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索引号: l864814--2022-0295 主题分类: 安全生产
发布机构: 新建区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2-07-08
文件编号: 新府发〔2022〕14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南昌市新建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建区“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
  • 浏览量:
  • 字体【      】

新府发〔2022〕14号

南昌市新建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新建区“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园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区直各单位:

《新建区“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已经2022年区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22年7月6日

新建区“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为全面加强全区“十四五”时期应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建设,有效减轻灾害事故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最大程度降低灾害事故损失,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洪府发〔2021〕6号)、《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昌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洪府发〔2022〕8号)、《南昌市新建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府发〔2021〕1号)等有关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新建区隶属江西省南昌市,位于南昌市中心城区西北,是人文荟萃的“千年古邑”,享有“鱼米之乡”之称。东临赣江,西连西山山脉,北至鄱阳湖,南与丰城市、高安市接壤。全区辖区面积2121.1平方千米,辖区内15个乡(镇),2个管理处,1个经济开发区,219个行政村,29个社区。截至2020年11月,新建区常住人口为81.06万人。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立足守牢安全生产“基本盘”,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力防范化解灾害事故风险,生产安全事故总量进一步下降,一般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杜绝了较大以上事故,初步建立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分工明晰、运转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抗灾救灾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机构改革总体部署,及时整合区政府应急办、民政、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的多项职责,组建区应急管理局,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与救”职责写入部门“三定”方案,全面加强全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指挥。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办法》(新发〔2018〕11号),加快在全区构建起安全生产责任、监管、法规、防控和保障体系;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建立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调整安委会、减灾委、防指、森防指、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则,理顺部门职责,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2.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成立矿山、危化、建筑、交通等十三个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生产保障。认真贯彻实施《江西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江西省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暂行规定》《江西省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南昌市安全生产约谈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创新开展安全生产督导检查及警示约谈。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带队明查暗访,持续深入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分阶段组织开展各类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推进解决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安全、燃气安全、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打击违法行为力度,落实执法监管责任制,切实消除一批安全生产隐患,改善全区安全生产环境。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3.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加强。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密切关注雨情、水情、汛情、险情和灾情,明确要求对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信息要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协调处置,第一时间传达批示指示。建立乡(镇)网络报灾工作机制,区、乡(镇)、村(社区)设置专职灾害信息员,确保灾情信息报送及时准确。在有效衔接《南昌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基础上,修订《新建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一步优化组织领导体系,完善预案启动条件,规范特殊情况认定标准,强化救灾物资储备。通过建立完善社区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补充配备必要应急物资、定期开展社区灾害风险排查、长期抓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适时开展应急避险演练等,大力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4.应急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全区常设性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能满足常住人口紧急避难需求,城区建立应急避难场所3处,各乡(镇)均设立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仓储体系,全区建设了森林防火、防汛抗旱、救灾、应急救援物资仓库,各乡(镇)建立了小型物资装备仓库。广泛开展全民安全素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企业员工安全大培训,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和“防灾减灾日”等主题宣传活动以及安全生产知识网络有奖竞赛,全民应急知晓率和参与度全面提升。

5.应急救援能力持续增强。2021年,全区各职能部门共组织编制、修订预案23个,其中专项应急预案5个、部门应急预案18个。自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全区各单位共编制、修订预案49个(其中专项应急预案20个、部门应急预案29个)。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13场(按层级分:区级演练2场、部门级演练11场;按类型分:自然灾害类2场、事故灾难类9场、公共卫生类1场、社会安全类1场;按演练形式分:实战演练12场、桌面演练1场),总参演人数1300人次。立足“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定位,依托区消防救援大队,构建以国家综合性救援队伍为主力军,以专职森林消防队、基层应急救援队为基干力量,以社会救援力量为重要补充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组织开展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技能培训,并积极参加全市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竞赛。推进重点乡(镇)队伍规范化建设,有效整合乡(镇)应急、消防、防汛、森林防火等资源力量,培育乡(镇)应急队伍。“十三五”以来,全区综合应急、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数量增长迅速,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

(二)“十四五”期间面临的主要挑战

“十四五”时期,随着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大南昌都市圈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叠加实施,全区安全生产新老风险交替叠加,综合应急压力增大。从实际情况来看,制约全区应急管理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应急力量和资源未能充分整合优化,区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同时新的矛盾风险挑战不断涌现,与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要求还存在差距。

1.社会自然风险交织,事故灾害防控难度大。在安全生产方面,长期以来制约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的深层次、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传统高危行业风险和不断涌现的新业态、新行业给安全生产带来的新风险交织叠加,全区生产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在防灾减灾方面,新建区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下游西岸,鄱阳湖的南面,属江南丘陵滨湖地区,降水资源丰富,春夏多暴雨洪涝,秋冬少雨多干旱,自然灾害防控形势严峻。

2.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基层基础存在短板。机构改革后原有条块分割式工作体系仍然存在,部分工作流程制度有待明确规范,应急值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基层综合应急管理能力薄弱,应急管理体系仍未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物资、装备不足,履职保障、科技支撑等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科学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不高。未建立全区统一联动的应急管理数据平台,相关数据汇聚融合应用深度不足,应急信息分散化、碎片化、壁垒化现象仍然存在。

3.应急救援能力不足,综合保障有待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社会救援与政府救援力量融合力度有待加强。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器材配备缺乏指导性文件,无人机、数字通讯等现代化救援设备严重缺乏,现有救援车辆车况无法满足综合救援需求。应急物资储备库设置分散,缺少综合性应急物资储备库,部分乡(镇)未按照要求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提升。

(三)“十四五”期间存在的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时期,是推进全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区应急管理事业将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也将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

1.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对应急管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及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把应急管理事业推向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实保障。区委、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不断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把加强应急管理作为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为推进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2.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当前全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安全不仅是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验证指标,也是各项事业行稳致远的良性助推剂。近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提供了坚实物质保障。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和安全已成为民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公众安全意识普遍提高,安全需求日趋增长,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更强共识、汇聚更大合力。

3.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随着网络信息化、人工智能、5G、卫星遥感等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业态大量涌现并投入使用,为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大幅度提升了风险防范与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科学研判、辅助指挥决策、抢险救援和应急培训等能力,提高了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区委全会部署,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学高效救援为目标,以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以强化科技创新为支撑,着力建机制、补短板、强能力、促协同,统筹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救灾等工作,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灾害风险和损失,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建设实力繁荣和谐新建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注重源头防范,坚持关口前移。创新应急管理制度和方法, 强化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加强风险识别、评估, 最大限度的控制风险和消除隐患,推动应急防范和应急处置的紧密结合,推进由应急处置为重点向全过程风险管理为核心转变。

2.注重底线思维,坚持有备无患。着眼最严峻最复杂局面,深入研究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动态演化规律,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突发事件防范及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需求,有针对性的做好各项应急准备,牢牢把握主动权。

3.注重资源整合,坚持突出重点。在充分考虑已有应急救援和保障能力的基础上,梳理部门和乡(镇)需求,合理规划需进一步补充、完善和强化的建设内容,重点完善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核心应急救援能力、社会协同应对能力和基层基础应急能力。

4.注重科学应对,坚持法制保障。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从实际出发,创新科技手段和方法,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法规制度,强化标准规范,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5.注重政府主导,坚持社会参与。完善政府治理体系,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社会参与,完善各方联动机制,加强区域协同、城乡协同、行业领域协同、军地协同。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建立健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体制机制;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全区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实施精准治理,做到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精准;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损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更加稳定可控,群众安全素养和社会安全文明程度大幅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治理格局更加完善。

表1:“十四五”时期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预期值

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0%

约束性

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0%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15%

约束性

4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比例

<1%

预期性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6

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的时间

<10小时

预期性

7

森林火灾受害率

<0.9‰

预期性

备注:约束性指标为必须完成的指标,纳入评价考核范围;预期性指标为期望发展的目标。

2.分项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指挥体系、职能配置、机构与岗位设置、协同联动机制、责任体系更加合理,值守工作机制、信息报送机制、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机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区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80%,乡(镇)、管理处和村(社区)应急管理机构工作条件基本达标,乡(镇)、管理处实现“六有”(有机构、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村(社区)实现“三有”(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

——灾害事故防范水平全面提高。全面摸清风险底数,进一步把握灾害事故规律,监测预警及时精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持续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高质量推进,基层防灾减灾水平全面提升。灾害事故上报及时率达到100%,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救援救助及灾后重建能力显著提升。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布局更加优化、配置更加合理,救援协同应对更加顺畅,预案管理更加科学,应急实训演练更加有力,应急救援效能明显增强,灾害救助机制更加完善,灾后恢复重建能力进一步提升。专职消防人员占全区总人口比例达0.4‰。

——科普宣传与培训教育持续深入开展。应急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应急文化深入人心,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应急管理干部专业能力显著提升,区应急管理部门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综合应急能力

1.健全应急管理指挥体制。按照应急体系改革要求,坚持边应急、边建设,调整完善议事协调和指挥机构,优化运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构建适应新时代“大安全”“大减灾”“大应急”需要,统分结合、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2.完善联防联动联控机制。紧盯新形势新要求,把握新形势下的应急管理工作规律,加强应急体系政策研究,全面梳理应急管理工作职责,建立完善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加强信息沟通与应急协作,完善紧急情况通报、联席会议、工作会商等制度。加强军地协作联动,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运转高效的军地协同应急机制。

3.完善应急值守与信息报送机制。健全值班值守工作制度,明确值班值守要求,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带班、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和值守备勤等制度,加强值班值守人员力量和装备配备,促进值班值守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强化信息报送工作机制,加强初报、续报、核报和终报的全过程报送工作,增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时效性、规范性。完善部门和属地政府之间的信息通报机制,为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做好信息保障。

4.完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权责一致、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推动乡(镇)党委和政府切实扛起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防治主体责任。严格落实部门分工负责制,准确把握“防”与“救”、“统”与“分”的职责关系,采取建章立制的办法,逐一细化明确各部门在防灾减灾救灾各环节全链条的职责分工。加大应急管理在政府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强化应急管理职责落实情况的考核。

5.完善应急规章制度体系。强化各项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的有效衔接,通过开展联合督导检查,确保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落实到位。加快推进应急预案修编工作,完善全区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衔接,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应急管理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突发事件分级、预防、应急准备、监测预警、指挥协调、信息发布和应急处置评估等具体制度。

(二)突出强化风险预防管控,提升综合防范能力

1.摸清底数,强化监测预警机制。

摸清风险隐患底数。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契机,完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开展综合风险评估试点工作,摸清全区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风险隐患底数,制定风险管控清单,形成一整套综合风险普查与常态业务工作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制度。

加强规律分析研判。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多发频发灾害事故规律的研究,全面分析、排查、评估、研判区域性、系统性安全风险,为制定防范措施、完善重大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加强风险隐患监测。优化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完善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暴雨、洪水、雷电、台风、地质灾害、地震、森林火灾等灾害实时监测。推动安全生产在线监管平台建设,接入企业安全生产数据,逐步实现对化工园区内企业、重点场所、重大危险源、基础设施进行实时数据分析和在线监测监控预警,做到企业、工业园区及监管部门之间互联互通。

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推进全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丰富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立开放、共享的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系统。加快推进应急广播平台建设,统筹运用有线、无线、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卫星和农村大喇叭等多种手段进行预警信息发布,逐步形成区、乡、村三级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综合覆盖的应急广播体系。

2.治本攻坚,增强企业本质安全。

推进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坚持与企业管理创新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的经济杠杆、差异化监管等激励措施,提升扩大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企业质量和数量,不断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业行为标准化、安全设施标准化和现场环境标准化,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在强化基层属地管理的基础上,明确执法管辖范围和重点,合理划分应急管理执法职责,对乡(镇)、管理处有能力承担的简易执法事项,依法委托乡(镇)、管理处执法。推进全区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监管执法,健全重点监管和一般监管相结合的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加快建立重点和一般监督检查单位名录库,综合运用“四不两直”明查暗访和“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开展执法检查。突出对生产经营单位的重点车间、重点部位、重点事项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对违法违规震慑高压态势,督促企业夯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消防、道路运输、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扎实推进三年专项整治,督促企业配备高素质的安全管理人员,严格现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3.夯实基础,提升灾害治理和基层防御能力。

加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加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森林防火、防雷电、生态环境治理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实施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危旧房改造和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提升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推进自然灾害重点隐患治理和居民搬迁避让。

筑牢基层防灾减灾首道防线。以提高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为着力点,继续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区、乡(镇)、管理处和村(社区)创建工作,夯实防灾减灾基础。

(三)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快速反应能力

1.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围绕“一队多用、一专多能”目标,提升抗洪抢险、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森林防灭火、生产安全事故救援等各类专业救援力量抢险救援能力。建立能够遂行多种应急救援任务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构建营房建设、物资装备、工资待遇和日常运维统筹保障机制,推进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正规化建设。推进各乡(镇)、管理处建设专职消防队伍,或采取多元化投资、多形式建队方式建设志愿消防队,夯实基层应急救援力量。

2.加强基层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森林灭火、抗洪抢险、地震和地质灾害、安全生产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负责灾害事故先期处置、受困群众救援、受威胁群众转移撤离等工作。大力推进灾情管理、灾害评估、专业救援、应急救助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在乡(镇)、管理处、村(社区)两级设立应急信息员岗位,加强基层应急处置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各级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提高企业事故前期抢险救援、风险隐患排查、预案修订、应急演练的能力。

3.加强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高效有序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建立健全社会救援力量应急调用、共训共练、救援协同等机制,提升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的组织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

4.加强装备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科学调整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品类、规模和结构,提高快速调配和紧急运输能力。健全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体系,整合储备资源,完善储备品类,建立管理机制。加快建设应急物资仓储配送网络平台,优化运输调度,形成高效配置、快速送达的应急物资配送网络。

5.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方案。加强自然灾害救助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群众自然灾害救助政策知晓度。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强化恢复重建政策实施监督评估。

(四)强化应急管理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1.推动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以科技创新驱动和人才培养为导向,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业务协同和项目合作,推动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及风险识别、风险趋势研判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领域专家组智囊团建设,完善专家咨询制度。

2.全面提升应急平台支撑能力。大力探索将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应用到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中,积极推动“互联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全区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重点完善应急信息接报、指挥调度、异地会商以及与移动应急平台的联通等主要功能,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获取突发事件现场的图像信息,实现视频、图像等信息的同步上传。

3.推进应急信息资源“一张图”建设。构建网络化的应急信息资源“一张图”,将全区基础地理信息、风险隐患信息、重点防护目标、应急救援队伍、物资等数据信息进行空间整合,满足应急信息汇集与整合、共享与服务、演练与会商等需求,有效解决应急信息获取难、组织难、共享难等应用问题。

4.强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依托国家“四级贯通”的政务外网建设,加强突发事件现场图像传输、语音通讯、视频会议等应急卫星通信能力建设。在重点地区和部门建设一定数量的坚固抗毁、供电双备份、传输双路由的超级基站,为基层救援队伍和应急指挥机构配备小型便捷应急通信设备。

(五)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培训,提升全民应急能力

1.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持续开展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在有条件的社区、公园、广场、乡村服务场所等设置专题展板,创新宣传教育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以多种方式提升全民应急意识。加强在校学生和基层群众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护救援知识教育培训,将应急管理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组织学校、社区、企业等开展疏散逃生和自救互救演练,提高公众应对灾害事故能力。

2.厚植应急管理文化。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型传播手段,拓展公共安全与应急知识宣传渠道,探索寓教于乐的宣教方式,增强宣教效果。依托科技馆、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应急救护知识科普宣传。

3.强化应急管理培训。强化应急干部培训,全区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基层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将村(社区)应急管理干部纳入应急培训体系,拓展现有培训基地功能,组织全区各级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开展多灾种、多类别突发事件应对培训,全面提升队伍专业技能水平。

4.提升舆情引导能力。健全舆情引导处置工作机制,加强舆情监测,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把握舆论主导权。加强对应急管理重要工作的深度报道与政策解读,积极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新闻发言人培训,加强与媒体合作,完善社会舆论、媒体报道以及微博、微信等网络舆情的收集、监测、研判和应对工作机制,提高突发事件信息获取、新闻发布与舆情引导能力。

四、重点工程

(一)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项目

立足“大应急”,建设区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内容包括指挥大厅、会商室、决策室、新闻发布厅、值班室等功能区,配套集中控制、通信等系统,融合应急管理云数据平台,构建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

(二)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项目

组织实施新建区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森林消防队营房1处,面积1500平方米;防火物资储备库1处,面积200平方米; 训练场地1处,面积500平方米;防火检查站3处,面积360平方米,项目建设资金投资概算1200万元。

(三)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工程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在加强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的基础上,强化生产能力储备和社会储备,构建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格局,加强全区物资储备库建设,提高应急物资管理水平,构建反应迅速、规模适度、分类齐全、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推进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保证救灾物资调运更加高效、快捷、有序。

(四)综合行政执法能力体系建设项目

统筹执法人员教育培训,推进执法在线平台建设,为应急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执法装备和应急救援服装、器材、车辆等。

(五)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1.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普查,建立健全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灾害事故风险区划图,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

2.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项目。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构建全区地质灾害风险和群众转移避险安置“一张图”,确保异地搬迁补助政策落实到位。

3.防灾减灾气象保障工程。建设防灾减灾智慧气象保障现代化工程,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气象保障工程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中的监测预报先导、预警发布枢纽、风险管理支撑、应急救援保障等作用。

4.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织开展万亩以上圩堤加固整治,推动全区堤防全面达标。

5.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城市绿地、学校、体育场等已有设施改扩建一批应急避难场所,按照国家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配备相应的设备、物资。

(六)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安全生产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提升队伍装备水平和专业救援能力。开展社会救援力量与政府救援力量共训共练活动,推动社会救援力量技能和水平提升,增强社会救援力量与政府救援力量协同作战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成效。区委、区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管理工作负总责,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和主要任务,将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分解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明确重点工程,建立应急管理目标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区应急管理部门要会同区发改委等部门建立推进本规划落实的分工协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拓宽筹资渠道,做好经费保障。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开展捐助和援助活动,探索设立应急管理基金、保险等筹资渠道,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完善应急管理经费预算安排,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对应急管理经费给予优先安排和保障,加大预防性投入,强化救援关键力量、科技信息化、安全基础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科普宣传等方面经费的投入,并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

(三)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工作实效。建立规划实施推进机制,明确各乡(镇)、管理处、各有关部门在规划推进工作中的任务分工与时间节点。区“两委三部”要根据分工安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年终考核评分体系。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强化规划硬约束,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检查,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确保规划各项任务顺利实施。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