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年来工作成效
(一)五年来取得的成绩
1.2016-2020年度均获得全国产粮油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下达);
2.2016年度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农业农村部批准),获得全省农村清洁工作先进集体(省委、省政府奖励);
3.2017年度获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省农业农村厅表批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县(省农业农村厅表彰);
4.2018年度获得全省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全省农村清洁工作先进集体(省委、省政府奖励);
5.2019年度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获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窗口单位(农业农村部授予);
6.2018年度和2019年度均获得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考核评为全省三等奖(省农业农村厅表彰);
7.2019年度、2020年度均获得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单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奖励);
8.2020年度获得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单位(省委、省政府奖励)。
(二)各项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1.粮食生产总体稳定。五年来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10亿斤以上。
2.经济作物稳步提升。全区蔬菜产业保持稳步发展,至2020年,蔬菜播种面积达9.74万亩,蔬菜总产量达14.0万吨,设施蔬菜面积达0.3万亩。同时,其他经济作物也呈扩大发展趋势,目前全区水果总面积达0.94万亩,中药材总面积达0.34万亩。
3.畜禽养殖逐步规范。随着2017年《南昌市新建区畜禽养殖区域划分管理方案》重新调整和2020年新建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的调整,以及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的推进,全区的畜禽养殖布局进一步优化。受布局调整、市场波动、环保压力和2019年养殖户恐慌性抛售等多重影响,全区生猪生产有所下降,其他畜禽养殖业稳中有升。
2020年,全区生猪出栏36.9万头,生猪存栏39.12万头;家禽出栏1398.79万只,家禽存栏1290.55万只;禽蛋产量2.49万吨,牛存栏4.2万头,牛出栏1.35万头;肉类总产量达5.79万吨。
4.水产养殖特色凸显。近年来,我区大力推广特种水产养殖,特种水产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完善;特别是近三年,稻田综合套养推广加速,2020年底全区稻田综合套养达6万亩。全区特种水产养殖起水量占比连续多年超过30%。
2020年,全年水产品起水量达9.76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3.31万吨、占比达33.91%。
5.农村承包地流转加快。全区农村承包土地流转逐年扩大,2020年末,全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34.3923万亩、占二轮承包面积(61.44万亩)的55.97%。
6.龙头企业发展加快。截至2020年底,全区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3家,市级99家),实现年销售收入107亿元。
7.农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区大力扶持“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工作,强化证后监管,全区农产品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有机农产品企业24家、产品54个,绿色农产品企业11家、产品29个,无公害农产品27家、产品55个,全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总量达138个。绿色农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较好地带动全区农产品品质的提升。
8.农业农村人才培育加快。2016-2020年共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及“千村千名大学生”686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830人,共成功申报28个市级“双带”示范村项目。同时,每年均评选推荐30名“双带”致富模范村支书报区委、区政府表彰。
9.新农村建设完成“四年扫一遍”任务。2016-2020年共安排了2141个一般新农村点、20个精品村、5个示范村、7个小康示范村、11个新户型村、11个集镇提升乡镇、1个美丽示范乡镇、2条美丽示范线的建设。
10.全面完成了粮食购销任务。全区储备粮管理体系日趋完善,科学储粮水平逐步提高,为保障全区粮食安全和发挥粮食宏观调控职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累计收购托市粮稻谷60734吨,销售110148吨。2016-2020年,县(区)级储备粮完成轮换7000吨,省级储备粮完成轮出计划19795吨,完成轮入计划15757吨。社会企业收购原粮655043吨,从企业采购原粮2890183吨,销售原粮1015706吨,转化用原粮2404718吨。
11.农机装备水平持续增长。2020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82.67万千瓦,拥有大中型和手扶式拖拉机2.4万余台、插秧机3642台、联合收割机2268台、烘干机470台、无人植保机146台、各类排灌机械2.47万余台、农产品加工机械4000台,农机合作社组织60家。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1.77 %,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2.33%,农机化水平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三)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1.标准农田建设如期完成。我区2017-2020年省级统筹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任务13.61万亩,目前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489.89亩。并在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考评中年连续两年(2018年、2019)荣获三等奖,得到了省、市农业部门的充分肯定。截至目前,全区建成并在自然资源分局上图入库的高标准农田面积达35.51万亩。
2.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2016-2020年,共争取到土地治理项目5个、总投资2630.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454.6万元),国家产业化项目15个、总投资3348.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668.1万元),市级成长性项目26个、总投资159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43万元),市级大型项目42个、总投资8910.1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213万元),有效助推了扶贫产业发展,为决胜脱贫攻坚打好了产业基础;有效助推了全区业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及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场建成投产。2017年,通过招商洽谈,确定由浙江恒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额投资2032.6万元,在石埠镇竹园村建设一座日处理量为16吨的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场,于2019年7月建成投产运营,开创了我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先例。
(四)其他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农地确权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和省级核查,并按省级核查后的整改要求进行了整改,共确权61万亩,涉及8万户。
二是扎实开展确权“回头看”。根据上级部署,自2019年5月开始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回头看”工作,对确权证书未发放到户、暂缓确权、确权信息不准、确权档案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排查,并采取逐乡逐村推进的方式,高质量完成信息勘误、持续耐心化解各类矛盾、完善高质量确权档案工作。
2.“空壳村”全面消除。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采取了多项措施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2019年底,我区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均达到5万元以上,实现了市委、市政府要求今年全面消除“空壳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的目标。2020年底,我区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均达到10万元以上。
3.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期完成。自2018年至2020年9月,全区259个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已成立3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256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501006个。2020年9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市级交叉评估。
4.市级示范田园综合体建设持续推进。2019年,我区鄱湖明珠田园综合体(联圩镇、昌邑乡区域性田园综合体)成功申报为市级示范田园综合体进行创建。项目实行竞争立项,连续创建三年,市财政年度项目投入建设资金1000万元,区财政统筹配套资金不低于市财政扶持资金额度(三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建设资金总计约6000万元,每年2000万元),主要围绕园区基础设施、产业提升、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方面进行建设。截至目前,投资2000万元的2019年度项目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2020年度项目初步设计获市农业农村局批复,当前已进入项目建设立项阶段。
5.增殖放流持续开展。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恢复赣江水域渔业资源的种群数量,根据上级要求,连续多年开展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2017-2020年共投放四大家鱼鱼苗夏花3287.6万尾,冬片36.3万尾,有效地丰富了新建区水域的渔业资源。
6.面源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基本完成。国家级试点项目——溪霞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于2016年获批,项目总投资为3750万元,其中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工程于2018年完成并投入使用,水产养殖污染减排工程也于2020年完成初验、地表径流污水净化利用工程也基本完成。通过项目的运行,项目覆盖区农业面源污染得到了较好的治理,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是农药化肥减量工作持续推进。通过严密监测及时广泛发布《病虫情报》,指导农民科学防治病虫害;通过社会化补贴项目的实施,示范带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通过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主要农作物全覆盖。实现了农药化肥持续减量或零增长的工作目标。
三是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试点启动。为减少水产养殖场将含饲料、渔药残留的尾水直排进入赣江鄱阳湖,全区在铁河、象山安排了4个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试点项目,今年可全部完成建设。
四是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完成。2020年,在全区16个乡镇(场)共设立了20个回收点,共回收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77.527吨。
五是土壤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启动。2021年至2025年,我区将在联圩镇建立1万亩土壤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探索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综合技术模式提升耕地质量。开展酸化耕地治理试验示范,集成示范施用石灰质物质、种植绿肥还田、秸秆粉碎还田等治理模式。
六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逐步推开。其一是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场于2019年7月建成投产运营,开创了我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先例。其二是农作物秸秆原料化利用项目于2020年启动,通过招商引进江西衡壤生态农业公司,建设1个年处理农作物秸秆10万吨的核心工厂和2个大型收储仓库。2020年,完成了6个秸秆仓储站建设工程,仓储面积达1.8万平方米;秸秆离田收储2万吨,完成秸秆全量粉碎还田3633公顷,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其三是2019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正在抓紧推进,项目将对区域内规模养殖场全面执行“一场一策”升级改造工程,同时建成上新建片区和下新建片区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两座集中处理中心,届时将实现对全区规模养殖场产生的粪污全部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7.禁捕退捕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实现了水上无渔船、水中无网具的目标。全区回收船只3542艘,回收网具108.21万公斤。船、网、证回收全面完成,一次性过渡生活费7324万元也全部发放到渔民手中。
二是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的目标。全区符合社保补助条件的渔民有7305人,其中兼业渔民4841人、专业渔民2464人,兼业渔民补助3000元/年,专业渔民补助4356元/年,共补助15年,渔民参保率达100%。制定了《新建区扶持退捕渔民转产就业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了26条政策措施帮助渔民就业。全区60岁以内需转产就业渔民5989人,已转产就业5964人,转产就业率达99.5%,实现了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退捕渔民“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三是实现了“四清四无”的目标。打造了渔政“1+4+9”的监管模式,实现了全区禁捕退捕水域渔政执法无死角、全覆盖。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扎实开展了“四清四无”工作,较好地维护了湖区禁捕退捕工作成果。
四是实现了市场无禁渔区渔获物的目标。对全区水产和渔具经营户进行全面摸排,登记造册,建立监管台账。区市场监管局、区渔政执法大队、公安分局对全区所有渔具经营户开展多次联合执法检查,对水产经营户、食品生产企业和餐饮店进行集中执法检查,严查禁渔区渔获物售卖行为。
五是实现了禁捕退捕政策深入人心的目标。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宣传作用,多次开展以“护渔护鸟”为主题的巡回宣传活动,并在重要地段的LED显示屏滚动播放禁捕退捕政策,在鄱阳湖、赣江等沿岸树立各种类型的广告牌400余块、发放宣传单1万余份。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粮食生产压力增大。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家提高了对粮食自给的要求,省、市下达我区的粮食生产任务特别是早稻生产任务较大,而受种植效益等影响农民种植早稻的意愿不强,任务落实压力较大。
2.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我区已全面融入南昌市区,发展蔬菜、经济作物生产和休闲农业的优势明显,但目前蔬菜、经济作物生产和休闲农业规模普遍偏小。
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区虽然有12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拿得出叫得响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不多,主营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占比偏低,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功能不强。农业上下游、前后环节联系不紧密。农业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只是简单的农产品初级加工,农产品加工率还有待提高。
4.集体经济强村不多。虽然在2020年底,全区245个村(不含已划转的村), 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但10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仅10个,占比仅4.08%。
5.人居环境有待提升。2020年,区委、区政府花了大力气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乡镇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异,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持续提升。
6.农业农村人才缺乏。农村懂生产、懂经营管理的人才缺乏,大多数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管理者文化水平不高、科技创新意识不强,而区级农业技术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结构断层明显,制约了农业产业、农村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
三、今后五年的安排和打算
(一)未来五年工作的具体目标
1.稳定粮食生产。通过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将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10亿斤左右,水稻机械化种植率突破42%,力争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化率达到85%;同时强化粮食收储能力,实现全区粮食安全。
2.优化畜禽生产。严格遵守畜禽养殖“两区”划定要求,大力开展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强化环境设施建设,将全区畜禽生产控制在合理的承受范围。
3.扩大果蔬生产。充分利用我区融入南昌主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特别是大力发展采摘农业,在全区形成特色鲜明的蔬菜产区。力争百亩以上蔬菜基地达到45家,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7万吨,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的蔬菜生产基地,每年新增设施蔬菜基地1000亩以上。
4.提升特种水产。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快现代渔业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提升水产品品质和养殖效益。力争以恒湖、联圩为龙头的虾稻套养面积达8万亩,形成以铁河、松湖两大养殖大镇为水产龙头,突出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力争特种水产养殖量突破3.5万吨,全年渔业总产量突破11万吨。
5.壮大休闲农业。充分利用我区融入南昌主城区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休闲农业,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休闲农业基地。到2025年,力争全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突破400个,休闲农业营业收入突破20 亿元,接待人次突破500万人次。
6.打造绿色农业。充分发挥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的建设成效,鼓励广大农业企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将我区打造成一个绿色有机农业大区、强区。到 2025年,力争全区“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达到120个,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7.发展富民产业。充分发挥现有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结合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将我区的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到2025年,力争全区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业收入达160亿元。
8.壮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途径,扎实推进三年“强村”计划,实现全区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的目标,并培养一批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100万元的经济强村。
9.建设秀美乡村。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努力将我区农村建设成“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新乡村。
(二)未来五年工作的重点内容
1.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着力构建“一带一谷五集群”的都市现代农业总体布局。“一带”即以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为中心,以紫金大道为轴,以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为两翼,加快推进象山、大塘坪、铁河等乡(镇)都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形成海昏大道乡村振兴示范带。“一谷”即立足溪霞镇等绿谷沿线优越生态基础,重点打造溪霞农业园区和溪霞怪石岭农业休闲田园综合体,着力唱响南昌绿谷亮丽名片。“五集群”即以联圩、昌邑、铁河、恒湖、成新、朱港等乡(镇)、农场区域发展优质水稻和“鄱阳湖”小龙虾为主的种养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金桥、象山、溪霞、樵舍、乐化、流湖、松湖、石岗、西山、石埠等乡(镇)区域发展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苗木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松湖、流湖、厚田、石岗、西山、石埠等乡(镇)区域发展藠头、花生、马蹄等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石岗、金桥等乡(镇)发展油茶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溪霞、象山、大塘坪、铁河、南矶、厚田、西山、石埠等乡(镇)区域发展休闲农业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2.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打造以汪氏蜜蜂园、林恩茶叶、绿源油脂、和平食品、格力特饲料为重点的“领军型”企业,大力培育农多利、汇穗源、福华、大振等为重点“成长型”企业,全力扶持欣煌、坤为地、蓝筹等为重点的“潜力型”企业拓展农产品加工,引进1-2家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农业精深加工,以汪氏蜜蜂园、林恩茶叶、绿源井冈、新太好等大型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企业为重点,打造新建经开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先导区。到2025年,力争全区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业收入达160亿元。
四、对区政府做好未来五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强化对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进一步优化农业农村人才年龄结构。
2.进一步强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做大做强做优全区农业产业,实现产业兴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3.进一步强化农村环境管理,建设生态宜居的秀美乡村。
4.进一步强化对粮食、生猪、蔬菜生产的扶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粮袋子、菜篮子安全。
2021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