救,及时高效。不断提升贫困学生救助水平。解决经济困难群众在就学、就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家庭帮扶。完善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在健康、教育、就业等方面提供救助和保障。建立抚恤优待量化标准体系,深入推广“尊崇工作法”,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
(三)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坚守“房住不炒”的定位,完善房地产市场管理机制,加强公租房管理,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与南昌市中心城区标准接轨,加大公租房货币补贴的力度,扩大补贴保障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实施保障性安居提升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通过投资建设、提供市场化租赁、参与经营管理及捐赠等方式进入住房保障领域,打通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的通道。确保住房保障的制度化、规范化,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对包括户籍在乡镇的所有城镇特困人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实行应保尽保,对符合条件的孤老病残、优抚对象、退役军人、计划生育特困家庭、进城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等对象实行优先保障。强化住房保障年审和动态审核,强化公租房退出管理,确保有进有出、有序保障。
(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科学研判全区人口发展形势和变动态势,完善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年赡养、病残照料等家庭发展政策,切实减轻生养子女负担,提高生育意愿。提高人口健康素质,提高出生质量。推进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确保职工生育期间的生育保险待遇不降低。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关爱和帮扶支持力度。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围绕“幼有优育”目标,加快建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鼓励公办幼儿园开设托班,解决2-3岁婴幼儿的入托需求,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机构,积极开办街道、社区托育点,为居民提供就近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到2025年,全区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在60%以上,婴幼儿照护服务资源配置基本合理。统筹建设高质量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着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社区嵌入式老年养护院,发展“互联网+养老”、智慧养老,构建满足农村老年人需求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推广“党建+颐养之家”养老模式,实施全区敬老院提升改造项目。推进养老产业园项目,打造养老服务综合体。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大幅提升关爱老年人的意识和老年人的自爱意识,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五)建立社区生活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全区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全区社会服务项目,通过资源整合,互联互通,逐步完善全区城乡社区生活服务体系。按照城市社区每一万人口和农村社区每五千人口的标准,通过“分级建设,逐步整合”的发展方式,在全区建成2-3个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以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为依托,大力发展社会生活服务产业园和社区服务物流系统。力争在“十四五”末初步建成集居家、养老、救助、文化服务于一体,具有新建特色的社区生活服务体系。
第十二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切实把安全发展贯穿于全区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和改进市域社会治理,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推进平安新建建设。
第一节 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坚决维护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进一步完善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强化“大安全”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专项工作机制。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建立重点群体反渗透工作机制,严厉打击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组织各类非法活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第二节 全力保障经济安全
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底线思维,聚焦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风险,维护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稳定粮食产量和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构建更高层次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各类物资储备水平,强化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建设,合理确定区级储备和政府储备、企业储备、实物储备以及产能储备规模。完善责任体系,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注重维护财政平衡运行,积极稳妥做好“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加大金融法律法规普法宣传普及力度,强化警示教育,严厉打击金融犯罪,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对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零容忍。
第三节 牢固夯实安全生产
(一)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持续推进道路交通、危化、矿山、消防等重点领域专项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企业员工安全培训,提升全民安全素养。实施一批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推广完善巨灾保险机制,提升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的科学防控能力。
(二)增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强化生物安全保障,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严格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快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现代技术研发应用,建立完善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建立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和质量标准。
(三)加强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全面深化安全应急管理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应急、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健全乡镇应急管理委员会,建立乡镇应急办公室,实行应急管理网格化。深化安全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消防安全监管执法规范化、专业化。 建设陆海空立体化基大数据平台,持续提高应急管理数字化建设治理水平。构建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工作格局。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能力,加强现代人民防空建设,实现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和可视化接入100%全覆盖。完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防范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
第四节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化解信访矛盾制度,推进信访工作专业化、法治化、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全面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议稳工作机制,完善落实涉稳突出问题分类归口处理机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社会矛盾调解平台建设,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完善“民转刑”案件预防机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元化纠纷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结合,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构建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健全实有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制度,加强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治机构建设,强化重点行业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快“雪亮工程”建设联网应用,着力提升农村地区覆盖面,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和智能安防建设,全力打造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分级运用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体系。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全面净化网络空间。建立平安建设报告制度,完善情报搜集、分析预警、协调联动、应急处置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
(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充分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作用,通过强力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大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以实效为导向,统筹推进我区市域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治理布局进一步优化、治理方式进一步创新、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政策下倾,向基层放权赋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构建具有新建特色、时代特征的城乡治理新模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打造多网合一的社会治理网格,优化完善综治信息系统实战功能,增强基层治理能力。加快完善权责明晰的区、乡(镇)、村(社区)三级社会治理架构,加快“数字新建·智慧城区”建设,构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安创建“一屏全观”的数字城市治理体系。探索建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机制,提升市域社会安全稳定风险防范化解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服务力量培育,深化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平安新建志愿者行动。深化文明家庭、清洁家庭创建,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三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十四五”规划目标圆满完成提供坚实保障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要求贯彻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学习运用好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夯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描绘好改革发展的新画卷。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树立“实干实绩得实惠”的选人用人导向,加大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强化对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提高全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充分运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和及时奖励制度,认真做好澄清正名工作,通过书面澄清、当面澄清、会议澄清、通报澄清等方式,旗帜鲜明为担当作为的党员干部撑腰鼓劲,树立激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建立健全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机制。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肃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深入整治“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持续推动各级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落实监督责任,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节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权力,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凝聚共识、服务发展的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创新群众关注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深化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水平,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三节 加快推进法治新建建设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法治新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构建权责统一、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快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改革,推动执法力量下沉。持续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司法权力监督体系,提高司法公信力。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认真实施“八五”普法工作,持续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重要法律的宣传教育,发挥好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打击和遏制侵害青少年发展权益的行为,保障青年合法权益。
第四节 全面落实规划目标任务
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决策部署,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落实本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健全完善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切实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胜利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区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担当实干、创新敢为、砥砺奋进,为奋力打造产城融合的现代产业新城新区、建设实力繁荣和谐新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关联稿件
新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解读2021-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