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目的和意义
一、绩效的定义
绩效是组织中个人(群体)特定时间内的可描述的工作行为和可测量的工作结果,以及组织结合个人(群体)在过去工作中的素质和能力,指导其改进完善,从而预计该人(群体)在未来特定时间内所能取得的工作成效的总和。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组织绩效实现应在个人绩效实现的基础上,但是个人绩效的实现并不一定保证组织是有绩效的。如果组织的绩效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被层层分解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以及每一个人的时候,只要每一个人达成了组织的要求,组织的绩效就实现了。
二、绩效考核的必要性
(一)事业单位绩效考评是推进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环节。事业单位改革已经从具体管理制度的修补转变到对目标定位和对管理模式问题进行改革与探索。但是,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事业单位一直充当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实施管制的角色,造成了政事不分、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事业单位改革在领导体制、人事制度和财务制度方面取得进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事业单位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中,必须从投入产出、行为效率、业绩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确定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有利于绩效管理水平的提高。绩效,已经是组织管理的核心问题。只有首先了解目前的绩效水平,才能进一步改进。首先,因为绩效考核中的指标和标准有利于细化管理目标,而科学合理的目标又可以促进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提高。其次,在任务和目标的实施阶段,绩效考核的实施可以为监督工作提供信息。最后,绩效考核的结果反馈给员工后,可以作为对员工奖励和惩罚的依据,促进员工自身技能的提高,形成绩效意识。
(三)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有利于正确识别和使用人才。只有对员工进行科学的绩效考核才能以此来达到知人善任、合理开发人才资源的职责。绩效考核是不断考察和调整人才的重要依据,只有加强考核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三、绩效考核的目的与原则
(一)绩效考核目的
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链上最重要的环节,事业单位人员的绩效目标也应该围绕公共性展开,绩效考核的实施,来源于绩效工资的推动,而绩效考核又属于绩效管理系统的关键环节。因此,绩效考核实施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组织绩效管理水平、事业单位的组织活力和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薪资报酬的合理分配、服务效率和水平提高,实现事业单位公益性最大化。
(二)绩效考核原则
1、公开明确原则
绩效考核是公开制度化的过程,因此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应共同承担绩效考核的责任。员工的意见、申诉和建议应该充分被采纳,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绩效考核指标的标准,并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同时,绩效考核标准应该是明确具体的,即要明确界定和要求员工工作数量和质量、责任的轻重、业绩的高低。
2、客观公正原则
要根据岗位的客观需要有针对性和差别性地建立考核绩效指标体系和标准,同时,要公正选取相关部门和员工作为考核主体,并进行科学全面的培训,使其能客观、辩证、全面、深入地参与考核,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
3、可行适应原则
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要依据组织现状,确保组织能够满足考核方案所需的时间、人力、财力的要求。同时,考核的方法要适应考核目的,考核方案能够适应不同部门和岗位的员工。